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貴州省旅游

貴州省紅色旅游景點

紅軍總政治部舊址
  紅軍長征時,總政治部曾設在遵義楊柳街天主堂�,F(xiàn)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座教堂由經(jīng)堂和學堂兩部分組成。經(jīng)堂在北端,是一座“羅馬式”建筑。學堂在南端,是一組庭院式平房建筑,木結構。這座教堂始建于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紅軍進駐遵義后,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總政治部(簡稱紅軍總政治部)所轄的組織、宣傳、破壞、青年、政務等部和秘書處機關都設在天主教堂內(nèi)。紅軍二渡赤水,再克遵義時,總政治部還在經(jīng)堂內(nèi)召開過營、科以上的干部大會。毛澤東、周恩來、張聞天分別在會上講過話,向廣大干部剖析我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原因,講解紅軍正確的作戰(zhàn)原則。1978年, 國家文物局撥�?钸M行了徹底維修,在嚴格保持原貌的情況下, 改磚木構為鋼筋混凝土結構。1984年,又撥專款維修了天主堂學堂,作遵義會議陳列館,是全國重點文……[詳細]
紅軍壩溪會師遺址
  紅軍壩溪會師遺址紅軍壩溪會師遺址,位于今德旺鄉(xiāng)壩溪村河邊的河坪里,距德旺鄉(xiāng)政府10余公里。1934年10月7日,紅六軍團17師50團在甘溪戰(zhàn)斗中掩護紅軍主力撤退,激戰(zhàn)數(shù)小時,完成掩護任務后與軍團主力失去聯(lián)系,獨自轉戰(zhàn)尋找紅軍主力。10月23日上午9時左右,50團團長郭鵬率部準備翻越木根坡去印江團龍,當上到半坡時,突然聽到后面?zhèn)鱽怼班粥粥钡膯栐兲柭暎屑氁宦�,是紅三軍的號譜。郭團長立即命令司號員答號“我是50團”。號聲一問一答,當號聲對上后,郭鵬部便從半坡折回壩溪河畔,沿河往上行至壩溪寬敞的河坪時,兩軍勝利會合。50團的干戰(zhàn)通過李達的介紹,得知接應他們的正是賀龍率領的紅三軍時,大家都詢問賀老總在哪里。賀龍快步上前和郭鵬等干部戰(zhàn)士握手問候。五十團干戰(zhàn)在困難中喜遇親人,分外激動,大家熱淚盈眶,……[詳細]
長順紅軍標語紀念館
  1935年4月,中央紅軍四渡赤水后,佯攻貴陽,紅軍主力趁國民黨滇軍東調(diào)增援貴陽之機,急轉向南,以每天60公里的速度經(jīng)惠水、長順、紫云、興仁等地,向敵人兵力空虛的云南疾進,成功完成“四渡赤水”。進而,調(diào)虎離山襲金沙,實現(xiàn)了具有決定意義的戰(zhàn)略大轉移。紅軍長征經(jīng)過長順,在長順境內(nèi)14個鄉(xiāng)、112個自然村寨沿途留下了許多珍貴的紅軍標語和可歌可泣的紅色事跡。 當年紅軍長征過長順時,目前全縣存留為數(shù)不多,且字跡清晰可辨,極具典型代表意義的紅軍標語遺址之一。在我們面前這一座普通民居的墻壁上,能清晰地看到兩條紅軍標語:“擁護蘇維埃中央政府對日作戰(zhàn)!紅機、11”,“打倒不去抗日專來-中國工農(nóng)紅軍的國民黨!紅機、11”。兩條標語分別書寫在房屋兩面墻上,一條標語在歲月變遷、風雨侵蝕下,黑色的隸書字跡已然斑駁,另一……[詳細]
