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紅色旅游景點
海州南門外有座大山,因山體灰白,形似虎踞而名日“白虎山”。1927年,中共江蘇省委把位于黃海之濱的東海、灌云、贛榆、沭陽四縣劃為“東海區(qū)”。1928年秋,省委調中共邳縣特別支部干事會書記李振華(即李超時)到海州重新建立黨的組織。李振華、小葉、惠美琬(即惠浴宇)在一個星期天,約定以游山為名,到白虎山翹石下開會,成立了中共東海特別支部干事會,李振華任書記,小葉任組織干事,惠美琬任宣傳干事。特支干事會建立后,抓緊發(fā)展黨員、建立黨的基層組織,到10月共發(fā)展黨員48名,建立4個支部。此后海屬地區(qū)的黨組織發(fā)動工人農民運動、婦女運動、-,給予國民黨反動派以狠狠打擊。 1997年,中共海州區(qū)委號召全體黨員繳納一次“特殊黨費”,在白虎山的山頂建了一座紀念亭,以紀念“東海特別支部”的誕生。白虎山東海特支成立……
[詳細] 王杰烈士墓座落在運河鎮(zhèn)張樓鄉(xiāng)境內,占地22畝。1965年11月開始修建陵園。1967年建墓,1976年建紀念館。紀念亭建于王杰犧牲處,為飛檐嶄角式,雙層6角琉璃瓦形,青松環(huán)繞;亭南為紀念室,陳列王杰同志遺物及各種紀念品;紀念室南為烈士墓,墓體系水泥圓拱形建筑,墓正面及兩側墻壁上有毛澤東、-、-、-的題詞及烈士詩抄。烈士墓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一九六一年,王杰光榮入伍,一九六五年六月,二十三歲的王杰,被部隊選派到邳縣張樓,擔負訓練民兵埋設地雷的任務。七月十四日這一天,當王杰全神貫注的向張樓地雷班的十二個民兵示范埋雷時,地雷突然地冒出煙來,千鈞一發(fā)的時刻,王杰把圍看的民兵往兩邊一推,用自己的身體撲向了地雷。十二個鮮活的生命得救了,而一個雷鋒式的戰(zhàn)士,犧牲在了這片熱土。王杰同志犧牲后,他的舍己為人的……
[詳細] 郭村戰(zhàn)斗指揮部舊址位于江都市郭村鎮(zhèn)塘頭村花園組于氏姊妹樓。1940年7月8日,粟裕根據陳毅的指示,率新四軍江南指揮部機關及主力0團,新六團和留在江南的“挺縱”二團沖破重重-,渡江北上,到達江都縣塘頭地區(qū),與陳毅率領的新四軍挺進縱隊、蘇皖支隊會合。7月下旬,遵照中共中央指示,原新四軍江南指揮部改為新四軍蘇北指揮部,陳毅、粟裕分任正副指揮,劉炎、鐘期光分任政治部正、副主任,集中塘頭、郭村的新四軍7000余人,整編為3個縱隊和1個獨立支隊。新四軍蘇北指揮部根據黨中央的指示和實際情況,決定東進黃橋地區(qū)。7月25日,陳毅、粟裕率3個縱隊從郭村塘頭出發(fā),東進黃橋。新四軍蘇北指揮部設在于氏姊妹樓內,于氏姊妹樓原為清光緒12年(1886)進士官知府,翰林于齊慶府邸。解放后此處是歷屆區(qū)鄉(xiāng)政權所在地。1986年……
[詳細] 宿遷烈士陵園位于宿遷市幸福路中心廣場。宿北大戰(zhàn)是解放戰(zhàn)爭初期山東野戰(zhàn)軍、華中野戰(zhàn)軍會合后的對敵第一仗,戰(zhàn)役于1946年12月13日在宿遷北部發(fā)起,19日結束。我軍遵照“集中優(yōu)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作戰(zhàn)方針,在陳毅、粟裕等指揮下,集中24個團的兵力,與國民黨整編第69師、第11師展開激戰(zhàn),全殲第69師,重創(chuàng)第11師,共殲滅和俘虜敵軍2.1萬余人。敵第69師師長戴之奇自殺身亡,副師長饒少偉、參謀長張東彝被俘。宿北大戰(zhàn)是我軍集中優(yōu)勢兵力大打殲滅戰(zhàn)的一個光輝范例,以殲滅國民黨一個整編師的戰(zhàn)績載入解放戰(zhàn)爭史冊。陵園始建于1954年,占地面積8.7萬平方米,建有宿北大戰(zhàn)馬陵山革命烈士紀念塔、宿北大戰(zhàn)紀念館、宿北大戰(zhàn)簡介碑亭、朱瑞將軍碑亭、馬侖烈士碑亭、少年英雄韓余娟雕塑以及抗日烈士碑等;宿北大戰(zhàn)紀念館……
