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廣東省 > 潮州市旅游

潮州市景點介紹

  頂大埔山墓葬群 位于饒平縣聯饒鎮(zhèn)深涂村的丘陵坡地。1974年發(fā)掘,共清理墓葬五座。其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特點與浮濱塔仔金山墓群相同。較有特點的是出土的一件銅戈,亞腰形,長援,隆脊有棱,兩則有刃,直內無胡,援與內之間有一道明顯的闌,且內有一圓穿,援部闌側亦有一穿,通長17.5厘米,是一件原始型銅戈,與中原地區(qū)的青銅戈有明顯區(qū)別,是廣東地區(qū)發(fā)現的早期青銅器![詳細]
  龜山遺址在潮安縣歸湖鎮(zhèn)金舟二塘。年代為東周至漢。1982年發(fā)現。遺址面積約500平方米。出土陶器有罐、盒、缽、器蓋等,紋飾有方格紋、曲折紋、篦點紋、水波紋、葉脈紋、三角紋、方格戳印紋、復線方格交叉紋等。主要分布于西部山坡。……[詳細]
  潮安 神山遺址位于潮安縣歸湖鎮(zhèn)梨樹下神山南坡。年代為商周時期。遺址面積約1.2萬平方米。1982年發(fā)現。發(fā)現較多的陶片,有夾砂紅陶、黑陶,泥質灰陶、褐陶,紋飾有繩紋、籃紋、方格紋、菱格紋、葉脈紋、雙線方格紋、云雷紋、夔紋、米字紋等。石器有斧、錛、鏃、環(huán)等![詳細]
  梅林湖遺址在潮安縣庵埠鎮(zhèn)梅林湖西北岸邊。遺址面積約8萬平方米。年代為新石器時代與周代。1960年發(fā)現。堆積中含大量貝殼,種類有蠔、蛤、蟶、螺等。有兩個文化層。上文化層多見泥質陶,下文化層多見夾砂陶。出土陶器有釜、罐、豆、帶流壺、網墜等,紋飾有繩紋、葉脈紋、籃紋、附加堆紋以及夔紋等。石器有蠔蠣喙、穿孔器、斧、錛、戈等。據遺物分析,下文化層的年代可能與潮州陳橋村遺址相當;上文化層則應晚至西周或春秋時期。……[詳細]
  陳橋村遺址位于潮州市湘橋區(qū)陳橋村溝北。年代為新石器時代中期。遺址面積300平方米。1957年發(fā)現。堆積中含大量的牡蠣、蛤的殼體。有10個個體的人骨,多染紅色,應屬墓葬遺存,還有相當數量的牛、鹿、豬等動物骨骼,似為家養(yǎng)。出土陶器均為夾砂陶,器類有罐、缽、杯,飾以螺絲劃紋、線紋,部分施赭紅色彩。石器有打制的蠔蠣喙、砍斫器、敲砸器及磨制的錛、礪石。骨器有斧、刀、錐、鏃、針、簪等。其中蠔蠣喙最具特色,是取食牡蠣的特制工具![詳細]
  廣東抗日第一仗指揮中心舊址位于饒平縣海山鎮(zhèn)隆北村中部劉氏家廟。為義勇軍抗戰(zhàn)指揮部舊址。1938年6月,日寇侵占南澳島,妄圖把島作為進犯潮汕和廣東的跳板。在共產黨抗日民族統(tǒng)一政策的連接推動和民眾的支持下,國民黨157師940團第一營,澄、饒、澳民眾抗日自衛(wèi)團共300多人,統(tǒng)稱“義勇軍”,以海山為-基地,在“劉氏家廟”設立指揮中心,抗擊日軍,狠狠打擊了日寇的囂張氣焰。該祠堂始建于明代,清代續(xù)建,為隆北村劉氏祠堂。坐南向北,二進二廊格局,道進……[詳細]
  在潮安區(qū)磷溪鎮(zhèn)仙田鄉(xiāng),有一座坐西北、向東南,三進格局的宗祠,占地面積約六百五十平方米,該祠為仙田鄉(xiāng)丁氏崇祀其入潮始祖丁公允元之祠堂,堂號為丁宦大宗祠。該祠原為明代建筑,八十年代初,丁公之后捐資重修,古祠煥然一新,宗祠前有明末禮部尚書黃錦公贈的石刻對聯一副,聯曰:官紀太常,五馬清風余鳳水;崇名宦,千秋礻西土 祀薦仙田。丁公允元,原籍江蘇常州,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因諫免鹽鐵稅由太常寺少卿被貶為潮州知軍州事。在任期間,主持在韓山古揭陽……[詳細]
