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市旅游景點介紹
西營井經(jīng)幢西營井經(jīng)幢位于武安市西營井村,經(jīng)幢位于原福祥寺內(nèi),寺已毀。幢刻于北宋,共三層,現(xiàn)高7米。幢座為方形須彌座。幢身為八角形,分三層,各層之間有華蓋相隔,華蓋雕飾有瓔珞、蓮花、飛天、瓦壟等各不相同。幢身一層南面刻楷書“為國敬造佛頂尊勝陀羅尼幢”12個字,其他幾面滿刻陀羅尼-。二層幢身八面各刻一龕,內(nèi)有坐佛一尊。三層幢身東、西、南、北四面刻龕,內(nèi)供佛像一尊,幢身殘,僅存相輪三圈�,F(xiàn)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南崗塔南崗塔位于武安市西南20公里,南崗村西300米處,此塔坐西面東,為八邊三級樓閣式磚塔,內(nèi)部結構為回廊式,高約22米,由地宮、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地宮內(nèi)部呈八邊形,穹隆頂,高3米。塔身為三級,底層塔身每邊寬2.4米,東西設門,塔身上部用仿木斗拱和磚雕仰蓮。二、三層塔身構造與首層塔身基本相同,但二層塔身僅南北面設窗,三層塔身各面間隔設門、盲窗。塔剎由兩層磚雕仰蓮和寶珠組成。塔構造精巧、秀麗。據(jù)考證,該塔創(chuàng)建于宋代。塔東有康熙年間重修天王殿碑1通�,F(xiàn)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單位�!�
[詳細] 郭家莊園郭家莊園位于武安市管陶鄉(xiāng)管陶村中心,距武安公里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是一處典型的地方民居。現(xiàn)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莊園有6個院落,房屋80余間,占地面積1600余平方米。6個院落分成兩部分,南大院和北大院,各占3個院落。所有建筑均為硬山布瓦頂,僅南大院的北院正房、兩廂房為二層,其他均為單層建筑。南大院之前院和東院,布局一致,東南角為大門入口,南房面闊四間,進深兩間,兩廂房面闊二間,進深一間,前出一步廊,正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前后有廊)。前檐(南房的后檐)為隔扇裝修,明間格扇門,次、稍間為檻墻格扇,窗屜雕花草、博古、祥鳥瑞獸等,檻墻石檻上雕八仙故事。西院前后兩進院,前部正房面闊五間,進深二間,五架梁對單步梁,檐部用一斗二升異形斗拱。兩廂房面闊三間,進深一間,用五架……
[詳細] 南河底南閣南河底南閣又稱“萬壽閣”,位于武安市南河底村東河上的一座石橋上,該橋建于清代早期,民國九年曾進行過重修,是祭祀河神的廟宇。石橋坐落于河道兩邊天然的山石之上,橋面四周為青石望柱欄板,柱頭上石獅、石猴形態(tài)各異,雕工精細。閣建于石橋中部,面闊進深各三間,重檐歇山琉璃米,建筑面積瓦頂,下層設廊,通高平方米。該建筑橋、閣渾然一體,集祭祀、交通功能于一身的建筑,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詳細] 武安舍利塔武安舍利塔位于武安市東門里,舍利塔為原妙覺寺主要建筑之一,寺已毀,惟塔存。塔與寺均建于宋元祐六年(1091年),磚制,樓閣式,高38.7米,是河北省南部現(xiàn)存最高的宋塔。塔平面八角形,高十三級,一至二層較高,以上逐層遞減,外觀挺拔秀麗。各層東、南、西、北辟券門,二、三層設平座,平座及各層檐下均施仿木斗拱,出斜拱,華麗而具特色。塔心結構為塔心柱式,使塔分為內(nèi)外兩層,兩層之間為甬道,內(nèi)設塔梯可環(huán)繞登塔。塔基之下有地宮,方形、穹隆頂,內(nèi)壁有10尊石佛,并有“宋祐六年重修十方佛記”的題銘,可由此推斷塔之建造年代。