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旅游

江蘇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21、華孝子祠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華孝子祠
  華孝子祠位于無錫市錫惠公園內(nèi)的古惠山寺內(nèi)側(cè),匯東晉無錫孝子華寶。南齊建元三年(481),齊高帝賜華寶故宅孝子額,載《南齊書》。唐時建專祠,內(nèi)塑童髻長須華寶像。該祠屢有廢興,現(xiàn)建筑始于明,成于清,保存基本完整。祠東向,門前立四面牌坊,俗稱無頂亭,單間、正方形,木石結(jié)構(gòu),藻飾精美,系華氏宗族族表忠孝節(jié)義及科第的紀念建筑物,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祠門牌坊式。廡殿頂、置竹葉瑪瑙地盤陀石。過架有溯源橋的承澤池,西娩有八角形石砌黿池,池壁南北各裝飾石蠣首,吐納二泉水,故又名雙龍池。池西為主建筑享堂,建于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落架翻修,仍保持明代風格;三間八架、歇山頂、楠木結(jié)構(gòu),但方柱及柱基均為石質(zhì),裝飾色樸典雅。其內(nèi)壁嵌明清碑刻35方,大部分為1984年復制。19……[詳細]
五七農(nóng)場排灌東站
  五七農(nóng)場排灌東站位于常州市武進區(qū)延政西路北側(cè),橫亙于十字河南北兩岸,建于1971年,為一座水泥磚砌建筑,集排灌、通航功能于一體,建筑面積約 500 平方米。下層為水閘,上層為排灌站,樓頂中部有水泥質(zhì)橋拱形匾額,楷書“武進縣五七農(nóng)場排灌東站”十一個繁體大字,左右各有一根立柱,柱頂塑成紅旗招展形狀,柱體有楹聯(lián)一副:“天翻地覆慨而慷,虎踞龍盤今勝昔”。武進滆湖北端的沿湖圩區(qū)圍墾耕地面積近兩萬畝,每年排澇壓力較大。自民國時期開始,圩區(qū)逐漸開始嘗試以機電灌溉農(nóng)田,但應(yīng)用較少,大部分還是潮水自留灌溉,或者依賴人力、畜力的龍骨水車,這種原始的灌溉方式揚程低、排水量小,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發(fā)展受到很大限制。1954年農(nóng)業(yè)合作化后,武進縣開始大力發(fā)展機電灌溉事業(yè),圩區(qū)也建設(shè)了大量機電排灌站,灌溉效率有所改善。1964 ……[詳細]
盛澤濟東會館
  濟東會館坐落在斜橋街上,1986年7月被列為吳江市文物保護單位。原規(guī)模較大,后因年久,其建筑或坍圮,或改建�,F(xiàn)存建筑為民國十二年(1923)重修,有門廳、茶廳、議事廳三進,坐北朝南,占地329.26平方米,三進均面闊三間,硬山頂,現(xiàn)辟為盛澤圖書室。大門臨街依河,當年裝卸貨物、迎賓送客十分方便。墻門前立有四根石柱,每根石柱上蹲若一只栩栩如生的石獅,墻門中間石庫門框內(nèi)開著兩扇黑漆大門,門兩側(cè)是清水磚柱,門上方磚刻“濟東會館”四個大字在飛檐翹角的映襯下透射著古樸的氣息。墻門內(nèi)方磚鋪地,里側(cè)排列著鏤花落地長窗。過門廳,是一個狹長的天井,石板地上擺放著幾盆翠竹,散發(fā)著淡淡的清香。第二進為茶廳,系會客之處。兩根黑漆大柱立在廳前側(cè),里外兩側(cè)均排列著鏤花落地長窗,梁枋上雕刻著各種花紋圖案,現(xiàn)該廳為閱覽室,人……[詳細]
