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 > 鎮(zhèn)江市旅游

鎮(zhèn)江市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蘇南抗戰(zhàn)勝利紀念碑座落于當年新四軍浴血奮戰(zhàn)的茅山北麓、望母山山巔之上。由鎮(zhèn)江市全體黨員交納--,于1995年9月1日建成。紀念碑寬6米,高36米,碑名由原國防部長張愛萍將軍題寫,碑后刻有114字紀念碑文。紀念碑須彌座高3.13米,寓指鎮(zhèn)江市全體黨員31.3萬人;碑身28米,寓指新四軍一、二支隊來自南方八�。槐�317級16米臺階,每組50級,寓指抗戰(zhàn)勝利50周年;6組臺階寓指6月,最后17級寓指17日,即指韋崗戰(zhàn)斗勝利紀念日(1938年6月17日)。碑名“蘇南抗戰(zhàn)勝利紀念碑”由原國防部長張愛萍將軍題寫,碑前下方正中廣場上為陳毅、粟裕雕塑。紀念碑寬6米,高36米,須彌高3.13米,寓意該碑由句容……[詳細]
  冷遹紀念館位于丹徒區(qū)辛豐鎮(zhèn)黃墟老街,原為冷遹先生舊居。占地面積為800平方米,建筑面積為550㎡,磚木結構,中西結合風格。冷遹早年追隨孫中山參加辛亥革命,1945年7月1日與蔡元培等愛國進步人士赴延安,受到毛澤東主席的親切接見。解放后,歷任華東軍政委員、江蘇省副省長、省政協(xié)副主席等職。冷遹紀念館館名是由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在2004年11月題寫的。冷遹舊居始建于1917年(民國六年),總占地約1400平方米,建筑面積776平方米。為花園式庭院建筑群,座北朝南,由主樓一幢和八間廂房組成。舊居主樓平面為長方體,前后各有內式花園一個,主樓為中西合璧二層建筑,平面呈凹形,建筑面積4……[詳細]
  總前委舊址紀念館是第二代核心領導人鄧小平同志戰(zhàn)斗-過的地方,作為市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重要陣地,自98年開館以來,發(fā)揮了較好的作用,已累計接待參觀者20多萬人次,尤其是在保持共產(chǎn)黨員先進性教育和紀念抗戰(zhàn)勝利六十周年活動中發(fā)揮了積極作用,全年接待人數(shù)達6萬人之多。目前,丹陽市總前委舊址紀念館已成為江蘇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江蘇省全民國防教育基地。為了更好地發(fā)揮總前委舊址紀念館對全社會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作用,總前委舊址紀念館進行了全面修繕改建。總前委舊址紀念館坐落于丹陽市內城河路寶塔弄5號(原戴家花園)。包括舊址和紀念館兩個部分,占地1344平方米。為二層樓房�,F(xiàn)舊址按當年的原……[詳細]
  賽珍珠故居風景區(qū)賽珍珠故居位于市區(qū)西北登云山上,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故居占地約400平方米,是一座青磚木結構的兩層樓房。1992年10月31日被命名為“鎮(zhèn)江市友好交流館”,用以收存陳列賽珍珠的著作和相關物品、資料及中美友好交往的有意義的展品。賽珍珠(1892—1973),出生于美國,3個月后即被身為傳教士的雙親帶到中國,在鎮(zhèn)江度過了童年、少年,進入到青年時代,前后長達18年之久。賽珍珠在中國-了近40年,她把中文稱為“第一語言”,把鎮(zhèn)江稱為“中國故鄉(xiāng)”。賽珍珠是以中文為母語之一的美國女作家。賽珍珠才華橫溢,一生創(chuàng)作了115部作品,是世界上最多產(chǎn)的作家之一,1938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是“對……[詳細]
