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戴安瀾將軍衣冠墓位于貴陽市花溪公園內,原系土堆墓,坐東向西,占地100平方米,墓高150厘米,寬250厘米,立有墓碑,保存完好。戴安瀾,字衍功,號海鷗,清光緒三年(1904年)生于安徽省無為縣牛埠鎮(zhèn)。中學時期投筆從戎,后為黃埔軍校第三期學員。民國22年(1933年)任團長,在古北口戰(zhàn)役中重創(chuàng)日軍。“七七事變”后,戴安瀾升為國民政府軍第七十三旅旅長,在平漢一線抗擊日軍。在臺兒莊戰(zhàn)役中,用火攻陶墩,計取朱莊。民國27年(1938年),戴安瀾升為八十九師副師長,不久又升為二百師中將師長。民國31年(1942年),為了抗擊日軍,他奉命率部出國遠征,同年3月進人緬甸,駐軍東瓜。5月17日他親臨前線指揮,不幸被流彈所傷,5月26日下午5時因傷口惡化犧牲于緬甸毛邦,年僅38歲。對戴安瀾將軍的犧牲,舉國民眾……
[詳細] 永安橋位于貴州省貴陽市白云區(qū)沙文鎮(zhèn)斑竹園村街口南端,又名斑竹園橋,距沙文鎮(zhèn)約3公里路程,為明清驛傳古道所經(jīng)之地,今川黔公路從橋上�永安橋為單孔石拱橋,長10米、寬7米、高10米。橋身用料講究,除堅石外,所用粘結漿劑系獼猴桃藤(俗稱楊桃藤)泡水煮糯米粥,摻入生石灰拌漿用以砌石料。這種灰漿凝固后堅固異常,今還可從石縫灰漿中見到谷粒。該橋建于何時,史志沒有記載。1980年于橋下出土《永安橋建橋碑記》,始知建于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民國16年(1927年),貴州省主席周西成修建貴陽至赤水公路,原擬將此橋拆除重建橋,終因此橋結構堅固,寬度適中,并能滿足新建公路的設計要求,特予保留使用,現(xiàn)仍然擔負著車輛南來北往的重任,為210國道上的重要之橋。雖經(jīng)歷了兩百多年的風雨滄桑,頻繁載重……
[詳細] 盧氏陵園(盧燾烈士墓)位于貴陽市烏當區(qū)(現(xiàn)觀山湖區(qū))野鴨鄉(xiāng)新寨村百花坡。盧燾,原名盧啟熹,號壽慈,壯族,1882年9月1日生于廣西宜北縣一個農民家庭。盧燾的青年時期,正值我國處于急劇變革的時代,他耳聞目睹清王朝的黑暗統(tǒng)治和民族的深重災難,開始接受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對于共產(chǎn)黨的事業(yè),盧燾一直抱同情態(tài)度。1928年,朱德帶部分起義部隊由廣東轉戰(zhàn)湘南,派王佐帶信請盧燾與范石生聯(lián)系,要范不要與紅軍為敵。盧燾接信后即寫信給范石生說:“大家同學,不必為敵也。”信中明確希望范石生設法接濟朱德軍火物資�?箲�(zhàn)勝利后,國民黨蔣介石無視全國人民飽受長期戰(zhàn)爭的苦難和實現(xiàn)和平與民主的強烈愿望,堅持反共、--和內戰(zhàn)的方針政策,盧燾對此非常憤慨,表示堅決不與豺狼為伍。1949年秋,人民解放軍向西南進軍,勢如破竹,國民……
[詳細] 盧燾先生蒙難處位于貴陽市二橋轉灣塘公路旁,是愛國人士盧燾先生在貴陽解放前夕,為保護地方治安和人民生命財產(chǎn),于1949年11月14日,被殺害之處。為紀念盧燾先生,1986年經(jīng)貴陽市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盧燾先生蒙難處,鑿山建有紀念亭,紀念亭以鋼筋混凝土建成。原占地約140平方米,因公路擴建面積縮小,現(xiàn)亭緊靠人行道,坐南向北,以山為壁,亭上覆琉璃瓦,高約5.4米,闊約3米,亭中立須彌座圓首碑一通,碑額有秦天真書陰刻大篆“浩然正氣”四字和陰刻楷書盧燾生平。1999年于碑亭東西兩壁增設盧燾先生及家人瓷像8幅�!�
[詳細] 簡書墓,位于秀麗的黔靈湖畔,沿著茂密的森林小道拾級而上,約走百余米開外就能看到。墓四周古木參天,遮蔭蔽日,墓主人就是貴州辛亥革命先行者,領導大方人民武裝起義推翻清朝統(tǒng)治,建立大方軍政府的重要領導人簡書。墓前石碑刻“簡公孟平之墓” 六字,墓地東側有碑兩塊:一為“簡書墓重建紀念碑”,為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貴州省委員會主任王淵敬題,一為“簡書先生傳略”碑�!�
[詳細] 1935年9月11日(另有說法為10號或14號),年僅24歲的中共貴州省工委書記林青(原名李遠方),在被國民黨軍警從貴陽警備司令部押往六廣門刑場的途中殺害。路上林青高唱《國際歌》,高呼“打倒國民黨” “中國共產(chǎn)黨萬歲”等口號,被敵人慘無人道地用刺刀插入口中。林青被害后,遺體被地下黨秘密安葬在江西坡的亂墳崗上,即今瑞金北路江西村小學后門處。 1983年9月,林青烈士墓被列為貴陽市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見龍洞(甘龍洞)位于貴州省貴陽市龍洞堡街側,是一個天然溶洞,相傳曾有“龍潛藏其中”,有保護過真龍?zhí)熳拥壬衩顐髡f,因地處貴陽的重要關隘地帶,為此,該洞自明代以后便名聞于世。洞寬10米左右,長約20多米。洞中鐘乳倒懸,怪石嶙峋。明萬歷九年(1581年),貴州巡撫郭子章在龍洞堡南端的溶洞石壁上題有“見龍洞”三字,字大0.33米,左刻“萬歷辛丑歲”五字,右刻“泰和郭子章題”六字。因洞無水,慣稱“甘龍洞”。該洞現(xiàn)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客籍會館也稱川主廟 ,位貴陽市開陽縣龍崗鎮(zhèn)西南隅,先名關圣廟,始建于南明永歷年間,光緒初年擴建為川主廟,1936年,當?shù)厮拇ā珊ê�、湖北)、江西和江南(江蘇、安徽)籍人士共同出資改建為客籍會館。但仍然習稱川主廟。1951年后糧食部門做糧倉用,但主體仍大體保持原貌�,F(xiàn)存為一正一廳兩廂組成的封閉四合院。占地800多平方米。坐北向南,四面內外帶廊。正殿面闊五間,通面闊21米,進深三間,通進深10米;歇山青瓦頂,穿斗抬梁式木結構。橫梁駐峰木雕精致。明間正脊楷體墨書“天下為公,世界大同”8個大字;前廊個檁分別楷體墨書“江西眾姓人等同建”、“兩湖眾姓人等同建”、“四川眾姓人等同建”、“江南眾姓人等同建”。對廳為戲樓,面闊5間,通面闊20.5米。正脊楷體墨書“大中華民國念五年丙子歲季夏中浣吉日石、木……
