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 > 蘇州市旅游

蘇州市旅游景點介紹

吳江尊經(jīng)閣
  尊經(jīng)閣亦名藏經(jīng)閣,坐落在蘇州市吳江區(qū)震澤中學(xué)震澤校區(qū)內(nèi),現(xiàn)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尊經(jīng)閣面闊五間,坐北朝南,為雙層挑檐翹角歇山頂,占地面積250平方米,建筑面積485平方米,落成后,徐子為將私人所藏的全部古籍予以捐贈。此時,學(xué)校內(nèi)有尊經(jīng)閣、智明堂、智炬堂、調(diào)度室、總辦公廳等建筑�!�[詳細]
222、耕香堂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耕香堂在震澤鎮(zhèn)花山頭42號,建于民國初。耕香堂主人是震澤區(qū)四大地主之一邱輔卿,邱輔卿是八都人,字青揚,農(nóng)民給他的綽號是“邱要命”,其他三個地主的綽號是:“董抽筋”、“蕭剝皮”、“顧挖心”。解放初,邱輔卿被政府第一批“鎮(zhèn)壓”,房產(chǎn)與田地充公。耕香堂改為震澤鄉(xiāng)(公社)政府辦公所在地,后又改為鎮(zhèn)廣電站、文化站、圖書館等。耕香堂面闊四間,即三間正廳加?xùn)|邊一廂房,廳西另有兩樓兩底樓上與正屋貫通,占地面積共1007.6平方米。耕香堂的外觀是一幢西式洋樓,主屋上有三層閣樓。東廂樓上的平臺上筑有水箱,室內(nèi)建有浴室,裝有壁爐。耕香堂內(nèi)部為傳統(tǒng)的磚木結(jié)構(gòu),樓下廳堂前置著長窗,后有屏門,方磚鋪地,庭前有一石板天井,天井內(nèi)建有一座磚雕門樓。廳內(nèi)梁架枋木等建筑構(gòu)件上布滿各種雕刻,堪為精美,其中《三國演義》故事圖案尤為……[詳細]
同里龐氏宗祠
  同里龐氏宗祠位于吳江區(qū)同里鎮(zhèn),年代為1924年。龐氏宗祠在同里鎮(zhèn)珍珠塔景區(qū)內(nèi),原大門在船舫浜,后門臨街面河。龐氏先世由吳江龐山分支大光鄉(xiāng),清初始卜居同里。族人龐慶麟系同治十三年(1874)進士,曾任戶部主事。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自任上倦退,斥資興建龐氏宗祠。民國十九年(1930),龐元潤將宗祠從同里下鄉(xiāng)移遷于此。解放前夕,地下黨領(lǐng)導(dǎo)的農(nóng)民自衛(wèi)工作隊,曾駐扎在龐氏宗祠內(nèi),作據(jù)點監(jiān)視同里的地方反動武裝,直至同里區(qū)人民政府成立,該支農(nóng)民自衛(wèi)武裝奉命編組為區(qū)大隊,才從龐氏宗祠撤離。解放后,宗祠改糧庫屯谷之處。2003年后,成為珍珠塔景點的一部分。祠堂前后四進,依次是墻門、穿堂、享堂、寢堂,共四十余間,建筑面積871.64平方米,占地2357平方米,是同里鎮(zhèn)最大的祠堂。享堂面寬12.23米,進……[詳細]
224、正修堂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正修堂位于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qū)震澤鎮(zhèn)。正修堂坐落于潘家扇東弄13號內(nèi),清光緒十三年(1887)絲商顧少彝所建,由吳縣香山建筑名匠馬如龍設(shè)計監(jiān)造。顧少彝有四女,其中三,四兩女均嫁于龔氏,后因龔氏慎修堂毀于火災(zāi),顧以五千銀元將正修堂門樓及前廳抵押給其女婿,遂屬龔姓。(龔氏,龔則先,筆者外祖父,)第三進樓廳任屬尚古堂顧宅。1997年,正修堂木雕門樓被列為吳江市文物保護單位。古近代震澤民用建筑除強調(diào)堅固實用,還頗重視建筑及裝飾美學(xué),提高藝術(shù)品位,而建筑風(fēng)格亦吳亦越,甚而還受到安徽流派的影響。除師儉、致德、正修三堂之外,寶塔街原畢萬茂絲經(jīng)行茂德堂內(nèi)宅庫門須彌座之青石鳥獸浮雕和花山頭陸宅后門樓月梁上的戲文木雕亦極為傳神,有相當(dāng)高的藝術(shù)價值。此外,沿街商鋪門面上的過海梁上亦普遍雕有粗細不等、題材不同的木雕,……[詳細]