  趙伯先故居,位于江蘇省鎮(zhèn)江市丹徒縣大港鎮(zhèn),系清代晚期建筑。故居現(xiàn)有平瓦房三進。目前鎮(zhèn)江市政府已經(jīng)對故居修繕一新。前有大門樓,內有明間過道、天井,前進兩邊為廂房。中進為面闊三大間的敞廳,后進原有樓閣三間,現(xiàn)已改為平房,天井內植黃楊樹。第三進為住房,中為堂屋,趙伯先將軍青少年時代居住于東屋。最后有廚房,系五架梁三間。故居房屋基本結構完整,待整修。趙聲(1881-1911),字伯先,號百先,同盟會主要領導人之一,曾任同盟會內部總長兼廣州起義總指揮。1911年,南方各省同盟會會員匯集廣州,發(fā)動辛亥廣州起義,趙為起義軍總指揮,準備發(fā)動十路進攻,并親率蘇皖黨人百人,進攻清軍廣州水師提督署。后因其為廣州城內……[詳細]
  金山寺寺門朝西,依山而建,殿宇櫛比,亭臺相連,有大雄寶殿、天王殿、觀音閣、妙高臺、楞伽臺及金山的標志-慈壽塔等景觀。慈壽塔下的“周鼎、金山圖、銅鼓、玉帶”合為“四寶”,被稱為金山寺鎮(zhèn)山之寶。遍山布滿金碧輝煌的建筑,以致令人無法窺視山的原貌,因而有“金山寺裹山”之說。家喻戶曉的“白娘子水漫金山寺”神話故事也緣于此。許多人正是從“水漫金山”開始,認識金山、了解鎮(zhèn)江。大雄寶殿這是一座別具一格的寺廟建筑,氣勢恢宏而莊重,工筆彩繪但卻艷而不俗。窗格一反檐柱結構而是安裝在步柱上。大殿的前后壁上,鑲有六扇檀香木雕圓窗,山水人物栩栩如生,講述著與金山寺有關的歷史人物故事。值得一提的是大殿的四面卷棚——五十六尊……[詳細]
  金家村陵墓石刻:位于丹陽后巷鎮(zhèn)建山金家村。從景安陵旁邊的路一直向北,大約5公里,是一丁字路口,左轉約600米,在路的左邊就是金家村。開車進入村里,找個空地停車。一直向南走,有一片大的田地,四周被圍著,順著田壟,走到最南端,石刻就在那里。這個石刻比較難找,因為田地地勢低洼,四面地勢都比這里高,所以在外面根本看不見。朱偰考察丹陽的南朝石刻,把這里漏掉了,可見多么難找啊。因此《建康蘭陵六朝陵墓圖考》里沒有此處的照片,也無法比較這個石刻的磨損變化。據(jù)《中國文物地圖集·江蘇分冊》,文物部門1977年4月將沉于水塘和土中的天祿、麒麟提升安放。東為天祿長2.38米,高2.25米,頸高1.2米,體圍2米,頭已……[詳細]
  齊武帝蕭賾景安陵石刻,坐落在丹陽市云陽鎮(zhèn)前艾田家村南400米處。蕭賾,齊高帝蕭道成的長子,繼蕭道成即皇帝位,改元永明。蕭賾是齊朝第二代皇帝。于永明十一年(493年)七月卒,謚武皇帝,九月丙寅葬景安陵�!洱R書》載:“永明十一年七月上不豫,戊寅大漸,詔曰‘陵墓萬世所宅,意常根休安陵(指武帝后陵)未稱,今可用東三處地最東邊以葬我,名為景安陵’。是日上崩,九月丙寅葬景安陵”。陵南向,已平。陵前存石獸一對。東為天祿,西為麒麟,天祿身長3.15米、高2.8米、頸高1.55米、體圍3米,其造型、雕飾,以及神情動態(tài)均與蕭承之陵前的天祿相似,如出一人之手工。麒麟四足已失,風化剝蝕嚴重,身長2.7米、殘高2.2米……[詳細]
