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旅游景點介紹
辛莊頭戲樓位于王村鄉(xiāng)辛莊頭村中部偏西的低洼地上,四面皆為高臺,戲臺南側(cè)有一瀉水溝,據(jù)傳始建于明朝,由該村馮閣老主持修建。戲樓坐南向北,磚木結(jié)構(gòu),前后兩臺,中間由隔墻和出入門分開,通高約7.5米,臺基高1.8米,面闊8.75米,臺面由條石鑲邊,臺身由毛石壘砌而成,梁架分二、四、六、八四層梁架結(jié)構(gòu),各支撐屋脊的檐檁,屋頂成圓山卷棚式,上布筒瓦,檐式壽面勾頭和花紋滴子,兩山各置“銀錠”花瓦垂脊。樓前明柱6根,后臺暗柱8根,高3.20米,彩繪因年久失修已難辨認(rèn)。據(jù)當(dāng)?shù)鼐用窠榻B,此樓在明正德三年(1508)、清咸豐年間(1851~1861)、1946年前曾多次維修,雖有少量構(gòu)件更新,但仍保持原建筑風(fēng)貌,是淶水縣現(xiàn)存古戲樓之一。對研究明清戲樓古建筑藝術(shù)很有價值�!�
[詳細(xì)] 靈佑觀位于淶水鎮(zhèn)東租村村東。始建年代不詳,清道光六年(1826),和碩禮親王生母王佳氏捐助進行擴建和修繕。該觀坐東面西,前殿三間,正面塑佛祖像,兩側(cè)為四大天王像;后殿五間塑三尊菩薩像,兩側(cè)并列十八羅漢,后殿兩側(cè)有南、北房各三間。前殿南端有一間過道,塑藥王神像。前殿和后殿之間,有一個石槽,槽內(nèi)置放著長有奇花異草的大塊上水石,上水石上立有石碑。據(jù)光緒年間《淶水縣志》記載,在北京白塔寺的三清觀與靈佑觀有關(guān)聯(lián),其主持、道人均由靈佑觀派遣。1980年10月,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對靈佑觀進行了重修,現(xiàn)已面貌一新,并有數(shù)名道士清修�!�
[詳細(xì)] 千佛舍利塔位于石亭鎮(zhèn)東龍泉村西北的金山上,是金山寺內(nèi)的主要建筑之一。金山寺又名金山院,坐落于金山半山腰的平臺上,始建于元大德四年(1300),南、西、北三面群山環(huán)抱,寺居其中,面東俯瞰,懸崖陡峭,林木蔥郁,風(fēng)景秀麗。據(jù)碑載:“金山寺元大德四年間圓融廣慧禪師所創(chuàng)建”,當(dāng)時殿宇寬而容眾,開設(shè)上下東西兩壇,“受戒數(shù)計十萬”。大德四年(1300)三月十五日作龍華盛會七晝夜,并立白玉石塔十三級,同年立碑頌其功德。都功德主為光祿大夫、大司徒,尼泊爾人阿尼哥。金山寺歷經(jīng)幾度興衰,明清各朝曾多次重修,日漸傾圮凋殘,現(xiàn)已成廢墟,僅存山門一座,碑刻7通,圓融廣慧禪師塔一座(已倒),無量壽千佛舍利塔一座。千佛舍利塔矗立于高1米、邊長6米方形石砌平臺上。全塔通高8.18米,平面呈八角形,為十三層密檐白玉石結(jié)構(gòu),須……
[詳細(xì)] 鎮(zhèn)江塔位于婁村滿族鄉(xiāng)中水東村西,清水河?xùn)|岸,也稱水東塔。據(jù)傳,古時清水河雨季時常有洪水傾瀉,淹沒莊田,為遏其患,修塔鎮(zhèn)之,故名鎮(zhèn)江塔。這里山圍水繞,楊柳含煙,風(fēng)景如畫,塔立其中,景色宜人。此塔為七層密檐式空心磚塔,塔高14米,平面呈正方形,邊寬2.7米,呈棱臺式,上下收分較小,從地面第一層檐辟一南向拱形券門,由漢白玉石雕刻而成,其上減地浮雕蔓草紋花邊,內(nèi)刻楷書“南無十方諸佛,南無萬萬尊菩薩,南無四方極樂世界”等字。券門內(nèi)再置簡易青頁巖檻框,其右框上陰刻“萬歷二十三年重修”字樣。塔內(nèi)有佛龕,佛像已無。塔檐采用疊澀法狗牙相錯托砌而成,塔剎由八角柱形剎座及磚刻雙層仰蓮花瓣承托葫蘆形剎頂。該塔肇建年代無確考,據(jù)1933年傅增湘、周兆癢所著《淶易游記》考證為唐先天二年(713)建。根據(jù)塔形、建筑用料……
