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青海省 > 海東市 > 樂都區(qū)旅游

樂都區(qū)文物古跡介紹

瞿曇寺
  瞿曇寺為國務院公布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樂都縣境內距縣城25公里的瞿曇鄉(xiāng)。寺院依山傍水,總體布局為一長方形,占地1.5公頃。雖歷經(jīng)600余年,該寺古風猶在,被譽為“樂都小故宮”。瞿曇寺是一座-教寺院。據(jù)寺碑記載:明代以前,在樂都縣南山坳里背山面水的地方就建有廟宇。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因寺院主三羅藏擁護明朝,朱元璋皇帝御賜題為“瞿曇”的金匾。從此,這座廟宇便定名“瞿曇”。十五世紀初的明永樂年間,朱棣皇帝又賜三羅藏之侄班丹藏卜“頂凈覺宏濟大師”頭銜,令其主持寺院,提高了寺院地位。經(jīng)明朝洪熙、宣德兩代的擴建,使瞿曇寺有了較大的規(guī)模。寺院建筑基本采用漢式廟宇形制,高低錯落,氣勢雄偉。金剛殿是前中后殿的分界和過道,面積約110平方米,采用梁柱結構,不施斗栱。瞿曇殿居中院前部,面積為170平方……[詳細]
2、柳灣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柳灣遺址
  柳灣遺址位于青海省樂都縣高廟鎮(zhèn)東面兩公里處的柳灣村北的一處東西走向的旱臺上,這是一處氏族公共墓地,共發(fā)現(xiàn)有墓葬1700余座,出土珍貴文物35000余件,其中各種形制的彩陶器皿達15000件之多。柳灣墓地按考古學文化分期,分別為馬家窯文化半山、馬廠類型和齊家文化,屬于新石器時代。馬廠類型文化因1924年首先發(fā)現(xiàn)于青海民和馬廠塬而得名,廣泛分布在甘肅西部和青海河湟地區(qū),距今約4000年。柳灣出土的彩陶器中,以馬廠類型最豐富、珍貴,其數(shù)量之眾,造型之美和花紋之繁縟,為其他古文化之冠。陶器是先民們的日常生活用具,彩陶得體地把器形和優(yōu)美的花紋融為一體,本身就是一種藝術品,不但是制陶工藝發(fā)達的標志,更是古代人民智慧創(chuàng)造的結晶。彩陶表面為桔紅色或紫紅色,配上黑色線條的幾何形花紋或動物形花紋,更加光亮艷麗�!�[詳細]
雙二東坪遺址
  雙二東坪遺址位于樂都縣洪水鄉(xiāng)雙塔村南旱臺上,西臨雙塔河,東南皆有洪溝,臺地面積約400×300米。旱臺原來為南高北低的緩坡,后經(jīng)多次平整形成多級梯田,大部文化層已裸露,尤以西南部較甚。梯田崖坎皆有灰層、灰坑暴露,遺址中還有一條灰溝。北部及西南邊緣原存夯土為骨、外砌石塊壘筑的石墻,上部也皆在平整土地時被移動或部分被毀。遺址北部曾發(fā)現(xiàn)雨水沖出墓葬、人骨。遺址地面散布大量的雜骨、陶片、石器。從陶片看,有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泥質紅陶彩繪波折紋、鋸齒紋、網(wǎng)格紋的壺、盆、罐殘片,齊家文化泥質陶飾繩紋、籃紋的雙耳罐殘片,辛店文化加砂陶、素面及飾有繩紋、附加堆紋、彩繪太陽紋、回紋、大角羊、鹿等紋飾的雙耳罐、缽、盆、鬲及大耳厚重的彩陶罐殘片,但馬家窯文化陶片稀少,齊家文化陶片也不多,顯然以辛店文化為主。所暴露的……[詳細]
樂都西來寺
  導游西來寺位于樂都縣城東關。始建于明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寺坐北面南,由山門、過廳、東西兩廂和大殿組成。山門面寬3間,進深1間,中為門廊,東西兩旁分設泥塑四大金剛;過廳和東西兩廂,為硬山式木作結構,內供觀音、土地神。大殿面寬5間,進深3間,單檐歇山頂,矗立在臺基上,雄偉壯觀。大殿周檐斗栱繁縟,昂嘴下突,具有明代建筑的典型風格。大殿內原有泥塑圓雕的三世佛,中間是釋迦牟尼,兩邊是文殊和普賢,還有阿難、迦葉、比丘等。東西兩山墻上八大供養(yǎng)菩薩,端坐在蓮花須彌座上,神態(tài)安詳,栩栩如生。墻面上浮雕的山水、人物、建筑等,小巧玲瓏。保護范圍:以西來寺四周圍墻為基線,向外延2米。建設控制地帶:以保護范圍外緣為基線,外延5米。地址:青海西寧市樂都縣碾伯鎮(zhèn)東關類型:古跡寺廟游玩時間:建議1小時開放時間:8:……[詳細]
樂都柳灣墓地
  位于樂都縣東17公里柳灣村一帶,也稱樂都柳灣墓地。總面積11萬平方米,是我國迄今已知的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原始社會墓地之一。 按照原始社會不同文化類型的墓葬可分為馬家窯文化半山,齊家文化與辛店文化等類型,其中以馬家類型為主。墓內多有木棺,葬法既有單身葬,又有兩人以上的合葬。一般都有隨葬品,既有石制的斧、錛、鑿、刀等生產(chǎn)工具,又有陶制的各種生活用具�!�[詳細]