[詳細] 龍井村原名龍泉寨,得名村寨正中央一口千年古龍井。千年古龍井是龍井村的靈魂所在,井水從井口中溢出后,一路奔流而下,形成一條觀光水渠,衍生出了親切的生活場景。在水渠上游,常有身著布依族服裝的布依族婦女在這里洗菜、淘米;下游,人們則三五成群在這里聊天洗衣服,淳樸的民族氣息與親切的生活場景成為村內最美的風景線�!�
[詳細] 武勝門遺址位于貴陽市云巖區(qū)文昌閣街道,是貴陽市的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它位于文昌北路1號,緊鄰文昌閣,是貴陽市“九門”之一。武勝門在明代被稱為武勝門,清代則稱為昭文門,俗稱老東門,是劃分城內城外的分界線。……
[詳細] 水塘躲反洞遺址位于花溪區(qū)高坡苗族鄉(xiāng)水塘村,年代為明代天順年間。類別為古遺址。水塘躲反洞遺址為第七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棠蔭亭,位于貴陽市云巖區(qū)城基路貴陽市第五中學內。它是貴陽人民群眾為感激和敬仰縣長鄭紹臣,于民國21年(1932年)修建的紀念亭。1997年9月,貴陽市人民政府將棠蔭亭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F(xiàn)棠蔭亭為重建建筑,僅石碑為當時的歷史遺存�!�
[詳細] 花溪公園防空亭位于花溪區(qū)花溪公園龜山,年代為中華民國二十八年(1939)。類別為近現(xiàn)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ㄏ珗@防空亭為第七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花溪馬鞍橋位于花溪區(qū)花溪公園,年代為中華民國二十八年(1939)。類別為近現(xiàn)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花溪馬鞍橋為第七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八路軍家屬曾居地位于花溪區(qū)青巖鎮(zhèn)明清背街,年代為1939年。類別為近現(xiàn)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八路軍家屬曾居地為第八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青巖楊振德曾居地位于花溪區(qū)青巖鎮(zhèn)南街東側,年代為1939年。類別為近現(xiàn)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青巖楊振德曾居地為第八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周貽能曾居地位于花溪區(qū)青巖鎮(zhèn)明清背街,年代為1939年。類別為近現(xiàn)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周貽能曾居地為第八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青巖鎮(zhèn)思潛村抗戰(zhàn)標語位于花溪區(qū)青巖鎮(zhèn)思潛村十一組,年代為1936年。類別為近現(xiàn)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青巖鎮(zhèn)思潛村抗戰(zhàn)標語為第八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黔陶紅軍墓位于花溪區(qū)黔陶鄉(xiāng)關口村,年代為1935年。類別為近現(xiàn)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黔陶紅軍墓為第八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高坡紅軍墓位于花溪區(qū)高坡鄉(xiāng)高坡村,年代為1935年。類別為近現(xiàn)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高坡紅軍墓為第八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闂備胶枪缁诲牓宕濈仦鐭懓螖閸涱厽宓嶉梺鍝勵槹鐎笛囧磹閹惰姤鐓欓柛蹇氬亹閻矂鏌涘畝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