2019年10月7日,武安舍利塔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詳細] 沿平寺石塔沿平寺石塔位于武安市午汲鎮(zhèn)沿平村,沿平寺已廢,現(xiàn)存唐代石塔一座。塔平面方形,密檐式,存高3.12米,白石雕造。基座造型奇特,為雙龜式,須彌座布滿雕飾。塔身正面設門,門邊飾盤龍柱,兩側各雕一力士,門上方為尖拱額,飾火焰。額上方雕有二龍自塔鉆出,十分生動。塔身背面浮雕婦人掩門,門邊刻立柱,外端兩旁各雕力士一尊,東西兩側面線刻羅漢像。塔心室內(nèi)刻一佛二菩薩。塔身以上存疊澀檐四層�,F(xiàn)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古煉鐵爐古煉鐵爐位于武安市礦山村,是宋代礦山煉鐵爐,現(xiàn)殘損過半,殘高6米,底徑3米,中間部位較粗,爐壁厚0.40-0.80米。高爐外皮用礫石砌墻,內(nèi)用沙質(zhì)耐火土砌成。爐內(nèi)墻壁壁面上留有煉鐵用的木炭、青石子(催化劑)的遺跡和未熔化的礦石塊。從地質(zhì)和爐的情況分析,宋代這里就開始采礦,而且煉鐵也具有了較高的科學技術。此爐建筑結構合理,是古代勞動人民科學技術和智慧的結晶,為后人煉鐵所借鑒,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價值,為中國冶鐵研究提供了實物資料�,F(xiàn)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古嵷山寺重起為銘記碑古嵷山寺重起為銘記碑位于武安市郭二莊村,兩道碑分別刻于唐代和元代,為原古嵷山寺(又名長壽寺)的附屬物,唐碑身高1.95米,寬0.93米,厚0.95米,碑首為弧形頂。碑額刻一佛龕,寬0.57米,高0.50米,龕內(nèi)刻一佛二菩薩像,龕兩側為線雕供佛,下為正文,碑文線雕方格,行草及楷書,共30行,每行47字,共有1410字,主要記錄了佛教徒吳無像為古山寺重起為銘的事。碑陰頂部線雕一佛坐像及而菩薩倚立像,右側大字刻“奉敕陰田五傾車、牛、驢、馬”等。在此碑的南側還有一通元代碑,刻于至元十九年七月(1282年),通高1.9米,寬0.84米,厚0.23米,為龍首額,上為篆字“重修長壽寺記”,正文楷書,23行,每行42字,主要記載了佛教徒喜公和郭信重修記。現(xiàn)古山寺已廢,僅留舊址,唐碑立于原……
[詳細] 北叢井造像碑北叢井造像碑位于武安市北叢井村,據(jù)碑文記載,為東魏武定七年(549年)龍山寺比丘道寶造像碑。魏碑正面造像從特征和龕形分析,并非是東魏同期所鑿。比丘道寶碑記,起初為記事碑,至宋代,佛教徒又在碑陰雕像,雕刻較為細膩,有典型的宋代造像特征。碑為青石質(zhì),碑身與座置于兩地,龜趺座,在原處。碑為長方形,碑身高1.39、寬0.75、厚0.26米,碑的正面為造像,中間刻一較大的長方形龕,龕內(nèi)雕一佛像,龕的兩邊刻飛天、武士、金剛,龕下刻門,門內(nèi)刻一主四從人,手執(zhí)傘扇,上部刻早期古建筑,建筑物之間刻有人造像,碑陰和兩個側面為碑文,碑額題佛供養(yǎng),碑左側為大維那光顯祖題名三列,碑陰刻正文,共25行,每行30余字,全為隸書,主要記錄了當時修建龍山寺的過程及建成寺后的規(guī)模和作用等。古代建筑物精細的雕刻,逼真……
[詳細] 固鎮(zhèn)冶鐵遺址固鎮(zhèn)冶鐵遺址位于武安縣固鎮(zhèn)村,遺址面積約15000平方米。遺址保存較好,文化層厚約3米。1978年經(jīng)過發(fā)掘,出土遺物有鍤、刀、鏟、鐮、錛、鑿、釘?shù)辱F器,并發(fā)現(xiàn)許多未燃盡的木炭,由此證明,此冶鐵遺址的燃料為木炭。另外,遺址上隨處可見漢代陶片,從發(fā)掘?qū)游豢�,文化層沒有明顯的變化,由此證明,這是一處漢代冶鐵遺址�,F(xiàn)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邑城古城邑城古城位于武安市北20公里的邑城村西,為戰(zhàn)國至漢代的一座古城遺址。