蟠龍山公園AAA免費 蟠龍山位于大石橋市中心,海拔158米,植被繁茂。蟠龍山公園始建于1914年,至今已有百年歷史,是一座綜合性休閑公園。山腳為野生動物觀賞區(qū),南坡為游樂場,西坡為解放戰(zhàn)爭紀念碑和烈士紀念館。公園內有廣場、體育場、游泳池和旱冰場等娛樂健身項目,山中亭閣錯落,小徑綠樹成蔭。站在山頂景觀閣,全城景觀盡收眼底。依托蟠龍山公園,規(guī)劃建設蟠龍山現(xiàn)代文化產業(yè)園,新建書畫院、文博館、馮大中收藏館、群益國粹館、奇石館和龍首商業(yè)街等,成為文化旅游的新亮點。地址:營口市大石橋市青花街道哈大北路56號類型:動物園城市公園山……[詳細] |
位于大石橋市官屯鎮(zhèn)石棚峪村南石棚山上的石棚,是新石器時代末期至青銅器時代的一種墓葬(或祭祀建筑)。石棚,由經過加工磨制的巨大花崗巖石板構筑,東西向,壁石套合整齊,有側腳。東壁石殘,南北壁石伸出西壁石外。蓋石方正,長4.30米,寬4.00米,厚0.44米,延出壁石,形成棚檐。該石棚呈東西向,它的上蓋、側壁及后壁均為花崗巖大石板,在其北壁外檐蓋石下,曾發(fā)現(xiàn)有紅色劃線,東壁外檐蓋石下亦有南北向劃線,可見當時在建造石棚的時候,就已經有建筑設計的行為了。數(shù)千年來,石棚巋然不動,遠古人類的修建水平可見一斑,非常了得。該石棚占地面積大約54平方米,東麓為鄉(xiāng)間公路,北麓為采石場,西側500米處為水庫,南側為丘……[詳細] |
大石橋市建一黃丫口風景區(qū)位于大石橋市建一鎮(zhèn)黃丫口村,處在大石橋市東部山區(qū),占地24平方公里,東南與岫巖哈達碑鎮(zhèn)毗連,北與海城孤山鎮(zhèn)、岔溝鎮(zhèn)為鄰。黃丫口景區(qū)群山系長白山系龍崗山脈千山余脈,海拔206——967.8米之間,其主峰“一腳踏三界”,海拔967.8米。黃丫口自然生態(tài)旅游景區(qū),千巒萬壑,層巒迭嶂,俊峰逶迤,氣勢磅礴。千年古松、百年森林、10年青藤,植被茂密,名貴樹種藥草繁多,野菜飄香,山花爛漫。山泉眼15處,四季常流,甘甜清冽,為大清河東支流發(fā)源地之一,狍子、狐貍、狼等野生動物50余種,野兔、山雞、松鼠及各種山鳥隨處可見,其高山草甸、杜鵑花林為遼南一絕,使之黃丫口風情獨絕,名聞遐邇,有“遼……[詳細] |
海龍川在大石橋市的東部,黃土嶺鎮(zhèn)與周家鎮(zhèn)交界處有一高山——海龍川。老轎頂老轎頂位于大石橋市呂王境內,海拔1033.5米,是遼南第二高峰。老轎頂山高、林密,有大片的原始森林、薪炭林、經濟林、藥材、野果資源豐富,動植物種類繁多,并有風光秀麗的石林,是渡假旅游的好去處。有通往山腰的盤山路,山腰曾有呂王知識青年農場,后改為養(yǎng)鹿場,如今一棟青石紅瓦的二層小樓是集住宿餐飲、娛樂于一體的轎頂山莊。呂王人曾以擁有老轎頂為自豪,文革期間呂王人曾在老轎頂背土煉精神。東北局--當年都在此“爬過坡”。老轎頂?shù)膩須v,也有一段鮮為人知的傳說。老早以前,大石橋這地方是一片汪洋大海,現(xiàn)在的整個遼南都是退海之地。山上到處可見的……[詳細] |
岳州城坐落在大石橋市金橋鎮(zhèn)岳州村內,又稱耀州城,由于城墻坍塌形成了一處高臺地,城址遺跡較明顯。出營口市區(qū)再過大石橋北折,展現(xiàn)在眼前的鄉(xiāng)村景色美不勝收。揮之不去的是一路回放腦際的古詩:“車馬匆匆過耀州,曉風涼意似新秋;孤城廢久存墟里,破壁頹垣剩故樓;州名不知何時變?人民或是昔時留;我來不敢停駿問,恐話滄桑也白頭!痹娙宋痕企蓿1812~?),清朝著名書法家,遼寧鐵嶺人。這首詩寫于清咸豐年間,是他在經過耀州城時的感嘆。詩人這次路過耀州所賦詩詞,無疑加深了世人對古城的印記,在當時也算是一受人關注的重鎮(zhèn)。對耀州城的記載散見于一些史籍!斗钐焱ㄖ尽そㄖ谩こ潜ぁ份d:“城(海城)西南六十里,周圍二里三百步,……[詳細] |
