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城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城篇

馬嶺關長城
  馬嶺關長城位于邢臺縣宋家莊鄉(xiāng)明水掌村西偏北1.5公里處的馬嶺上,北距鶴度嶺長城8.5公里。西面位于山西省昔陽皋落鄉(xiāng)圪瘩店村東南2.5公里處。馬嶺關東、南、北三面環(huán)山,西臨深澗,中為小型盆地,平坦處可容三、五百人,筑東、西二道城墻,各開一關門即東門和西門,南北峰巔各有烽火臺,西坡有敵臺,澗上有橋!缎吓_縣志》載:馬嶺關“舊設有東、西二門,敵樓、吊橋、官廳、營房、防守軍兵,今廢!睎|西墻砌有券門,今仍存,城墻及垛口大部較好,西城墻長于東城墻。馬嶺關長城建于明嘉靖年間,設在兩山之間的谷口處,形成一個獨立的關城,兩側是縱貫在谷口的石砌城墻和墩臺,古驛道從關城中通過,東門和西門也就成了關城唯一的兩個出口…[詳細]
應昌路故城遺址
  應昌路故城遺址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克什克騰旗達日罕烏拉蘇木達里諾爾畔,又名魯王城, 元史記載,特薛禪原住呼倫貝爾草原的額爾古納,協(xié)從成吉思汗起兵,其女為成吉思汗的原配夫人,1214年,成吉思汗在達里諾爾湖駐夏,將賽罕壩、達來諾日、熱水塘以北,西拉沐淪河以南至圍場北部分封給特薛禪的兒子們,1270年,弘吉剌氏斡羅陳和他的妃子囊加真公主向朝廷請求在達里諾爾湖邊建城以居,得忽必烈應允,建城設應昌府,后升為應昌路,1287年4月,忽必烈率軍50萬征討乃顏,駐蹕應昌路。1295年,特薛禪重孫蠻子臺奉命討伐叛軍海都篤哇,一戰(zhàn)告捷。元成宗晉封蠻子臺為魯王,統(tǒng)領山東濟寧路,自此,人們稱應昌路為魯王城。正式建置于元…[詳細]
清城景區(qū)
  “清城”建于公元1740年,是明城被地震摧毀后奉乾隆皇帝的旨意在此夯筑的另一個兵營,故名“清城”。在全國范圍內,兩座兵營如此相近只有鎮(zhèn)北堡,可見賀蘭山東麓在當年有著重要的軍事價值。清城外形似大龜由賀蘭山上往下爬,取“靈龜下山,吉祥如意”之意,這是清朝負責修筑兵營的官員請來的風水先生的建議。風水先生根據(jù)地形風水斷言:“此地將來必出帝王將相”,但二百多年來進出門洞的只有士兵和牧羊人,到了20世紀80年代,清城卻真的走出了許多影壇的“帝王將相”。城堡內主要景點“影視一條街”,是來鎮(zhèn)北堡西部影城拍攝影視片的劇組必選之地。“街道”上每一店鋪、門面、攤販都上過100多部影視片的鏡頭。其外觀由影視美工師設計…[詳細]
頓國故城遺址
  頓國故城遺址位于商水縣平店鄉(xiāng)李崗村。整個故城遺址地面為村莊和耕地,地下埋藏的城址保存完好。故城遺址呈正方形,每邊長500米,總面積25萬平方米。城墻用夯土筑城,墻基仍完整地存于地表下約1米至1.5米深處。城墻外四周有城壕護繞,護城壕寬20米,深約10米,環(huán)城四周無間斷。據(jù)《左傳.僖公二十五年》等記載,古頓國為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后在淮水中上游地區(qū)分封的姬姓國之一,頓為子爵,是四等小國,封地面積不過250平方里左右。頓子初都于商水,后“迫于陳,南奔楚”,公元前635年楚令尹子玉(成得臣)打敗陳國后,護送頓子返回新建的都邑(今項城南頓),使頓子復國。頓國成為楚國的附庸,在春秋時期的爭霸中,頓…[詳細]
皇史城
  目的地介紹  皇史宬,又名“表章庫”,即皇家檔案庫,坐落在北京東城區(qū)南池子大街南日東邊,靠近故宮東側。始建于明嘉靖十三年(153年),隆慶二年(156年)和清嘉慶十一年(180年)均有修葺,是我國現(xiàn)存最完整的皇家檔案庫,距今已有460多年的歷史!   ∥覈缭谇亍h時期,就有“金匱石室”的制度!稘h書·高帝紀下》記載:“與功臣刻符作誓,丹書鐵拳,金匱石室,藏之宗廟。”所謂“金匱”,即是銅制的柜子;所謂“石室”,就是用石頭砌筑的房子,其目的均是為了防火,讓其保存的珍貴檔案,能永久地保存下去。爾后歷代檔案庫,均因襲秦、漢舊制,而又各有所發(fā)展,供保存各朝皇帝的“實錄”、“圣訓”、“玉碟”之類的皇家…[詳細]
瀘州城垣
