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文物古跡介紹
禹王亭博物館位于禹城市區(qū)西北3公里處,占地136.5畝,于1997年建成對外開放。該公園由一個座北朝南的大院落(內有禹王大殿、東西配殿、鐘鼓樓等)、具丘遺跡、禹王亭和人工湖組成。其結構新穎、緊湊、氣勢恢弘,古樸典雅。大院落南首是一牌坊式山門,門上方為清朝乾隆皇帝題寫的“禹王亭”手跡。拾階進入山門,有寬6米,兩旁栽種著松柏的南北甬道,甬道南端東側矗立著一石碑,上面刻著重修禹王亭記碑文;甬道南端西側,立有兩塊石碑,刻記著重修禹王公園捐款單位名稱和捐款個人姓名。院落北部東西兩側,各建有11間古式配殿;甬道北端即是一座明清建筑模式的禹王大殿。大殿占地300余平方米,西闊為5開間、重檐、歇山、九脊頂,總高度為16.7米,長25.4米,進深15米。大殿正門上方、兩檐之間設“禹王殿”鎏金匾額,門兩側立柱有……
[詳細] 光岳樓,亦稱“余木樓”、“鼓樓”、“東昌樓”,位于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qū)古城中央,始建于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在《中國名樓》站臺票紀念冊中,光岳樓與鸛雀樓、黃鶴樓、岳陽樓、太白樓、滕王閣、蓬萊閣、鎮(zhèn)江樓、甲秀樓、大觀樓共同組成中國十大名樓。光岳樓為中國既古老又雄偉的木構樓閣,是宋元建筑向明清建筑過渡的代表作,在中國古代建筑史上有著重要地位。1988年光岳樓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享有“雖黃鶴、岳陽亦當望拜”之譽。建造背景明王朝建立初期,北方的局勢很不穩(wěn)定。為了防御蒙古族統(tǒng)治集團復辟,平山衛(wèi)指揮僉事陳鏞,從明洪武二年到五年,將筑土城改筑為磚城。為“嚴更漏而窺敵望遠”,報時報警,又用修城余木,建造了一座高達百尺的更鼓樓,故初名“余木樓”。又因此樓有鼓聲報時,人們也稱之為“鼓樓”。明成化……
[詳細] 姜氏祠堂座落于昌邑城里南隅十字街南巷一號,解放路中段路西�,F(xiàn)有正廳五間,東西廂房各三間,南大門一間及東西耳房各兩間。西院北屋五間,南屋五間連大門一間。占地面積約九百平方米。祠堂建筑全部為磚木結構,青瓦覆頂,脊飾吻獸。正廳前出廊檐,明柱六支,每柱頭梁端篆刻自東向西分別為“福、營、邱、分、派、壽”六字。大門十柱落地,門枕為精雕石鼓。1986年確立為昌邑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政府撥款,將其修繕一新,署文物管理所。據(jù)史書記載,“姜氏受姓于姜水,著于營丘,大于齊之桓景,而后繁衍于濱海諸郡”。昌邑一派則于宋末靖康年間(1127-1128)由寧海(今牟平)彤嶺遷來,始祖為喜公,傳六世后無考。一世祖為文慶公,于元代自黃縣遷來。經六百余年繁衍,現(xiàn)已成為昌邑望族。姜氏名人輩出,遠者史書有載,此不再贅,近……
