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東會館坐落在斜橋街上,1986年7月被列為吳江市文物保護單位。原規(guī)模較大,后因年久,其建筑或坍圮,或改建,F存建筑為民國十二年(1923)重修,有門廳、茶廳、議事廳三進,坐北朝南,占地329.26平方米,三進均面闊三間,硬山頂,現辟為盛澤圖書室。大門臨街依河,當年裝卸貨物、迎賓送客十分方便。墻門前立有四根石柱,每根石柱上蹲若一只栩栩如生的石獅,墻門中間石庫門框內開著兩扇黑漆大門,門兩側是清水磚柱,門上方磚刻“濟東會館”四個大字在飛檐翹角的映襯下透射著古樸的氣息。墻門內方磚鋪地,里側排列著鏤花落地長窗。過門廳,是一個狹長的天井,石板地上擺放著幾盆翠竹,散發(fā)著淡淡的清香。
第二進為茶廳,系會客之處。兩根黑漆大柱立在廳前側,里外兩側均排列著鏤花落地長窗,梁枋上雕刻著各種花紋圖案,現該廳為閱覽室,人們正安坐其內,默默無聲地讀著書報。過前廳,是一個寬敞的天井,天井偏南建有戲臺,現臺基尚存,天井前側東西各開有一門,均有門額,東為“瀛洲”,西為“閬苑”。這兩門額頗富濤情畫意,“瀛洲”是傳說中的仙山,《史記-秦始皇本紀》中云道:“海中有三神山,名日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薄伴佋贰保莻髡f中的神仙居處,常用指宮苑,如蘇東坡有詩句云:“閬苑千葩映玉霞,人間只有此花新!睆倪@兩個門額中,可以想像出當年這里如神境、似仙處的景象。天井兩側建有走廊,與茶廳后面的走廊相環(huán)通。
明代末期,盛澤絲綢業(yè)已相當發(fā)達,“絡緯機杼之聲,通宵徹夜。那市上兩岸綢絲牙行,約有千百余家,遠近村坊織成綢匹,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賈來收買的,蜂攢蟻集,挨擠不開,路途無佇足之隙……”入清,“絲綢之利日擴,南北商賈成萃焉”,至乾隆年間“居民百倍于昔,綾綢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賈輦金至者無虛日,每日中為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隨著絲綢業(yè)的發(fā)展,全國各地來盛澤做生意的商人日益增多,從清順治年間起便有了會館。至乾隆、嘉慶年間,各地商人則紛紛籌款建造會館。一時間,盛澤會館林立。當時,《盛湖竹枝詞》中就有一首形容了這一景象:“棟宇沉沉會館多,承平商貨萬千羅……”
據當地方志記載,清末至民國年間,盛澤尚有八所會館,有康熙四十九年(1710)建的山西會館,乾隆年間(1736—1795)建的華陽會館、寧紹會館,嘉慶十四年(1809)建的徽寧會館,有附設在關帝廟和西廟內的金陵會館與紹興會館,另外兩所,均為山東商人所建,一所是兗州府濟寧州人集建的濟寧會館(亦名任城會館),另一所便是濟南府人于嘉慶年問建的濟東會館。爾后,『ll西會館在抗戰(zhàn)時為日寇所焚毀,濟寧、金陵兩會館在“文革”中被作為“四舊”拆毀,寧紹、紹興會館被改建他用,徽寧會館(僅門廳)遷至目瀾洲公園,華陽會館現也已不存,相比之下,濟東會館的命運為最好,至今仍完好地保存著。
景區(qū)地址: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qū)盛澤鎮(zhèn)舜新南路斜橋街上
乘車線路:江蘇或吳江乘開往盛澤鎮(zhèn)或嘉興的班車,到盛澤后換乘出租或小巴至斜橋街;乘163路公交在目瀾路口站下車可達。
吳江高新區(qū)(盛澤鎮(zhèn)):盛澤鎮(zhèn)位于江蘇省最南端,地處太湖流域,這里沃野平展、湖蕩密布、氣候溫暖、雨量充分,宜稻麥、宜蠶桑,是著名的魚米之鄉(xiāng)、絲綢之都。全鎮(zhèn)面積118平方公里,其中鎮(zhèn)建成區(qū)面積2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8萬人,其中在冊人口10.7萬人,外來經商、務工人員約7萬人。 盛澤鎮(zhèn)是吳江市的經濟重鎮(zhèn),尤其是工業(yè)經濟在全市占較大份額。 盛澤鎮(zhèn)是吳江市的經濟重鎮(zhèn),尤其是工業(yè)經濟…… 吳江高新區(qū)(盛澤鎮(zhèn))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