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遠市旅游景點介紹
敢魚咀墓葬位于飛來峽鎮(zhèn)江口居委會社崗村敢魚咀,年代為清代。類別為古墓葬。為清城區(qū)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七星崗塔位于清遠市區(qū)北江一路東端的北江河畔。建于1921年,是原洲心鎮(zhèn)農民集資興建的。塔為八角五層仿樓閣式建筑,青磚砌墻,面朝東北,高近20米,平面呈正八邊形,底層邊長2米,壁厚0.97米。正面設一拱門,門洞高2.25米,寬0.8米,第二層以上逐層向塔心收進。每層以四層順平磚和三層棱角磚交替疊澀出檐,檐口鑲以黃綠二色琉璃瓦。各層每面均設有或真或假的拱型窗。八角形攢尖頂,葫蘆型塔剎,壁磚規(guī)格大致為28×11.5×6.5厘米。第四層下面豎塑“中流砥柱”四字。塔腔原每層鋪木樓板,現已不存,塔前原立有建塔碑記,經初查未見�!�
[詳細] 陸軍第一五七師抗戰(zhàn)陣亡將士紀念碑位于源潭鎮(zhèn)青龍村委會青霞村,年代為中華民國29年。類別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為清城區(qū)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麥天合位于鳳城街道龍船塘社區(qū)上廓街道,年代為1921年。類別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為清城區(qū)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清遠古城垣遺址位于鳳城街道武安社區(qū)上廓后街道,大觀社區(qū)塘仔邊,年代為元順帝二十二年。類別為古遺址。為清城區(qū)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清遠舊城護城河遺址位于鳳城街道清郊社區(qū)橋北路電力新村旁邊,年代為明成化二年。類別為古遺址。為清城區(qū)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接灣麥公祠位于鳳城街道古城居委會麥圍大街道49號,年代為1924年。類別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為清城區(qū)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李文楷烈士亭位于鳳城街道東門社區(qū)中山公園,年代為1927年。類別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為清城區(qū)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清遠革命烈士紀念碑位于鳳城街道東門社區(qū)中山公園,年代為1958年。類別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為清城區(qū)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石板鄉(xiāng)農會舊址位于東城街道石板村委會石板村,年代為1924年。類別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為清城區(qū)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朱文煥墓位于廣東省清遠市清城區(qū)飛來峽鎮(zhèn)江口居民委員會社崗村敢魚咀。始建于南宋末期,清乾隆三十八年重修,坐東向西。墓為封土堆,墓制簡樸,正面立麻石碑一通,陰刻“宋大理寺評事始祖……”。據《清遠縣志》和《兩岳族譜》記載:朱文煥,字表懷,號漱石,21歲登進士,官至大理寺評事。元將伯顏攻陷臨安(南宋京都,即今杭州)。益王在福州即位,檄召諸路忠義勤王。朱文煥率師入衛(wèi),護駕南來廣州。祥興元年(1278年),移駐崖山,朱文煥奉詔督師,抗元兵于北江。后敵陷韶關,破英德,順流直下,朱文煥迎擊鏖戰(zhàn),晝夜不息。終因寡不敵眾,全師敗績,朱文煥以身殞職。其子朱繼賢負尸乘夜?jié)摫记暹h橫石里,安葬于橫石,土名簕竹坦。其族人留居清遠,繁衍于清遠各處。該墓對于挖掘朱文煥人文歷史資源和研究當地墓制與墓俗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該墓曾……
[詳細] 石角文筆塔位于廣東省清遠市清城區(qū)石角鎮(zhèn)回岐村委會回岐村北江西岸上,據《清遠縣文物志》記載建于中華民國十年(1920)。文筆塔為六角形磚塔,首層每邊長0.82米,高約6米,共3層。首層為實心式,二、三層為空心式,二、三層每面各有一窗,鑲有綠色通花作裝飾,塔剎原為寶珠式,現剩下錐頂及鋼針。據說以前回岐人勤奮好學,蔚然成風,出文人甚多,于是村民倡議和集資興建此塔以紀念和激勵后人。該塔結構基本完整,對研究當地民國時期的建筑有一定參考價值�!�
