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 > 呼和浩特市 > 玉泉區(qū)旅游

玉泉區(qū)文物古跡介紹

呼和浩特大召寺
  蒙語稱“依克召”,意為大廟。漢名原為弘慈寺,后改名無量寺,位于呼和浩特市舊城區(qū)。明隆慶年間(1567~1572),土默特蒙古部主阿勒坦汗(明代譯作“俺菩”)受封為順義王后,與夫人三娘子共同主持歸化城(呼和浩特前身)和弘慈寺。萬歷八年(1580)寺成,因供奉銀佛像,俗稱銀佛寺,蒙古文史籍中有稱“阿勒坦召”的。清康熙年間(1662―1721),擴展召廟規(guī)模,大殿改覆黃琉璃瓦。佛殿內(nèi)有高2.55米的銀鑄釋迦牟尼像。釋迦牟尼像前有一對金色木雕巨龍,蟠于木柱之上,作雙龍戲珠狀。殿前漢白玉方形石座上,有明天啟七年(1627)鑄造的一對空心鐵獅,昂首仰視,形象別致。召廟內(nèi)另有山門、過殿、東西配殿及九間樓等建筑。寺前原有玉泉井一口,泉水清冽,被譽為“九邊第一泉”,并將此5字雕成匾額,懸掛在山門上。大召占地面……[詳細(xì)]
2、昭君博物院 AAAA
昭君博物院
  昭君博物院地處呼和浩特市南郊,是由王昭君墓及其一系列紀(jì)念建筑設(shè)施組成,占地面積205畝,是國家4A級景區(qū)。王昭君墓,蒙古語稱為特木爾烏兒虎,意為“鐵壘”,文獻記載亦稱“青�!�,從唐代開始有明確記載。據(jù)考證,它由漢代人工積土夯筑而成,高達33米,底面積13000平方米,是中國最大的漢墓之一,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一座象征民族團結(jié)、各民族相互融合、共同發(fā)展的歷史豐碑。王昭君,名嬙,字昭君,西漢時南郡秭歸人(今湖北省興山縣)。公元前37年,王昭君被選入后宮,為漢元帝待詔。公元前33年,在漢匈兩族人民迫切要求民族和好的形勢下,王昭君自愿請行出嫁匈奴,做了單于的閼氏,促使了漢匈兩族之間保持了近半個世紀(jì)的和平相處。在中國歷史上,王昭君是一位獻身于中華民族友好事業(yè)的偉大女性。在民間百姓中,昭君是美的化身……[詳細(xì)]
3、席力圖召 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席力圖召
  席力圖是蒙古語,意為“首席”或“法座”。席力圖召漢名“延壽寺”,為康熙所賜。該召坐落在呼和浩特舊城玉泉區(qū)石頭巷北端,坐北向南。據(jù)史料記載,明萬歷九年(公元1582年),土默特蒙古部阿勒坦汗死后,其子僧格都楞繼承了汗位。他執(zhí)政后,效仿他父親的作法,決定邀請三世0索南堅措到內(nèi)蒙古右翼各部傳播宗教。三世0接受了他的邀請。為了迎接索南堅措三世0的到來,僧格都楞于萬歷十二年(公元1585年)為他建立了這座小-廟--席力圖召。后在清康熙、雍正、咸豐和光緒年間,經(jīng)不斷擴建和修繕,成為呼和浩特地區(qū)規(guī)模最大的-教寺院,并掌握著這個地區(qū)的黃教大權(quán)。召廟建筑宏敞,風(fēng)格獨具.雖經(jīng)四百年風(fēng)雨和-,仍保留較完整。世0來到呼和浩特傳教期間,西藏方面派高僧希迪圖噶卜楚專程來看望他。1588年,0三世圓寂,死前他留下遺囑,命……[詳細(xì)]