  梁武帝蕭衍修陵石刻,位于丹陽市云陽鎮(zhèn)荊林三城巷劉家莊附近,南距其父梁文帝建陵約360米,北毗其子蕭綱莊陵。陵東向,三座陵墓由南向北排列,在一條直線上。這是齊梁皇帝死后喪葬制度的習俗。蕭衍(464—549年),是南朝梁代的建立者,曾任齊雍州刺史,鎮(zhèn)守襄陽,后乘齊內亂,于公元502年起兵奪取帝位,改元天監(jiān)。太清三年(549年)被侯景幽死,后追尊為武皇帝,廟號高祖,葬修陵。此陵為梁武帝及郗后的合葬陵寢。郗后諱徽,武帝為雍州刺史時殂,年32歲,歸葬東城里山(即今三城巷北)。此陵臨近古有皇業(yè)寺,后改名戒珠院。據(jù)元至順《鎮(zhèn)江志》載:“丹陽皇業(yè)寺,今為戒珠院,父老相傳。梁武帝之陵墓在其下。”蕭衍是梁代的開國……[詳細]
  梁文帝蕭順之建陵,位于丹陽市荊林鄉(xiāng)三城巷之東北。處于齊明帝蕭鸞興安陵與梁武帝修陵之間。蕭順之,系齊高帝蕭道成之族弟,未即帝位。天監(jiān)元年(520)閏四月被追尊為文皇帝,廟號為太祖,陵曰建陵。陵東向,已平。陵前存石刻有石獸、方形石礎、神道柱、石龜趺各一對。石獸,南為麒麟,北為天祿。麒麟獨角已殘,四足缺失。身長3.05米,殘高2米,頸高1.25米,體圍2.7米,天祿雙角四足已失,身長3.1米,殘高2.3米,頸高1.5米,體圍2.76米。兩獸均昂首突胸。麒麟上顎已殘,頷下長須蔓卷,垂至胸際,兩翼微向上,翼面雕飾與他墓者大體相類,唯翼的細鱗中飾有五瓣小花,獸之背脊作通貫首尾連珠狀紋飾。方形柱礎石二,位于……[詳細]
  梁簡文帝蕭綱莊陵,位于丹陽市荊林鄉(xiāng)三城鄉(xiāng)劉家莊附近,其南60米處為梁武帝蕭衍修陵。蕭綱系粱武帝之子,太清三年(549)五月梁武帝卒,蕭綱即位,于大寶二年為侯景所害。次年,元帝蕭繹尊為簡文帝,廟號太宗,葬于莊陵。陵向東,已平。陵前有蕭港,可通陵口鎮(zhèn)運河。陵前神道存石獸天祿一,北向,僅存前軀及左前足,身高3.16米,左前足五爪上張,足之下連接石板殘部,厚0.26米,有雙翼,伸頸昂首,翼膊上方有兩片羽翅向前翹起。有別于其他齊粱石獸。口角邊有茸毛,垂胸長須及翼部紋飾與齊明帝蕭鸞興安陵前石獸相似,頗富裝飾意味。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調整公布梁簡文帝蕭綱莊陵石刻南朝(551年)丹陽……[詳細]
  陵口陵墓石刻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調整公布陵口陵墓石刻南朝丹陽縣陵口1988年作為“丹陽南朝陵墓石刻”部分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陵口石刻  丹陽陵口鎮(zhèn)東有一對高大的石麒麟,此處就是南朝齊,梁兩代陵區(qū)的總門戶,稱為齊梁陵口。陵口現(xiàn)在僅存一對殘損的石麒麟,東為雙角天祿,西為獨角麒麟。兩只石獸相距約百米,中間隔著一條小河。陵口石刻為現(xiàn)存體積最大的南朝陵墓石獸,長、高度均達到4米,寬約2米,總重量約為30噸。兩座石獸腿部均已殘損,現(xiàn)在用石塊支撐著。頭部也有不同程度殘損,天祿的頭部曾經(jīng)用石料補修過。從陵口石刻的雕刻風格來看,與齊明帝蕭鸞興安陵石刻的風格很象,高大飽滿,頸……[詳細]
