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平遺址位于小溪壩鎮(zhèn)。為南宋遺址,分布面積10000平方米。1999年修建綿廣高速公路時被發(fā)現(xiàn),2001年1月—4月省由考古研究所進行搶救性發(fā)掘。陰平遺址文化層厚度均在2米左右,個別地方達到3米,F(xiàn)場發(fā)現(xiàn)了瓦片、紅燒土、石構件等大量的建筑堆積物;出土了珍貴文物百余件,有陶碗、碟、盞、杯、罐、缸及宋代景德鎮(zhèn)窯的影青瓷、浙江龍泉的豆青瓷、陜西銅川耀州窯的瓷器、四川廣元窯的黑釉瓷器,并有少量的銅器、殘缺的鐵器及動物骨片。陰平古城可以追溯到三國鄧艾伐蜀時期。當時,陰平古道山巒疊嶂,溝谷縱橫,交通宿營極為不便。發(fā)源于江油市藏王寨和馬角壩密林深處的潼江在陰平壩形成一個大拐灣,因流水作用,形成了一塊面積達5……[詳細] |
王右木(1887-1924年)江油市武都鎮(zhèn)人。17歲東渡日本求學,與李大釗等人組織神州學會,傳播馬克思主義。回國后在成都高師任教,組織馬克思主義讀書會。創(chuàng)辦《新四川旬刊》、《人聲報》等,宣傳馬克思主義。建立社會主義青年團成都支部,中共四川支部,任黨的書記。1924年赴上海向黨中央?yún)R報工作,返川途中在貴州犧牲。王右木故居位于江油市武都鎮(zhèn)。故居原來是一座典型的穿斗式木結構民居建筑。房屋坐南朝北,一進三幢。前面臨街是一重檐樓房,下面前裝六合門,四周裝木板,內放柜臺作店鋪,上面架樓板,安推窗作茶園,中間是一個敞式的客廳,后面是單檐的堂屋、居室、廚房等,占地面積約1200平方米,F(xiàn)存的堂屋、客廳、居室等……[詳細] |
紅軍勝利紀念碑位于江油市中壩鎮(zhèn),保護面積707平方米,建筑面積51.26平方米。是我市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紀念碑坐北向南,分為碑臺、碑座,碑身三部分。碑臺石砌,呈亞字形,高1.63米,寬7.16米。正面鋪十級臺階,呈八字形。碑座高2.85米,為八棱八方形,每方內框平面,南、北兩面有3處題記。碑身磚砌,高17米,頂冠五角星,碑身四棱飾園柱,四面為長方形平面,上為紅底金箔字陰刻碑文,楷書字體。南面:“百戰(zhàn)百勝的工農紅四方面軍光榮勝利紀念碑!”;北面:“為爭取獨立自由與領土完整的蘇維埃新中國而戰(zhàn)!”;東面:“鏟除封建勢力,消滅-賊蔣介石,堅決赤化全川!”;西面:“徹底沒收地主階級的土地平分給……[詳細] |
大水洞遺址考古年代距今約5000年左右。海拔高程為1505米,這一帶為石灰?guī)r山地,巖溶發(fā)育良好,大水洞為一水平狀洞穴,洞口方向205°,洞頂大部分平緩,直壁。2005年10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匯同綿陽市文物局、江油市文物保護管理所對該遺址進行了考古發(fā)掘,發(fā)掘面積200平方米。清理出2處用火遺跡,發(fā)現(xiàn)陶片、石器、礪石、石坯、骨器、蚌飾等遺物。大水洞遺址與茂縣下關子遺址、綿陽市邊堆山遺址、新津縣寶墩遺址所出的陶片相類似。以上遺址反映出一條始自茂縣,東向經(jīng)岷山斷層谷,順涪江支流土門河、通口河、再沿涪江而下,經(jīng)綿陽,進入成都平原的古文化傳播路線,對研究古羌人進入成都平原的路線以及古蜀文明的形成,具……[詳細] |
文勝普照寺位于文勝鄉(xiāng)長坪村。據(jù)記載修建于明朝洪武年間,后經(jīng)明朝正德八年、大清同治四年、十四年的維修再建,成為一座遠近聞名的寺院。1992年被公布為江油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6月被四川省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文勝普照寺坐東朝西,現(xiàn)存一座四合院,建筑面積約為240平方米。除大雄殿為明代遺構外,其余建筑均為清乃至現(xiàn)代所建。大雄殿梁架保存完好,大雄殿為面闊進深各三間,當心間寬7米、次間3.2米、總開間13.4米、總進深17.5米。單檐懸山造,布瓦頂,舉折較為陡峻,現(xiàn)存部分鴟尾等黑色脊飾,梁架為抬梁式柱梁,用材較為碩大。柱徑達0.57米,有明代后期風格,系明正德八年修建,是我市早期木構建筑之一……[詳細] |