[詳細] “渡江第一船”原為上海沈記船廠建造,為鋼質蒸汽機動船,1925年建成下水,總長23.1米,寬4.25米,總噸位49噸。在1949年渡江戰(zhàn)役中,冒著槍林彈雨,第一個將100多名解放軍戰(zhàn)士送到南岸。爾后又數次往返,先后將鄧小平、陳毅、譚啟龍、姬鵬飛等1400余名指戰(zhàn)軍送過長江。為打倒蔣家王朝,解放全中國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解放后一直在南京下關電廠服役。1978年調拔灌南服務水運,27年間創(chuàng)運輸產值1800萬元。1983年,此船經國家文物局和南京市渡江戰(zhàn)役紀念館考證,為“渡江第一船”。1986年“第一船”被灌南縣列為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被連云港市定為愛國主義傳統(tǒng)教育基地,2005年被命名為連云港市青少年校外活動示范基地,2006年該船事跡被制作成《京電號的故事》電視記錄片在全國播出。作為重大……
[詳細] 朱壩“八一”革命烈士陵園為落實上級黨和政府“慰烈工程”精神,原朱壩鎮(zhèn)黨委、政府從2009年起,對轄區(qū)范圍內的零散烈士墓進行了調查摸底,與烈士親屬簽訂《烈士墓集中安葬協(xié)議書》,開啟了烈士墓遷葬和鎮(zhèn)“八一革命烈士陵園”的建設工程,陵園于2011年4月5日清明節(jié)建成。朱壩八一革命烈士陵園位于朱壩街道大魏村、三圩村公墓南端,南北寬34.2米,東西長23米。陵園中間聳立一座烈士紀念碑,面南背北,碑腳3米正方,碑身底面1.2米正方,頂面0.6米正方,紀念碑高8.1米,碑身凈高6.5米,底座高1.6米,白色大理石貼面,象征著烈士們的靈魂高潔,紀念碑正南面刻寫“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個大字。紀念碑北面建有12座臥式烈士墓,由東向西分兩列,每列六座,其中10名無名烈士合葬一墓。在21名烈士中,18名烈士解放戰(zhàn)爭……
[詳細] 鎮(zhèn)江市烈士陵園坐落于風景如畫的北固山前峰,建于1966年,現占地面積近百畝。鴉片戰(zhàn)爭時期,這里是當年鎮(zhèn)江保衛(wèi)戰(zhàn)十三門古戰(zhàn)場的遺址所在地;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這里是江蘇省省會和國民黨軍法會審處所在地。北固山下作為國民黨反動派殺害共產黨人的刑場,灑滿了數百名革命志士的鮮血,故素有“小雨花臺”之稱。同時,這里也是1937年鎮(zhèn)江淪陷的見證地。作為鎮(zhèn)江市重要歷史革命紀念地,建園46年來,在市委、市政府以及社會各界的關心和支持下,陵園先后建成烈士紀念碑、烈士陵墓、烈士紀念館、鎮(zhèn)江革命斗爭史浮雕墻、警示碑、“北固英烈”群雕、忠烈祠碑亭、北固英烈殉難地、“北固英烈”烈士詩文碑墻等多處革命紀念景點,值得一提的是烈士紀念館內陳展了犧牲在鎮(zhèn)江或犧牲在異地他鄉(xiāng)的鎮(zhèn)江籍烈士3000余位中的230余位烈士的先進事跡……
[詳細] 地處陽澄湖畔的沙家浜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0領導的敵后抗日游擊根據地,當年新四軍及地方抗日武裝在人民群眾的支持配合下英勇抗擊了日寇和敵偽反動勢力,威震敵膽。建國后,先后有滬劇《蘆蕩火種》及京劇《沙家浜》傳誦全國。為頌揚新四軍堅持東路抗戰(zhàn)的豐功偉績,開展革命傳統(tǒng)教育,1988年創(chuàng)辦該館。后經過重建、擴版更陳。該館位于瞻仰廣場西側。現有館舍面積1300平方米,展版700平方米,照片600余幅,革命文物50余件。以內容豐富的版面文字、史料翔實的陳列方式分五個內容再現了當年新四軍戰(zhàn)斗在陽澄湖地區(qū)的英雄業(yè)績和今日沙家浜新貌。同時還采用了現代化多媒體景箱、場景復原、花崗巖浮雕等多種手段布展,使展覽動靜結合、平面立體結合、藝術和科學結合,增強了教育效果。該館為蘇南地區(qū)最有代表性的新四軍紀念館之一。自開館以來,已接……