[詳細(xì)] 淶源縣淶源鎮(zhèn)東關(guān)村烈士亭 位于淶源縣淶源鎮(zhèn)東關(guān)村東南。原名水心亭,1936年始建,建筑形式為八角攢尖式,1945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改建為烈士亭,亭中樹一八棱磚砌碑刻,“文革-”期間將原八棱碑改為水泥澆筑碑,陽面寫“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陰面寫毛主席語錄。1983年,將水泥澆筑碑改為大理石碑。碑陽書“革命烈士永垂不朽”。1988年1月,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重修烈士亭�!�
[詳細(xì)] 淶源縣東杏花慘案烈士亭 位于淶源縣城東北345公里的東杏花村中部偏南。東杏花慘案發(fā)生于1941年8月20日,由于漢奸告密,日軍抓捕東杏花村23名干部、黨員,并將他們?nèi)繗⒑�。為緬懷烈士,啟迪后人,淶源縣于1970年2月10日,在東杏花村建立此亭,建筑形式為六角攢尖式,內(nèi)有六角碑一通,上 書-烈士生平事跡。1988年1月,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xì)] 淶源縣水云鄉(xiāng)烈士陵園 位于淶源縣淶源鎮(zhèn)水云鄉(xiāng)東部。陵園由三部分組成,東部是原縣委副書記兼宣傳部長羅夫墓,建于1947年,1951年重修。中間是人民解放軍8740部隊烈士墓,共有17名烈士,1972年4月重修。西部是中國人民解放軍8738部隊烈士墓,共有34名烈士,1968年建陵。8740、8738部隊的烈士均是在修筑京原鐵路時犧牲的。1988年1月,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xì)] 淶源縣白求恩戰(zhàn)地手術(shù)室 位于淶源縣王安鎮(zhèn)孫家莊村北的全神廟內(nèi),全神廟坐西朝東,面闊一間,進深一間,三檁兩椽,硬山頂,東西長7.1米,南北寬3.2米,面積22.72平方米,前有月臺,南北3.1米,東西3.6米,高1米,現(xiàn)有白求恩漢白玉雕像立于月臺之上。1988年1月,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xì)] 淶源縣登梯寺碑刻 位于淶源縣水堡鎮(zhèn)井之會村西南登梯寺中。碑質(zhì)為青石材料,碑高2.85米,寬0.8米,厚0.2米。碑刻記載了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重修登梯寺的情況,并記載了登梯寺始建時間。1988年1月,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xì)] 淶源縣九龍山月牙洞碑刻 位于淶源縣水堡鎮(zhèn)井之會村西南3公里九龍山月牙洞左側(cè),為明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六月初四日立。碑刻質(zhì)料為砂石,高1.15米,寬0.58米,厚0.19米,碑文記載太原住持僧人鎮(zhèn)寶獨身在此洞修行20余年,以善感其四方,后恐其德行泯忘,特刻此碑。