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河北省 > 保定市旅游

保定市旅游景點介紹

161、南平樂古墓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平樂古墓:位于燕趙鎮(zhèn)南平樂村內(nèi),1982年南平樂村村民挖地窖時發(fā)現(xiàn),為宋政和七年(1117)四月元日紀年墓葬,為夫妻合葬磚室墓。1982年進行了清理,墓室結構完好,墓壁四周繪有彩畫,鑲有磚刻用具造型,墓室頂部為天象圖,保存完好。出土文物有銅錢及黑罐、白燈碗等瓷器。2003年5月,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162、水竇澗古墓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水竇澗古墓:位于恒州鎮(zhèn)北水竇澗村西南。有古墓兩座,1984年北水竇澗村村民取土時發(fā)現(xiàn),1985年對其中一座進行了搶救性發(fā)掘,為仿木結構磚壁畫墓。墓室已殘毀。清理時出土定瓷小碗、陶硯各一個。兩墓均為單室墓,根據(jù)磚室墓結構、壁畫風格、人物發(fā)式和出土文物判斷,為宋代磚室壁畫墓。2003年5月,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163、藺相如墓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藺相如墓:位于曲陽城西10公里處的相如村村南,坐落在一條土脈和一條石脈的交會處,土、石兩脈(俗稱一條土龍和一條石龍)各約3公里長,成八字形,蜿蜒在墓地交會。據(jù)出土墓志載:墓“上至青天,下至黃泉,方圓80余畝”。墓地有藺相如廟和墓碑。墓前現(xiàn)是一沙溝,沙溝原系一條小河。隔溝相望有一大土丘,似寶珠(當?shù)厝朔Q平羅山),“高10仞,形山狀”,依丘建廟宇3間,內(nèi)畫有神像。整個墓區(qū)形成“二龍戲珠”之勢,二龍近則河中飲水,遠則嬉戲寶珠。距墓北偏西約110米處,有房3間,水井1眼,原有人居住守護墳墓,抗日戰(zhàn)爭初期房毀井廢。早年墓地蒼松翠柏,郁郁蔥蔥�,F(xiàn)墓地四周數(shù)百畝果樹成林。墓區(qū)內(nèi),風雨后遍地皆是綠豆大小的紅土塊(個別大的似花生豆)覆蓋地面,呈現(xiàn)一片紅色。藺相如墓東南偏東約500米處有一大土丘,高約5米,圍約……[詳細]
  黨城漢代城址:位于黨城鄉(xiāng)黨城、河東兩村之間�,F(xiàn)存城墻可分三段,第一段位于河東村村南,殘長164米,南北走向;第二段位于城南村村東,殘長75米,東西走向;第三段位于城南村村北,殘長200米,南北走向,呈弧形。城墻周長約870米,夯筑,夯層厚16厘米。城址內(nèi)散存板瓦、筒瓦及盆、罐殘片。在城址發(fā)現(xiàn)過箭頭、殘?zhí)掌鳌€~鏡、銅洗等,曾挖出一坑,內(nèi)埋有很多頭骨,有的頭骨上插有箭頭。從文化層、陶片、出土器物等綜合判斷,應為漢代城址。因城址呈蕉葉形,俗稱“月牙城”。2003年5月,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店頭古城址:位于曉林鄉(xiāng)店頭村,東西長172米,南北長200米。殘存城墻3段。其中西南角西城墻一段長20米,寬2米,殘高1米;北城墻一段長20米,寬2米,高0.8米。城址東北角有灰土層一片,暴露遺物多為陶片,可辨器形為尊、盆、罐、鬲、豆及筒、板瓦殘片。從遺物、遺跡推斷,古城址的時代上可至戰(zhàn)國,下限可至漢代。俗稱“城西岸”。2003年5月,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韓永祿故居紀念館