惠水紅軍烈士墓
  紅軍烈士墓惠水縣著名的風景名勝“九龍山”下,矗立著一塊高約6米的三棱形紀念碑,碑頂?shù)囊活w紅色五角星閃閃發(fā)光,映襯著四周的蒼松翠柏。1935年中國工農(nóng)紅軍長征途經(jīng)惠水,有9名傷病員掉了隊,借宿在九龍鄉(xiāng)巖腳寨一個名叫牙笑的苗族老鄉(xiāng)家,不幸被當?shù)赝梁�、保長羅子華發(fā)現(xiàn)。羅糾集30多名匪徒包圍了住房。紅軍傷病員以病殘之軀與敵人展開激烈的后搏斗,但終因彈盡糧絕,寡不敵眾,被匪徒們殘酷殺害,并將尸體拋進巖洞內(nèi)。解放后,根據(jù)當?shù)厝罕姷幕貞�,�?jīng)過長期調(diào)查,終于懲辦了參加殺害紅軍的兇手,并于1970年10月16日在馬頭關山洞內(nèi)尋找到紅軍烈士的八具遺骨以及軍用小刀、紐扣、私章盒等遺物。為悼念死難的紅軍烈士,經(jīng)縣委研究,將烈士遺骨葬于群蜂環(huán)抱的九龍山平臺上并立碑紀念。每年清明,成群結隊的中小學生、干部群眾都來此祭掃……[詳細]
解放貴州革命烈士紀念碑
  革命烈士紀念碑:“解放貴州革命烈士紀念碑”,于1956年建成,占地面積20000平方米,廣場面積4200平方米(碑前廣場寬64米,長34米,可容萬余人)。臺階6層共58階,最高一層聳立著高約30米的石碑,碑上刻著李子光用隸書書寫的金光閃閃的“解放貴州革命先烈永垂不朽”十二字。石碑頂端為兩層,呈塔型,每一層都有四只翹腳,下刻半圓形石花和一枚鮮紅的五星。碑座呈正方形,四面中間雕刻有一花環(huán),花環(huán)兩旁為系著的紅綢,以一定的弧度伸向兩邊,邊向下垂掛,兩側雕刻有齒輪、稻谷、麥穗組成的圖案。石階三重,分別筑有雕花漢白玉石柱、石欄,離碑座高1.2米的上端,四面雕刻有白云托著的和平鴿兩只。圖案雕刻精美,意義深遠:齒輪象征著工人階級,旋轉的齒輪仿佛帶動著整個國家飛轉向前;稻谷、麥惠象征著農(nóng)民階級,同時也象征著人……[詳細]
擦耳巖紅軍戰(zhàn)斗遺址
  擦耳巖紅軍戰(zhàn)斗遺址,位于甕安縣城東北24公里處。擦耳巖山勢險峻,一條羊腸小道,象干人頭上的包頭帕,盤旋在陡峭的山崖上。這條路寬只有0.6米左右,人行其間要擦耳而過,故得名“擦耳巖”。1934年10月1日,長征先遣隊紅六軍團在黃平、施秉突破國民黨軍的堵截,于10月3日進入甕安老墳嘴。國民黨甕安團防隊得知紅軍逼近,奉令趕到擦耳巖,借助天險堵截紅軍。誰知紅軍進攻神速,未開一槍就擊潰甕安團防隊,生擒團防隊長及10名鄉(xiāng)丁,占領擦耳巖。次日,紅軍主力通過擦耳巖到達猴場。同年底,紅一方面軍一、九軍團及中央軍委縱隊亦通過擦耳巖險關。門票:免費對外開放。擦耳巖紅軍戰(zhàn)斗遺址行車線路:甕安縣城乘座開往金蒿村的客運班車,在金蒿村站點下車即可到達。甕安至永和鎮(zhèn)金蒿村擦耳巖紅軍戰(zhàn)斗遺址有25公里,甕安至金蒿村發(fā)車時間:……[詳細]
紅軍干部團休養(yǎng)連舊址