1988年1月,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xì)] 淶源縣云盤洞義和團活動地 云盤洞是位于淶源白石山前陽面天然形成的一洞窟,明嘉靖年間始建殿宇,清朝光緒年間,井之會道人修行于此,增建道觀。1901~1903年,廣昌義和團首領(lǐng)郭逢春帶領(lǐng)義和團40余人、紅燈照10余人抗擊八國侵略聯(lián)軍,失敗后退據(jù)此洞,被聯(lián)軍攻破,團員大部分犧牲,郭逢春被押解至保定殺害。留“直隸督辦廣昌縣團練”旗一面,現(xiàn)存于中國歷史博物館。1986年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xì)] 淶源縣曲村戲臺 位于淶源縣淶源鎮(zhèn)曲村村內(nèi),建筑形式為卷棚頂,磚木結(jié)構(gòu),面闊三間,進深兩間,建筑面積為103.04平方米。戲臺南為三官廟,北為觀音廟,每年農(nóng)歷正月、二月廟會期間都要唱戲,故將戲臺建成能為兩廟唱戲的戲臺,兩廟可共用,可謂別出心裁。抗日戰(zhàn)爭初期曾進行過維修,1995年省文物局撥款重修。1988年1月,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xì)] 淶源縣小西莊地主莊園 位于淶源鎮(zhèn)金家井鄉(xiāng)小西莊村原王家胡同。建于清代,莊園由兩個四合院組成,有門三道,前院為倉房、庫房、碾房、過廳;后院為主宅院,有東西配房,現(xiàn)已不存;院后有清代廟宇,并有壁畫。南北長78米,東西寬30米,占地面積2340平方米�,F(xiàn)有保存較好的三道門和主宅院五間正房,大門高4.1米,磚石結(jié)構(gòu),磚券門。二門高4.6米,磚木結(jié)構(gòu),建筑形式為硬山頂,抬梁5架,鼓石一對。三門高4.8米,磚木結(jié)構(gòu),建筑形式為懸山頂,抬梁5架,兩側(cè)有山柱6根,大理石石獅一對。主宅院臺基東西長15米,面積108.6平方米,建筑高5米,磚木結(jié)構(gòu),建筑形式為卷棚頂�,F(xiàn)存建筑面積680平方米。1988年1月,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xì)] 淶源縣明代長城 淶源縣境內(nèi)的明長城始建于明萬歷元年至十三年(1573~1585年),北起烏龍溝大莊苦壯石,西至南馬莊上黃土臺,全長150公里,共設(shè)敵樓296座,城堡6座,烽火臺33座,戰(zhàn)臺42座。是明王朝為加強京城和十三陵的防御而增設(shè)的,歷史上把這段長城稱做內(nèi)長城。保存較好的地段為隋家莊至天橋,曹家莊大臺至湖海嶺,白石口至森林公園,獨山城河西至狼牙口。保存較差的地段為高家莊羊欄至浮圖峪,大灣梁至插箭嶺等墻體和敵樓大部分被破壞,或自然殘毀。1982年1月,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xì)] 三甲村墓群 位于淶源縣淶源鎮(zhèn)三甲村西南100米的拒馬河流域二級臺地上,呈長方形,墓群南北長200米,東西寬150米,面積約為4.5萬平方米。出土器物有陶器、銅器、鐵器等。陶器多為泥質(zhì)灰陶;銅器有連弧紋銅鏡,鑲嵌綠松石帶鉤等;鐵器有長約1米的鐵劍。根據(jù)對采集的文物分析,鑒定為戰(zhàn)國至西漢時期墓群,遺址破壞比較嚴(yán)重。1988年1月,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xì)] 淶源縣三甲村城址 位于淶源縣淶源鎮(zhèn)三甲村西,拒馬河西岸二級臺地的山洼處,城址東西長500米,南北寬300米,面積約為15萬平方米,城址以山為墻體,東為豁口,在山坡上構(gòu)筑有夯土墻,西北高處有烽火臺一座,通過采集的文物標(biāo)本鑒定分析,此城為戰(zhàn)國至西漢時期古城址。