[詳細] 萬集八一革命烈士陵園為了貫徹落實省、市、縣關于搶救維護和集中遷葬零散烈士墓的精神,打造緬懷革命先烈,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陣地,原萬集鎮(zhèn)黨委、政府在2009年,對該鎮(zhèn)范圍內的零散烈士逐一摸底,與烈士親屬簽訂了《烈士墓集中安葬協(xié)議書》,開啟了烈士墓遷葬和“萬集鎮(zhèn)八一革命烈士陵園”的建設工程,陵園于2011年5月開建,2012年4月竣工。萬集八一革命烈士陵園位于郭貝村境內八一堆旁,占地690平方米,建有面東背西的紀念碑一座,碑高8.1米,寓意八一建軍節(jié),其中碑座呈正方形,長寬為3米,高1.1米,碑身凈高7米,碑身上方鑲有紅色五角星,其下有金黃色銅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個大字。紀念碑西面建有5座臥式烈士墓,由南到北排列。墓套全部采用優(yōu)質黑色大理石制作,上面精工刻有烈士姓名及其碑文,安葬著萬集籍的郭……
[詳細] 泰州烈士陵園位于泰州市海陵區(qū)迎春西路。泰州是紅色名城、革命老區(qū),1926年秋誕生了中共江浙區(qū)委泰興獨立支部并領導了2萬余人的五一農民暴-動;1929年8月至1930年10月,如泰紅軍和紅14軍英勇戰(zhàn)斗在泰州地區(qū);抗日戰(zhàn)爭時期,陳毅、粟裕率領新四軍一部挺進蘇北,在這里創(chuàng)建黃橋抗日根據地、建立“聯抗”,給予日、偽軍沉重打擊;解放戰(zhàn)爭時期,蘇北區(qū)黨政軍機關、第三野戰(zhàn)軍渡江戰(zhàn)役指揮部等指揮機關,在這里運籌帷幄,決勝沙場;泰州談判、黃橋決戰(zhàn)、蘇中七戰(zhàn)七捷、渡江戰(zhàn)役彪炳史冊,有1萬多名泰州兒女為中國的解放和建設事業(yè),獻出了寶貴生命。為弘揚先烈精神,教育廣大群眾,陵園于1951年始建,占地面積4.3萬平方米,建筑面積近1萬平方米,建有紀念廣場、紀念塔、烈士墓區(qū)、陳列館等,陳毅為紀念塔題寫塔名。陵園是江蘇省……
[詳細] 仁和桃園革命烈士陵園選址在仁和桃園公墓園內,位于淮金公路西側。它的四周有圍墻和護園河,有進入園區(qū)的大門,并有專人看管,它由原來的桃園中學舊址改建而成�,F占地面積12畝,是仁和鎮(zhèn)東片5個村的死者安葬集中地。2009年實施慰烈工程時,原仁和鎮(zhèn)黨委、政府決定將該鎮(zhèn)范圍內的散葬烈士,一起遷入該陵園內,從中劃出1.5畝土地專門集中安葬15位烈士,當年建成并正式命名為“仁和桃園革命烈士陵園”。 烈士陵園護欄東西長27米,南北長16米,有陳列室6間120平方米。陵園的東面建有面東背西的紀念碑一座,碑高8.1米,基座長5米,寬4米,碑身南北3米,東西2米,正面書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個大字。紀念碑的后面有11座臥式烈士墓,東西向4排,南北向3排,墓套全部采用優(yōu)質黑色大理石制作,上面精工刻有烈士姓名及……
[詳細] 無錫市革命烈士陵園始建于1953年,座落于惠山北麓紅光村嚴家棚(現惠錢路45號),占地面積103畝。陵園綠化覆蓋率達72%,全園共有各類樹木15萬棵(枝)。陵園內的大門廣場、紀念塔、烈士墓區(qū)、烈士紀念碑亭及烈士事跡陳列館等構成了陵園烈士紀念建筑群,園內共安息著200多位英烈的忠魂。烈士陵園在被列為第三批江蘇省全民國防教育基地后,又獲得江蘇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江蘇省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江蘇省全民國防教育示范基地等榮譽,并成為江南大學素質教育基地、無錫市青少年素質教育基地、無錫市反腐倡廉教育基地。每年清明期間,市領導及機關、學校、部隊、企事業(yè)單位等社會各界人士都要來園祭掃革命先烈。景區(qū)地址:江蘇省無錫市北塘區(qū)惠錢路45號乘車線路:無錫市內乘4、15、39、43、83、126、216、61……