  紅軍干部團休養(yǎng)連是一個由中央紅軍干部的家屬與部分老弱傷殘人員組成的特殊連隊,連長陳賡,政委-。干部連里有有毛澤東的夫人賀子珍,周恩來的夫人鄧穎超,博古的夫人劉群先,李德的夫人蕭月華,曾三的夫人,曾任國家副主席-的母親鄧六金等30名女紅軍,以及紅軍中的“四老”謝覺哉、林伯渠、董必武、徐特立。2006年7月,老紅軍的后代重走長征路到此,陳賡將軍的兒子兒媳、董必武的兒子兒媳等感慨萬分,站在院子里抱頭痛哭,并懷著對父親無限的崇敬和思念磕了三個響頭,緬懷老一輩革命家。門票:猴場會議會址等紅色文化景區(qū)免費對外開放,游客在景區(qū)出示身份證或相關證件登記領取門票參觀。猴場會議會址、毛澤東行居、紅軍干部團休養(yǎng)連舊址等紅色文化景區(qū)行車線路:公交車:甕安縣城乘坐4路公交車直達猴場鎮(zhèn)猴場會議會址等紅色文化景區(qū),票價2……[詳細]
云貴紅軍橋
  云貴紅軍橋1936年3月中旬,賀龍、肖克等率領的紅二、六軍團在烏蒙回旋戰(zhàn)中從彝良奎香進入威寧的云貴鄉(xiāng)和羊街鎮(zhèn),在洛澤河兩岸和輔處、興隆廠等處住了下來。在這里,紅軍宣傳革命真理,打富濟貧,對老百姓秋毫無犯。在各族人民群眾中播下了革命的火種,當?shù)厝罕姙榧t軍提供給養(yǎng),冒著生命危險為紅軍作向導,與紅軍依依惜別。解放后,洛澤河兩岸人民靠一鐵索為橋以通來往,十分不便,年年均有失足溺水者。1986年6月,中央電視-事部攝制組在編輯宮軍的帶領下深入威寧縣云貴鄉(xiāng)洛澤河兩岸采訪,并把所攝片子提供給威寧縣有關領導,片子反映了當?shù)乩习傩掌惹行枰迾虻脑竿�。為緬懷當�(shù)厝罕娕c紅軍的濃厚情誼,進一步弘揚長征精神、發(fā)展地方經(jīng)濟、兩岸兩省交通部門商定共建“云貴紅軍橋”。1989年11月,大橋建成,并立碑紀念,使當?shù)乩习傩斩嗄辍?a href=/landscape/32/yunguihongjunqiao.html class=blue >[詳細]
中壩烈士墓
  中壩烈士墓中壩烈士墓位于中壩鄉(xiāng)政府駐地東南方向0.5公里的后頭坡,地處東經(jīng)106°22′30,北緯25°53′,海拔1110米,距縣城30公里,共葬有7名中國人民解放軍戰(zhàn)士。1950年,貴州匪患猖獗,當時盤踞在長順縣的匪首曹紹華是蔣介石任命的“貴州-自衛(wèi)救-”司令,這股土匪,四處0淫、擄掠,殘害百姓,是貴州最兇惡的一股頑匪。一九五0年十月初一,中國人民解放軍一四0團二連一排將被擊潰的曹紹華匪部中的一股頑匪追至中壩,在中壩經(jīng)過3天激戰(zhàn)將土匪全殲。戰(zhàn)斗中我方犧牲7名戰(zhàn)士,他們中年齡最小的只有18歲,只知道其中一名戰(zhàn)士姓胡名寶剛,其佘未知。當?shù)卣屠习傩諏⑦@7名烈士留在中壩,載入解放中壩的史冊,讓后人永遠緬懷他們的英雄事跡。1992年4月29日長順縣人民政府以長政字(1992)12號文將中壩烈士……[詳細]
50、毛澤東行居
毛澤東行居
  毛澤東行居位于猴場鎮(zhèn)西北1公里處下司社區(qū),與猴場會議會址隔河相望,屬原下司街傅氏宗祠,建于清康熙59年(公元1720年),為磚木結構四合大院。1934年12月31日毛澤東在此居住。現(xiàn)陳列毛澤東居室、警衛(wèi)員陳昌奉居室等,復原和陳列了當時紅軍留下的“只有蘇維埃才能救中國,紅軍是工農(nóng)自己的軍隊”等標語。毛澤東的警衛(wèi)員陳昌奉在回憶中說:“這是長征以來,毛主席住過的最好的房子�!薄堕L征聞所未聞的故事》作者哈里森·索爾茲伯里針對毛澤東在猴場的住房變化一事說:“這表明,毛澤東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泵珴蓶|行居正廳是毛澤東生平展。右?guī)惲械氖钱Y安籍貴州早期革命者,被譽為紅色特工的冷少農(nóng)和革命烈士舒保初,以及紅軍作家兼詩人陳靖將軍的生平事跡,還有紅軍長征途中在甕安建立第一個農(nóng)民政權和第一支農(nóng)民武裝——桐梓坡農(nóng)會……[詳細]