4、五塔寺 AAA
五塔寺
  五塔寺位于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市舊城東南部,原名金剛座舍利寶塔,因塔座上有五座方形舍利塔,故名為五塔寺。塔始建于清雍正年間,高約16米,塔身均以琉璃磚砌成,塔身下層是用三種文字刻寫的金剛經(jīng)-,上層則為數(shù)以千計的鎏金小佛,刻工精巧,玲瓏秀麗是一座磚石結(jié)構(gòu)的-教塔,和首都北京大真覺寺五塔相比,也毫不遜色。塔后嵌有三副石刻畫,分別為“須紗山分布圖”、“六道輪回圖”、蒙語“天文圖”。塔座是一個長方形高臺,上有五個方形小塔,塔為磚石結(jié)構(gòu),塔身下半部鑲嵌著蒙、藏、梵三種文字書寫的金剛--;塔身上半部為千佛龕,千佛龕中有1119個鎏金小佛像。塔身南面正中開券門,門上方有滿、漢、藏三種文字所寫的塔名匾額。五塔寺“金剛座舍利寶塔”后照壁上的蒙古文石刻天文圖,是現(xiàn)存的世界上最完好的用蒙古文標(biāo)注的天象資料,已將外國天文……[詳細(xì)]
金剛座舍利寶塔
  金剛座舍利寶塔坐落于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市五塔寺。五塔寺原名“慈燈寺”,五塔的正名是“金剛座舍利寶塔”,為寺內(nèi)的一個重要建筑�!敖饎偂痹阼笳Z中是“堅固”的意思,上立五塔表示是五方的佛主,其形式來源于印度佛陀迦耶的精舍。金剛座舍利寶塔是清代雍正五年到雍正十年間(1727~1732年)修建的,呼和浩特市這座五塔是中國現(xiàn)存的五座金剛座舍利寶塔中建造時間較早的一座。全塔由塔基、金剛座和頂部的五座玲瓏寶塔組成,塔通高16.5米,金剛座平面呈“凸”形,拾級登上臺基,拱門上鑲嵌著漢白玉石的匾額,以蒙、藏、漢三種文字刻著“金剛寶座舍利寶塔”八個字。環(huán)塔而行,塔身表面布滿了雕刻,有佛、菩薩、佛跡、景云、菩提樹、金剛杵、四大天王、五佛寶座等圖案以及1119尊姿態(tài)各異的鎏金小佛像,雕刻精致,巧奪天工,可以說是清代雕刻藝……[詳細(xì)]
蒙古文天文圖石刻
  位于金剛座舍利寶塔后面的影壁上。為漢白玉石淺浮雕和線雕。直徑144.5厘米,天球圓面以天北極為圓心,畫出二十八宿赤經(jīng)位置的經(jīng)線,還有5個同心圓。由里向外為天北極圈、夏至因、天赤道圈、冬至因、天南極圈。與天赤道相交的另一個雙線圈,表示黃道。全圖刻恒星約270座,星數(shù)1570余顆。天球外面有4層注字的同心圓;最外層刻十二宮和十二生肖名稱;第二層刻二十四節(jié)氣名稱;第三層外側(cè)為黃道周天度數(shù),內(nèi)側(cè)為赤道周天度數(shù);最里層刻二十八宿名稱。圖下側(cè)偏左有一長方形署名欄,刻星等圖例,并注明“欽天監(jiān)繪制天文圖”字樣。這是我國現(xiàn)存唯一用蒙古文標(biāo)注的天文圖石刻,反映了清代初年的天文學(xué)的水平�!�[詳細(xì)]
