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旅游

江蘇省文物古跡介紹

301、招賢禪寺
招賢禪寺
  招賢禪寺在六合區(qū)北20公里的風景秀麗的峨嵋山上,始建于明朝景泰(1450~1456年)中,至今已有近600年的歷史。  明代,該寺香火很興旺,慕名前來進香和觀光的人很多。在明代和清代,該寺得到了很好的管理和修葺。清雍正(1723~1735年)年間僧人明昌法師對寺廟重新修建。并立修寺碑。為了保護該寺的自然環(huán)境,使山林不被砍伐,寺僧在道光二十七年(1846年)向當時的縣衙門遞上一個文本,受到六合縣令的重視,于是在寺中立了一塊“奉憲示”石碑,要求山民遵照執(zhí)行碑文規(guī)定。至今該碑還嵌在大殿的北山墻內(nèi)�! ∏骞饩w年間,該寺年久失修,破漏不堪。該寺僧人了緣、吾泉,帶著由當?shù)匮瞄T開具的文書到高郵化緣,化到高郵一大戶家時,-三日不進食,不睡覺,把木魚敲個不停。主人派人問起何事,了緣說明情況后,主人因了緣持的不……[詳細]
廖仲愷何香凝墓
  南京廖仲愷何香凝墓位于鐘山南麓天堡城下,南京鐘山風景名勝區(qū)。明孝陵以西,面臨前湖,環(huán)境幽美,建筑雄偉。這座墓葬原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7月,它又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廖仲愷(1877-1925年),字恩煦,廣東惠陽人,同盟會的骨干, 孫中山先生的親密故友。在中國0提出組織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后,他協(xié)助孫中山改組-。孫中山逝世后,他堅持“ 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nóng)工”三大政策,為-右派所不容,1925年8月20日在廣州-中央黨部門前被刺遇難, 1926年6月,其靈柩由夫人何香凝女士運來南京,9月于此舉行國葬。 何香凝(1878-1972年),廖仲愷夫人,廣東南海人,生于香港,早年留學日本。1905年參加同盟會,擁護國共合作,任-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婦女部部長。在廖仲愷先生遇難后,她繼續(xù)團結(jié)-左派……[詳細]
徐州墓群
  徐州墓群位于江蘇省邳州市戴莊鎮(zhèn),包括白集漢墓、茅村漢墓和拉犁山漢墓,是東漢時期徐州彭城國列侯、官吏和富戶的墓葬。對于研究漢代國彭城國王侯、官吏和富戶的葬制葬俗,乃至中國古代政治、經(jīng)濟具有重要價值。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在徐州一處大型考古現(xiàn)場發(fā)掘出了一處西周墓葬群,在發(fā)現(xiàn)的32座距今3000年前的西周墓葬中,出土的墓葬隨葬品中有非常豐富的歷史信息,其中160枚“海貝”以及殉葬的牛馬狗等動物就吸引了許多人對西周“有錢人”的好奇。在邳州市戴莊鎮(zhèn)中運河山頭大橋的駱馬湖水資源控制中心工地上發(fā)現(xiàn)了52座東漢時期的墓葬,該墓群面積約5000平方米,目前已發(fā)掘清理完畢的有47座,據(jù)考古人員統(tǒng)計,此次工地現(xiàn)場共發(fā)現(xiàn)52座東漢時期墓穴,已出土銀、銅、鐵、石、陶、瓷等各種隨葬品250多件,其中銅鏡6枚,鐵劍1把。該……[詳細]