南雁塔位于武都鎮(zhèn),建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建筑風格屬喇嘛塔。以“南宮甲第,雁塔題名”之意,取名“南雁塔”。該塔坐南朝北,通高25米,空腹,石砌。由塔基、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塔基直徑7米,呈六邊形,每邊寬2.8米,高4.5米。塔身呈寶瓶狀,自基座以上3米直徑漸大,至塔腰處又逐漸縮小。塔腰四方各有一個梅花形小龕,塔頂有六角形飛檐石頂覆蓋,系攢尖頂,F(xiàn)飛檐上還存少量鐵鑄風鈴。該塔除具備喇嘛塔特點外,還融合了南方塔的工藝及技術,如大量使用當?shù)厥,塔頂采用南方翼角起翹形式。此種類型的塔在江油乃至南方地區(qū)極為罕見,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南雁塔受到巨大破壞,塔身垮塌,F(xiàn)已完……[詳細] |
唐代大詩人太白故居(李白故居)位于江油市南15千米的青蓮鎮(zhèn)。該鎮(zhèn)地處江彰平原中部,南距綿陽40千米。青蓮古稱清廉,取其境內盤江及支流的古號“廉泉”、“清溪”而得名。李白自號青蓮居士后,便改“清廉”為“青蓮”,自宋沿用至今。有史志可考李白生于唐綿州昌隆縣,在他“仗劍去國,辭親遠游”前的25年定居于此。宋淳化五年《唐李先生彰明縣舊宅碑并序》載:“先生舊宅在青蓮鄉(xiāng),后往縣北戴天山讀書。今舊宅已為浮屠者居之!钡剿卧觊g彰明縣令揚天惠為丕振宗風,揚詩仙之遺德,在舊址上重修茸新建了太白故居。后經(jīng)過明清幾興廢,現(xiàn)太白故居為清代建筑,僅存隴西院、粉竹樓、太白祠、讀書臺、名賢祠,洗墨池等。1.隴西院保護范……[詳細] |
普照寺位于江油市太平鎮(zhèn)。坐西向東,面積300平方米。大雄殿面闊進深俱為三間,當心間寬7.3米,次間寬2.7米,總開間13.5米,總進深22米,單檐歇山頂,其梁架為八架椽屋前后乳栿用四柱的廳堂結構,外檐下為單拱雙抄五鋪作里外偷心造,材寬11.5、材廣17.5、只字7.7至8.5厘米。光緒版《龍安府志》:普照寺在縣(原彰明縣,今彰明鎮(zhèn)所在地)西十里,元至正(1341-1367年)年間建,明天順元年重建,順治元年僧照愷補修。前廊的木椽上有“大明正德八年翻修”字跡。2007年6月河西普照寺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汶川地震對河西普照寺造成了巨大破壞,江油市文管所對其進行了搶救性保護。保護……[詳細] |
牛雪樵德政坊位于青蓮鎮(zhèn)。占地面積30平方米。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為四柱、三門、三級歇山式飛檐組成的牌樓式建筑,青砂石壘砌而成,坐西北向東南。面闊三間7.8米,明間寬3.6米,盡間寬1.8米,通高11米。施雕花雀替。柱下四對夾柱石,柱上刻聯(lián)“滿腔春意,化作飛鸮作好音,兩袖清風,騎來齋馬留芳躅”。此坊造型優(yōu)美,有氣勢,對聯(lián)及匾額均為正楷,書寫工整有力。其內容是頌揚牛雪樵“勸學務農,簡政愛民”的德政。牛雪樵德政坊整座牌坊巍峨挺拔,氣勢雄偉,構圖豐滿,周鏤精細。枋上刻文及史料記載對研究清代的吏治沿革以及獎懲制度是有力的佐證,具備一定的歷史價值。保護范圍:以牌坊基座外緣為基線,東至綿江公路……[詳細] |
川陜省重華縣蘇維埃政府舊址位于江油市重華鎮(zhèn),建筑面積約900平方米,是江油保留下來唯一的的縣級蘇維埃舊址。這里為原國民黨梓潼縣警察局長、重華的大地主黃清源修建的辦公樓和家族祠堂,為近代中西合璧式公館建筑,現(xiàn)存山門、公事房、戲臺、議事廳等,保留22通清至民國石碑。1935年初,紅四方面軍在徐向前總指揮的帶領下取得嘉陵江戰(zhàn)役勝利,并在川陜省重華縣蘇維埃政府舊址駐扎了一月有余,大力宣傳黨和紅軍的方針、政策,并組織群眾開展土地革命和建立蘇維埃政權![詳細] |
蜚英塔又名東塔,位于江油市武都鎮(zhèn)。光緒十八年(1892年)龍安知府蔣德均興建。塔為六方形九級樓閣式磚塔,通高28.5米,由塔基、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塔基直徑9米,共六方,每方寬5.9米,高0.7米,塔基周長28米多,由十三層大條石砌成。塔身共八層,由三萬余塊青磚壘砌,每層間距3米左右,有仿木結構的門、窗、柱子等。塔內有螺旋狀石蹬,盤旋而上,可達塔頂。塔為攢尖頂,剎呈寶珠狀。蜚英塔外形優(yōu)美流暢,結構科學合理,是江油清代磚結構建筑的代表。保護范圍:以蜚英塔塔基外緣為基線,外延30米。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延30米![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