甌海區(qū)旅游景點介紹
 | 梧田老街位于溫州市甌海區(qū)梧田街中段,跨溫瑞塘河東西兩段,是塘河水鄉(xiāng)最具代表性的區(qū)域之一,整體風格延續(xù)溫瑞塘河兩側的騎樓民居特色,生動還原溫州古城縱橫交錯的水系景觀。老街重構26組仿古庭院,打造集文化、休閑、娛樂、水臺商業(yè)等于一體的文旅商業(yè)特色街區(qū),成功引入符合老街韻味的商戶,囊括“古甌越造物處”、東甌書院等非遺體驗業(yè)態(tài)…… [詳細] |
 | 景山公園位于溫州市區(qū)西部,占地面積4000多畝,距市中心約2.5公里。溫州動物園坐落于景山公園內。交通極其方便,地理位置優(yōu)越,自然風景優(yōu)美,景區(qū)內分布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正和堂和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東甌王墓,還分布有唐代名寺護國寺和宋代道觀紫霄觀等多處名勝古跡,人文底蘊深厚,是一處具有濃郁地方民俗特色的生態(tài)休閑型森林公園。為…… [詳細] |
 | 黃淮墓位于甌海區(qū)茶山街道南柳村大羅山北麓。墓丘扶椅式,由條石砌筑。前有兩座神道碑,兩側各有石翁仲等石像生等若干對。墓域面積約500平方米。黃淮(1367—1449),字宗豫,號介庵,明初永嘉(今鹿城區(qū))人。洪武三十年(1397)進士,授中書舍人。成祖即位之初,選為內閣大臣。成祖征戰(zhàn)在外,命輔佐太子監(jiān)國。深謀遠慮,成祖贊…… [詳細] |
 | 孫詒讓墓位于甌海區(qū)梧田鎮(zhèn)慈湖南村南面山麓,坐南朝北。平面呈半橢圓形,面闊10.44米,進深12.8米。墓室-石墻,高0.5—1米。供壇以卵石鋪地,四圍青石欄桿,墓前墓碑直書:“清儒孫詒讓墓”。孫詒讓(1848—1908),字仲容,號籀庼,瑞安人。晚清國學大師,教育家。著有《墨子間詁》、《周禮正義》、《古籀拾遺》、《契文…… [詳細] |
 | 任凱杰墓位于甌海區(qū)郭溪鎮(zhèn)任橋村老虎山北坡。墓丘扶椅式,面闊10.8米,進深21米,面積約500平方米。任凱杰,福建興化縣赤岸石街人,于南宋咸淳年間(1265—1274)避亂到永嘉,造“任橋”以利交通。…… [詳細] |
 | 通濟橋位于甌海區(qū)澤雅風景區(qū)金坑峽景區(qū)內,又稱為半嶺橋。原為木橋,清光緒二十年(1894)重建時改為塊石壘砌的石拱橋,長29.9米,寬3.35米,大拱矢高6.1米,跨9.1米�!� [詳細] |
 | 嶼山廟位于甌海區(qū)澤雅鎮(zhèn)嶼山村,又名葉侯王廟,清同治八年(1869)重建。二進五開間,坐北朝南,磚木結構。由前廳、廂廊、戲臺、正殿組成。正殿通面闊16.9米,通進深6.7米,懸山頂。梁枋上有同治八年(1869)重修墨書和資助題記�!� [詳細] |
 | 永寧橋位于甌海區(qū)澤雅鎮(zhèn)源口村,別名馭流橋,亦名“源口漫水橋”。始建于明朝,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曾大修。橋長97米,寬約1.3米,設碇步式橋墩25座,上刻凹槽,再以三條石梁榫接成橋面,兩旁以粗大的石條頂護。橋面距河面不足0.5米,當水流猛漲時,可漫橋面而過,水勢減弱后,又照常通行人車馬。造型簡潔質樸,結構合理。茅以…… [詳細] |