304、曾趙園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曾趙園
  曾園,原稱虛廓園,俗稱曾家花園。占地20多畝。這里原為明朝萬歷年間監(jiān)察御史錢岱筑“小輞川”園林的部分遺址,于清同治時為曾家所購置,由清光緒刑部郎中曾之撰(號君表)營建為家園。光緒九年(1883年)始建,至二十年落成,至今已有120多年。向為江南著名古典園林。曾之撰之子曾樸曾為清光緒時內(nèi)閣中書,為我國近代著名文學家、翻譯家。其所著歷史文學小說《孽�;ā纺捴巳丝�,魯迅鑒為“結(jié)構(gòu)工巧,文采斐然”,與《老殘游記》、《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官場現(xiàn)行記》并為清末四大譴責小說,名聞海內(nèi)外。曾樸并曾翻譯法國著名作家雨果、莫里哀等多部作品,蓋使曾園名聲大振。曾樸曾在園中度過他的少年和晚年。虛廓園的得名,源于《淮南子》的“天文訓”篇,取自該文“道始于虛廓,虛廓生宇宙,宇宙生氣……”,意指混沌初開,空虛寂靜的一……[詳細]
305、呂思勉故居
呂思勉故居
  呂思勉故居,位于常州市區(qū)化龍巷十子街新生里8-10號。呂思勉(1884-1957年),字誠之,常州人,現(xiàn)代著名史學家。故居為硬山造清代建筑,坐北朝南,共四進21間,頭進為門屋,臨十子街,二進為大廳三間,后有翻軒。三進為客堂,堂前天井,蒔以花木,東西有臥室各一間。清光緒十年二月初一呂思勉出生于西首臥室,幼年即生活、讀書于此。四進為樓房上下各三間,天井東首另有廂房一間通東臥室,存呂思勉所藏圖書、字畫及生活用品20余箱。紅木橫匾“呂思勉故居”由周谷城書寫。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他的祖上是江蘇常州一個“世代仕宦”的書香之家,世上曾有“四世科甲”、“五子登科”。 高祖、曾祖、祖父、先父均讀書至仕,使呂思勉自幼受到家庭濃厚書香氣氛的熏陶。呂思勉從小入塾,十二歲時,因家貧無力延師,由其父母授以史部著作,十五……[詳細]
巴城崇寧古寺
  在昆山市陽澄湖東岸、巴城鎮(zhèn)北,有一座風格古樸、歷史悠遠的千年古剎靜靜的矗立在這一方靈秀之地上,任是時光荏苒、情境變遷卻總也改變不了它那綿綿長長的古風雅韻!崇寧寺于梁天監(jiān)八年(公元509年)由梁武帝敕建,距今已有近一千五百年歷史。元末(公元1368年)時,又有鄉(xiāng)人丁道堅舍宅擴建古寺。至明英宗正統(tǒng)年間(公元1436——1449年),“戒行精嚴,勤于禪學,以仁善化人,以道德律己”的蘇杭名僧釋存鼎為古寺住持時更是擴地增建。據(jù)歷史記載,天王殿中有石彌勒佛,后隔園地雄峙正殿,旁置巨鐘;兩廡廊廂座羅漢五百尊,整個寺剎高大恢宏。此寺原本為庵,存鼎請命于朝,天順八年(公元1464年)賜以今日之名,后香火日漸鼎盛。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及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善信又兩次修葺寺院,崇寧寺一時竟成幽……[詳細]
307、甘熙宅第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甘熙宅第