虎石溝萬人坑位于大石橋市南樓鎮(zhèn)圣水村,在小圣水寺的虎石溝里。展廳由主館和兩個副館組成,虎石溝萬人坑的面積約500多平方米。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對這里進行了挖掘,建起了“虎石溝萬人坑展覽館”。1991年進行了修繕,1997年重建副館,2004年大石橋市政府全面重修主館及副館。走進展館,首先進入人們眼簾的是尸旁有尸,骨下有骨,遺骨成堆的實況,真令人怵目驚心,僅在140平方米的地表面上就露出174具遺骨,挖掘不足3米深。竟露出七層遺骨,在這些慘死的同胞中有的是為了中華民族的解放而英勇獻身的抗聯(lián)戰(zhàn)士和地下工作者,有的是抓來的礦工,有的是被打成的“政治犯”、“思想犯”、“經濟犯”、“嫌疑犯”的無辜的百姓。從……[詳細] |
前砬山烽火臺位于大石橋市金橋鎮(zhèn)前砬山村南,建在海拔22米的砬砬山頂。砬砬山為一緩坡小山丘,其四周為黃土平地,烽火臺目標十分明顯,遠處可觀。此處為建造烽火臺的最佳選地。臺保存的基本完好,可為我市境內同時代烽火臺的參考,根據(jù)結構、特點和建筑材料綜合分析,此臺應為明代所建。臺基為花崗巖條石砌筑,其上是大塊青磚建造的臺身,白灰勾縫,最上部分的垛口仍可見。方形臺通高12米,底邊長為10米,由底向上逐漸內斂。烽火臺遍布我市境內,其遺址、遺跡如今仍可尋。整體布局為兩大體系,一是沿海岸線走勢南北相連,形成了遼東半島沒有邊墻的邊墻之軍事防御體系,烽火臺順海岸貫通半島南北,并與關內沿海烽火臺相連,是我國烽火臺網絡……[詳細] |
海龍川山城位于大石橋市周家鎮(zhèn)馮家堡村,在村東海龍川山上,為高句麗時期的一座重要山城。周圍皆為山,城內亦有兩條山梁,東大背居東,廟后山居西,山泉形成的一條溪水由城內向西流出。現(xiàn)山城內有廟宇建筑,山城西門外即為東金村民住宅區(qū)。 山城平面基本呈圓形,周長6200米左右,占地面積78.5萬平方米。山城整體東高西低,沿山脊走勢修筑石頭墻體,墻體約有1米至1.5米殘存寬度,長、高不等,約高出山體0.1米左右,部分墻體殘存清晰可見,北門至東門大部已山險為墻,不設石頭墻體,山城西門到北門沿山勢現(xiàn)城墻,東門向南過南門依山勢可見城墻。在山城內廟后山西側,平坦臺地上,有泉眼一個,應為當時城內飲用水源,南門外有一個人……[詳細] |
營口縣解放斗爭紀念館位于大石橋市青花街道辦事處站前社區(qū)蟠龍山南坡上,是紀念為解放營口而犧牲的革命烈士們。 營口縣解放斗爭紀念館的前身是日本人修造的神社,二戰(zhàn)日本投降后,他們的神社也隨之灰飛煙滅。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yè)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先烈,在營口縣解放斗爭紀念館里將永遠得到人民的敬仰。 營口縣解放斗爭紀念館面南的大門兩側,在門柱上敬題這樣的聯(lián)語:獨有英雄驅虎豹,更無豪杰怕熊羆;◢弾r鋪設的臺階直通館前。館內前為陳列室,后是靈堂。陳列室內有步槍、手槍、手表、紀念章和名章等革命遺物三十余種,墻上懸掛著宋光、丁雋一、那學、李旭、張福聚等烈士的遺像。2004年,大石橋市民政局將館內烈士遺像和實物遷到……[詳細] |
迷鎮(zhèn)山迷鎮(zhèn)山原名“晾甲山”,位于遼南重鎮(zhèn),大石橋西南一公里處。歷史上曾把它視為群山之首,故清朝之后改名為“迷鎮(zhèn)山”,又因山上有了娘娘廟,才使得該山名聞遐邇。相傳從前有一位居住在迷鎮(zhèn)山附近的青年,某日黃昏之時,見一滿載食鹽的馬車由西至東緩緩而來,車上坐著三位眉清目秀的姑娘十分引人注目。由于道路泥濘,行車艱難,青年見狀便上前助力,協(xié)助把車推到迷鎮(zhèn)山下。在停住后,三位娘娘為表謝意,賜給青年好布三匹,隨后辭別青年啟步上山。只見三位娘娘坐在迷鎮(zhèn)山頂開始祈禱,并可看見從肌體內發(fā)出奇妙的光亮,照耀四方,不久落下一朵祥云,繼而又在最美的音樂聲中升空。此時,去山下的青年頗為驚異,便伏地朝拜。后將奇景轉告鄰里,逐……[詳細] |