石佛新橋
  石佛新橋位于常州市鐘樓區(qū)鄒區(qū)鎮(zhèn)新橋村前巷村民小組石佛寺旁,東西向,跨新浦河,是一座三孔石柱石梁橋。石佛新橋舊名四平橋,后因橋旁為石佛寺,改名為石佛新橋。石佛新橋始建年代不詳,重建于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石佛新橋為金山石質(zhì),橋面由9塊條石組成,每節(jié)用并列的3塊條石拼合成。橋長26米,寬2.8米,橋面兩邊有石橋欄,高0.5米,厚0.2米。河中兩排橋柱支撐橋面重量,每個橋柱由4根立柱和一道橫梁條石(承重梁)組成,兩岸的實體橋墩也各有一道橫梁條石,4根橫梁條石長度超出橋面寬度,類似四對橋耳,這種做法在梁橋中比較常見。農(nóng)村一般的平板石橋是沒有護欄的,這座橋卻用6塊條石做成護欄。橋面麻石側(cè)面刻有“重建石佛新橋,光緒丁酉年孟春月”字樣。橋墻由青石搭成,石縫間有水泥和石灰,起到連接石頭、固定橋墻的作用……[詳細]
南京中山植物園
  南京中山植物園是中國第一座國立植物園,建于1929年,前身是“中山先生紀念植物園”。南京中山植物園位于鐘山南麓,明孝陵附近,是中山陵紀念性建筑物之一。其建于1929年,后因戰(zhàn)亂,屢次遭受嚴重破壞。1954年,經(jīng)中央人民政府政務(wù)院正式批準,定名為南京中山植物園。現(xiàn)在已是我國植物科學研究、觀賞和植物學知識普及教育的基地。1954年由中國科學院植物分類研究所華東工作站接管和重建南京中山植物園,隸屬中國科學院,定名為中國科學院南京中山植物園,開始了植物園與植物研究所園、所一體的體制。1970年劃歸江蘇省領(lǐng)導,1993年實行江蘇省與中國科學院的雙重領(lǐng)導。南京中山植物園坐落于南京東郊的國家級鐘山風景區(qū)內(nèi),占地186公頃,背倚蒼翠巍峨的鐘山,面臨波光瀲滟的前湖,傍依古老壯觀的明城墻,遙對聞名中外的中山陵�!�[詳細]
蘇州文山寺
  文山寺位于姑蘇城西北的文丞相弄內(nèi),是蘇州市唯一的一座尼眾叢林(俗稱尼姑庵)。它雖然沒有像西園寺、寒山寺、靈巖山寺那樣令人矚目,但歷史悠久已越八百載。蘇州文山寺背枕桃花塢,面臨中市,現(xiàn)占地面積2206.19平方米,建筑面積2889.69平方米,為南宋古寺,迄今已有八百余年的歷史。文山寺原址為文山寺、潮音庵、云林庵三寺共處,期間屢經(jīng)興廢,歷經(jīng)滄桑。文山寺與歷史人物文天祥有關(guān)。1958年后,文山寺改為比丘尼道場,文革期間,文山寺亦未能幸免,為多家廠房占用。1988年10月落實黨的宗教政策后,在市、區(qū)等政府有關(guān)部門的支持幫助下,文山寺古廟得以歸還、重修,1990正式經(jīng)批準開放,成為蘇州古城區(qū)唯一一座尼眾道場。文山寺布局嚴整,殿宇宏偉,佛像莊嚴。中國佛教協(xié)會副會長明法師題寫了“大雄寶殿”、“藏經(jīng)閣”匾……[詳細]
白鷺洲鷲峰寺
  鷲峰寺坐落于南京白鷺洲公園東北角,建于明代天順五年(1461年),為紀念唐朝名僧鷲峰而得名,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鷲峰寺所在的白鷺洲有著悠遠的歷史,東晉時為東府城所在地,南朝梁、陳時為大臣、詩人江總的住所。唐朝開元(713~741年)年間,刺史顏真卿在附近置放生池,宋淳熙(1174~1189年)時待制史正志將放生池移到這里,并在上面建起樓閣。  明朝天順年間,鷲峰寺就建在放生池的旁邊,屬中剎,下領(lǐng)迥光寺、千佛庵、大中正覺庵等。當時,有禮部尚書鄒干撰寫的《鷲峰寺碑記略》、葛寅亮寫刻的《復修顏魯公放生池碑》等著名碑刻,后均不存。明代原有的建筑布局,從《金陵梵剎志》所載明禮部尚書鄒干《鷲峰寺碑記略》可見大概:“佛殿三間,翼然嚴正,檐牙棟宇,遠近相望。殿之前四天王殿,殿之后有毗盧閣。左廡之半建觀音殿……[詳細]