[詳細] 興國寺 興國寺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山東濟南市長清區(qū)東南十公里處,與泰山、靈巖山并稱“魯中三山”。因有會仙、志仙、群仙、望仙、聚仙五個秀麗的山峰并列而得名�! ∵@里群山綿延,山清水秀,是一塊難得的風水寶地。古時道教十分興盛,道觀規(guī)模宏大,分南、北兩觀。北觀即“洞真觀”,觀內碑石林立,宮觀殿字數(shù)百間,主要有玉皇殿、真武殿、三元殿、清冷亭、石牌坊等。歷史上,宮觀殿宇幾遭戰(zhàn)火破壞,現(xiàn)堂存歷代碑碣百余塊,尤以“崔先生像贊碑”最為珍貴,此碑書畫、刻俱佳,多為歷代金石家所著錄。南觀稱元都觀,又名玄都觀,是明朝德王府的陵園,陵內有明德莊王、德懿王、德懷王、德恭王、德定王、德端王六座寢墓,最近發(fā)掘的德莊王墓,其規(guī)模與明十三陵墓相差無幾。近年來,長清縣投資修復了這里的大部分古跡,開辟了盤山道,增添了許……
[詳細] 山陜會館,位于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qū)東關古運河西岸,是山西、陜西客商集資合建的一處神廟與會館相結合的古建筑群,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陜會館始建于清乾隆八年,歷經四年,山門、正殿等主體工程竣工,其后逐年擴建,至嘉慶十四年方具有現(xiàn)在之規(guī)模。會館東西長77米,南北寬43米,占地面積3311平方米。保留至今的有山門、戲樓、夾樓、鐘樓、鼓樓、南北看樓、南北碑亭、關帝殿、財神殿、火神殿等160余間。館內現(xiàn)存有歷年重修大小碑刻十九幢,石雕方檐柱三十根,浮雕、透雕的精密木質額枋四十二方,作為柱礎的石雕獅子、大象、麒麟等十二座,照壁、折壁人物、花鳥、山水等石刻畫十二幅。上百個柱礎上刻有花草、鳥獸等裝飾,尤其是木柱、石柱、匾額上所刻楹聯(lián)、文字,正楷行書兼?zhèn)�,為書法家所稱頌。山陜會館的整個建筑群,布局緊湊,錯落……
[詳細] 濟南慘案又稱五三慘案。第二次北伐進行期間,日本恐怕中國一旦統(tǒng)一,必不能任其肆意侵略,是以竭力阻撓北伐之進行。日本以保護僑民為名,派兵進駐濟南、青島及膠濟鐵路沿線。一九二八年,國民革命軍于五月一日克復濟南,日軍遂于五月三日派兵侵入中國政府所設的山東交涉署,將交涉員蔡公時割去耳鼻,然后-殺,將交涉署職員全部殺害,并肆意焚掠-。此案中中國官民被焚殺死亡者,達一萬七千余人,受傷者二千余人,被俘者五千余人。2012年5月3日,山東濟南鳴響警報紀念慘案84周年。在1926年12月25日時,大正天皇死去,裕仁繼位,改為昭和天皇,這個名字取自中國《書經·堯典》——“百姓昭明,協(xié)和萬邦”。1927年的3月,昭和天皇繼位不久就發(fā)生了“昭和金融危機”,穩(wěn)定的時期至此結束。3月15日開始,銀行歇業(yè)、提存、倒閉的浪潮……
[詳細] 青島奧林匹克帆船中心即青島國際帆船中心。青島奧林匹克帆船中心青島市東部新區(qū)浮山灣畔,北海船廠原址,毗鄰五四廣場和東海路,市內的著名風景點“燕島秋潮”位于基地內燕兒島山的東南角,2008年第29屆奧運會和13屆殘奧會帆船比賽就是在這里舉行的。場館規(guī)模為了迎接奧運會帆船比賽和打造“帆船之都”,青島市政府把北海船廠整體搬遷到黃島區(qū)的海西灣,并將國際帆船中心建成青島市獨具海上運動特色的建筑區(qū)域,體現(xiàn)了“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的理念。青島奧林匹克帆船中心占地面積約45公頃,其中場館區(qū)30公頃,賽后開發(fā)區(qū)15公頃。青島奧林匹克帆船中心建設過程中緊緊圍繞“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三大理念,按照“可持續(xù)發(fā)展、賽后充分利用和留下奧運文化遺產”的原則,規(guī)劃、設計、建設。青島奧林匹克帆船中心采用的一……