  甘熙故居始建于清嘉慶年間,俗稱“九十九間半”,與明孝陵、明城墻并稱為南京市明清三大景觀,具有極高的歷史、科學和旅游價值,是南京現(xiàn)有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私人民宅。在南京地區(qū)規(guī)模較大的多進穿堂式民居,都俗稱為“九十九間半”,究其原因,九是最大的陽數(shù)又是吉數(shù),過九到十就到了頭,而到頭就意味著走下坡,所以中國自古就有“九五之尊”的說法。中國最大的宮廷建筑是故宮,號稱“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最大的官府建筑為孔府,號稱“九百九十九間半”,而民居則最多不過“九十九間半”了,這半間既表示沒達百間的謙虛,又有僅半步就到目標的得意。甘熙故居其實總共有房間三百余間。行政位置:南京市白下區(qū)南捕廳15、17、19號和大板巷42號地理位置:東經(jīng)118°46′41″北緯32°01′42″歷史文化沿革:甘熙故居由三組五進……[詳細]
錦溪蓮池禪院
  蓮池禪院,位于昆山市錦溪鎮(zhèn)。宋嘉泰中孝宗妃陳氏葬此,故建此院,命僧守香火。寺東有放生池。清順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寺僧通郁(字若山)自南京雙忠寺飛錫陳墓蓮池院,成為該寺開山。里人孫君垣捐資半千,為鼎新計。殿堂、廊廡次第告成。筑長堤、開巨沼。前后榆栁婀娜有致。名曰:“阿律寺”,向有彌勒三世。大悲觀音等殿旁有斗壇、方丈、三官堂、鶴來處。本奫(字大淵,一字釣雪),由通郁披剃,后于天童寺受戒于道忞。順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隨道忞入都,途中接通郁函,即歸陳墓阿律寺�?滴蹙拍辏ü�1670年),本奫遁跡于松江佘山普照塔院。元瓏(字木堂),投本奫為師,卓錫于松江瑞光禪院�?滴跛氖哪辏ü�1705年),康熙皇帝南巡,途經(jīng)昆山、松江等地。元瓏去淮恭迎召對,向皇上獻《萬壽頌》、《長生圖》,深受皇上……[詳細]
金陵刻經(jīng)處
  基本類型:FIB(作坊)行政位置:南京市白下區(qū)淮海路35號地理位置:東經(jīng)118°47′08″北緯32°02′20″歷史文化沿革:金陵刻經(jīng)處是清同治五年(1866)由楊仁山居士創(chuàng)辦�,F(xiàn)刻經(jīng)處是中國佛教協(xié)會領(lǐng)導下的佛教文化機構(gòu),是全國佛教學研究的圖書資料中心和出版中心。楊仁山(1837—1911),名文會,安徽石棣(今石臺縣)人。27歲時(1864)得《大乘起信論》而屬意佛學,遂同王梅叔等人創(chuàng)辦金陵刻經(jīng)處。曾通過日本學者南條文雄從日本尋得中國已佚之隋唐佛教著述,刻印流通。光緒三十三年(1907)于刻經(jīng)處設(shè)佛學堂—祗洹精舍。宣統(tǒng)二年(1910)同人創(chuàng)立佛學研究會,推楊仁山為會長,成為中國佛學院的先河。與楊仁山交游者有譚嗣同、章太炎等。譚嗣同之《仁學》一書就是光緒二十二(1896)在刻經(jīng)處完成的。楊……[詳細]
熊成基故居及生平史料陳列館
  走進東關(guān)街韋家井6號,這里是熊成基故居。前后共三進建筑,總建筑面積370多平方米,為兩個連體的“四合院”,青磚小瓦,木結(jié)構(gòu),典型的揚派建筑風格。熊成基故居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辛亥革命先驅(qū)熊成基是從揚州古城走出去的熱血青年。1887年秋,他就出生在韋家井一戸世宦家庭。熊成基幼年時讀過私塾,崇敬歷史上的民族英雄岳飛、史可法,立志報效祖國,遂報考進入安徽武備練軍學堂,后停辦回揚州應征入伍,入南洋炮兵學堂學習。早年熊成基曾參加了安徽岳王會、江浙光復會等革命團體,進行反清活動。熊成基從炮兵速成學堂肄業(yè)后,分配在新軍任炮兵排長,后調(diào)任安徽新軍炮營隊官,不久,經(jīng)人介紹暗中加入了同盟會,立志推翻清政府,在炮兵中積極宣傳革命。1907年在徐錫麟安慶起義失敗后,岳王會決定再次發(fā)動起義,熊成基被……[詳細]