28、靜海寺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靜海寺
  靜海寺作為中國近代史上沉甸甸的一筆,它刻下的是歷史的滄桑,也刻下了歷史的嘆息.1842年,當英國侵略軍用炮火點燃滔滔江水,在下關(guān)江面耀武揚威之時,當年為褒獎鄭和航海,風波無警而敕建的靜海寺就注定要成為孱弱的清政府的陪葬品.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那曾一度輝煌,幾修幾毀的靜海寺,滿懷徹骨之痛卻又不得不眼睜睜地看著耆英,伊里布,璞鼎查在康華麗號上簽訂了一個為中華民族開啟了百年恥辱的<<南京條約>>,又不得不眼睜睜地看著香港島被割離祖國的懷抱.歷史不會忘記,靜海寺不會忘記,斷垣殘壁更不會忘記,民族史上這流血的痛訴,這深深的恥辱,這沉沉的嘆息.百年滄桑,旭日東升,隨著歷史新紀元的誕生,靜海寺也從此得到了新生.從集歷史榮辱于一身的見證人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的警世之鐘;從一個個喪權(quán)辱國的條約到清晰可鑒的……[詳細]
西流灣8號民國建筑(周佛海公館)
  南京周佛海公館車水馬龍的南京中山北路中段東側(cè),斜伸著一條幽深的小巷,巷內(nèi)不遠處的民房后面,兩幢松柏掩映的西式洋樓夾雜在附近鱗次櫛比的高樓當中,顯得很是古樸,這便是過去的西流灣8號(今西流灣8號、9號的后面,正門開在中山北路150號國營東方漂染總廠內(nèi))周佛海公館。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fā)后,-各派軍閥、政治集團打著“共紓國難”的旗號,展開了一場新的分權(quán)戰(zhàn)。擠過蔣介石智囊團,號稱“文膽”的周佛海因擁蔣有功,在蔣汪重組的南京合作政府中,地位陡升,不僅擔任了江蘇省政府委員兼教育廳長,還戴上了一頂-中央民眾訓練部部長的桂冠。這時,-達官貴人紛紛在京都南京刮起了一陣置地建公館之風,周佛海不甘落后,偕夫人楊淑慧東尋西找,最后覓中了西流灣。周公館于1932年4月初開始動工營造,11月底公館竣工,12月……[詳細]
新沂河大橋
  新沂河橫穿沭陽縣中部,由顏集入境,流經(jīng)灌云、灌南兩縣,東注人海。為改變沂沭洪水漫流局面,于1949年l0月開始導沂整沭工程,至1950年4月竣工。之后沿河各地又開始了規(guī)模宏大的興建閘群、筑路建橋工程。新沂河大橋是在新沂河上建橋最早,當時在我國最長的一座雙曲拱公路橋。新沂河大橋建成之前,只有沂河床上的泥結(jié)砂礓簡易路面接連淮陰與新沂交通,但歷年汛期沂河漲水期間,國道淮沭新公路南北交通受到季節(jié)性斷阻,車輛繞道行駛,整個新沂河段只能依靠船渡連通兩岸。為了更好地發(fā)揮公路為國民經(jīng)濟和鞏固國防服務(wù)的重要作用,確保國道淮沭新公路暢通無阻,國家交通部于1967年批準投資興建新沂河大橋。新沂河大橋位于沭陽城區(qū)西北,緊靠沭陽縣城,因凌駕于新沂河上,故定名為新沂河大橋。該橋于1967年5月始建,1969年6月竣工,……[詳細]
周莊澄虛道院