白巖關戰(zhàn)斗遺址
  白巖關位于縣城東7.5公里之崖山丫口上,建筑為古城堡式,整個建筑都用白棉石砌成。城樓長5.2米,高4.3米,城門高4.4米,寬2.3米,門坎高、寬約0.2米,拱門額寬0.4米,長0.9米。正中橫行陰刻“白巖關”三個大字,右直行陰刻“光緒癸卯年”五字,左直行陰刻“知貞豐州事徐德修建”九字。關隘兩邊,依山修筑城垣,總長75米,墻身高1.6米,厚0.9米,墻脊有垛口十數(shù)個,間距約3米。1935年4月18日,中國工農(nóng)紅軍紅五軍團和軍委縱隊前梯隊,與當時駐守白巖關的黔軍常和笙部張紅-生短促遭遇戰(zhàn),雙方均有傷亡。該關附近有紅軍陣亡戰(zhàn)士墳塋數(shù)座,當?shù)匕傩罩两穹Q白巖關為“紅軍丫口”。1987年11月2日,貞豐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貞豐縣城——白巖關,途徑s309省道,駕車約行駛15分鐘,無門票。……[詳細]
習水青杠坡紅軍烈士陵園
  習水青杠坡紅軍烈士陵園位于習水縣土城鎮(zhèn)青杠坡村。1935年1月,中央紅軍占領遵義不久,數(shù)十萬國民黨軍向遵義地區(qū)發(fā)起圍攻,企圖阻止中央紅軍與紅四方面軍以及紅二、紅六軍團會師,并在烏江以北、長江以南的川黔地區(qū)“圍殲”紅軍。遵義會議后,紅軍在習水發(fā)起青杠坡戰(zhàn)役,進行了長達62天的轉戰(zhàn)。青杠坡戰(zhàn)役拉開了紅軍四渡赤水的序幕,在我黨我軍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是紅軍化被動為主動、轉敗為勝的經(jīng)典戰(zhàn)例之一。在這場慘烈的戰(zhàn)斗中,紅軍傷亡3000多人,殲敵3000多人,紅5團政委趙云龍等1000多名紅軍將士壯烈犧牲。為紀念青杠坡戰(zhàn)役犧牲烈士,陵園于1980年始建,占地面積7.6萬平方米,建有紀念碑、四渡赤水紀念館群、戰(zhàn)地醫(yī)院遺址等。陵園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國家國防教育示范基地。地址:貴州……[詳細]
吳學禮烈士辦報遺址
  吳學禮烈士辦報遺址營盤鄉(xiāng)位于長順縣西部,總面積68平方公里。距縣城23公里,屬山地地形。這里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宜人,全鄉(xiāng)森林覆蓋率為89%,空氣清新宜人,可說是天然氧吧。革命烈士吳學禮曾在這里生長和進行革命活動。他創(chuàng)辦的《大眾報》是黔南最早的進步報刊;這里,曾是紅軍長征時駐扎過的地方,在松港村幾面斑駁的民房墻壁上,當年紅軍書寫的大紅標語至今依稀可辨。那鮮紅蒼勁的字跡,像一簇熊熊燃燒的火苗,像一個毫不動搖的信仰,更像一粒飽滿的種子,在老百姓心中生根發(fā)芽。紅軍經(jīng)過這里發(fā)生的一個個感人故事,村里的長者如數(shù)家珍。這里至今還保留著的一整套古法造紙術,見證著人類從文明走向文明的堅實足跡;走進這里,你會感受到在這里生生不息奮斗的人們的那種淳樸、善良和勤勞的良好品質(zhì)�!�[詳細]