光福香雪海景區(qū)
  鄧尉梅花甲天下,望中無地不栽梅。光福早在西漢初葉就開創(chuàng)了種梅歷史。明姚希孟曾在《梅花雜詠》一文中寫道:“梅花之盛不得不推吳中,而必以光福諸山為最。”其時,一年一度的鄧尉探梅,早已成為蘇滬一帶的習俗。原《光福志》載:“所謂二十四香花信風,唯梅信第一,帷時四方名流騷客,或?qū)�,或探梅,舟車往來,絡繹而至,極一春之盛。”鄧尉探梅最好處,莫過于香雪海。香雪海位于光福鎮(zhèn)西南的馬駕山(亦名吾家山)。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江蘇巡撫宋犖,登馬駕山賞梅,有感于“遙看一片白,雪海波千頃”的意境,遂提名“香雪�!�,并題詞鐫刻在馬駕山的石崖上,香雪海隨之便名揚天下。1960年3月17日,香雪海被列為為吳縣文物保護單位(包括石刻、亭、館)。香雪海景區(qū)有聞梅館、梅花亭、乾隆御詩碑等景點�!奥劽佛^”位于馬駕山腰,館內(nèi)……[詳細]
道臺府(將軍樓)
  道臺府(將軍樓)位于常州市區(qū)前后北岸歷史文化街區(qū)東首,原縣學街5-5(原13-1)號。2008年2月,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道臺府最初為清順治、康熙年間副都御使徐元珙宅邸。道光年間徐氏后裔為道臺,并建造府第,故稱道臺府。后房屋易主,清末被售與清光緒浙江兵備道惲祖貽,民國年間其孫惲公樾(安慶知府惲毓齡之子)又將其售與蔣超雄。蔣曾任國民黨浙江省軍管區(qū)副司令兼浙東師管區(qū)司令,中將軍銜,故又稱將軍樓。道臺府為晚清建筑,硬山式磚木結(jié)構(gòu),主建筑坐北朝南,建在一條中軸線上,現(xiàn)存磚木結(jié)構(gòu)清代建筑正屋三進及一些附屬建筑。樓后(北向)曾建有大花園,種植名貴花木。徐元珙,字輯五,江蘇武進人,清朝官吏。順治十二年(1655)進士,授刑部主事,遷員外郎。典廣西試,遷郎中。出為福建建寧道僉事,善于治盜�!�[詳細]
宿遷菩提寺
  宿遷市菩提寺(“菩提”意為覺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位于市嶂山森林公園境內(nèi),總面積50畝。寺廟四周柏青松翠,鳥語花香,依山傍水,景色迷人,是發(fā)展旅游業(yè)和弘揚佛教文化的人間佳境。菩提寺前身為一個私人寺廟,幾經(jīng)風雨,多年失修,抗戰(zhàn)時毀于戰(zhàn)火,現(xiàn)菩提寺為恢復重建,地理位置在原址西側(cè)。該寺院規(guī)劃為三進院。目前,一期主體大雄寶殿、天王殿、山門以及附屬水道、月牙湖兩側(cè)道路已經(jīng)完工。二期藏經(jīng)樓在建。步入第一進殿——天王殿,可見三扇朱紅大門,本意為“三門解脫”。殿前供奉彌勒菩薩。二進主殿為“大雄寶殿”。內(nèi)供三尊金身大佛,正中是佛祖釋迦牟尼;東側(cè)是東方琉璃世界的藥師佛;西側(cè)是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寶殿后方設(shè)“海島觀音”壁塑。壁塑的外兩側(cè),左邊是騎白象的普賢菩薩,右邊是騎青獅……[詳細]