南北長1000米,東西寬600米。城墻夯土僅存西城墻北端一段,長約20余米,寬10余米,高3米。在城墻及四周斷面暴露的夯層厚10厘米。城內(nèi)有一條鐵路,東北部已建有民房。古城內(nèi)地表存有大量的板瓦和生活用器的陶片。在城周圍發(fā)現(xiàn)同時期的古墓群多處。城東南教場地發(fā)現(xiàn)多處石室多室墓和磚室墓,城東1公里處發(fā)現(xiàn)1座封土墓,城南4公里發(fā)現(xiàn)西陽苑墓群,現(xiàn)有封土墓2座,城東南3公里處發(fā)現(xiàn)紫羅古墓群,有封土15座。邑城古城從發(fā)現(xiàn)的墓群分析,漢代為其鼎盛時期,非一般聚落城址。據(jù)《武安縣志》記載:武安洺河稱“洺水”,又稱“易水”,邑城古城置于易水之北。因此,邑城古城可能就是漢代的易陽城�,F(xiàn)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固鎮(zhèn)古城固鎮(zhèn)古城是戰(zhàn)國、漢代城址,位于武安市固鎮(zhèn),固鎮(zhèn)亦名故鎮(zhèn),城址位于洺河北岸,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1750米,東西寬1500米,殘存部分夯土城墻,高3米,城內(nèi)出土有鼎、鬲、罐、盆、豆等陶器�!墩x》說:“武安故城在潞州武安縣西南”五十里;《讀史方輿紀要》載:“武安故城在今縣西南五十里。”在縣西南五十里一帶,只有固鎮(zhèn)城址,因此,固鎮(zhèn)古城亦有武安故城之說�,F(xiàn)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西店子古城西店子古城位于武安市店子村,古城南臨洺河,西北與午汲古城相望。古城呈方形,面積約16萬平方米。古城南墻被水沖毀,尚存西、東、北墻,殘高7米,暴露有灰坑等遺跡。采集的遺物有筒瓦、瓦當、豆、折腹碗、折腹盆等。從其遺物分析,其與午汲古城年代大體相當,屬于戰(zhàn)國時期古城。現(xiàn)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午汲古城位于武安市午汲鎮(zhèn)午汲村北,為戰(zhàn)漢時期古城。東西長889米,南北寬768米,面積68萬平方米,城外護城河寬約60米。目前保留下來的城墻約二分之一,為夯土修筑而成,殘高3至6米,寬約8米。該遺址主要由灰坑、文化層、夯土城墻等組成,主要遺物以泥質(zhì)灰陶為主,主要器形有細巴豆、直頸折沿罐、敞口罐、直腹盆、盤、繩紋筒板瓦等,主要紋飾有紋繩、素面等,多為輪制。1982年7月,午汲古城被河北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念頭遺址念頭遺址位于武安市念頭村,遺址位于南洺河南岸臺地之上,面積約4萬平方米,文化層約1.5米,1979年發(fā)現(xiàn),斷崖處暴露有灰坑等。遺物主要以陶器為主,器形有罐、盆、甑、豆、尊等,陶質(zhì)以磨光黑陶河夾砂灰陶為主,泥質(zhì)灰陶次之,紋飾以籃紋及磨光陶居多,繩紋次之。念頭遺址屬新石器時代、戰(zhàn)國遺址�,F(xiàn)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安二莊遺址安二莊遺址位于武安市城東北8公里,康二城鎮(zhèn)安二莊村東北的“李家崗”臺地上。遺址東西、南北各500米,占地面積2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5米,主要遺物有陶器和石器。陶器陶質(zhì)以泥質(zhì)紅陶為主,夾砂紅陶次之,彩陶以紅、黑兩色為主,紋飾有弧線三角、刻劃紋、籃紋等,陶器有雙唇口瓶、彩陶缽、罐等;石器有石鏟、石斧、石環(huán)等。