望海寺山城位于大石橋市周家鎮(zhèn)張家堡村,在村東望海寺山頂,四周環(huán)山,地勢險要,易守難攻。 該山城整體呈圓形,占地面積約3000平方米,由內外兩層組成,內城墻殘存在東南部,殘長15米,寬1米,高0.5米,外城墻殘存在從東至西南,殘長50米,寬1.5米,高1米。山城北面以自然陡峭的懸崖為屏障,現(xiàn)殘存高約0.2米,長約10余米的一段土墻。地表采集有夾砂堆紋灰陶殘片,此陶片為青銅時代典型器物殘片,據(jù)此分析該山城為青銅時代山城,據(jù)當?shù)厝罕娊榻B,此山頂曾有一座觀音廟,在采集的標本中有早期陶瓦片,應為此廟宇建筑所用建筑材料遺物。 2012年營口市人民政府(營政[2012]173號)公布望海寺山城為市級文物![詳細] |
沈陽工務機械段指揮部日式建筑位于大石橋市青花街道站前社區(qū),大石橋火車站廣場北50米,沈陽工務機械段大石橋指揮部院內。 該建筑始建于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原南滿鐵路機關區(qū)、庶務區(qū),為辦公用房。該建筑呈曲尺形,起脊掛瓦,磚石結構,拱形木窗,南北4間,長11.6米,東西寬7米,兩窗一門,東配間南北長12.3米,七窗一門,門高2.9米,寬1.3米,窗戶寬1.1米,高2米,原貌保存完好。此“建筑”自落成后一直為辦公場所,現(xiàn)在由大石橋市火車站使用,仍為辦公場所。 2012年營口市人民政府(營政[2012]173號)公布沈陽工務機械段指揮部日式建筑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營口市人民政府(營政[2013]185號)公……[詳細] |
純正寮房舊址位于大石橋市青花街道辦事處站前社區(qū),大石橋火車站廣場北200米西側,其北200米為長大鐵路和鐵路招待所。 該建筑二層曲尺型建筑,座西朝東,起脊掛瓦,波浪型雨搭,建筑南北長331米,北側東西寬12米,南側南北長12米,東西寬17米。 1937年南滿鐵路株式會社在大石橋修建的5處寮房之一的純正寮房,即當時鐵路金帽子(相當于現(xiàn)在的車間主任)的獨身宿舍。向人們述說著當年帝國主義侵略中國,侵略營口和大石橋的歷史見證,該建筑自落成后一直為居住場所,現(xiàn)在做商業(yè)用途。 2012年營口市人民政府(營政[2012]173號)公布純正寮房舊址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營口市人民政府(營政[2013]185號)……[詳細] |
藏山洞穴化石點位于大石橋市南樓鎮(zhèn),是一處舊石器時代的人類活動點。 洞穴所在山體系前震旦紀遼河群圣水寺組石灰?guī)r、白云質大理巖、泥質灰?guī)r所組成。周長約500米,海拔高度為110米。洞口向東,在山的東南方向,距當?shù)氐孛嬗?0米左右。洞口堆積有六層,未發(fā)掘至底,沒有化石和其它遺物。 出土的哺乳動物化石有:兔形目的鼠兔,嚙齒目的鼠類,靈長目的碩獼猴及食肉目的動物群。出土的文化遺物有用火痕跡。有明顯人工加工痕跡的舊石器若干件,石制品接近金牛山A和C點。古氣候由溫暖向干冷轉變。 1990年營口市人民政府(營政發(fā)[1990]38號)公布藏山洞穴化石點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同時公布的文物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為:……[詳細] |
龍泉山莊坐落于遼東半島風景秀麗、工商貿繁榮并有中因鎂都之稱的現(xiàn)代化城市大石橋,這里是沈陽、大連、丹東、錦州的交通交叉點,交通便捷暢達。 山莊依山而建,地處環(huán)境優(yōu)雅的蟠龍山公園內,舉目南望,大石橋市風貌盡收眼底。山莊占地面積1萬平方米,建筑雄偉,別致、裝修典雅,地理位置得天獨厚,自然與人文景觀融為一體,是一座集餐飲、住宿、洗浴、游泳、大中小會議室為一體的大型現(xiàn)代化商務灑店。 客房部有51間83個床位的高中檔客房,餐飲部特聘大連、廣東特一級廚師主理粵、大連海鮮及地方特色萊肴可同時容納1000人用餐。山莊開業(yè)以來,在人石橋市以至全營口地區(qū)同行業(yè)中占有重要地位,2002年被評為營口烹飪協(xié)會會員單位,體……[詳細] |