鄭板橋故居
  鄭板橋故居,位于江蘇省興化市東城外鄭家巷7-8號。坐北朝南,前后兩進,有正屋坐南朝北房3間,另有門樓、小書齋、廚房各一間。故居內(nèi)陳列鄭板橋生活用具及鄭板橋書畫復制品,研究鄭板橋的資料等等,堂屋條臺上立有一古銅色鄭板橋全身塑像。1983年全面修繕。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該館基本陳列為“鄭板橋生平及藝術(shù)成就”。陳列“昭陽鄭氏家譜”、板橋老人的遺物、7種版本的《鄭板橋集》、板橋墨跡的復制品和照片以及有關(guān)的研究論著、資料和劇本、金石、傳說故事等。鄭板橋紀念館是中國歷史人物紀念館。1983年11月為紀念清代書畫家、文學家鄭板橋而建立。位于江蘇省興化市城區(qū)。該館藏品1181件,其中鄭板橋書畫墨跡33幅,金農(nóng)、閔貞、鄭鑾、劉熙載等人的書畫348件,當代名人為紀念鄭板橋、施耐庵而作的書畫833件。該館基本陳列……[詳細]
掘港國清寺
  掘港國清寺是江海平原著名佛寺,曾受過皇帝的敕封。唐朝初期,崇尚佛教。唐太宗曾下旨:“交兵之處,各建寺剎,招延僧侶,法鼓所振,變?yōu)幕鹩谇嗌�;清梵所聞,易苦海于甘露�!碧圃湍觊g(806~820),天臺山(今浙江省內(nèi))國清寺天臺宗第十祖、著名法師行滿奉命,在時為海防門戶的掘港按天臺山國清寺風格建筑佛寺。所建佛寺也取名國清寺。建寺期間,行滿法師親手在新落成的大雄寶殿后植銀杏兩株,其樹枝繁葉茂,綿延千年。新寺廟入寺有照壁一座,進山門便是天王殿,殿正中是一尊大肚彌勒佛,背面是韋馱菩薩。東西兩側(cè)四大天王造型獨特,為江蘇寺廟所罕見。出天王殿,天井正中安放寶鼎一座,銘曰:“佛是心”。兩側(cè)各有深井一眼,西井稱“海井”;東井稱“江井”。墻壁上鑲有明萬歷九年(1581)的《重建國清寺碑記》石碑一方,碑文云:“掘港……[詳細]
甪直沈氏舊宅
  王韜紀念館位于甪直古鎮(zhèn)中市下塘街6號,原為沈氏老宅,1998年在老宅的基礎(chǔ)上成立紀念館以供游人瞻仰,當代著名書畫藝術(shù)家錢君陶為紀念館題寫?zhàn)^名。王韜紀念館有一路三進,主體建筑有門樓、前廳(王韜生平事跡陳列館)、鴛鴦廳(王韜故居)和弢園等。大體為清代遺構(gòu),近代補修,門票包含在甪直古鎮(zhèn)大聯(lián)票內(nèi)。王韜(1828-1897)是我國近代著名思想家、政論家和新聞記者,出生于長洲縣甫里村(現(xiàn)甪直鎮(zhèn))的書香門第;少年在甫里度過,常到保圣禪院聽松,便有“有如千軍萬馬聲,又如千山落葉,萬豁泉流”。十八歲時,王韜赴昆山考中秀才,隨后赴金陵考試不第。道光二十九年(1848年),王韜應倫敦傳教士麥都思聘請來到上海墨海書館工作,其間重新翻譯了《圣經(jīng)》,出版《華英通商事略》、《重學淺說》、《光學圖說》、《西國天學源流》等書……[詳細]
317、翁同龢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翁同龢墓
  翁同龢及其父翁心存、兄翁同書的墓,在常熟虞山白鴿峰下謝家濱附近的坡地上。翁同龢是清末維新派的支持者之一。字叔平,常熟人。中日甲午戰(zhàn)爭時反對李鴻章求和,光緒二十一年(1895)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行走,支持康有為維新變法的某些主張,企圖實現(xiàn)光緒帝親政,光緒二十四年(1898)被慈禧太后罷職。戊戌政變后被下令革職,1858年到1904年間,著《翁文恭公日記》,所記多是同、光年間的重大政治事件(共40冊,1925年由商務印書館印行),并著有《瓶廬詩文稿》,都是研究近代史的寶貴資料。其父翁心存、其兄翁同書死后同葬于常熟故塋。這座故塋,是翁心存為葬其母張?zhí)蛉硕�,現(xiàn)主墓有三冢,中間單葬張?zhí)蛉�,左為體仁閣大學士翁心存及其妻許夫人,右為翁同書及其妻錢氏。三冢合長8.1,高1.6米。前設(shè)方形祭臺,后筑外……[詳細]