  澄虛道院是周莊一帶有名的道觀,它是一個道教圣地,道教始創(chuàng)于東漢,由張陵創(chuàng)立,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道教奉老子為教主,以老子的《道德經(jīng)》為主要經(jīng)典,追求修身養(yǎng)性,長生不老。澄虛道院始建于宋代元祐年間,已有900多年歷史,原名“圣堂”,是吳江澄虛人士來此捐建,故名澄虛道院,非常不幸,由于年久失修,道院已有所破壞,1994年周莊政府出資重修,又重現(xiàn)了當年的面貌。進觀首先看到的這一位是道教的-神王,叫做王靈官,他手拿金鞭,三目怒視,好像在警告世間一切-之人不可再為禍人間,他有三只眼睛,中間一只眼睛可以分辯好人與壞人,所以他是懲惡揚善的,他手中的鞭子是天地間最長的一根鞭子,所以做了壞事的人,千萬不可有僥幸心理,無論逃到哪里,都難逃他的懲罰。走過靈官殿,我們來到一片廣場,這是道士做道場的地方,在這……[詳細]
32、徐州文廟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徐州文廟
  徐州文廟始建于宋,位于現(xiàn)徐州市鼓樓區(qū)黃樓辦事處永康社區(qū)居委會河清路街道96 號。現(xiàn)存大成門、大成殿、月臺和尊經(jīng)閣臺基。大成門為歇山式屋頂,面闊三間15.8 米,進深7.6 米,高9 米,木直欞門窗;大成殿面闊五間寬20.25米,進深13.1 米,高11.7 米,方格門窗,檐下三層斗栱;月臺長20.75 米,寬9.6 米;皆歇山頂覆琉璃瓦。原文廟格局完整,按照朝廷對地方孔廟的要求而建,共3路5進庭院,貫穿在南北中軸線上,占地近2萬平方米。由南向北依次為影壁、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明倫堂、尊經(jīng)閣。大成門前為泮池,左右為配殿,東南角為奎星樓。是徐州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后因歷史原因僅存大成門、大成殿。1989年徐州市人民政府撥款對大成門、大成殿重新修建。北宋詩人陳師道曾為徐州文廟州學教……[詳細]
下關(guān)火車站
  下關(guān)火車站初稱為滬寧鐵路南京車站,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后,改稱南京下關(guān)車站;汪偽時期,一度稱為南京車站;1968年底,位于玄武湖北側(cè)的南京火車站建成后,更名為南京西站。下關(guān)火車站初建于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按當時統(tǒng)一規(guī)格“一等站屋”設(shè)計,有大小平房18間,建筑面積520平方米。有大廳、票房、電報房、站長房、郵政房、貨物經(jīng)理人房等建筑設(shè)施。候車室僅有兩小間,木結(jié)構(gòu)屋頂,屋面鋪蓋瓦楞白鐵皮。共有站臺三道,分別長216米、229米和203米。1930年,國民政府鐵道部對車站進行重建。重建的車站為中間3層、兩側(cè)2層的建筑,中部為橢圓形車站大廳,車站站臺上蓋有雨篷。1947年,國民政府對下關(guān)火車站進行擴建。擴建工程由基泰工程司楊廷寶建筑師設(shè)計,徐順興營造廠建造,當年完工。擴……[詳細]
34、徐園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徐園
