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方塌鎮(zhèn) | 隸屬:佳縣 |
區(qū)劃代碼:610828107 | 代碼前6位:610828 |
行政區(qū)域:陜西省 | 地理分區(qū):西北地區(qū) |
行政級別:鎮(zhèn) | 車牌代碼:陜K |
長途區(qū)號:0912 | 郵政編碼:719000 |
轄區(qū)面積:約204平方公里 | 人口數(shù)量:9600人 |
人口密度:47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qū):17個行政村 |
代碼 | 城鄉(xiāng)分類 | 簡介 | |
方塌村 | ~200 | 鎮(zhèn)中心區(qū) | 相傳在宋朝有一姓方的大戶移民于此,并在此種地,繁衍世代![詳細] |
楊塌村 | ~202 | 村莊 | 因姓楊的住在塌上而得名。1958年建立楊家塌生產(chǎn)大隊,屬方塌人民公社;1984年改鄉(xiāng),變更為楊家塌村村民委員會。…[詳細] |
苗圪臺村 | ~204 | 村莊 | 因姓苗的居住在圪臺上而得名。1958年建立苗圪臺生產(chǎn)大隊,屬方塌人民公社;1984年改鄉(xiāng),變更為苗圪臺村村民委員會![詳細] |
謝家溝村 | ~206 | 村莊 | 因姓謝的居住在一條溝內(nèi)而得名。1958年建立謝家溝生產(chǎn)大隊,屬方塌人民公社;1984年改鄉(xiāng),變更為謝家溝村村民委員會![詳細] |
尚寨村 | ~207 | 村莊 | 因有古寨子一處,姓高的居住而得名。1958年建立尚寨生產(chǎn)大隊,屬方塌人民公社;1984年改鄉(xiāng),變更為尚寨村村民委員會![詳細] |
馬岔村 | ~211 | 村莊 | 因姓馬的居住在岔上而得名。1958年建立馬岔生產(chǎn)大隊,屬方塌人民公社;1984年改鄉(xiāng),變更為馬岔村村民委員會![詳細] |
崖窯坬村 | ~213 | 村莊 | 因此地崖窯多,居住在坬上而得名。1958年建立崖窯坬生產(chǎn)大隊,屬方塌人民公社;1984年改鄉(xiāng),變更為崖窯坬村村民委員會。…[詳細] |
興莊村 | ~214 | 村莊 | 興莊村的城鄉(xiāng)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園則河村 | ~216 | 村莊 | 因此地既有園則又有河而得名。1958年建立園則河生產(chǎn)大隊,屬方塌人民公社;1984年改鄉(xiāng),變更為園則河村村民委員會![詳細] |
喬則墕村 | ~217 | 村莊 | 因此地原有姓喬的居住在墕里而得名。1958年建立喬則墕生產(chǎn)大隊,屬方塌人民公社;1984年改鄉(xiāng),變更為喬則墕村村民委員會。…[詳細] |
圪勞灣村 | ~219 | 村莊 | 因此地人居住在圪嶗且又在灣里而得名。1958年建立圪嶗灣生產(chǎn)大隊,屬方塌人民公社;1984年改鄉(xiāng),變更為圪嶗灣村村民委員會![詳細] |
紀家畔村 | ~223 | 村莊 | 因姓紀的居住而得名。1958年建立紀家畔生產(chǎn)大隊,屬方塌人民公社;1984年改鄉(xiāng),變更為紀家畔村村民委員會![詳細] |
趙家坬村 | ~228 | 村莊 | 因姓趙的人居住在此而得名。1958年建立趙家坬生產(chǎn)大隊,屬方塌人民公社;1984年改鄉(xiāng),變更為趙家坬村村民委員會![詳細] |
中咀峁村 | ~229 | 村莊 | 因此地人住在山咀中部而得名。1958年建立中咀峁生產(chǎn)大隊,屬方塌人民公社;1984年改鄉(xiāng),變更為中咀峁村村民委員會![詳細] |
廟梁村 | ~231 | 村莊 | 因廟在梁上而得名。1958年8月,我國全面開展人民公社化運動時,屬妥則梁生產(chǎn)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屬妥則梁生產(chǎn)大隊革命委員會;1981年1月,復(fù)屬…[詳細] |
折家畔村 | ~233 | 村莊 | 因姓折的居住在畔上而得名。1958年建立折家畔生產(chǎn)大隊,屬方塌人民公社;1984年改鄉(xiāng),變更為折家畔村村民委員會![詳細] |
馬能峁村 | ~234 | 村莊 | 因姓馬的居住于峁上而得名。1958年建立馬能峁生產(chǎn)大隊,屬方塌人民公社;1984年改鄉(xiāng),變更為馬能峁村村民委員會![詳細] |
地名由來:
因鎮(zhèn)人民政府駐方塌村而得名。
基本介紹:
方塌鎮(zhèn)位于佳縣北端,毛烏素沙漠南沿,全鎮(zhèn)轄38個行政村,2430戶,9633人,總面積204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47人。99年以來,按照""以糧食為基礎(chǔ),林草為起點,舍飼養(yǎng)殖為主導(dǎo)""的發(fā)展域經(jīng)濟思路和""平蓋覆膜種莊稼、山腰林草搞間作、陡坡邊畔防護林、防水淤地溝打壩""的綜合治理模式,全面實施退耕還林,大力發(fā)展舍飼養(yǎng)殖,推廣以地膜綠豆為主的旱作農(nóng)業(yè)技術(shù);特別是2001年10月1日起封山禁牧,大大加快了退耕還林、封山綠化、舍飼養(yǎng)羊速度,形成了方塌鎮(zhèn)""羊、草、綠豆""三大特色產(chǎn)業(yè)。截止目前,人工飼草保存面積25000畝,退耕還林還草面積40000畝。年平均種植雙溝覆膜綠豆10000畝,
歷史沿革:
清末民初屬響石地方。
1949年,屬響石區(qū)。
1956年11月,屬十二區(qū)(王家砭),設(shè)方塌鄉(xiāng)。
1958年10月,成立方塌公社,轄37個生產(chǎn)大隊。
1958年12月,葭縣并入米脂縣后改屬王家砭公社。
1961年9月,復(fù)設(shè)葭縣后,設(shè)崖窯坬公社。
1970年1月,改稱方塌公社。
1984年7月,改設(shè)為方塌鄉(xiāng),轄37個行政村。
1997年12月,撤鄉(xiāng)設(shè)鎮(zhèn)。
區(qū)劃:陜西省·榆林市·佳縣·方塌鎮(zhè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