長崗紅軍醫(yī)院舊址
  長崗紅軍醫(yī)院舊址位于長崗鎮(zhèn)堰塘村堰塘坎村民組,該建筑為木結構青瓦頂?shù)娜显海鴸|向西,面闊五間,通面闊17米,進深8米,東廂面闊二間,通面闊8米,進深8米,東西廂相同。這處舊址原是農(nóng)民張洪安、張潘智的住房。木柱木樓兩面水瓦頂,下部為木壁木門木格雕花窗,上部是篾條夾壁泥糊石灰粉墻,樸實淡雅。整個院落大小房屋共計18間,正面開房五間,較大的堂屋居中,堂屋大門兩邊,刻有活潑生動的小石獅一對。南側有相連轉角的瓦屋兩間,北側另造一棟四間木屋的廂房與正房呈丁字相接。這種奇特而簡潔明快的房屋結構,當?shù)厝藛咀霎愋稳项^,也叫長五間帶轉角�,F(xiàn)在北側的廂房已拆除,正面和南側的轉角房屋還保存完好。1935年,紅軍長征途中曾設立醫(yī)院,救治紅軍戰(zhàn)士和當?shù)剞r(nóng)民。……[詳細]
木黃會師紀念碑
  在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木黃左側的將軍山腰,前臨橫河。1934年5月,賀龍、關向應率領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三軍由四川彭水西渡烏江,迅速攻占沿河、德江、印江、松桃、酉陽、秀山等6縣的廣大毗連地域,建立黔東特區(qū)政府和百余個鄉(xiāng)蘇維埃。同年8月,任弼時、-、蕭克率領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六軍團,作為中央紅軍長征的先遣隊,從江西永新突圍經(jīng)湖南進入貴州,于10月下旬到達印江木黃、松桃石梁一帶與賀部勝利會師(紅三軍則恢復二軍團番號)。1976年0印江縣委決定在木黃建立紀念碑,1978年6月落成,碑身正面是-題“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二、第六軍團木黃會師紀念碑”大字楷書,碑呈方形,上小下大,高14.2米,設有護欄和臺階,占地720平方米。……[詳細]
紅六軍軍團部舊址
  紅六軍軍團部舊址縣城紅六軍軍團部舊址,座落在縣城濱江街,是原大地主楊德和家的房子,是一座4進的四合院,前面臨街是一幢三間一樓一底磚木結構的房子;第二進是堂屋,為一樓一底木質(zhì)結構的房子;第三進是住房,為一樓一底木質(zhì)結構的房子;第四進是住房,為二樓一底磚木結構的房子。1936年1月9日,紅六軍團在肖克、-、甘泗淇的率領下,攻占江口縣城,軍團部、司令部、紅軍醫(yī)院等機關駐縣城,其軍團部駐大地主楊德和家,因楊德和是個開明地主,對紅軍比較熱情友好,受到紅軍的優(yōu)待,并在其大門上帖出“不得傷其人,不得用其物”的標語。當晚,軍團部在駐地召開師團干部會,研究休整擴軍,打富濟貧,迎接十八師歸建等事宜,在當時是紅軍的軍事指揮中心�!�[詳細]
長崗毛澤東主席住居