  徐園是一處始建于清代的漢族古代園林建筑。位于江蘇省揚州市瘦西湖公園內(nèi),“園中有園”是瘦西湖的特色。徐園構(gòu)筑于“桃花塢”舊址,位于瘦西湖長堤春柳北端,原清初韓園桃花塢故址。園中有黃石迭砌的荷池,外有曲水,內(nèi)有池塘,池水與湖水相通。過池是館軒,取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之意,而稱聽鸝館。整個院落工整而又具變幻。繞過徐園,立于小紅橋,小金山聳立,湖面陡然放開。徐園規(guī)模不大,占地0.6公頃。但結(jié)構(gòu)得體,庭院起承轉(zhuǎn)合,錯落有致。內(nèi)有聽鸝館、春草池塘吟榭、疏峰館等景,集精巧的建筑結(jié)構(gòu)和精湛的雕刻藝術(shù)于一身,充分體現(xiàn)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智慧與才能。聽鸝館前陳列鐵鑊兩具,相傳為南朝簫梁時鎮(zhèn)水之物,并立有《鐵鑊記》碑文,相傳是南朝梁時期的遺物,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地址:揚州市邗江區(qū)大虹橋路28……[詳細]
蘇州啟園
  啟園的園址原名葉家浜,是太湖邊種稻養(yǎng)魚的十余畝洼地。本世紀三十年代,東山人席啟蓀買進這塊地,在臨湖一邊挖土,擴展到40余畝,耗資十萬(當時幣值),歷時3年建成這座私家園林,所以又名席家花園。建園時,由著名畫家蔡銑、范少云、朱竹云等參照明王鏊所建的“招隱園•靜觀樓”的意境進行設(shè)計,“臨三萬六千頃波濤,歷七十二峰之蒼翠”,寓意深邃盡得湖山之勝。園內(nèi)主體建筑“鏡湖廳”是位于山水層林之間的四面廳,為二層建筑,端莊雅致。廳的四面空曠,東面筑“五老峰”、“真竹假筍”,鋪地用小石砌成圖案,其間花木扶疏,有含笑、山茶、牡丹、桂花、紅楓、臘梅、鐵牙松,清幽悅目。特別月夜至此,更是媚人。園中復廊的隔壁辟圖案各異的漏窗,隱約可見被隔斷的園景,給人以遐想和游之不盡之感。復廊盡端及兩側(cè)綴以亭臺,愈臻古樸雅……[詳細]
南京愚園(胡家花園)
  “胡家花園”本名愚園,位于南京城西南隅胡家花園2號,前臨鳴羊街,后倚花露崗,南北長約240米,東西寬約100米,由宅院和園林兩部分組成。整個花園最大的特色就是以水石取勝,是晚清金陵名園之一,號稱“金陵獅子林”。其造型甚至可以與號稱“金陵第一園”的瞻園相提并論,它的建筑價值也絕不遜色于“九十九間半”的甘熙故居。胡家花園最早為明中山王徐達后裔徐傅的別業(yè)。后該園易主徽州商賈汪氏,再易主為吳用光。乾隆以后,該園逐漸敗落。同治十三年(1874年),清代名人胡恩燮辭官歸里,購下西園故址,光緒初年構(gòu)筑愚園,建有清遠堂、春暉堂、水石居、無隱精舍、分蔭軒、松顏館、青山伴讀之樓、覓句廊、依琴拜石之齋、鏡里芙蓉、寄安、城市山林、集韻軒、延青閣、容安小舍、秋水蒹葭館、棲云閣、春睡軒、柳岸波光、課耕草堂、嘯臺、養(yǎng)俟山……[詳細]
37、江浦文廟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江浦文廟
  江浦文廟位于江浦縣珠江鎮(zhèn)東門大街,座落在縣城東北隅的鳳凰山下。文廟是供奉和祭祀“德配天地、道貫古今”,被尊為“大成至圣先師”的孔子的廟宇,因孔子曾被追封為文宣王遂得以稱名。它與祭祀仁義至上的“忠義先賢”關(guān)云長的武廟相配而珠聯(lián)璧合。據(jù)縣志記載:“洪武二十四年,知縣仇存仁自浦子口城遷建曠口山縣治東。其中為大成殿,兩翼為東西廡,左右為祭器庫、為齋湢房。(大成殿)前為戟門,門右為鄉(xiāng)賢祠。(戟門)前為欞星門、為屏門,左右柵欄一座,中為泮池,池南為照墻,墻南為天開樓。(大成殿)以東為門屏,(門屏)右為文明樓,(樓)后為明倫堂,(堂)東為日新齋、西為時習齋。(大成殿)最后為崇圣祠。”縣志還羅列了這組建筑之東的一組縣學建筑,于此可見洪武二十四年修建的江浦文廟這組建筑已是規(guī)制畢具。此種形制,后為清代所沿襲。清……[詳細]