  瀘州城垣(江陽區(qū))瀘州歷史悠久,夏商時期,瀘州隸屬梁州,西漢時期,正式設置江陽郡。南宋時期,老瀘州“神臂城”名揚天下,現(xiàn)今江陽區(qū)的瀘州城墻,只剩下些斷壁殘垣。“瀘州城垣”的稱謂由此得來!盀o州城垣”位于江陽區(qū)城區(qū),現(xiàn)存東、北、西三段,多為明代所建。其中東城垣包括凝光門、仁和城垣、會津城垣三段;北城垣包括三圣城垣、大北街城垣、小北街城垣三段;西城垣僅存枇杷溝城垣。全長1088.1米,均條石砌成。其中東城墻長246米,寬4米,高4.4米。西城墻長325.6米,寬4米,高6.5米。東城門,即凝光門,是僅存的城門。關于凝光門的由來,據(jù)當?shù)氐睦先苏f,在城樓上觀長江,月光灑在風平浪靜的江面上,江面就像凝結…[詳細]
康北古城址
  康北古城址位于鞏義市康店鎮(zhèn)康北村高速路北,坐落在邙山東延部的坡頭上。面積4萬平方米。東西筑城墻,南北臨深溝,東有洛水,南有黑石古關,西有邙嶺,北有黃河天險,這里依山傍水,由西向東漸次傾斜,直至平灘河沿。戰(zhàn)國時期,周顯王二年(前367年)西周惠公封其少子班于鞏,與西周洛陽相對稱東周,秦莊襄王元年(前249年)呂不韋滅東周,周亡。延續(xù)了一百多年。秦統(tǒng)一六國后,在此置鞏縣城,屬三川郡,漢時屬河南郡,北魏時將縣治遷至東10公里的鞏縣老城。清同治五年重修了磚拱碹寨門,咸豐元年修了“鞏王閣(紅閣)”,并刻碑闡述《鞏王廟原委》,還修了一殿、二殿、東西廊廟、山門、踏階等。《戰(zhàn)國策》、《史記》、《漢書》、《藏書…[詳細]
新蔡故城
  春秋古城城址,曾被《史記》、《漢書》、《河南通志》、《大清一統(tǒng)志》、《汝寧府志》收錄,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公元前503年,蔡平侯為了依附楚國從上蔡遷到呂地,在呂國都城舊址建都,改稱新蔡,以別舊都。秦漢以后,屢為州、郡、縣治所。 新蔡故城東鄰蓮花湖,南迎車輛湖,西接崗地,北靠青湖?h城南5公里有汝河,北1.5公里有洪河繞城北東南下,在城東南3公里三岔口與汝河相匯東南下。故城東西呈長方形,周長8615米,占地580余萬平方米,故城東南隅1415米城墻保存尚好,故城墻現(xiàn)存2-10米高,寬20-50米,均為夯土建筑。城內有宮殿、廟宇、作坊、冶煉等遺址。故城內文化層較厚,沿…[詳細]
南京城墻
  南京城墻位于江蘇省南京市。南京原稱“應天府”,是明初的都城,以高大堅實、雄偉壯觀的明代城垣建筑聞名于世,是舉世公認的第一大城。南京城墻原有內、外兩重,外城為土筑的,已經(jīng)毀棄,只有麒麟門、仙鶴門等地尚有城基可尋。內城是磚石結構,東盡鐘山南崗,西據(jù)石頭,南臨秦淮,北依獅子山、九華山而控后湖。城墻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至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歷時21年。建筑平面呈南北狹長、東西略窄的不規(guī)則形,完全是根據(jù)地形地勢和軍事防御的需要而修建的。城垣內側周長33.676公里,高14~21米,有垛口13616個,窩鋪(堡壘)200個。其周長不僅在全國的古城中最長,而且也是世界第一的。城垣用巨大…[詳細]
鹽店古城
  大邑鹽店古城是發(fā)現(xiàn)的第七座成都平原的史前古城,發(fā)現(xiàn)于大邑縣鹽店村。這座古城的發(fā)現(xiàn),徹底改寫了成都建自2300年前的說法,成都的城市歷史被提前到距今4500多年以前。這是到目前為止發(fā)現(xiàn)得最早的成都城遺址雛形,堪稱成都城市的開天第一篇章。也就是說,在這座古城出現(xiàn)以后又隔了1000多年,遠古成都人才相繼遷往三星堆和金沙,繼而有了目前的成都雛形。此外,這座暫時被命名為“鹽店古城”的城市遺址成功發(fā)掘,也證明了考古界提出的以成都平原為中心的長江中上游文明,也是中華文明發(fā)源中心之一的說法。更讓成都人自豪的是,這座古城的發(fā)現(xiàn)證明了成都平原自古就有高度發(fā)達的文明,完全推翻了成都在古代是蠻夷之邦的舊說。在此之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