  忠節(jié)坊在潮州市區(qū)北門金山巷口,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潮州知府鄭宗古為紀念宋末潮州摧鋒寨正將、攝潮州軍州事、民族英雄馬發(fā)而立(馬發(fā)事跡見《馬發(fā)墓》條)。坊高5米,寬4米,為門洞式結構,該坊的牌樓現被水泥覆蓋,未作剔除。坊額“忠節(jié)坊”三字為明代曾任興化知府的揭陽進士黃一道所書,字跡剛正厚重,遒勁有力。1987年忠節(jié)坊被列為潮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上津方伯第位于湘橋區(qū)意溪鎮(zhèn)上津村向西路,年代為明-清。2011年上津方伯第被公布為潮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卓府位于潮州城內中山路中段,是清代歷任平鎮(zhèn)營都司、潮州總兵、虎門水師副提督的卓興府第。始建于清同治年間(1862-1874年)。卓府座北朝南,三進建筑格局,斗拱抬梁式木結構,雕梁畫棟,甚為典雅。正座左右有前后通達的花巷,一邊有二條,一邊只有一條,但仍仿“四馬拖車”的建筑格式。前門后廳有扇門,雕刻精美,門墻上還有玻璃花窗。府中石柱有方形、圓型、八角形,橫直相間,式樣大方,是潮州清代上層人物府第的代表作。1987年列為潮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庵埠文祠,座落于潮安縣庵埠鎮(zhèn)復興社區(qū),建于明天啟六年(1626),祀文昌帝君和孔子,為三進建筑,斗拱抬梁式木結構,后座屋面為重檐歇山頂,屋架橫梁及各穿插,吊角均飾以精美的潮州木雕![詳細]
  孫默齋墓,俗稱三女貴墓,在潮安縣沙溪鎮(zhèn)沙一村眠龍山,墓向東北,有碑亭,拜亭,均為花崗巖巨石筑成,碑亭四柱落地,上蓋由幾塊巨石組成,碑文鐫刻在亭后壁正中,為“明考將仕郎默齊孫公,妣耋壽孺人慈烈林氏墓”。碑亭前約10米處是龐大巍峨的拜亭,結構為三開間,縱深約三米許,寬約10米,八石柱托石楹,柱高4米多。屋頂全部由花崗巖石板蓋成。每片石板大達3、4平方米。孫默齋墓俗稱“三女貴”墓。相傳孫默齋膝下無男,生得三女,但卻招了三個顯貴的女婿:大女婿……[詳細]
  林大欽墓在潮安區(qū)金石鎮(zhèn)桑浦山狀元埔,墓向西南。有碑亭,高約三米。亭內的藻井刻八卦太極圖。橫額刻“東圃佳城”四字。碑面正中書“狀元及第翰林院修撰東莆林公墓”,右下角小字刻“孝子天繼泣血立石”。林大欽,字敬夫,海陽縣東莆都(今金石鎮(zhèn)境內)山兜人,明嘉靖辛卯(公元1531年)狀元及第授翰林院修撰,后以母老乞歸家鄉(xiāng),卒于明嘉靖乙巳(公元1545年),年僅35歲。有著作《東莆先生全集》傳世。1987年潮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廣……[詳細]
  馬發(fā)墓位于城區(qū)金山頂一覽亭邊,朝南偏東,碑石為民國初年民軍首領孫丹崖所立,后被摧殘。新中國成立后曾一度遷往西湖山南巖附近,上世紀60年代又移回金山頂,“文革”期間墓碑被敲斷,墓穴被毀平,1979年重修,筑回舊碑(殘缺不全),再豎立于墓前。馬發(fā)墓也稱馬公墳。馬發(fā),海陽(潮安舊稱)人,南宋景炎年間為潮州摧鋒寨正將。時元兵南侵宋帝趙昰(后為趙昺)避走廣東邊境,繼續(xù)抵抗元兵。景炎二年(1277年)元將唆都率兵進逼潮州,知州葉侯聞訊棄官逃走,宋帝……[詳細]
  丁允元墓,位于潮安縣磷溪鎮(zhèn)英山鄉(xiāng)鳳地。該墓方向座西北向西南。明代曾重修。碑高155厘米,寬153厘米,碑中行刻“宋祖考朝奉大夫知潮州事丁公妣縣君念田黃氏墓”。該墓于明崇禎五年重修,公元一九八一年丁氏旅泰華僑捐資再次重修,現墓地兩側均繪壁畫并配詩,記載丁允元治潮功績。第一幅畫為“湘橋彰德”,詩曰:“湘橋載譽傳千古,費煞太卿一片心。世界石梁新式樣,斯稱首創(chuàng)眾同欽”。第二幅畫為“韓祠從祀”,詩曰:“韓伯丁公兩太守,安瀾興學并功高。一祠永祀彰盛……[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