  韓永祿故居紀念館 位于順平縣城西永祿村(原名西五里崗村),是五里崗暴-動-的發(fā)祥地,1989年韓永祿故居紀念館被列入第一批市(縣)文物保護單位,是紀念韓永祿和五里崗暴-動-死難烈士的紀念館�!�[詳細]
  順平縣烈士陵園位于順平縣城西。占地10余畝,分為前后兩部分,前面是紀念館與烈士碑亭,后面為無名烈士墓。建有碑亭17座,紀念館兩廂碑廊立有紀念碑10通。墓區(qū)中央建有無名烈士紀念碑1座。1989年5月,被縣政府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省政府確定為省級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詳細]
168、唐堯文化園
  唐堯文化園 位于順平縣城西,是一個集產(chǎn)品開發(fā)、參觀展覽、學術研討為一體的文化產(chǎn)業(yè)基地,唐堯文化研究傳播基地,河北省園林單位。園區(qū)集景色資源開發(fā)、文化內(nèi)涵挖掘于一身,建設了唐堯雕像、桃木文化展覽館�!�[詳細]
169、靈源山
  靈源山位于唐縣縣城東北6公里的高昌鎮(zhèn)。原名黑龍山,因堯母慶都曾居,又得名慶都山。東漢章帝時封堯母為“靈臺大母”,又因堯母慶都死后,雖葬于今望都舊城處,但其靈魂仍在慶都山,故又名靈源山。靈源山,山溪環(huán)繞,匯入放水河,三面群山環(huán)繞,東臨平原。山上有古井,望月可照井中稱“靈源曉月”,為唐縣古八景之一。半山腰有寺名壽圣寺,建于唐高宗上元二年(675)。殿基尚存,還有武后供養(yǎng)的巨型佛經(jīng)碑五通。山下有千畝果園和林木。山巔有唐堯石雕巨像,供游人瞻仰。山右有碑廊,立有古今碑碣幾十通。山下有慶都湖,可供游人香客垂釣劃船。山下建有“慶都山莊”可供游人食宿。金朝大長公主隨章帝祀恒山廟,途經(jīng)此地曾游靈源山并作《調(diào)寄·驀山溪》詞二首,其一云:“楚峰遠眺,山嵐凝芳樹。禾黍正離離。立西風,云煙向暮。青松瑟瑟,風送短笛聲……[詳細]
  大石峪景區(qū)位于唐縣縣城西北80公里的大石峪村,景區(qū)除道路外,均為自然景觀,總面積約18平方公里,主要由潭瀑峪、寨石峪、雙瀑峪三條山溝組成。景區(qū)內(nèi)溫泉、潭瀑、奇石、林木組成奇特的自然景觀。峰、石、水寨造型奇特,充分凸顯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功。大石峪附近還是倒馬關上城遺址上關頂,此遺址處尚有楊業(yè)父子忠烈廟、六郎碑、馬圈山等遺址。還有相傳為唐代樊梨花所建的樊家寨遺址�!�[詳細]
  晉察冀軍區(qū)衛(wèi)生學校舊址晉察冀軍區(qū)衛(wèi)生學校成立于1939年9月18日,位于唐縣軍城鎮(zhèn)牛眼溝村,在白求恩大夫的倡導下成立,白求恩曾在此任教。成立后不久,因日偽軍“掃蕩”,燒毀了村民的大部分房屋,村民生活十分困難,學校被迫轉移到葛公村。白求恩逝世后,軍區(qū)衛(wèi)生學校改名為白求恩學�!,F(xiàn)東坡教室內(nèi)布置了有關白求恩和白求恩學校的圖片展及白求恩用過的手術臺等。2003年1月,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白求恩逝世紀念地位于黃石口鄉(xiāng)黃石口村村北。1939年10月下旬,日軍對晉察冀邊區(qū)進行大規(guī)模的冬季“掃蕩”,為配合八路軍戰(zhàn)斗,白求恩推遲了回國為抗日軍民募捐的計劃,參加軍區(qū)組織的醫(yī)療隊奔赴淶源摩天嶺搶救傷員。手術室設在戰(zhàn)斗中心的孫家莊外的山坡小廟里。