  齊明帝蕭鸞興安陵石刻,是南朝齊明帝蕭鸞與敬皇后合葬陵。在丹陽市云陽鎮(zhèn)荊林三城巷東北0.5公里,北距梁文帝建陵約60米。齊明帝蕭鸞是蕭道生的兒子,齊高祖蕭道成的侄子。建武五年(498年)7月卒,葬于興安陵。陵東向,已平。陵前存有石獸一對,南為麒麟,北為天祿。兩獸間,隔有一道小河溝。天祿殘存部分前驅。麒麟四足全失,獨角已殘,身長3.02米,殘高2.70米,頸高1.35米,腰圍2.78米;獸身雄健,頸項短肥,頭上昂,頜下有垂胸長須,大翼由4小翼組成,其形與胸前長毛渾然一體,由頭至尾調飾為連珠,口角有齒狀茸毛,1957年南獸麒麟扶正入座。1982年冬將天祿殘軀部分從深埋的地下發(fā)掘出來,向東北方向平行移……[詳細]
  崇賢里王氏宗祠位于鎮(zhèn)江市新區(qū)大路鎮(zhèn),是當?shù)赝跏献迦私ㄔ旒易屐籼茫谷諔?zhàn)爭時期曾作為新四軍山北縣圌山區(qū)文工團駐地。王氏宗祠始建于南宋建炎元年,明崇禎三年移建今址,整體結構保存較好。宗祠門東向,中路分前、中、后三進,每進五開間,共占地面積1490平方米。第一進為門廳,進深七檁6.5米,斗拱木雕梁柱保存完好。第二進前有儀門,正反面都有磚雕。入內為二進庭院,享堂前有青石月臺,享堂進深十檁6.5米,梁柱、屋面、木雕保存完好。三進為寢堂,進深八檁6米,由大堂后墻兩側便門可進入三進庭院,寢堂有檐廊。另有北路三進,南路一、三進輔房。王氏宗祠是鎮(zhèn)江地區(qū)年代古老和規(guī)格較高的祠堂之一,現(xiàn)存建筑格局完整,是研究鎮(zhèn)江地……[詳細]
  新四軍四縣聯(lián)合抗日會議舊址位于江蘇省鎮(zhèn)江市丹徒區(qū)寶堰鎮(zhèn)。新四軍四縣聯(lián)合抗日會議舊址系鄉(xiāng)紳張家的“怡和酒行”樓房及宅院,占地約6畝,是座當?shù)刂拿裾ㄖ�。抗�?zhàn)初期,陳毅司令員率領新四軍第一支隊創(chuàng)建茅山抗日根據(jù)地。1938年6月14日,一支隊駐寶埝前隍村,陳毅與王必成等住“怡和酒行”樓房及宅院。當時,陳毅住西樓二樓西廂房,王必成住東廂房,其他領導住二樓正房。樓下兩側為警衛(wèi)人員宿舍,樓下三間為會議室。前隍村是財貿銀行、醫(yī)務室、-修理所、無線電通訊機關等。在此居住先后兩個月,至同年8月中旬日寇進攻時撤走.陳毅在此期間積極開展統(tǒng)戰(zhàn)工作,成功地爭取了以茅麓公司老板紀振綱為首的一批當?shù)厣蠈尤宋铮I建聯(lián)合抗……[詳細]
  朱氏宗祠位于姚橋鎮(zhèn)儒里老街北街上。朱氏宗祠的類別是古建筑的壇廟祠堂,年代是明朝,使用單位是朱氏宗祠修繕委員會。原有門廳,中廳,后廳,為南宋理學家朱熹嫡裔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建,祠堂坐東朝西。2007年修繕前仍存三進17間,占地面積1200平方米。第一進門廳面闊五間,對面為大照壁,中間形成廣場。第二進中廳五間,原曾懸掛康熙御賜匾及功名匾8方,第三進后廳五間。2009年,當?shù)卣畵芸�、民間集資,歷時三年修繕了古祠�,F(xiàn)在已正式對外開放參觀。修繕后的古祠,再現(xiàn)了粉墻黛瓦、飛檐翹角、三雕精湛的徽派特色。中廳(祭堂)塑起了根據(jù)朱熹自畫像雕琢的漢白玉立像(高2.9米、重3.2噸),復制了康熙御書的“……[詳細]
  獅子山土墩墓群位于丹陽司徒鎮(zhèn)甸頭村,南北長約250米,東西寬約180米,占地面積約45000平方米。山體與四周分界明顯,一看就像是人工的杰作。獅子山土墩墓群是個高規(guī)格的古代墓葬,獅子山這兒還能看到獅子的兩個眼睛和繡球,獅子山的西北面不遠處就是兩個土墩墓——秦角墩土墩墓,這是獅子山的眼睛;再往前還有窯墳墩土墩墓,這是繡球�,F(xiàn)存的秦角墩土墩墓墩體上長滿松樹,高出地表約6米。秦角墩土墩墓原本有兩個墩,幾年前修路破壞了一個墩,現(xiàn)在仍然能看到道路在靠近秦角墩土墩墓的地方有個明顯隆起的弧度。當時修路的時候,看到這個地方的土與其他地方的泥土顏色不一樣,是黑色的,考慮到可能有墓葬,就沒有再往下挖。因此,非�?伞�[詳細]