呼和浩特巧爾氣召革命遺址
  位于呼和浩特市舊城五十家子街。巧爾氣召為清代建筑的一座藏傳佛教寺廟。1925年春,中國0北方局派遣古雅泰、多松年、李裕智等蒙古族同志在歸綏(今呼和浩特)、包頭、烏蘭察布、赤峰、錫林郭勒等地開展革命工作。0綏遠(yuǎn)工作委員會就設(shè)在巧爾氣召內(nèi)的西四合院里。這座小院門東向,院內(nèi)北屋為住房,西屋為辦公室,南屋為伙房。當(dāng)時在這里培訓(xùn)了大批革命領(lǐng)導(dǎo)人,組織領(lǐng)導(dǎo)了各地的農(nóng)牧民協(xié)會,使綏遠(yuǎn)地區(qū)革命活動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1925年冬,工農(nóng)兵大同盟在張家口成立,歸綏等地的農(nóng)牧民協(xié)會都有代表參加。1927年,-反動派叛變革命后,歸綏、包頭、張家口等地的黨組織轉(zhuǎn)入地下活動,0綏遠(yuǎn)工委也終止了在巧爾氣召的革命活動。  ……[詳細(xì)]

缂傚倸鍊搁崐椋庢閿熺姴闂い鏂挎濞戞氨鐭欐い銏f硾閳规垿鎮╅鑲╀紘濡炪倖姊归崝娆撶嵁韫囨稒鏅搁柨鐕傛嫹13001937闂傚倸鍊风粈渚€骞夐敓鐘冲仭闂侇剙绉寸粻顖炴煥閻曞倹瀚� 缂傚倸鍊搁崐椋庢閿熺姴绐楅柟鎹愵嚙绾惧綊鏌¢崶銉ョ仼闁活厽顨婇弻锟犲炊閳轰絿銉х棯妤e啰鐣洪柡宀€鍠撻埀顒佺⊕宀h法绮诲鈧弻锟犲幢濡崵鍙嗗銈庡弨濞夋洟骞忕€n剚鍠嗛柛鏇ㄥ亽娴硷拷 44010602000422闂傚倸鍊风粈渚€骞夐敓鐘冲仭闂侇剙绉寸粻顖炴煥閻曞倹瀚�

闂傚倸鍊烽懗鑸电仚缂備胶绮崝娆忕暦閵忋倕鍐€妞ゆ劑鍎卞皬婵$偑鍊栫敮鎺斺偓姘煎墰缁鏁愭径瀣幍闁诲孩绋掑玻鍧楁儗鐎n剛纾兼い鏇炴鐎氾拷 闂傚倸鍊峰ù鍥ㄧ珶閸喆浠堢紒瀣儥濞兼牕鈹戦悩宕囶暡闁绘帡绠栭弻鐔虹磼閵忕姵鐏堝┑鈽嗗亝閿曘垽寮婚敐澶嬪亜缂佸顑欏Λ鍡欑磼缂併垹骞愰柛瀣舵嫹 闂傚倸鍊烽懗鑸电仚缂備胶绮崝妤冨垝閺冨牊鍊婚柤鎭掑劚閸撶懓鈹戞幊閸婃捇鎳楅崼鏇熷仧闁割偅娲橀悡鐔镐繆閵堝倸浜鹃梺缁橆殔閿曨亪鏁愰悙鐑樻櫢闁跨噦鎷� 缂傚倸鍊搁崐鎼佸磹閹间礁鐤い鏍仜閸ㄥ倻鎲搁悧鍫濈瑲闁稿鍠愰妵鍕冀椤愵澀绮堕柣鐔哥懕缁犳捇寮诲☉銏╂晝闁挎繂娲ㄩ悡鍌滅磽娴e壊鍎滈柟鍑ゆ嫹 闂傚倸鍊烽懗鍫曞箠閹剧粯鍋ら柕濞炬櫅閸ㄥ倸鈹戦崒娑欏仩闁逞屽墮閹虫﹢寮崒鐐村仼鐎光偓閳ь剟骞婂┑鍡忔斀闁绘劖娼欓悘锔姐亜閺囧棗娲﹂弲鎼佹煥閻曞倹瀚�
闂傚倸鍊峰ù鍥ㄧ珶閸喆浠堢紒瀣儥濞兼牕鈹戦悩宕囶暡闁绘帡绠栭弻鐔虹磼閵忕姵鐏堢紓浣哄缂嶄線寮婚悢琛″亾濞戞瑡缂氶柣顓烆儑缁辨帡顢氶崱娆戞殼闂佸搫琚崝宀勫煡婢舵劖鎯炴い鎰╁焺娴硷拷 QQ闂傚倸鍊烽悞锔锯偓绗涘洤绀冨┑鐘宠壘缁狀垶鏌ㄩ悤鍌涘264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