此時白求恩在搶救傷員的手術中被劃破的左手中指已經(jīng)嚴重感染,但他不顧個人安危,繼續(xù)工作,病情不斷惡化,軍區(qū)領導人決定將白求恩送往后方醫(yī)院治療。11月10日下午,用擔架將白求恩抬到黃石口村,住在村北邸俊星家的北屋里。1939年11月12日凌晨,經(jīng)搶救無效逝世。1986年6月,北京軍區(qū)離退休醫(yī)務工作者協(xié)會投資對白求恩逝世時所在房屋進行了加固和修繕。1984年9月,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厙狄太傅公石窟亦稱“賽思巔”(意在山頂酬神的地方)。位于唐縣縣城北4公里處的北店頭鄉(xiāng)東顯口村。兩山峽西側山上。據(jù)《厙狄太傅公石銘》載:厙為其姓,狄干為其名,太傅為其爵位。屬羌族慕容氏之后。原居弱水(今甘肅省山丹河)一帶。北魏時厙狄干帶領本族子民萬余口,經(jīng)五原(今包頭)、懷朔(內(nèi)蒙固陽縣)、朔州(今內(nèi)蒙古和林格爾縣土城子)、夏州(今山西省靖邊縣)到唐縣兩山峽地方。1萬多人的遷徙群體加上馬匹牲口,發(fā)生了水荒,緊急之時派人找水,很快發(fā)現(xiàn)望都縣界游山(今峪山)上有泉名酋水,解決了人畜用水困難,順利到達了目的地中山國(定州)。北魏主拓跋珪正在用人之際,見到厙狄干如此忠誠,先封他督管定州諸軍事,后又封為恒(正定)、定二州刺史、六州大都督、驃騎大將軍。并賜太保、太傅開府三司。他為北魏平定江北立下了汗馬功……[詳細]
  中山長城據(jù)《中山記》載:公元前406年中山為魏所滅。中山復國后,為提防趙、燕、魏國,于公元前369年修筑長城。西起曲陽縣、唐縣境內(nèi),由大洋、長店、萬里、蔡莊、西赤、赤城、葫盧山、馬耳山進入順平境,再由神南村復入唐縣洪城至倒馬關上城,全長89公里,多為石質城墻。馬耳山以西為隨山脊蜿蜒起伏,順山勢筑城墻。洪城以西為以山代城。至今倒馬關上城建關名曰鴻上塞,因此關門向北酷似鳥頭,兩邊城墻酷似兩翼,又名鴟之塞。此長城至今遺址尚存,走向清晰可辨,據(jù)國家長城協(xié)會副秘書長成大林鑒定是古中山長城,為防燕、趙而建。……[詳細]
  唐堯第一都城遺址位于今唐縣縣城東北10公里的南固城村。該遺址現(xiàn)保存東北角一段殘墻,長19米,寬9米,最高處3.2米,夯土筑成,層次分明,遺址上爆露大量繩紋夾砂灰陶和紅陶器殘片,城周2里,高2丈。據(jù)《中國歷史圖集》所標,此地古稱陽邑又稱唐邑�!吨腥A大字典》釋唐條云:“唐,邑名,唐堯、夏禹所都之墟,漢置唐縣,即直隸唐縣治。”又因此邑地處堯山之南故名陽邑�!吨腥A大字典》釋陽條云:“陽,邑名,春秋昭十二年齊高偃帥師納北燕伯于陽,當今直隸唐縣東�!苯翊说赜心�、北固城兩村,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176、大善國寺
大善國寺
  大善國寺位于西白城村北,距望都縣城6公里。占地12000平方米,山門高大雄偉,紅墻琉璃瓦,高脊飛檐。正門上方藍色匾額,上 書-“大善國寺”。門前9級臺階,白玉獅子一對。進入山門后是天王殿。天王殿后為大雄寶殿,雕位于平臺上,兩重飛檐,20根廊柱,紅色墻體,黃色琉璃瓦,頂部置0-。臺下有寶鼎和青石龜碑各一座,雕造精致。大雄寶殿如來佛像高3.5米,泥塑貼金。大雄寶殿有東、西配殿。西殿彌陀殿,東殿為藥師殿。院內(nèi)種植花卉樹木,清靜幽雅�!�[詳細]