桃源青龍橋
  俗稱北陽河橋,位于吳江市桃源鎮(zhèn)宅里橋村北陽河橋(地名)。為梁式三孔石橋,排柱為武康石,金剛墻系青石構(gòu)筑,雜有花崗石。南北走向跨北陽河。橋長22.2米,中寬2.05米,中跨為5.22米,高2.9米。初建無考,民國七年重建,橋身有對聯(lián),南向?qū)β?lián)“青比蘭深山勢霧,龍從魚化水□芳”,北向?qū)β?lián)“枚指青垂湖地遠,舟行龍護雲(yún)□長”�!�[詳細]
226、福事橋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福事橋
  位于吳江市桃源鎮(zhèn)青云村28組,跨沈莊漾。始建無考。民國13年(1924)重建。(橋額上鐫有“甲子”和“里人重修”字樣)梁式五孔石橋,南北走向。全長31.4米,寬2.1米,跨徑20.04米。中孔跨徑6.05米,中孔高3.6米。有4組排柱,排柱中為花崗石,兩側(cè)為武康石,金剛墻基本上為青石與少量花崗石砌筑,橋面兩邊的面石為花崗石,中間的為武康石,余為花崗石,傳遞著此橋歷代修繕的信息。(江南一帶造橋,宋元時常用武康石即紫石,明代時常用青石,清代和民國時常用花崗石)福事橋橋名的解釋,一謂“幸福的事”�!盾髯印ぶ倌帷分性疲骸案J轮羷t則和而理,禍事至則靜而理。”另一謂“祭祀齋戒等求福的事”,《明史·后妃轉(zhuǎn)一·太祖孝慈皇后》中云:“會后侍帝石,不御酒肉,帝問故,對曰:‘妾為宋先生作福事也。’”不管是哪一種解……[詳細]
227、永寧塘橋
永寧塘橋
  又名姜池橋,位于吳江市桃源鎮(zhèn)富鄉(xiāng)村,跨蒿草路港支流。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建造。1994年7月29日列為吳江市文物控制單位。梁式三孔石橋,南北走向。全長25.7米,寬2.05米,跨徑11.5米,中孔高3.5米,中孔跨徑6.3米。金剛墻雜有青石,余為花崗石。橋身兩側(cè)各有一副楹聯(lián)。東向楹聯(lián):“恃農(nóng)力之勤勞,徒矸便涉,盼村莊號遠近,市語遙聞�!蔽飨蜷郝�(lián):“帆影西來,落向姜牙池畔,水流東去,派分蒿草路中�!薄�[詳細]
228、甫里橋
甫里橋
  亦稱陸港橋,位于吳江市七都鎮(zhèn)陸港村。始建無考,清宣統(tǒng)三年(1911)重建。1994年7月29日列為吳江市文物控制單位。梁式單孔石橋,東西走向。全長9米,寬1.8米,孔高2.9米,跨徑3.4米。金剛墻基本為青石,余為花崗石。橋身南側(cè)有一副楹聯(lián):“萬頃具區(qū)留禹積,陸家甫里憶唐賢。”此橋是村民往來之交通要道,為便于車輛行駛,橋面與石級已鋪澆水泥而改為平橋,橋上增設(shè)水泥欄桿。據(jù)傳,晚唐詩人陸龜蒙,號甫里,曾一度隱居陸家港養(yǎng)鵝浜。陸龜蒙與皮日休合著有《松陵唱和詩集》,還著有《甫里集》。陸龜蒙隱居養(yǎng)鵝浜時,對當(dāng)?shù)氐男Q桑生產(chǎn)和漁業(yè)生產(chǎn)的繁榮景象曾留有“處處倚蠶箔,家家下漁筌”的詩句。人們?yōu)閼涯钤娙�,故將陸港橋命名為“甫里橋”�!?a href=/landscape/111/fuliqiao.html class=blue >[詳細]
七都利濟橋
  位于吳江市七都鎮(zhèn)廟港社區(qū)陸港村,跨倪家港。始建無考,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重建。1994年7月29日列為吳江市文物控制單位。單孔石拱橋,東西走向。全長13.5米,中寬2米,堍寬2.4米,矢高2.7米,跨徑3.8米。拱券、石級、橋面為花崗石,余為青石。拱券以縱聯(lián)分節(jié)并列法砌置。利濟橋現(xiàn)已不通行,因年久失修,橋上雜樹叢生,橋面略有殘損�!�[詳細]