[詳細] 大橋革命紀念館位于江都市大橋鎮(zhèn)三江營村。1938年9月至1939年底,新四軍挺進縱隊分批渡江北上,在江都大橋、吳橋、嘶馬等地創(chuàng)建了蘇北抗日橋頭陣地,有著重要戰(zhàn)略意義。1949年4月8日,為掃清解放軍渡江的障礙,解放軍發(fā)起了解放三江營的激烈戰(zhàn)斗,解放軍傷亡262人,其中犧牲60人,三江營的解放標志著江都全境的解放。1949年4月20日游弋在三江營附近長江水域英國“紫石英號”炮擊解放軍三野部隊,妄圖阻止解放軍橫渡長江,毛澤東為此事代表解放軍總部寫下嚴正聲明,此事件是有國際影響的大事件。在炮戰(zhàn)中,解放軍犧牲了6名指戰(zhàn)員。為傳承革命歷史,發(fā)揚烈士精神,激烈人民積極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大橋鎮(zhèn)黨委、政府在建設新四軍渡江北上抗日第一站和三江營革命烈士紀念碑的基礎上,收集資料,于2009年9月30日建成……
[詳細] 中共中央華中分局成立65周年來臨之際,華中分局舊址紀念館在江蘇省淮安市楚州區(qū)建成開館,再現了老一輩革命家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歷史瞬間,吸引了游客千余名群眾和游客駐足觀看。1945年10月25日,根據黨中央的指示,中共中央華中分局、華中軍區(qū)在淮安成立,鄧子恢、譚震林分別擔任華中分局正、副書記;張鼎丞任華中軍區(qū)司令員,粟裕和張愛萍任副司令員。華中分局統(tǒng)一領導華中面積約20多萬平方公里、人口2300余萬的73個縣市黨政軍工作,在爭取和平民主、準備自衛(wèi)戰(zhàn)爭、鞏固政權建設、推行經濟發(fā)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蘇中“七戰(zhàn)七捷”、鵝錢鄉(xiāng)土地改革等諸多的輝煌成就。1947年9月華中工委成立,華中分局至此完成了光榮的歷史使命。2019年10月7日,中共中央華中分局舊址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詳細] 南京中華門外菊花臺上有抗日九烈士墓。墓園坐落在臺的正南坡,墓丘面南,9座墓排成一字,似摺扇形,每座墓丘均以混凝土澆筑,平均長2.65米,寬1.85米,略為高出地面。這里松柏長青,象征著烈士們堅貞的愛國情操和崇高的民族氣節(jié),為后人所景仰。各墓均書刻墓主人的職銜和姓名,這九位抗日烈士的名字是:中國駐馬拉總領事館總領事楊光泩、領事莫介恩、領事朱少屏、主事盧秉樞、隨習領事蕭東明、隨習領事銜領事楊慶壽、隨習領事姚竹修、甲種學習員王恭瑋,以及駐山打根領事館領事卓還來。他們都是原國民政府派駐菲律賓的外交人員。1941年12月8日,日本軍國主義者偷襲珍珠港,第二天便出動飛機向菲律賓進攻。很快在南呂宋、中呂宋登陸,馬尼拉市陷入包圍之中。1942年1月2日日本侵略軍占領了馬尼拉,隨即對中國駐馬尼拉總領事館人員,……
[詳細] 蘇浙軍區(qū)于1945年1月13日成立,粟裕任司令員,葉飛任副司令員,其所屬部隊的一部分由泰興等蘇中子弟兵組成。1945年秋,中國0為避免內戰(zhàn)、爭取和平,決定讓出浙江、蘇南、皖南等8塊革0據地。9月下旬,蘇浙軍區(qū)指戰(zhàn)員和蘇浙皖邊根據地的干部奉命撤退到長江以北。10月15日,參加北撤的蘇浙軍區(qū)第四縱隊部分指戰(zhàn)員和蘇南根據地的部分干部、民工近1000人,從武進縣蔭沙乘“中安”號輪船渡江來泰興。因輪船陳舊,艙底漏水,加上人員、物資超載,不幸在天星橋西南約2公里的江中沉沒,800余人不幸犧牲,其中有蘇浙軍區(qū)第四縱隊政委韋一平(曾任0泰興中心縣委書記)、蘇浙公學政治部副主任王紹杰、蘇南行政公署財經處長李建模、溧陽縣縣長徐公魯、蘇浙軍區(qū)第四縱隊司令部偵察科長彭安,蘇浙軍區(qū)第四縱隊政治部組織科長吳志誠、宣教科……