177、孫祿堂墓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孫祿堂墓位于孫祿堂故里東任疃村,占地1000平方米,四周有圍墻,內(nèi)有碑亭,碑身為漢白玉,高2米,碑陽刻墓名。碑陰載孫祿堂生平。署名蒲陽孫門同學會,女孫劍云。墓周長4米,高1.5米,以水泥覆面。2006年5月,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望都漢墓位于望都所藥村東,京廣鐵路西側,為東漢郛陽侯孫程墓葬。孫程,種汕�,生年不陷彫涿郡恤攦S耍ń窈穎斃燜匚髂希夯鹿�。榜g凼蔽謝潑�,给属敜乐宫。榜g鬯籃�,蚁柾宦箖E蹩檔扔盜⒓靡跬趿醣N郟ㄋ車郟┯泄�,杯h(huán)馕艉�,黍G贗蚧В貉艏臥輳�132)卒后葬于此。漢墓長46.7米,寬32.7米,封土最高處11米,墓頂長滿椿、榆、槐樹,郁郁蔥蔥。墓室低于地表2米,坐北朝南,由墓道、墓門、前室、東西耳室、東西側室、后室及北壁小龕等構成。墓內(nèi)出土文物主要有:三層陶樓、石棋盤、涂朱陶盤、涂朱陶碗、陶灶、陶井、龍首陶勺及殘損的陶雞、陶鴨、陶樓、陶缸、陶豬圈殘片等。上述文物全部由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前室四壁及通中券門內(nèi)西側都是壁畫。上為人物,下為鳥獸,中間繪有黃邊。南壁墓門兩側東側……[詳細]
  堯帝廟遺址位于望都東關村。元朝至正三年(1337),建于縣城北,元侍讀學士郝經(jīng)撰碑。明萬歷三年(1575),因廟規(guī)模狹隘,遂移建于城東堯母陵右側。萬歷二十三年(1595)縣令劉開與以子附母廟非帝制,移建于東關舊學社址。清康熙十七年(1678)至乾隆五十年(1785)4次重修。堯帝廟規(guī)模宏大,有廟前木牌坊1座,大門3間,大殿3間,后書房3間,碑房1座。右道院瓦房3間,平房3間。廟前木坊橫額書“則天帝范”。殿前兩側有古柏兩棵,樹高20米,東樹圍長3.10米,西樹圍長3.05米,表皮銀白,質地堅實,叩之有銅鐵之聲,故稱“銅鐵柏”。大殿殿門匾書“大哉殿”,兩側楹聯(lián)書“三皇一本,五帝同根”。堯帝廟前詩文石刻頗多,多為文人學士和官吏拜謁時所留,清乾隆皇帝亦多次拜謁,并留有詩贊。如《丙午季春再謁詩》:“總……[詳細]
  韓家營遺址 位于徐水縣城西10公里,正村鄉(xiāng)韓家營村北50米處。地處平原地帶,南北向有一條寬50~100米的坎溝,將其分為兩塊。從遺址上層采集有鬲、豆、盆、罐、甕、尊等器物陶片,下層采集有陶罐、陶鬲、陶盆、石鐮等器物殘片,陶器以褐陶、灰陶、磨光黑陶為主,紋飾有細繩紋、交錯繩紋,屬于先商文化,同時帶有夏家店下層文化的因素。是徐水縣目前發(fā)現(xiàn)的夏家店下層文化最南邊的一處,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1985年5月,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缂傚倸鍊风欢锟犲闯椤斿槈娑氱矙椤㈣泛鈹戦悩顔肩伇妞ゆ梹鍔欓獮蹇涙晸閿燂拷13001937闂傚倷绀侀幉锟犳偡闁秴绠柨鐕傛嫹 缂傚倸鍊风欢锟犲窗閹捐纾归柡鍥ュ灩閻鏌¢崶鈺佇ョ痪楣冪畺閺岀喓鈧稒岣跨粻姗€鏌¢崱妯荤叆妞ゎ叀娉曢幏瀣喆閸曨偒浼� 44010602000422闂傚倷绀侀幉锟犳偡闁秴绠柨鐕傛嫹

闂傚倷鑳舵灙缂佺粯鍔欏畷銏ゅ冀椤愩儱小濡炪倖甯掔€氼剛绮婚敐澶嬬厵閻庢稒岣块惌瀣磼椤曞棙瀚� 闂傚倷娴囨竟鍫熴仈缁嬫娼栧┑鐘崇閻掗箖鏌熺紒銏犳灈婵☆偅锕㈤弻锝夋偄缁嬫妫嗙紒缁㈠幐閸嬶拷 闂傚倷鑳舵灙缂佺粯鍔楃划鏃堟倻閼恒儱鍓瑰┑掳鍊撻懗鍫曟偟閸洘鐓熸俊銈傚亾闁绘锕敐鐐烘晸閿燂拷 缂傚倸鍊搁崐鎼佸疮椤栫偛鍨傜憸鐗堝笚閸嬬喐銇勯弽顐粶閻熸瑱绠撻弻娑㈩敃閿濆洨鐓傜紓浣割儜閹凤拷 闂傚倷鑳堕幊鎾绘偤閵娾晛鍨傚┑鍌涙偠閳ь剙鎳橀弫鍌炴偩瀹€鈧幊婵嗏攽閻愭潙鐏︽い鏇嗗洦鏅搁柨鐕傛嫹
闂傚倷娴囨竟鍫熴仈缁嬫娼栧┑鐘崇閻掗箖鏌熺紒銏犳灈缂佺媴缍侀弻鐔衡偓娑欋缚閻绱掗鍡欑暤闁哄被鍔岄埥澶愭惞椤愩埄浼� QQ闂傚倷鐒︾€笛囧礃婵犳艾绠柨鐕傛嫹264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