[詳細] 井塘古村建筑群位于青州市王府街道,年代為明、清。2015年6月23日,井塘古村建筑群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東省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明魯王朱檀墓位于鄒城市城東北10公里九龍山南麓,墓室坐北朝南,按古代“四神方位”定穴,東、西分別與臥虎山、玉皇山鄰近,南與朱雀山遙對。朱檀墓依山鑿石開壙于地表以下26米。前為長80多米的斜坡墓道,墓道后緊接高8.2米、綠琉璃瓦覆頂、敷紅色墻皮的金剛墻。金剛墻下部正中有墓門,前后2墓室均有雙扉樞軸式石門,每扇重約2噸。墓室南北長20.6米,東西寬8.2米,高5.5米。墓室規(guī)模宏大,為山東省內最大的一座地下宮殿。朱檀棺槨位于后室正中,置磚雕棺床之上,棺槨系楠木所制,堅實厚重。朱檀身著龍袍,腰束玉帶,頭貫金簪,身鋪19枚金幣。墓內各類隨葬品共2000多件,有冠服、琴棋書畫、葬儀、家具等,保存基本完好。其主要文物珍品有織錦緞龍袍、冕、皮弁、“魯王之寶”印、金鑲玉透雕玉帶、梅花形羊脂玉環(huán)、宋代“天風�!�
[詳細] 齊故城遺址位于臨淄區(qū)辛店鎮(zhèn)北7.5公里處,東依淄河,西臨系水,為周代齊國的都城,西漢時又為齊王國都治,歷時千余年。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故城由大、小兩城組成,大城南北近4.5公里,東西約3.5公里,小城在大城西南角,其東北部伸進大城的西南隅,南北長2公里,東西寬約1.5公里。兩城總面積約15.5平方公里,周長約21公里。故城的城墻多數(shù)已湮沒地下,少數(shù)因挖土及河水沖刷而無痕跡,現(xiàn)僅存一些斷垣殘跡。-物部門鉆探考證,城墻早在西周時期就存在,春秋、戰(zhàn)國、西漢時又多次修補。城墻系夯土而成,依地勢而建,多不取直線形,有24處拐角,現(xiàn)有14處保存完整。小城周長7275米,墻基寬20~30米,最寬處達67米;大城周長14158米,墻基寬多在20米以上,最寬處達43米。據(jù)《齊記》……
[詳細] 醴泉寺位于鄒平縣境西南長白山中,始建于南北朝時期,后圮。唐中宗時,寺僧仁萬重建寺院,時東山有一泉涌出,中宗賜名“醴泉”,醴泉寺即由此得名。醴泉寺建于群山環(huán)抱之中,坐南面北。大門兩側蹲踞一對石獅,迎門為文昌閣,閣上有殿,塑有文昌帝君神像。殿西有一古鐘,徑口2米,高3米有余,撞擊之聲,響徹數(shù)里。閣南為大雄寶殿,能容千人。中有釋迦牟尼石像,系一巨石刻成,僅頭部就有1米多高。殿后有東西兩個跨院,東為范公祠、西為三星殿等,整個建筑完整和諧,渾然一體。山東濱州市……
[詳細] 1941年11月,侵華日軍調集其第十軍團主力和第二十二師團3個混成旅團以及偽軍53000余人,由日軍侵華總司令(火田)俊六坐鎮(zhèn)臨沂督戰(zhàn),日軍山東管區(qū)司令土橋中將指揮,對我沂蒙抗日根據(jù)地發(fā)動了“鐵壁合圍”式的大“掃蕩”。1941年11月29日,抗大一分校移駐費東縣大青山西側的胡家莊、大古臺一帶(今屬費縣薛莊鎮(zhèn))。當日,一一五師、山東縱隊發(fā)起綠云山戰(zhàn)斗,為免受損失,中共山東分局、山東省戰(zhàn)工會、八路軍一一五師、山東縱隊等后方機關也相繼轉移到大青山地區(qū)。敵人得知這一情報后,連夜調集重兵,以一個混成旅團的兵力合圍大青山。此時陷于敵人包圍圈的我方人員中,大都是非戰(zhàn)斗人員,所配武器數(shù)量少,質量差。只有抗大一分校第五大隊是有武裝的學員隊。在抗大一分校校長周純全的指揮下,首先搶占制高點,以阻擊敵人,掩護領導機……