七都博士橋
  位于吳江市七都鎮(zhèn)吳越村雙蕩兜,跨雙蕩港。始建無考,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重建。1994年7月29日列為吳江市文物控制單位。梁式單孔橋,東西走向。全長17.95米,寬1.74米,孔高3.5米,跨徑5.5米。橋面由兩塊巨大渾厚的花崗石鋪就,金剛墻為青石,余為花崗石構(gòu)筑。兩端金剛墻下方各有一方形泄水孔,洪澇時可加大泄水流量,并減輕流水對橋的沖擊力度。西橋臺及橋面保存完好,東橋臺南側(cè)生出一樹,上部石級已拱起,下部石級已無,用水泥板代替。因年久失修,東橋臺南側(cè)已嚴重坍損。橋身兩側(cè)各有一副楹聯(lián)。南向楹聯(lián):“疊石為梁咸占利涉,回波作鏡共慶清流。”北向楹聯(lián):“原溯五湖穿北達,水涇雙蕩繞南行。”……[詳細]
231、大善橋
大善橋
  大善橋位于吳江市桃源鎮(zhèn)宅里橋村陽橋港,跨陽和橋港。始建無考,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重建。1994年7月29日列為吳江市文物控制單位�;◢徥菏轿蹇讟�,東西走向。全長32.2米,寬2.2米,跨徑24.9米,中孔高3.5米,中孔跨徑5.8米。中孔排柱題刻“清光緒二十一年里人重建”、“里人募資公姓公助”、“王萬國助排柱一根”等字樣。橋身兩側(cè)各有一副楹聯(lián)。南向楹聯(lián):“楊柳岸通津,遠達雙溪迎鶴舫,桃水流入港,平分兩省架魚具�!北毕蜷郝�(lián):“烏戍接稠墟,落日清涇漁笛遠,潯鎮(zhèn)連繡壤,曉風(fēng)長扇客帆多。”……[詳細]
232、東林橋
東林橋
  東林橋位于吳江市平望鎮(zhèn)區(qū)溪港村,跨韭溪。始建無考,明代嘉靖年間(1522~1566)、清順治三年(1646)兩度重建,清嘉慶三年(1798)重修。1994年7月29日列為吳江市文物控制單位。單孔石拱橋,東西走向。全長11.72米,寬2.1米,矢高2.25米,跨徑4.3米。東、西堍臺階均13級。橋身兩側(cè)都鐫刻楹聯(lián)。南側(cè)楹聯(lián)為“浩渺波光涵笠澤,參差帆影接鶯湖”。東林橋堍是當(dāng)年溪港老街最為繁華熱鬧的地方,兩堍街上店鋪林立,有煙雜店、肉店、茶館、酒店、藥房、米行、水果行、日用百貨店等,還有竹匠坊、箍桶坊、鐵匠鋪、理發(fā)鋪等。50~80年代,平望供銷社、郵電所、醫(yī)藥商店、信用合作社等國營集體企業(yè)均在河?xùn)|老街上設(shè)置分部。河西老街兩旁為店鋪,街道上方筑有磚瓦廊棚,可謂行人遮風(fēng)擋雨。老街上還有7家茶館,吸引四……[詳細]
233、思范橋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思范橋
  思范橋位于吳江震澤鎮(zhèn)太平街西柵,相傳為紀念范蠡而建,故名思范。初建無考,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重建,明嘉靖十一年(1532)道士姬玉衡修,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里人龔振龍、陳士元、陳德魁、張宿五再建,同治五年(1866)重建�;◢徥瘑慰坠皹颍媳弊呦�,跨荻塘市河。橋長35.4米,頂寬4.9米,堍寬4.8米,跨度為10.3米,矢高5米。思范橋兩側(cè)各有楹聯(lián)一副,東向為:禹跡媲宏模,望里東西雙月影;蠡邨懷古宅,泛來南北五湖船。上聯(lián)明示禹跡,思范兩橋一東一西,如兩輪明月,遙遙想望,互為呼應(yīng)。而兩橋在造型上又極為神似,堪稱姐妹橋而相媲美。下聯(lián)之蠡邨,即蠡澤村,過思范橋向南約二里路,相傳為范蠡隱居處。范蠡和西施筑宅而居,還延請工匠在宅旁湖邊砌造一高臺。每逢晴明之日拾級而上,放線垂釣,故被稱作“范……[詳細]