  長崗鎮(zhèn)位于仁懷市的東南面,距市區(qū)37公里。毛澤東舊居位于長崗鎮(zhèn)中街西側的街后,前有小巷直達街心,前后左右均為民居。該住所為近現(xiàn)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坐南向北,四合院青瓦頂,占地面積114平米,由正房、東西廂房組成,上廳面闊三間,通面闊8米,進深8米,東廂房一間,西廂面已被拆除。根據(jù)毛澤東時年的警衛(wèi)員陳昌奉同志后期到現(xiàn)場介紹和有關黨史考究,中央軍委在這里共收發(fā)朱德、林彪、聶榮臻等同志的致電、命令共17份。中央遵義會議后,國民黨蔣介石親自到重慶坐陣指揮,連續(xù)三天派出飛機共28架轟炸軍委駐地,丟了兩枚炸彈,其中一枚炸彈丟在上廳,打斷正堂房屋后瓦角后打在中二房板腰上,未炸,第二枚炸彈丟在天井中,也未炸�!�[詳細]
長崗馬店會議會址
  長崗馬店會議會址長崗馬店會議舊址位于長崗鎮(zhèn),前為長崗鎮(zhèn)政府,后地名叫大山,左為黃家住宅,右為老堍油房。原為一山而建的前后兩棟木建筑房屋,是驛站和居住緊連的場所,后一棟為面闊3間的青瓦頂房屋,前一棟為面闊5間出3廂房的青瓦頂三合院,占地面積2208平方米,后一棟木建筑和前一棟的堂屋及圍墻、朝門均被毀壞。現(xiàn)在當年紅軍長征征戰(zhàn)長干山時(今長崗鎮(zhèn))召開會議的石院壩較為完整,三合院除堂屋被拆除外,其余皆完好。據(jù)老紅軍張震、謝振華等回憶,1935年3月9日至12日,紅一軍團司令部在此房中住了4天,3月11日下午,紅一軍團在此院壩中召開了連以上干部會議,由聶榮臻政委傳達遵義會議精神�!�[詳細]
包樹紅軍井
  紅軍井在望謨縣樂元鎮(zhèn)包樹村。此井原名冒沙井,年久失修,泥沙淤積,泉水干枯,群眾用水十分困難。1935年4月,中央紅軍長征宿營包樹村時,為解決群眾用水困難,紅軍指戰(zhàn)員淘沙修井,將廢井掘修一新,并在井旁栽下兩棵柳樹。井深3米,長1米,寬0.5米,四周用卵石砌成。至今泉水長年不竭,柳樹長大成蔭。前人有詩贊云:“水自清涼沙自沉,資源豐富利民生。紅軍到此重修掘,飲水不忘掘井人。”此后,人們稱此井為“紅軍井”,此樹稱為“紅軍樹”。望謨縣人民政府1987年12月公布其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望謨縣——樂元鎮(zhèn),途徑X658縣道,駕車約行駛1小時30分鐘,無門票�!�[詳細]
王若飛故居
  王若飛故居位于安順市西秀區(qū)北街174號,故居座東向南,由門樓、過道、朝門、正房、對廳房、西廂、影壁…王若飛,貴州安順人。中國0早期革命家、著名“四.八”烈士,1896年10月11日生于貴州安順城北。中國0早期革命家、著名“四。八”烈士。1896年10月11日生于貴州安順城北。1922年加入中國0,先后任豫陜區(qū)-,0中央秘書長,江蘇黨委省農(nóng)委書記。1927年5月當選為0中央委員。1931年任0西北特區(qū)委書記,在延安時期歷任0陜甘寧邊區(qū)黨委-部長、宣傳部長、十八集團軍延安總部副總參謀長,0中央華北華中工作委員會秘書長,中央黨務研究室主任,0中央秘書長等職。1945年8月王若飛作為0代表團代表之一,與毛澤東、-赴重慶談判,同-政府簽訂了著名的《雙十協(xié)定》。1946年4月8日,王若飛乘飛機回延安請示……[詳細]

绮CP澶�13001937鍙� 绮ゅ叕缃戝畨澶� 44010602000422鍙�

鍏充簬鎴戜滑 鑱旂郴鏂瑰紡 鍏嶈矗澹版槑 缃戠珯鍚堜綔 鎴戣渚涚ǹ
鑱旂郴鎴戜滑锛� QQ锛�264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