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三塘鄉(xiāng) | 隸屬:瀘西縣 |
區(qū)劃代碼:532527202 | 代碼前6位:532527 |
行政區(qū)域:云南省 | 地理分區(qū):西南地區(qū) |
行政級別:鄉(xiāng) | 車牌代碼:云G |
長途區(qū)號:0873 | 郵政編碼:652400 |
轄區(qū)面積:約216平方公里 | 人口數(shù)量:2.18萬人 |
人口密度:101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qū):8個行政村 |
代碼 | 城鄉(xiāng)分類 | 簡介 | |
隆德村 | ~201 | 鄉(xiāng)中心區(qū) | 隆德是重視德行之意;原村民委員會駐隆德村,故名![詳細(xì)] |
李子箐村 | ~202 | 村莊 | 建村時該地屬溝箐且李子樹較多而得名李子箐![詳細(xì)] |
箐門村 | ~203 | 村莊 | 密林中有個埡口形進(jìn)寨口,稱箐門,故名。解放初期屬第二區(qū),1958年為三塘人民公社箐門管理區(qū),1962年為三塘區(qū)箐門鄉(xiāng),1970年改為向東人民公社箐門大…[詳細(xì)] |
阿定村 | ~204 | 村莊 | 彝語地名!鞍⒍ā币鉃樗疂M,即指本村子位于水塘邊![詳細(xì)] |
連城村 | ~205 | 村莊 | 連城地界連接大興堡和孔昭堡而得名“連城”;原村民委員會駐連城村(后搬遷駐阿魯哨村)![詳細(xì)] |
三塘村 | ~206 | 村莊 | 明清時,設(shè)塘報烽火,這里設(shè)做第三塘而得名![詳細(xì)] |
俱久村 | ~207 | 村莊 | 彝語地名。俱久指土司之下頭目的稱謂;現(xiàn)村民委員會駐大俱久村![詳細(xì)] |
方擺村 | ~208 | 村莊 | 彝語地名。“方”指石巖,“擺”指山,即指本村位于石山環(huán)繞之地;現(xiàn)村民委員會駐小方擺村![詳細(xì)] |
地名由來:
三塘鄉(xiāng)因明清時,境域?yàn)楦峭ㄇ鸨敝莸闹黧A道,為保驛道暢通,沿路沒有一、二、三個汛塘,并派兵駐守,故名三塘鄉(xiāng)。
基本介紹:
一、基本情況 三塘鄉(xiāng)轄8個村委會48個村民小組(自然村)5731戶22285人,其中農(nóng)業(yè)人口21764人,占97.6%,鄉(xiāng)內(nèi)有漢、彝兩種主體民族,少數(shù)民族2601人,占11.7%。全鄉(xiāng)海拔2459.3——821m,但80%的地區(qū)在2000m以上,年平均氣溫13.5——13.8℃,屬典型的 高寒山區(qū)。全鄉(xiāng)高寒巖溶于一體,氣候惡劣,自然災(zāi)害頻繁,生存條件差。境內(nèi)轄國土面積216平方公里,有耕地33588畝,其中旱地33558畝,水田30畝,人均占有耕地 1.5畝,人口密度103人/平方公里。農(nóng)作物種植面積6.2萬畝,糧食4.2萬畝(其中:玉米1.7萬畝、小麥1.6萬畝、洋芋0.4萬畝),經(jīng)
歷史沿革:
清末,為廣西直隸州東鄉(xiāng)。
民國二年(1913年),改為第二區(qū)。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廢區(qū)改為鄉(xiāng),為東興鄉(xiāng)。
1950年,改為第二區(qū)。
1958年,為三塘公社。
1962年,改為三塘區(qū)。
1970年,改為向東公社。
1984年,向東公社改為三塘區(qū)。
1987年,由三塘區(qū)改為三塘鄉(xiāng)。
區(qū)劃:云南省·紅河州·瀘西縣·三塘鄉(xiā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