[詳細] 鐘母李太孺人墓(《清遠縣文物志》記為鐘令公李太夫人墓),坐落于源潭鎮(zhèn)踵頭村委會雞板嶺觀音坐蓮。據《明鐘母李太孺人墓志銘》記載建于明萬歷十七年(1589年)。此墓建于半山腰,坐東南向西北,呈交椅狀,由墳頭、抄手、掛榜、墓堂、享堂等構成,墓堂前部為月堂,圍壟呈蓮座狀,因而此地得名“觀音坐蓮”,面闊16.4米,縱深23.84米,占地面積390.98平方米。曾被盜墓,墓碑位置有一洞口,墓碑已失,可能被埋在墳頭前的泥里。抄手護壁用三合土夯筑,前設二道掛榜,頭道掛榜右側設《明鐘母李太孺人墓志銘》,其文由勒四高、蔡獻臣、曹常芳等三位明代進士撰寫,二道掛榜左側有《李太夫人奠文》,記敘巡撫、知府等官員所送祭品。據《長樂縣志》(清同治版)縣令名冊中記敘:“鐘萬祿,清遠人”。明萬歷年間任長樂縣令,其母李太孺人死后……
[詳細] 李昭毅將軍墓位于清遠市清城區(qū)東城街長埔村委會螺坑村腩蛇嶺半山腰,建于明嘉靖丙午年(1546年),墓穴坐西向東,墓呈交椅狀,由墳頭、抄手、享堂、拜堂、后土等構成,面闊17.25米,縱深18.85米,面積325.2平方米。抄手護壁為夯三合土墻,外石灰砂批蕩,高約2米,掛榜沒有碑記,而在左掛榜前有一銘記碑座,銘記內記述李昭毅的生平。據墓銘記載:李昭毅將軍時任柳洲提督兼兩廣總督,于嘉靖丙午年(1546年)正月初四前往英德潖江剿匪時戰(zhàn)死,后由其兒子埋葬于此,死時48歲。傳說當時36人陪葬。該墓曾多次被盜,也歷經戰(zhàn)火。《清遠文物志》記為李昭穆有誤,地址在鳳城街沙田社區(qū)也有誤。該墓結構基本完整,規(guī)模較大,對研究古墓建筑和本地歷史有一定參考價值�!�
[詳細] 適耕園位于廣東省清遠市清城區(qū)洲心街洲心社區(qū)健康路清遠市新北江制藥有限公司內,據屋主介紹建于1930年,是清城區(qū)保存最完好的中西混合式民居建筑,坐北向南,整個建筑呈凹形,面闊三間14.2米,縱深一進13.5米,占地面積190平方米,為二層磚木結構建筑。前面兩側呈半六角形,左前部為涼臺,有四條圓柱直上二樓頂承載磚拱門,涼臺與門廊相通,大門鑲門夾石,門額石上刻有“適耕園”陰文大字,并設木籠門和木板門。明間為客廳,左次間設一房一廚房,右次間設二房一梯間,右二房西墻突出一窗位,梯間有一后門。二樓與一樓布局基本相同,右二房突出位開一小陽臺。瓦面由封檐墻圍封起來,共設二十九檁。據說當年陶鑄、趙紫陽下鄉(xiāng)蹲點時曾在此居住。該民宅結構較為完整,風格獨特,對研究當地中華民國時期的建筑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詳細] 孫中山塑像位于廣東省清遠市清城區(qū)鳳城街道東門社區(qū)中山公園內,始建于1925年,坐東南向西北,建筑平面呈正方形,由臺基、基座和塑像構成,長寬均為14.5米,面積210.25平方米。孫中山塑像立在方柱體基座上,下有一方形臺基。臺基高1.33米,基座2.5米,塑像2米�;嬗锌偫磉z囑石碑,臺基四面有臺階。原坐落于先鋒中路原清遠縣舊中山公園(現城市廣場),作者朱明利。1958年遷往新的中山公園,幾經易址,最后定于現址。原總理遺囑石碑在文革-時更換為現在的石碑。該塑像結構基本完整,對研究現代革命歷史有一定參考價值。……
[詳細] 向秀麗公園坐落于廣東清遠市城區(qū),公園占地面積不大,只有四萬一千多平方米,卻是一個山青水秀,幽靜的地方,向秀麗紀念館位于公園里,是清遠市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基地。今年清明節(jié)前,社區(qū)黨委組織黨員前往參觀學習,緬懷這位為公犧牲年輕的共產黨員。……
[詳細] 東江縱隊北江支隊司令部舊址位于佛岡縣高崗鎮(zhèn)寶山村。1945年7月至1946年夏,東江縱隊北江支隊司令部駐地。東江縱隊北江支隊司令部舊址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反映了當地在抗日戰(zhàn)爭中的重要角色和貢獻。然而,由于信息有限,我們無法提供更多關于該舊址的具體歷史背景、保護狀況或其他相關信息�!�
[詳細] 廣東省立文理學院連縣辦學舊址位于連州市東陂鎮(zhèn)西塘村,建筑時間為清末至民國,山墻為青磚砌筑,屋面上置陰陽板瓦。2022年7月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十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該舊址包括多個建筑,如五福公所、江夏村香林寺、陳氏宗祠和觀山祠觀音閣等,這些建筑都是借用原有的民房。廣東省立文理學院的前身為廣東省立教育學院。在廣州淪陷前夕,學院學生參加了全省大學生集中軍事訓練。廣州淪陷后,部分學生隨集訓隊遷至連縣星子,部分疏散回家,而學院則于1937年秋遷至廣西梧州市。1939年初,學院再次遷至廣西融縣,同年冬因粵北戰(zhàn)事,學院遷至連縣東陂。1940年夏,學院改辦為廣東省立文理學院,院長仍由林礪儒擔任13�!�
[詳細] 楊愈將故居位于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福堂鎮(zhèn)新溪村委會五村,距今約200年的歷史。該建筑按客家圍樓建筑風格所建,座東向西,磚木結構,三進二井布局,總面積約1000平方米。……
[詳細]
闂傚倸鍊烽懗鑸电仚缂備浇顕ч悧鎾崇暦濠靛牅娌柣顓у亞閹虫捁鐏冮梺鍛婁緱閸樿棄鐣靛澶嬧拺闁告繂瀚峰Σ褰掓倵缁楁稑娲ょ壕褰掓煙閹澘袚闁绘挻鐟╅弻娑滅疀濮橆兛姹楅梺娲诲幖閻倿寮诲☉妯兼殕閻庯綆鍋勯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