光福香雪海景區(qū)
  鄧尉梅花甲天下,望中無地不栽梅。光福早在西漢初葉就開創(chuàng)了種梅歷史。明姚希孟曾在《梅花雜詠》一文中寫道:“梅花之盛不得不推吳中,而必以光福諸山為最。”其時,一年一度的鄧尉探梅,早已成為蘇滬一帶的習俗。原《光福志》載:“所謂二十四香花信風,唯梅信第一,帷時四方名流騷客,或?qū)伲蛱矫�,舟車往來,絡(luò)繹而至,極一春之盛。”鄧尉探梅最好處,莫過于香雪海。香雪海位于光福鎮(zhèn)西南的馬駕山(亦名吾家山)。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江蘇巡撫宋犖,登馬駕山賞梅,有感于“遙看一片白,雪海波千頃”的意境,遂提名“香雪�!�,并題詞鐫刻在馬駕山的石崖上,香雪海隨之便名揚天下。1960年3月17日,香雪海被列為為吳縣文物保護單位(包括石刻、亭、館)。香雪海景區(qū)有聞梅館、梅花亭、乾隆御詩碑等景點。“聞梅館”位于馬駕山腰,館內(nèi)……[詳細]
甪直沈氏舊宅
  王韜紀念館位于甪直古鎮(zhèn)中市下塘街6號,原為沈氏老宅,1998年在老宅的基礎(chǔ)上成立紀念館以供游人瞻仰,當代著名書畫藝術(shù)家錢君陶為紀念館題寫?zhàn)^名。王韜紀念館有一路三進,主體建筑有門樓、前廳(王韜生平事跡陳列館)、鴛鴦廳(王韜故居)和弢園等。大體為清代遺構(gòu),近代補修,門票包含在甪直古鎮(zhèn)大聯(lián)票內(nèi)。王韜(1828-1897)是我國近代著名思想家、政論家和新聞記者,出生于長洲縣甫里村(現(xiàn)甪直鎮(zhèn))的書香門第;少年在甫里度過,常到保圣禪院聽松,便有“有如千軍萬馬聲,又如千山落葉,萬豁泉流”。十八歲時,王韜赴昆山考中秀才,隨后赴金陵考試不第。道光二十九年(1848年),王韜應(yīng)倫敦傳教士麥都思聘請來到上海墨海書館工作,其間重新翻譯了《圣經(jīng)》,出版《華英通商事略》、《重學淺說》、《光學圖說》、《西國天學源流》等書……[詳細]
南京高座寺
  高座寺位于南京城南中華門外的雨花臺。始建于東晉初年,原名為“甘露寺”。據(jù)《金陵梵剎志》記載,東晉初年,西域沙門尸梨密多羅南渡來游建康,為丞相王導所敬重,于是在該寺講經(jīng)說法。由于他講經(jīng)時坐在高處,被人尊稱為“高座道人”,時人于是也以“高座”為寺名。另一說法,高座道人后卒于建康,并葬于該寺,元帝為其樹塔建冢,于是該寺改名為高座寺。粱代初年,寶志禪師在此主持,有云光法師在此坐山巔說法講經(jīng),僧侶五百余人,趺坐聆聽,講得精彩,聽得入神,數(shù)日不散,直至感應(yīng)上天佛祖,天上落花如雨,后稱講經(jīng)高臺處為“雨花臺”。高座寺于洪武初年廢.后建筑也多毀于大火。景泰癸酉(1453年)年間,禮部尚書胡瀅前來進香,該寺的規(guī)模尚存,只是破敗不堪。成化年問,僧人照堂廣募錢財,想要加以修繕,到弘治戊申年(1488年)臘月正式動工……[詳細]

粤ICP备13001937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0422号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网站合作 我要供稿
联系我们: QQ:264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