該遺址腦袋屬新石器時代后崗一期文化和大司空文化�,F(xiàn)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北田村遺址北田村遺址位于武安市北田村,從新石器時代開始,即大約公元前6000年就有人類在此居住活動,以后到龍山時代、商、周直至漢一直都有人類遺跡,遺址文化前后延續(xù)3000多年�,F(xiàn)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遺址面積約36000平方米,文化層厚度2-3米,內(nèi)涵豐富,主要遺跡有灰坑、墓葬、紅燒土層等,遺物主要有陶器、石器、蚌殼等,陶器器形有罐形鼎、小口瓶、紅頂碗、鬼臉式鼎、鬲以及筒板瓦等,紋飾有素面、之字紋、指甲紋、籃紋、繩紋等。地表上夾砂紅陶片、夾砂灰陶片和泥質(zhì)灰陶片隨處可見,該遺址的發(fā)現(xiàn)對于研究豫北、冀南地區(qū)新石器時代至漢代歷史具有較為重要的意義�!�
[詳細] 東大河遺址東大河遺址位于武安市東大河村,有新石器時代、商、戰(zhàn)國時代的遺址,位于南洺河的南岸臺地之上,面積3.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2米�,F(xiàn)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1年發(fā)現(xiàn),斷崖處暴露有灰坑,遺物以陶、石器為主。新石器時代主要有后崗一期文化和大司空文化兩種考古學文化遺存,后崗一期文化的陶器以泥質(zhì)紅陶為主,器類有小口瓶、紅頂碗、鼎等;大司空文化的陶器以夾砂灰陶為主,器類有高領罐,紋飾有籃紋等;商代陶器以夾砂灰褐陶為主,主要器類有鬲、豆等;戰(zhàn)國時期的遺物主要發(fā)現(xiàn)有豆、鼎足等,以泥質(zhì)灰陶為主。東大河遺址內(nèi)涵豐富,時代跨度大,對研究冀南地區(qū)史前史有重要的意義�!�
[詳細] 東萬年遺址東萬年遺址位于武安市東萬年村南,遺址中有新石器時代、西周和戰(zhàn)國時期遺存。遺址位于南洺河東岸的臺地之上,面積約1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5-2米�,F(xiàn)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9年發(fā)現(xiàn)并試掘,文化層共分三層,遺物主要出土于第三層,陶器以夾砂灰陶為主,少量夾砂紅陶,紋飾有籃紋、附加堆紋、方格紋等,器類有高領罐、缽等。從遺物判斷,東萬年遺址中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內(nèi)涵為大司空文化�!�
[詳細] 徘徊遺址徘徊遺址位于武安市徘徊村北,南為洺河北岸,遺址海拔高度358米。遺址面積約3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5米,主要遺跡有灰坑、墓葬等。遺物有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陶質(zhì)以細泥紅陶為主,少量夾砂褐陶,器形有紅頂缽、平底碗、小口瓶、罐、盆、釜等。紋飾有弦紋、繩紋等。石器有石鏟、石磨棒等。根據(jù)遺址中遺物所表現(xiàn)出的文化和時代特征,徘徊遺址應為新石器時代后崗一期文化。現(xiàn)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闂傚倸鍊烽懗鑸电仚缂備浇顕ч悧鎾崇暦濠靛牅娌柣顓у亞閹虫捁鐏冮梺鍛婁緱閸樿棄鐣靛澶嬧拺闁告繂瀚峰Σ褰掓倵缁楁稑娲ょ壕褰掓煙閹澘袚闁绘挻鐟╅弻娑滅疀濮橆兛姹楅梺娲诲幖閻倿寮诲☉妯兼殕閻庯綆鍋勯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