[詳細] 塔山游樂園座落于市區(qū)東南的塔山懷抱之中,林木蔥蘢,景色宜人。主要景觀有競技館、國防教育館、太平庵、太平晨鐘、龍王殿、觀音峰、三和塔、熱帶雨林館、鱷魚館、園林景觀等�!�
[詳細] 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位于臨沂城東南部銀雀山上(現(xiàn)臨沂市沂蒙路219號),系遺址性專題博物館,地下有規(guī)模較大的漢代墓群。該館為古典宮廷式建筑,占地面積約10,000平方米,建筑面積2,400平方米。該館于1981年破土動工,1989年竣工正式對外開放�,F(xiàn)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我國第一座漢墓竹簡博物館。年均接待中外游客26,000余人(其中外賓200余人)。來此館參觀視察的有-、-、-、-、張震、-、谷牧、洪學智、費孝通、吳作人、-、趙志浩等,還有羅馬尼亞駐華大史、美國駐華大使館武官等。博物館共有三個展廳:銀雀山漢墓廳、竹簡陳列廳、文物陳列廳。銀雀山漢墓廳居博物館院內南側。廳中央是復原的一、二號西漢墓穴,所有隨葬品復制后,按原狀擺放在棺槨內。橢圓狀展廳周圍墻壁上放大的漢墓發(fā)掘現(xiàn)場和出土竹簡……
[詳細] 汶上縣關帝廟,位于汶上縣尚書路。距濟寧市區(qū)40公里。是一座典型的元代風格建筑群體。據(jù)廟碑記載,元代中葉,該地久旱無雨,黎民百姓祈求關帝顯靈,普降甘露,自愿捐資修建關帝廟。從明代兵部尚書路迎開始,直到清朝同治年間,多次重修。1986年省文物部門撥�?顚Υ蟮钸M行了維修,恢復了昔日的廟貌。關帝廟坐北向南,由廟門、正殿、兩廡、寢殿、戲樓等組成。正殿為主體建筑,三開間,東西闊13.4米,南北進深9.2米,高8米,歇山式建筑,單檐,頂覆琉璃瓦,脊飾吻獸,磚砌墻體,整殿氣勢雄偉,給人一種古樸莊嚴之感。殿內塑有關羽、關平、周倉塑像,內墻遍飾壁畫。坐落于汶上縣南旺鎮(zhèn)汶河、運河交匯處。為表彰宋禮、白英創(chuàng)修南旺水利樞紐工程而建,始建于明初,后相繼擴建。至清咸豐十年(1860),形成龐大的建筑群,主要有龍王大殿、禹……
[詳細] 中山寺位于蒙陰縣坦埠鎮(zhèn),年代為唐至中華民國,類別為古建筑。中山寺是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少昊陵是我國古代五帝之一少昊的墓葬,座落在曲阜城東4公里的舊縣村東北,是我國著名的古帝陵之一。據(jù)記載,黃帝之子少昊建都窮桑,后徙曲阜,在位84年,壽百歲而終,葬于魯故城東門之外的壽丘。陵闊28.5米,高8.73米,頂立12米,狀如金字塔,是北宋時用石塊疊砌的。陵占地25畝,檜柏森森,芳草如茵,并建有圍墻、享殿、宮門、石坊等。少昊陵與壽丘為鄰,是我國著名古陵之一,是黃帝之子、上古五帝之一的少昊墓葬處。隨著后世對少昊祭典的升級,少昊陵幾經擴建、重修。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大修,疊石固之;宋政和元年(1111年)用一萬塊石塊修砌。占地8公頃,現(xiàn)存古建筑17間,明清石碑20塊,古樹3991棵。陵前石坊建于清乾隆三年,墳后有殿5間,兩旁各有配殿3間。殿后的陵墓底大口小,呈陵臺型,狀如金字塔,陵闊……