6、楊宗寺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楊宗寺
  楊宗寺(1)如來殿保護范圍:以本體為準,四周向外延3米。建設控制地帶:以保護范圍外緣為基線,外延5米。(2)仙家殿保護范圍:以本體為準,向外延3米。建設控制地帶:以保護范圍外緣為基線,外延5米。(3)神仙洞保護范圍:以本體為準,向外延5米。建設控制地帶:以保護范圍外緣為基線,外延8米�!�[詳細]
樂都城隍廟
  城隍廟后寢宮、百子宮、歇馬殿保護范圍:以本體為準,向外延1米。建設控制地帶:以保護范圍外緣為基線,外延2米。……[詳細]
山城村娘娘廟
  山城村娘娘廟保護范圍:以娘娘廟圍墻和照壁為界,各外延10米。建設控制地帶:以保護范圍外緣為基線,外延50米。……[詳細]
高廟八卦樓
  高廟八卦樓大殿保護范圍:以臺基為基線,向外延3米。建設控制地帶:以保護范圍外緣為基線,外延5米�!�[詳細]
10、紅卡寺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紅卡寺
  紅卡寺保護范圍:以四周院墻為基線,向外延10米。建設控制地帶:以保護范圍外緣為基線,外延20米。……[詳細]
11、羊官寺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羊官寺
  羊官寺保護范圍:以--囊謙本體為基線,向外延2米。建設控制地帶:以保護范圍外緣為基線,外延5米�!�[詳細]
12、趙家寺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趙家寺
  趙家寺保護范圍:以趙家寺四周院墻為基線,向外延3米。建設控制地帶:以保護范圍外緣為基線,外延7米。……[詳細]
13、碾線嶺廟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碾線嶺廟
  碾線嶺廟保護范圍:以寺院院墻為周圍外擴10米。建設控制地帶:以保護范圍外緣為基線,外延10米�!�[詳細]
14、石溝寺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溝寺
  石溝寺保護范圍:韋馱殿本體以北向外延20米。建設控制地帶:以保護范圍外緣為基線,外延50米。……[詳細]
樂都西坪遺址
  西坪遺址保護范圍:北至石板溝,東至洪水到中壩的鄉(xiāng)鎮(zhèn)公路,西至山脈,南至石家溝。建設控制地帶:以保護范圍外緣為基線,各外延50米。……[詳細]
旱莊子遺址
  旱莊子遺址,位于青海省樂都縣雨潤鄉(xiāng)漢莊子村內。1956年8月被青海省公布為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址面積較大,以水渠和公路為界分為北、中、南三部分,水渠北稱漢莊子北遺址,水渠南、公路北、村莊西部稱漢莊子遺址,公路南稱漢莊子南遺址。實際上原來是一個遺址。因修筑公路與水渠將其分割成三處。原來村莊之西是片耕地,50年代后始逐漸成為農(nóng)民居住院落而與村莊連成一片。原來面積有200×200米,地面上散布有較多的陶片、雜骨、石器等遺物。現(xiàn)在在農(nóng)民的莊院夯土墻中及街道依然可以見到這些少量的遺物。農(nóng)民在修建莊院時曾發(fā)現(xiàn)有灰坑、窯址等遺跡。所見遺物以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的彩陶壺、盆、缽等器物殘片較多,馬廠類型器物次之。整個遺址現(xiàn)已壓在村莊之下,主要文化層保存尚好。本體:南至民小公路,北至魯大復線,東、西各……[詳細]
白崖子遺址
  白崖子遺址保護范圍:北至山脈,南至水渠,東至沙溝,西至壕溝。建設控制地帶:以保護范圍外緣為基線,各外延50米�!�[詳細]
蒲家墩遺址
  蒲家墩遺址保護范圍:東至貓溝,南至蒲家墩村,西至水磨溝,北至山脈。建設控制地帶:以保護范圍外緣為基線,各外延50米�!�[詳細]
晁馬家墓地
  晁馬家墓地保護范圍:南至魯大復線舊路,東至大崖溝,西至白崖子溝,北至山脈。建設控制地帶:以保護范圍外緣為基線,各外延50米�!�[詳細]
20、黑古城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黑古城
  黑古城保護范圍:以城本體及基線,外延50米。建設控制地帶:以保護范圍外緣為基線,各外延50米�!�[詳細]

绮CP澶�13001937鍙� 绮ゅ叕缃戝畨澶� 44010602000422鍙�

鍏充簬鎴戜滑 鑱旂郴鏂瑰紡 鍏嶈矗澹版槑 缃戠珯鍚堜綔 鎴戣渚涚ǹ
鑱旂郴鎴戜滑锛� QQ锛�264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