  蓮花洞,在白龍崗的北坡之上,是沿三迭青龍石灰?guī)r的裂隙溶蝕而形成的一個石洞。蓮花洞,四山環(huán)合,石罅多生。昔有僧于洞中得龍骨數(shù)斛,號白龍洞。洞前一石,狀若蓮萼,天然自成,故又得此名。清代詩人汪懋麟有“探奇訪古洞,玲瓏若天辟”之句。洞內頗寬敞,其主洞有12米長,最寬處6米左右,最窄處不到3米。洞內曲折深邃,漸深漸窄。另有三個支洞,分別向東、西和中間的方向延伸,深不可測。蓮花洞有雙竇,日夜乳泉,蓮花石佛皆天然自成,乃經(jīng)數(shù)萬年滴水凝聚而成。蓮花之奇,不止洞內。而蓮花之洞口非常奇特,坐落在一塊巨大的飛巖峭壁上面。舊有梵宇,咸豐年間毀為平地,洞旁及山腳下大片碎磚瓦礫,即是明證�!舵�(zhèn)江市志》記載,蓮萼石南面,……[詳細]
  焦山炮臺遺址位于焦山東北角,從南步入,首先看到的是門樓一座,上有橫匾,刻有“焦山炮臺”四字。門樓西側有彈藥庫一座,外為黃泥石灰材料,內層為水泥砂石材料。門樓內有平地約3000平方米。平地東面是炮臺基地,它長約80米,寬在55米左右,呈扇形,有暗堡式炮位8個,塊石基礎,黃泥石灰質地。該炮臺嚴重失修,1978年以來,國家多次撥款整修,現(xiàn)4號,5號炮堡已修復,重修了六間一披營房。對焦山炮臺建造年限問題,學術界有兩種看法:一種認為是建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另一種認為是同治13年(1874年)。如果是第一種,該炮臺則是參加抗英的,如果是第二種,則不是,那就是另外的炮臺�!�[詳細]
  圌山炮臺遺址位于江蘇省鎮(zhèn)江市鎮(zhèn)江新區(qū)大港東十七里五峰山下的二磯頭。圌山炮臺依山面江,地勢險要。該炮臺建于1840年,炮臺陣地分兩處,一處在山腳下,凸出江面,暗堡式,弧長約20米,呈扇形,四口;另一處中部斜坡下靠江處,現(xiàn)存母堡三口,暗堡式,進深12米多,子堡七口,全長約60米。另外在“山谷”里有彈藥庫一座,長方形。均為黃砂石灰質地。圌山關炮臺遺址在圌山北麓的五峰山,與對岸的順江洲(現(xiàn)高橋鎮(zhèn)),構成一公里的隘口,這就是圌山關。圌山關炮臺由圌山炮臺、順江洲的大沙炮臺和江都的三江營炮臺組成。圌山炮臺設在五峰山下突出江面的大磯頭、二磯頭上。炮臺共有三處,眼前這一處保存比較完整。它雄峙在二磯頭上,暗堡式的……[詳細]

缂傚倷绶¢崳顔嘉涚粙顢跺┑鐘灱椤旀劙骞忛敓锟�13001937闂備礁鎲¢悷閬嶅箯閿燂拷 缂傚倷绶¢崰鎾诲磹閺囥垹鐭楅柡鍥╁Х绾鹃箖鏌熺€涙ḿ绠橀柡鍡樻煥椤法鎷嬬憴鍕伓 44010602000422闂備礁鎲¢悷閬嶅箯閿燂拷

闂備胶枪缁绘劙宕㈤弽顐ュС妞ゆ帒瀚粻锝夋煙鐎涙ḿ鐭嬬紒顕嗘嫹 闂備浇澹堟ご绋款潖婵犳碍鐒鹃柟缁㈠枛濡﹢鏌i悢绋款棆缁绢厸鍋� 闂備胶枪缁绘劗绮旈悜鑺ュ剹婵°倓鑳堕悵鍫曟煟濡も偓閻楀﹪锝為敓锟� 缂傚倸鍊搁崯顖炲垂瑜版帗鍋熸い鏍仜鐟欙箓鏌涢锝囩煂缂佸鎷� 闂備胶鎳撻悺銊╁垂婵傛悶鈧懘鏁傞悾宀€鎳濆┑鐐村灦椤曆囨晸閿燂拷
闂備浇澹堟ご绋款潖婵犳碍鐒鹃柟缁㈠枛缁狅綁鏌熺€涙ḿ鐭嬬紒顕嗙畵閺屻劌鈽夐搹顐㈩伓 QQ闂備焦瀵ч崘濠氬箯閿燂拷264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