保存較好,1988年1月,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xì)] 潴龍河橋:潴龍河是蠡縣境內(nèi)最大河流,過去,人們過河靠擺渡。隨著定縣至河間公路的建成,1968年6月在仉村、滑崗之間建成蠡縣境內(nèi)第一座鋼筋水泥永久性大橋,全長705米,50孔,孔跨14.1米。1998年4月至10月,又一座跨潴龍河大橋建成通車,橋長1224米,橋面凈寬11.4米,全橋61孔,孔跨20米。2000年,朔黃鐵路大橋也在此橋西側(cè)100多米處建起,3座大橋橫跨潴龍河,汽車、火車不時的飛渡河上,與河底面的麥海,形成又一景觀。加上2005年在此橋下游建起的何蠡路漫水大橋,使流經(jīng)蠡縣的這條古河更加增色。倘若站在潴龍河大橋放眼望去,頓感心曠神怡,極為壯觀�!�
[詳細(xì)] 蠡縣中心廣場:位于縣城中心,分范蠡路和蠡吾大街十字路北兩側(cè)東西兩個廣場,統(tǒng)稱“中心廣場”。廣場總面積11259平方米,表面由4種顏色的花崗巖組成大方格圖案。西廣場面積7896平方米,廣場中央設(shè)一600平方米的聲控彩色旱泉,西側(cè)是一直徑26米的凸起舞臺,舞臺正中有高10米的“世紀(jì)光柱”,西北角為一轉(zhuǎn)角涼亭,涼亭以南、以東建有長廊,四周為異形高池草坪,主入口草坪內(nèi)設(shè)一高25米高桿燈,四周草坪內(nèi)水晶燈、變色燈相間布置,與廣場融為一體;東廣場面積為3363平方米,四周為草坪,表面由黑白點花崗巖鋪成,草坪內(nèi)有椰樹燈4盞,水晶燈、平湖秋色燈、變色燈共12盞。西廣場南側(cè)、東廣場東側(cè)都建有體育健身設(shè)施。中心廣場南有商業(yè)步行街,東有超市、西有商廈,一些大型的社會活動,如正月的花會進城、部門上街宣傳、部分商品交……
[詳細(xì)] 北大留遺址:位于北大留村東北400米處,蠡溫公路東側(cè),保存良好。遺址占地面積1.8萬平方米,采集標(biāo)本有陶罐、陶豆等器物殘片及石鏟、鐵鏟各一個,根據(jù)殘片標(biāo)本斷定,為商周時期文化遺址。1986年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xì)]
闂傚倸鍊搁崐鎼佸磹閹间礁纾归柟闂寸绾惧綊鏌i幋锝呅撻柛銈呭閺屻倝宕妷锔芥瘎婵炲濮靛銊ф閹捐纾兼繛鍡樺姉閵堟澘顪冮妶鍡樿偁闁搞儯鍔屾禍閬嶆⒑鐟欏嫬鍔ょ痪缁㈠弮瀵娊鏁傞悾宀€鐦堥梻鍌氱墛缁嬫挻鏅堕弮鈧换娑樼暆婵犱線鍋楅梺鍝勭焿缂嶄線銆佸Ο娆炬Щ婵炲瓨绮庨崑銈夊蓟閻斿吋鎯炴い鎰剁到绾锯晠姊虹拠鑼闁哥喐娼欓~蹇撁洪鍕獩婵犵數濮抽懗鍓佹崲娓氣偓濮婃椽宕ㄦ繛妤冩嚀铻為柛鏇ㄥ灡閸嬧晠姊婚崼鐔剁繁闁告艾顑呴…璺ㄦ崉娓氼垰鍓梺褰掓敱濡炶棄顫忓ú顏勫窛濠电姴瀚悾鐢告煟鎼淬垼澹橀柛銏″絻瀹撳嫰鎮峰⿰鍛暭閻㈩垱顨婂畷鎰版偨閻㈢數锛滃┑掳鍊撻懗鍫曞煡婢跺绠鹃悘鐐插€搁埀顒侇殕缁旂喖寮存幊娴滃綊鏌熼悜妯诲暗闁告ḿ鏁诲铏规嫚閳ュ磭浠┑鐘灪鏋い锝呮健濮婄粯鎷呴搹鐟扮闂佸湱枪椤兘骞冮悜钘夌厸闁告侗鍙€閹芥洖鈹戦悙鏉戠仸缂侇喖閰i幃鍧楀焵椤掆偓閳规垿顢欓弬銈勭返闂佺ǹ绻戠粙鎴炴櫏濠德板€曢幊蹇涘煕閹寸偟绠鹃柤濂割杺閸ゆ瑦顨ラ悙瀵稿⒌闁哄矉缍侀、姗€鎮欏ù瀣壕闁割煈鍣崵鏇㈡偣閸ャ劎銈存俊鎻掔墛娣囧﹪顢涘顒佸€┑鐐茬墛濞茬喖寮婚敐鍡樺劅妞ゆ牗绮庢牎闂備胶枪椤戝懐鈧矮鍗抽妴渚€寮崼鐔告闂佽法鍣﹂幏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