[詳細] 1941年3月,日軍在濱海地區(qū)推行第一次“治安強化運動”,將贛榆縣偽軍2000余人編成“剿共軍”3個團,在青口、城里、海頭等10多處安設了據點。八路軍一一五師為粉碎敵人的“治安強化運動”,由教導二旅和山東縱隊二旅配合發(fā)動了青口戰(zhàn)役。戰(zhàn)役于19日晚至25日分別向海頭、張城、青口等各據點發(fā)動猛戟進攻。先后攻克了各據點,迫使偽軍500余人投降,繳獲軍糧數萬斤。3月26日拂曉,青口戰(zhàn)役勝利結束,正在轉移之際,掩護押送戰(zhàn)利品的某部七班和未及撤出的二班共18名指戰(zhàn)員被敵人包圍在青口火叉巷的一個大院里。他們面對數百名的日偽軍毫無懼色。激戰(zhàn)數日,斃傷日偽50多人。最后彈盡無援的18名勇士先后有10人壯烈犧牲和自戕�;钪�8人藏在老百姓家被漢奸出賣而被日軍俘獲。這8個人受盡了酷刑和折磨,最后只有孟兆閣1人生還……
[詳細] 新四軍重建軍部舊址相傳泰山廟為興化進士、吏部尚書李春芳所建。1941年1月25日,新四軍于皖南事變后在鹽城重建軍部,同年2月27日新四軍軍部遷駐廟內。正殿為新四軍司令部作戰(zhàn)室,軍參謀長賴傳珠在此辦公。后殿為藏經樓,-政委和王前夫婦分別住樓下東、西房內,當中為小會議室,-在這里主持召開過兩次華中局高級干部會議,陳毅也在這里接待過外國友人希伯和羅生特。同年7月,日偽軍發(fā)動對鹽阜區(qū)第一次大“掃蕩”,軍部撤出。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第四批1995年4月新四軍重建軍部舊址1941年鹽城市景點位置江蘇省鹽城市亭湖區(qū)建軍東路159號門票:免費……
[詳細] 江抗東路活動舊址位于沙家浜鎮(zhèn)華陽村金樁浜街東端,俗稱“東土地堂”。遵照江抗副總指揮葉飛的指示,1939年11月6日,在常熟的江抗部隊在此成立了“江抗東路司令部”,由夏光擔任司令、楊浩廬任副司令兼政治部主任、林震負責后方醫(yī)院,該建筑為江抗東路的活動點之一。舊址為房屋二進,門房、廳堂加兩側廂房。2000年翻修。坐北朝南,硬山頂,磚木結構,系清代建筑。第一進為門房,通面闊3間15.1米,通進深5架7.5米,前設磚雕門樓,前鐫“福隆方隅”,后鐫“俾爾壽康”。第二進為廳堂,抬梁式,面闊3間及南側單間輔房,通面闊15.6米,通進深7架7.9米,前設廊,花崗石柱礎。該建筑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我軍在常熟沙家浜地區(qū)重要的活動地點,對于研究沙家浜地區(qū)的抗日戰(zhàn)爭史以及常熟地方志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于2011年6月公布為……
[詳細] 劉少奇同志舊居,位于贛榆縣黑林鎮(zhèn)大樹村。1942年6月17日至7月初,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華東局書記、新四軍政委的劉少奇曾在黑林鎮(zhèn)大樹村農民熊方朋家居住25天,指導抗日革命斗爭。舊址現存當年劉少奇同志住過的草房5間,院落1座。在大樹村期間,劉少奇同志主持召開了一系列會議,發(fā)動村里的貧雇農民開展減租減息運動,進而指導整個山東分局的“雙減”工作;在少奇同志的宣傳教育下,大樹村的貧苦農民建立起第一個農民組織——職工會;大樹小學至今仍保存有劉少奇同志修改過的《大樹抗日小學校歌》。近年來,贛榆縣委縣政府對其進行了整修,新建了紀念廣場,增設了劉少奇同志漢白玉雕像等建筑,如今的劉少奇紀念室正煥發(fā)出盎然的生機,向人們講述著那段如火如荼的光輝歷史,繼往開來之情催人奮進�!�
[詳細]
闂備胶枪缁诲牓宕濈仦鐭懓螖閸涱厽宓嶉梺鍝勵槹鐎笛囧磹閹惰姤鐓欓柛蹇氬亹閻矂鏌涘畝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