234、長春塘橋
長春塘橋
  又名少年橋,位于吳江市震澤鎮(zhèn)貫橋村,連接楊家浜和南房村。初建無考,清宣統(tǒng)三年(1911)重建。1994年7月29日列為吳江市文物控制單位。梁式三孔石橋,東西走向。全長28.2米,中寬1.7米,堍寬1.7米,中孔高4.4米,中孔跨徑5.7米,兩次孔跨徑均4.45米。橋主要構(gòu)件為花崗石及青石。中孔兩柱墩分別用長4.5米、寬0.55米、厚0.3米三塊條石豎立組成。柱頂冒枕石長2.7米、寬0.5米、厚0.3米。中孔橋面用長6米、寬0.55米、厚0.3米三塊石擱置在橋柱墩上組成。兩邊孔橋面分別用長5米、寬0.55米、厚0.3米三塊石擱置在橋柱墩上組成。中孔橋面護欄用長6米、寬0.25米、厚0.28米條石,兩頭擱置在0.12米高的方塊石上,形成0.4米高的護欄,并兼作坐凳。兩邊孔橋面護欄筑法相同。兩邊橋……[詳細]
235、梅家橋
梅家橋
  梅家橋位于吳江震澤鎮(zhèn)興華村,跨梅家港,橋南為施家灣,橋北為梅家橋。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建造。1994年7月29日列為吳江市文物控制單位�;◢徥菏饺资瘶�,南北走向。全長24.3米,中寬1.65米,堍寬1.7米,中孔孔高4米,中孔跨徑5.9米,兩次孔跨徑均3.15米。中孔兩柱墩分別用長4米,寬0.55米,厚0.3米三塊條石豎立組成。柱頂冒枕石長2.65米,寬0.5米,厚0.3米。中孔橋面兩側(cè)分別刻有“梅家橋”橋名,護欄用長6.2米,厚0.25米,寬0.25米條石,兩頭擱置在0.15米高的方塊石上,形成0.4米高的護欄,并兼作坐凳。兩邊孔橋面護欄筑法相同。南北橋坡踏步均是整塊條石鋪級,兩邊各11級,級寬0.37米,級高0.12米。橋身兩側(cè)各有一副楹聯(lián)。東側(cè)楹聯(lián):“梅孔高臥,以還水達兩浙;……[詳細]
236、雙塔橋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雙塔橋
  雙塔橋位于吳江震澤鎮(zhèn)貫橋村(原八都鎮(zhèn)北長村)和七都鎮(zhèn)李家港村交界處。始建于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在水洲東西各建一拱形三孔橋,名叫雙石橋。后在兩橋堍鎮(zhèn)以石塔,故名“雙塔橋”。明萬歷七年(1579)由浙江南潯董份修繕,后兩橋俱圮。清雍正七年(1729),里人盛宣令、邱美中募捐重建,東側(cè)的那一座仍為拱形三孔,西側(cè)的那一座則改作了梁式�,F(xiàn)存之橋為光緒二十七年(1901)重修�;◢徥靶稳祝瑬|西走向,跨稽五漾口。橋長34.3米,橋頂寬3.4米,橋頂面長3.35米,堍寬3.7米,中孔矢高5米。橋頂立有四根望柱,每根望柱上雕有一頭石獅子,橋面兩側(cè)筑有護欄,高0.5米,寬0.2米,東西踏步各28級,級寬0.46米,級高0.12米。雙塔橋兩側(cè)鐫刻著四副橋聯(lián):惟上上田,農(nóng)桑興大利;活潑潑地,蘭若……[詳細]
237、震澤虹橋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震澤虹橋
