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墅橋村位于蘭江街道東北部,距街道駐地2.5公里,以境內蘭墅橋得名。東與西郊村為鄰,南與三鳳橋村唇齒相依,西與豐楊河村接壤,北臨姚江。境域面積2.4平方公里,有23個自然村,設有23個村民小組,全村925戶,在冊人口3050人,外來人口7784人,F(xiàn)有耕地1578畝,企業(yè)123家,2005年社會總產值3.5億元,擁有集體資產1.56億元,其中固定資產1230萬元,年集體可用資金75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9584元。村黨總支部有黨員101人,下設工業(yè)、農業(yè)和老年三個支部,曾榮獲余姚市“五好”村黨組織,寧波市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示范村,寧波市級文明村等。境域緊靠城區(qū),瀕臨姚江,有石婆橋江、沈家閘江、橫江、長豐橋直江和抝網江水路通達,有省一級公路梁周線、市區(qū)開封路縱向穿越村中,四明西路、世南西路、長豐路橫貫其間,形成“井”字形道路骨架。
【村史沿革】境域宋代屬鳳亭鄉(xiāng),大墩街為最早形成的自然村,1949年初為鳳亭鄉(xiāng)第一保(蘭墅橋村)和第七保(長豐橋村)。新中國成立后改為長丹鄉(xiāng)一村、南雷鄉(xiāng)四村,1956年為肖東鄉(xiāng)第一高級社,1958年劃歸長丹管理區(qū),1961年拆分為長豐公社蘭墅橋、莊巷、廟后陳、沈家閘、長豐橋等5個大隊,1966年合并為紅旗(蘭墅橋村)和紅星(長豐橋村)2個大隊,1981年復名蘭墅橋、長豐橋,1983年分別改稱村,1992年屬肖東鎮(zhèn),2001年為西南街道蘭墅橋村,2006年1月為蘭江街道蘭墅橋村。
【產業(yè)經濟】 農業(yè)歷史上為水稻主產區(qū),目前有水稻、蔬菜等,利用城郊優(yōu)勢,有蔬菜、花卉等基地。工業(yè)于上世紀六十年代起步,有社隊聯(lián)辦紅旗五金廠、紅旗鑄件廠、紅星五金廠等,到目前有大小企業(yè)123家,其中規(guī)模企業(yè)12家,形成卷尺系列、漁具系列等行業(yè),50%村民轉型為務工經商的新型農民。
【村鎮(zhèn)建設】制訂新一輪村莊發(fā)展規(guī)劃,村道布局形成“井”形網絡,長豐路聯(lián)接各自然村,村莊路面全部硬化,“蘭墅公寓”一期工程完成22幢,有723戶農民安置小區(qū),拆遷三個自然村70多幢民房舊宅,建造外來人員居住集中點,村莊路寬、燈明、水清、地綠、環(huán)境優(yōu)美。
【社會事業(yè)】民國元年(1912)長豐橋有憩梅庵學堂,民國二十年(1931)有桕樹小學(今蘭墅橋小學前身),解放后發(fā)展教育事業(yè),興辦村民夜校和掃盲學校,1969年后轉為大隊辦校,目前有規(guī)范化的蘭墅橋小學1所。民間文化活躍,晚清至民國期間有黃旗會文化組織,有高蹺、龍燈、大旗、舞龍、炮會、銃會、鑼鼓會等團隊。解放后,有長丹一村農民業(yè)余劇團、農村俱樂部、文藝宣傳隊等,其中集圖書、演戲、幻燈、宣傳等方面為一體的俱樂部,曾受到國家文化部表彰,目前有多個群眾業(yè)余文化團隊,有村落文化宮、老年人活動室、圖書閱覽室、黨員電教點、現(xiàn)代遠程教育網等陣地。舊時有張春陽、張阿八、龔炳富等民間名醫(yī),現(xiàn)有村衛(wèi)生醫(yī)療保健站,90%村民實行大病醫(yī)療保險制度。
【風景名勝】古橋之村。有蘭墅橋、長豐橋、古永安橋(沈家閘)、蘭墅大橋、村落文化宮。文化遺址有大墩街、五里牌、桕樹廟。蘭墅橋,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修,為三孔石拱橋,今存。邵晉涵《姚江棹歌》稱:“蘭墅青青葉未衰,芳莖含露故低垂。涉江何處尋芳澤,采得芙蓉欲寄誰!碧m墅大橋,2004年建,跨最良江與姚江分流處,系鋼材混凝土結構,橋北有蘭墅公園,橋南有蘭江門球場。
古永安橋(沈家閘),橋閘合建,故名,光緒十五年(1889)旱澇大災,縣署發(fā)布《81號令》公辦民助修閘,現(xiàn)橋閘保存無損。
長豐橋,清道光八年(1828)重建,橋面修建原橋墩保存無損。橋名為原長豐公社、長豐鄉(xiāng)地域名稱。
【發(fā)展目標】 “工業(yè)強村”、“文明建村”、“農工貿”綜合發(fā)展,全力打造一個富裕、民主、文明、和諧的現(xiàn)代文明新農村,爭創(chuàng)浙江省級文明村。
駐地:開封路170號
電話:0574-62511105
傳真:0574-6251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