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鄉(xiāng)文廟又名孔廟,位于縣城東南部大同路北側,座北面南,南北長10米,東西寬45米,總面積450平方米,建筑面積790平方米,1986年11月2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F存建筑自南向北如下:欞星門,是現存建筑最南端的一座主體建筑,也是文廟的第一進大門。欞星門為四柱三門廡殿式重檐木牌樓建筑,三間通面闊12.4米,進深3.15米,高6.5米。明間通天柱及兩側邊柱各有一根斜柱支撐,頂面飾灰色板瓦,檐下施網格狀形的如意斗拱,上部包框匾書“欞星門”三個草書大字。據傳,天上有個天鎮(zhèn)星,即欞星,古代人認為欞星是天上主管文教的“神星”,因此文廟的第一座門以此命名意味著孔子為天上星宿下凡![詳細] |
鄧窯遺址位于內鄉(xiāng)縣乍曲鄉(xiāng)西南約8千米處的白楊村,整個遺址呈長方形,南北長650米,東西寬400米,總面積約26萬平方米。遺址西靠石堂山,東部與南北走向的丘陵相連,1986年11月2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鄧窯又名大窯店,為宋代北方汝窯系瓷窯。鄧窯未經發(fā)掘,地表散存有大量的窯具和瓷片,在部分溝岸斷崖上,還發(fā)現有燒土塊和殘窯壁等遺址。從遺址上采集的瓷片和在當地征集的瓷器中看,可分粗細兩大類,粗瓷以大件瓷器為主,如缸、罐、水瓶等。細瓷有碗、盤、壺、臺燈、枕等,其中以碗為大宗。色主要有青白兩種,青為最多,個別器物上也有黑、褐,器表裝飾有模印、刻畫、繪畫三種,大部分是凸起的陽紋。……[詳細] |
朱崗遺址為新石器仰韶文化,位于內鄉(xiāng)縣馬山口鎮(zhèn)東南3千米處的朱崗村。北距默河300米,東為默河沖積平原,南為農田,西部緊靠公路。整個遺址呈不規(guī)則的長方形,東西寬170米,南北長300米,總面積約5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度2米~7米,1986年11月2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遺址未經發(fā)掘,從遺址四周的斷面上看,發(fā)現有許多房基、紅燒土、灰坑、墓葬、石器、陶器和大量動物骨骼等。在遺址南部西側斷面燒土層下發(fā)現一完整的夾砂灰陶罐,罐內殘存有河蚌骨片和螃蟹夾,周圍還發(fā)現有大量的海螺螄殼和一甕棺。地表采集到的標本有石器、陶器,自然遺物有豬、鹿、漁、蚌、螺獅殼等骨骼。石器主要以磨制為主,有……[詳細] |
茶庵遺址為新石器時代,位于內鄉(xiāng)縣城北湍東鎮(zhèn)茶庵村。東距湍河400米,西依螺獅河。整個遺址呈長方形,呈東南、西北走向,長500米,寬300米,總面積15萬平方米,文化層堆積厚度約1米~10米,1963年6月20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該遺址未經發(fā)掘,但在遺址四周的斷面上發(fā)現有大量的房址、灰坑、石器、陶器片及動物骨骼等。在西側的斷面上曾發(fā)現有甕棺葬。從地表采集的標本有石器、陶片,自然遺物有鹿角等。石器主要以磨制石器為主,有石鏟、石斧、石鑿、石網墜等。陶器主要有鼎、罐、鏟、盆、紡輪、尖底瓶等。質地以泥質紅陶為主,夾砂灰陶。器形有三足器、平底器等。紋飾有劃紋、蠅紋、附加堆紋、彩繪……[詳細] |
小河遺址為新石器時代,仰韶、屈家?guī)X文化,位于內鄉(xiāng)縣城北赤眉鎮(zhèn)東南3千米的張?zhí)么。整個遺址呈不規(guī)則的長方形,東西長340米,南北180米,總面積約6萬平方米。遺址東部與南北走向的丘陵相連,西部距湍河500米,文化層堆積厚度2米~7米,1986年11月2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因遺址未經發(fā)掘,僅從遺址四周的斷面上看,暴露出的灰坑較多,并多處有房基、紅燒土、石器、陶片和動物骨骼等。在遺址地表采集到的標本有石器、陶片,自然遺物有螺獅殼、獸骨、鹿角等。石器主要以磨制石器為主,有石鏟、石斧、石網墜、石鑿、圓狀石器等。陶器主要有鼎、罐、盆、尖底瓶等。質地多以夾砂灰陶為主,泥質灰陶和泥……[詳細] |
湍河老橋,俗稱“洋橋”,位于內鄉(xiāng)縣城東菊潭公園的高臺之下東南側約20米處。該橋由民國時期宛西民團司令別廷芳籌資,河南省建設廳資助,天津大幸公司承包修筑,于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11月25日動工,1937年7月建成通車。東西全長308.60米,寬4.10米,高5米,28孔,系鋼筋混凝土式橋梁,特別是下部結構采用排樁式中墩,美觀大方,雄壯有力,可載重汽車13噸,為當時河南省3座永久式大橋之一。內鄉(xiāng)湍河老橋是近代建筑史跡,它不但是我省當時罕見的公路大橋,也是我省引進西方建筑技術、建筑材料的先例。2006年6月8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法云寺塔”又名圣垛寺塔,位于馬山口鎮(zhèn)正西偏北的圣垛山南麓。該塔重修于明,為七層八角棱錐狀,全部是青磚砌筑而成,周基長18.4米,高23米,底直徑5.8米,塔身內收,層次分明,造型簡潔,雄偉壯觀,是一座莊嚴古樸的樓閣式密檐磚塔,現保存基本完好。相傳,法云寺始建于西晉秦始元年(公元256年),寺院規(guī);趾辏写笮∷10多座,“鐘樓兩廂具齊備,浩浩蕩蕩眾百僧”是該寺當時繁榮壯觀景象的真實寫照。1982年縣政府公布其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吳埡民居村位于內鄉(xiāng)縣城西6公里的乍曲鄉(xiāng)王井村境內,始建于清代乾隆八年(1743年),距今已有260余年歷史,以后歷代均有擴建,現存石頭房200余間。走進村莊,石板路、石板橋、石臺階、石樓門、石院墻、石窯、石井、石桌、石凳隨處可見。所有的住房清一色的石墻青瓦,依勢而建,錯落有致,從基石到屋頂,找不到一塊磚,看不到一塊土坯,全由青石壘砌,新石器時代文化遺風猶存。2006年6月8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師崗鎮(zhèn)“信陽師范學校舊址”(禮堂暨教室)為1938年抗戰(zhàn)西遷時所建。其中禮堂為兩層木質樓房5間,教室為兩層木質樓房14間,該建筑群距今已有七十余年歷史,但其建筑均融中西建筑風格為一體,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同時,它又是日軍侵華的歷史見證。對于弘揚民族精神,尤其是對廣大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具有重要意義。2002年縣政府公布其為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6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