  位于吳江震澤鎮(zhèn)藕河街虹橋弄西,跨通泰河。始建無考,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重建,光緒十八年(1892)重修。民國8年(1919),震澤市鎮(zhèn)當(dāng)局在虹橋東堍近處增建一亭,名之為“小垂虹亭”,以增光添色,其前抱柱楹聯(lián):“遠望洞庭山色水光成畫本,近鄰塔影花香鳥語盡詩情�!泵駠�24年6月(1935),因新開頔塘轉(zhuǎn)道河(新開河),將虹橋拆除移建于思古墩。1994年7月29日列為吳江市文物控制單位�;◢徥瘑慰坠皹�,東西走向。全長24米,中寬3.1米,堍寬3.5米,矢高3米,跨徑7.1米。拱券為縱聯(lián)分節(jié)并列法砌置。虹橋龍門石面刻有“輪回”圖案,橋欄望柱雕有兩對石獅,橋面石南北兩側(cè)刻有“虹橋”橋名。橋身兩側(cè)各有一副楹聯(lián)。南側(cè)楹聯(lián):“波平柳岸長虹臥,水繞漁村半月懸�!蔽鱾�(cè)楹聯(lián):“鴨頭新漲湖光遠,雁齒斜連塔影橫……[詳細]
238、震澤香花橋
震澤香花橋
  俗稱香火橋,位于吳江市震澤鎮(zhèn)八都社區(qū)龍降橋村十都里。南宋(1127~1279)始建。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重建,后期曾多次修繕。1986年7月1日列為吳江縣文物保護單位。梁式三孔石橋,東西走向。全長16.1米,中寬2.09米,堍寬2.55米,中孔高3.66米,中孔跨徑4.66米,兩次孔跨徑分別為2.8米、2.76米。中孔兩柱墩分別用長4.26米、寬0.7米、厚0.3米三塊條石豎立而成。柱頂分別用長3.09米、寬0.5米、厚0.3米枕石四塊。中孔石梁長4.8米、寬0.8米、厚0.4米。梁內(nèi)側(cè)鑿槽,中間橫鋪條石14塊,每塊長0.48米,寬0.33米、厚0.14米。邊孔石梁長3.25米、寬0.68米、厚0.4米。橋面南北中間橫鋪條石各10塊,每塊長0.72米、寬0.32米、厚0.14米。全橋排……[詳細]
239、洪福橋
洪福橋
  又名廊帶橋,位于吳江市震澤鎮(zhèn)龍降橋村,連接賀家浜與廊家港。始建無考,清嘉慶十六年(1811)、宣統(tǒng)元年(1909)分別重建。梁式三孔橋,東西走向。全長20.4米,寬1.6米,中孔高3.4米,中孔跨徑5.2米,兩次孔跨徑均為3.8米。中孔兩橋墩柱分別用寬0.5米、厚0.3米、長4米,三塊條石豎立在水中基礎(chǔ)上。柱頂橫臥枕石一塊,寬0.5米、厚0.3米、長2.6米組成橋墩柱。中孔橋面用三塊長5.5米、寬0.5米、厚0.3米條石擱置橋墩柱上組成橋面。橋面兩側(cè)刻有“洪福橋”橋名。兩邊孔橋面分別用長4.1米、寬0.5米、厚0.3米三塊條石擱置橋墩柱組成橋面。兩邊橋墩用青石并列砌筑,墩柱高3.2米。橋面護欄用寬0.24米、高0.2米、長5.5米條石,兩頭填高0.3米,形成高0.5米的護欄,兩邊孔橋面護欄筑……[詳細]
240、昇明橋
昇明橋
  位于吳江市盛澤鎮(zhèn)東白漾口(此漾一作東白洋,又名菱葉渡)。明崇禎十四年(1641),里人仲時英、歸語先、湯三聘、史勤、王士龍始建。清雍正九年(1731),里人鄭禹甸、陳舜玉、葉殿文、宋郁照等募資重建。1986年7月1日列為吳江縣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當(dāng)?shù)卣畬蜻M行整修。三孔石拱橋,南北走向。全長46.94米,中寬4.25米,堍寬5.45米。中孔較大,矢高5.39米,跨徑10.7米,便于舟船通行;兩次孔較小,矢高均4.21米,跨徑均8.43米。整個橋形富有風(fēng)姿。拱券以縱聯(lián)分節(jié)并列法砌置。金剛墻全系青石,欄石多為青石,拱券為武康石,余為花崗石。橋身東向楹聯(lián):“祥開震簨彩虹高,千秋壯麗;喜溢乾坤新月滿,萬戶盈寧�!遍郝�(lián)中乾坤、震都是八卦之一、分別代表天、地、雷、風(fēng),這里比喻人世萬物。盈寧指富裕……[詳細]

粤ICP备13001937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0422号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网站合作 我要供稿
联系我们: QQ:264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