[詳細] 伏羲即太昊,死后葬于高平(今微山縣兩城劉莊村西)。背負崢嶸挺秀的鳳凰山(亦稱畫卦山),懷抱碧波萬頃的獨山湖。陵后有六合泉、圣母泉等。湖光山色相映,環(huán)境幽雅秀麗。陵上為平面,建有伏曦圣祖廟,前有三圣殿,后有女媧殿,另有鐘樓、鼓樓等。此廟建筑已無法考正。據(jù)《魏書,地形態(tài)》載“高平,二漢屬山陽,有恍水、千秋城、齊城、高平山,水雀山、伏曦廟等。”可見伏曦廟在兩漢已有之,魏時作為名勝記載。歷史上又曾多次修復,均有記載。如“唐長興年間(公元930-933年)年重修,金大定年間(公元1161-1190年)再修。”現(xiàn)在的伏曦廟為明清時期保存的遺跡,現(xiàn)代曾加以維護,但規(guī)模不大。祭祀伏羲的廟會為每歲古歷三月三日,至今年年不斷。附注:中國古代典籍中的伏曦、大皓、太昊、伏犧、皇曦、包犧氏皆為一人,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
[詳細] 武氏祠為漢代祠堂和墓地,位于嘉祥縣紙紡鎮(zhèn)武宅山村北,始建于東漢桓、靈時期,是我市最早的建筑物,全石結構,石刻畫像,內容豐富,雕制精巧,是我國保存完整的漢代石刻藝術珍品�,F(xiàn)存石闕、石獅各一對,石碑兩塊,祠堂石刻構件四組40余石。石闕和石獅系墓道的設施,對闕對稱,間距4.15米,由基座、闕身、櫨斗、闕頂組成。重檐平伸,頂刻四坡瓦壟,傍依單檐子闕,通高4.30米,基座各寬2.58米,厚1.4米,通體刻畫像及花邊紋飾。兩闕身正面有建和元年(公元147年)題銘90余字,記有立闕人武始公暨弟綏宗、景興、開明及營造工匠姓名。一對石獅相對立于闕前兩側,高1.24米,長1.45米,巨口膛目,昂首顧盼,渾樸端莊,形態(tài)生動。武梁祠為單間歇山式,現(xiàn)存6石,即“武梁祠畫像”3石,“祥瑞圖”2石,“武家林”斷石柱1石。……
[詳細] 王杰紀念館位于金鄉(xiāng)縣魚山鎮(zhèn),年代為1968年。王杰紀念館占地69畝,建筑面積3000平方米,建筑總高度16.8米,主體建筑由48根支柱支撐而起,寓意橫空出世,象征著英雄王杰撲向炸點英勇犧牲的瞬間。王杰紀念館館名由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副主席-親筆題寫。王杰,是與雷鋒齊名的時代英雄,是中華民族的好兒子,他為金鄉(xiāng)人民爭了光、添了彩,他是金鄉(xiāng)人民的驕傲。2013年10月10日,王杰紀念館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東省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闂傚倸鍊搁崐鎼佸磹閹间礁纾归柣鎴eГ閸ゅ嫰鏌ら崫銉︽毄濞寸姵姘ㄧ槐鎾诲磼濞嗘劗銈板銈嗘肠閸ャ劌浜遍梺瑙勫劤绾绢參寮抽敂鐣岀瘈闂傚牊绋撴晶鏃€绻涘畝濠侀偗闁哄矉缍侀、妯款槻濞存粎鍋ら弻鐔兼惞椤愶絽纾╅梺璇茬箰閸熸潙顫忓ú顏勫窛濠电姳鑳剁换渚€姊洪崨濞楃懓螞閸曨垱鍋╅梻鍫熶緱閸氬顭跨捄渚剬闁归攱妞藉娲川婵犲嫮鐣甸柣搴㈣壘閸㈡彃宓勯悷婊呭鐢宕愰悽鐢电<婵°倓鑳堕埥澶嬬箾鐏炲倸鈧绔熼弴掳浜归柟鐑樻尵閸樼敻姊虹拠鈥崇仭婵犮垺枪椤e潡姊绘担铏瑰笡闁圭ǹ顭烽幃鐑藉煛閸涱叀鎽曞┑鐐村灦缁酣鎮块埀顒€鈹戦鏂や緵闁稿繑绋戞晥婵°倕鎳忛埛鎴炵箾閼奸鍤欐鐐寸墵閺岋綁顢橀悙娴嬪亾閸噮鍤曢悹鍥ㄧゴ濡插牊淇婇姘倯婵炲牊娲熼弻锝嗘償椤栨粎校闂佺ǹ顑呯€氫即銆侀弮鍫熸櫢闁跨噦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