高郵侵華日軍投降處舊址
  新四軍受降地舊址位于高郵城區(qū)熙和巷70號。1945年12月19日,華中野戰(zhàn)軍打響了高郵戰(zhàn)役,第八縱隊指戰(zhàn)員在司令員陶勇指揮下,向高郵城拒不投降的日偽軍發(fā)起進攻。至12月25日夜,攻城部隊經(jīng)過激烈的戰(zhàn)斗,攻進日軍城防司令部,日軍大隊長巖崎眼見敗局已定,遂同意投降。隨即舉行駐高郵日軍受降儀式。受降儀式是在日軍“洪部”(現(xiàn)公園禮堂)燈光黯淡的大廳里舉行的。12月25日深夜11時,新四軍第八縱隊政治部主任韓念龍、副主任謝云暉在部隊護衛(wèi)下,威嚴地進入日軍司令部,以新四軍代表身份,命令日酋巖崎大佐傳令各部,立即解除武裝,交出武器,無條件投降。巖崎大佐解下身上的指揮刀放在桌上,向韓念龍行軍禮后,雙手捧著日軍花名冊和軍械、軍需登記冊畢恭畢敬地呈送給韓念龍,然后退回站立一邊。韓念龍接過名冊,略加審閱,即命令日……[詳細]
319、昆山慧聚寺
昆山慧聚寺
  慧聚寺原位于昆山馬鞍山南,始于梁代,歷史上頗具影響力的佛教叢林,始建于梁代天監(jiān)十年(公元511年),經(jīng)梁武帝恩準,由吳興沙門慧向大師所建(慧向大師為梁武帝之師)。歷史上為江南頗具影響的佛教叢林,該寺香火旺盛信徒眾多,是一座人文歷史悠久、藝術(shù)文化燦爛的千年名剎�!澳铣陌侔耸�,多少樓臺煙雨中”,其中就有慧聚寺。康熙皇帝曾四次巡幸昆山慧聚寺,并作詩留題,詩云:“萬里人煙春雨濃,菜花麥秀滋豐茸,登高欲識江湖性,染瀚留題文筆峰�!薄爱孆堻c睛”成語典故也出自此處。南唐后主李煜曾為大殿前的經(jīng)臺、鐘臺題寫匾額。唐代詩人孟郊、張祜所作的慧聚寺題詠,以及宋代王安石的和詩曾被世人尊為“山中四絕”。1400多年來不僅是江南清凈的佛門圣地,也流傳著燦爛的佛法、文化、藝術(shù)、說不盡的歷史佳話;惜清朝咸豐年間,該寺多次……[詳細]
南京高座寺
  高座寺位于南京城南中華門外的雨花臺。始建于東晉初年,原名為“甘露寺”。據(jù)《金陵梵剎志》記載,東晉初年,西域沙門尸梨密多羅南渡來游建康,為丞相王導所敬重,于是在該寺講經(jīng)說法。由于他講經(jīng)時坐在高處,被人尊稱為“高座道人”,時人于是也以“高座”為寺名。另一說法,高座道人后卒于建康,并葬于該寺,元帝為其樹塔建冢,于是該寺改名為高座寺。粱代初年,寶志禪師在此主持,有云光法師在此坐山巔說法講經(jīng),僧侶五百余人,趺坐聆聽,講得精彩,聽得入神,數(shù)日不散,直至感應上天佛祖,天上落花如雨,后稱講經(jīng)高臺處為“雨花臺”。高座寺于洪武初年廢.后建筑也多毀于大火。景泰癸酉(1453年)年間,禮部尚書胡瀅前來進香,該寺的規(guī)模尚存,只是破敗不堪。成化年問,僧人照堂廣募錢財,想要加以修繕,到弘治戊申年(1488年)臘月正式動工……[詳細]

绮CP澶�13001937鍙� 绮ゅ叕缃戝畨澶� 44010602000422鍙�

鍏充簬鎴戜滑 鑱旂郴鏂瑰紡 鍏嶈矗澹版槑 缃戠珯鍚堜綔 鎴戣渚涚ǹ
鑱旂郴鎴戜滑锛� QQ锛�264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