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寧波市各縣市區(qū)地名由來

寧波市各縣市區(qū)地名由來

以境內鼓樓古稱海曙樓(譙樓、明遠樓)得名;明萬歷十三年(1585)重建并改現(xiàn)名,取自唐杜審言詩:云霞出海曙,據(jù)《中國室名大辭典》:海上晨旦或海上拂曉。

古稱“江北岸”。因地處姚江、甬江北岸,自古以來就有“江北岸”之稱。潛徐兆昺《四明談助》卷三十三“顯德廟,在砂桃花渡北....成化乙酉”,神憑人語。因地處甬江、姚江北岸而得名。

1984年析鎮(zhèn)�?h設濱海區(qū),1987年改現(xiàn)名,以境內有北侖港得名,港以港中北侖島命名。

五代梁開平三年(909)設望海縣,尋改定�?h,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于昌國縣故地設定海縣,為避同名改鎮(zhèn)�?h,喻義鎮(zhèn)服海上倭寇;1985年以其甬江以南設區(qū)。

秦置鄮縣,因治所在貿山之北,加邑為鄮得名;五代梁開平三年(909)避梁太祖曾祖茂琳諱更名鄞縣,以秦置古鄞縣為名,據(jù)《讀史方輿論紀要》:夏時有堇子國,以赤堇山為名,加邑為鄞;另說有人認為實系越語地名,其義不明,2002年設區(qū)。

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年)設奉化縣,因縣東五里有奉化山得名;另說以其民淳易于遵奉王化得名;又據(jù)北宋寶慶《四明志》:是常州曰明,郡名奉化,又以郡名名縣;另說取奉甘棠而化之之義;1988年設市,2016年設區(qū)。

唐神龍二年(706年)析鄮縣、寧海縣始設象山縣,治彭姥村,因村北有山形似伏象故名象山,縣以山名;據(jù)《圖經(jīng)》:縣有一山如象形,故名。

西晉太康元年(280)【另說東晉永和三年】始設寧�?h,以臨海且風浪寧和得名,取“風浪寧和、海面平靜”之意;據(jù)《郡縣釋名》:以瀕海而名曰寧海者,猶寧波之謂,且以別于臨海也;另說當時有將軍率兵沿海南下,到處怒海狂濤,惟三門灣風平浪靜,故名。

舜后支庶所封之地,舜姓姚,故名余姚。又說系古越語地名,古越語余意為鹽,意為姚江流域的鹽部落。

唐開元二十六年(738)由鄮縣析置慈溪縣,1988年設市,據(jù)傳東漢董黯居此,汲大隱溪水奉母,后人念母慈子孝改溪為慈溪;據(jù)《寶慶四明志》:(慈)溪因邑人董黯孝養(yǎng)其母而得,又因以名縣。

粤ICP备13001937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0422号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网站合作 我要供稿
联系我们: QQ:264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