秀才嶺秀才嶺原稱木峪嶺,位于大石橋市東部山區(qū)葦子峪東與黃土嶺鎮(zhèn)交界處,海拔271.5米。早年坡陡路險,過往行人只好順山溝繞行,甚感不便。車老板每趕車至此,無不提心吊膽。在虎皮峪(今黃土嶺鎮(zhèn))有一位清末落窮秀才,姓王,名元興,字讓廷,綽號王老讓,在家鄉(xiāng)教私塾。他看到鄉(xiāng)親們過嶺艱難,便以個人名義,在鄉(xiāng)間暮捐,決心修好木峪嶺。經過一年的努力,集錢二萬吊,動員上千民工,百輛大車,在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端午節(jié)過后正式開工,王老讓帶領鄉(xiāng)民大干60余天,于農歷七月竣工。修路期間,王老讓吃在工地,睡在工地,家里青黃不接,二孫子王廷利到工地找爺爺,王老讓仍不肯離開工地,只告訴孫子回去求親告友吧。大嶺修通后……[詳細] |
金牛山遺址位于遼寧省營口市大石橋南8公里處一個孤立的山丘上。遺址海拔約70米,自西而東的三個地點沉積有第四紀的堆積物。1974年~1978年曾在這里先后進行了四次考古發(fā)掘,發(fā)現(xiàn)了豐富的動物化石,人類用火遺跡——燒骨、燒土和炭屑以及少數(shù)打制石器。1984年9月,北京大學考古系舊石器時-古實習隊在發(fā)掘金牛山A點洞穴第6層時,發(fā)現(xiàn)了一批人類化石和用火遺跡,化石有較完整的頭骨(缺下頜骨)、脊椎骨、肋骨、筋骨、尺骨、腕骨等共50余件,屬一個剛成年的男性個體。金牛山出土的石制品用脈石英制成,石核較少,石片較多,以錘擊法和砸擊法打制。石器有刮削器和尖狀器,前者數(shù)量多,石器的打片方法、加工方法或類型都與北京人……[詳細] |
砬山烽火臺砬山烽火臺位于大石橋市前砬山上有一座明代修筑的內夯土、外包大青磚的烽火臺,即前砬山烽火臺。此臺基礎用三層花崗巖條石打底,四方形,每邊長10.8米,殘高8米上端略窄,每邊10米,臺上西南角殘存雉堞高0.9米。史載,明朝沿海各省,經常遭受倭寇騷擾,民不安生,朝廷便在沿海設立防御據(jù)點。海防據(jù)點分衛(wèi)、所堡、寨、關等。當時南起廣東、北至遼東,共設衛(wèi)所180處,下轄堡、寨、關、墩等達1662個。明代中葉,由于海盜入侵加劇,又增加了許多據(jù)點。查圖志,該臺當時有三名士卒值班,歸蓋州衛(wèi)管轄。前砬山烽火臺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至今保存基本完好。身臨其境者,無不感到其前砬山烽火臺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至今保存……[詳細] |
英守溝遺址位于大石橋市湯池鎮(zhèn)英守溝村,分布在村民居住區(qū)和周湯公路兩側。 英守溝遺址面積約近百萬平方米,文化層厚度深達1.6米。周圍環(huán)山,西500米是大清河,遺址地帶為一處小平原,地表為黃亞粘土,種植高粱、黃豆等農作物。暴露的遺物有陶拍、陶瓦當、各種陶瓦及陶器口沿二十幾種,灰陶、夾沙紅陶片多種,陶豆把十幾個,為漢代遺址。在遺址東北、東南的山上皆有漢墓。 1984年營口市人民政府(營政發(fā)[1984]108號)公布英守溝遺址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營口市人民政府(營政發(fā)[1990]38號)公布的文物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為:遺址北從周家青寨子村南交界處,南至英守溝村路西居民區(qū)南40米,東從山腳下,西至河……[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