 | 分水城位于甌海區(qū)瞿溪鎮(zhèn)與瑞安市湖嶺交界處,筑于明中期。城墻以塊石、條石壘筑,全長500多米。距分水城約800米,有王卓隸書“石巖屋”摩崖題刻。巖屋內有瑞安孫鏘鳴所撰《分水城至瞿溪、雄溪兩路種樹記》石碑一座。從雄溪至分水嶺城的山嶺上,多植楓樹,人稱楓樹嶺。入秋后,天高氣爽,紅葉似火,別有一番情趣�!� [詳細] |
 | 羅大師塔墓位于甌海區(qū)仙巖鎮(zhèn)西一村,俗稱狀元墳,建于明代。由花崗石雕成的基座、塔身、塔頂組成,高1.5米�;殢涀峡萄錾徏y,雕飾精致。塔身瓜棱形,上刻“羅□大師之塔”一行六字,上置覆盤,作六角攢尖式頂。塔后有一堵三扇石屏風,通面闊6.55米,中扇高1.7米,左右扇高1.07米,懸山頂。墓域占地約45平方米�!� [詳細] |
 | 麗塘井位于甌海區(qū)麗岙鎮(zhèn)麗塘村,建于北宋元符元年(1098)。井體石砌,口徑0.67米。井欄由整塊花崗石鑿成,外六角形,內圓形,高0.57米,徑1.05米,厚0.42米,上刻題記“元符戊寅八月王杲舍□□砌”。井水清冽,久旱不干。…… [詳細] |
 | 白象寺位于甌海區(qū)南白象街道,又名瑜珈寺,白云道觀。肇建于唐貞觀年間(627—649),宋崇寧三年(1104)大修,明末重建。坐北朝南,二進五開間。正殿通面闊20米,通進深17.4米,磚木結構,重檐歇山頂,明間梁架抬梁式,次梢間穿斗式,月臺兩旁有六角古井�!� [詳細] |
 | 密印寺位于甌海區(qū)南白象街道頭陀山麓。俗稱頭陀寺,又名妙智寺。相傳唐代高僧玄覺(665—713)曾棲遲于此。五代后漢乾祐年間(948—950)正式建寺。明末禮部尚書瑞安林增志(1593—1667)在此削發(fā)為僧,并興復禪寺。順治八年(1651)落成,寺宇宏敞巍峨,“地廣十數(shù)畝”,“千楹萬礎,紺殿飛樓”,“可與吳越雙經、天童…… [詳細] |
 | 劉基廟位于甌海區(qū)仙巖鎮(zhèn)穗豐村。原為劉氏宗祠,后改為廟。萬歷十九年(1591)擴建,始具規(guī)模。占地面積近千平方米,坐北朝南,磚木結構,由前殿、后殿、戲臺和左右回廊組成。前殿面闊五間,通面闊20米,明間抬梁式,次梢間穿斗式構架,重檐硬山頂。后殿面闊七間,通面闊19.5米,雙蓬式硬山頂。1989年集資大修,并塑造劉基父子三尊…… [詳細] |
 | 谷寅侯故居位于甌海區(qū)梧田街道梧田街村梧田街296號,建于1906年。故居坐南朝北,面向溫瑞塘河。由門臺、兩廂、正屋組成小三合院。門臺磚砌單開間,兩側為磚垛,基座磚砌做拼花幾何條紋,上部各設兩條長形凹槽,花崗巖門楣,上設四組斗拱,駝峰承方斗,出挑承磚挑檐。圍墻平面外撇成“八”字形,兩廂各兩間,屋內尚留存青石牌匾,上陽刻楷…… [詳細] |
 | 琦君故居位于溫州市甌海區(qū)瞿溪街道,年代為民國。琦君故居位于甌海區(qū)瞿溪鎮(zhèn)三溪中學內,由正屋、涼亭、水池、左右廊圍成合院式建筑。正屋明間前檐置五扇門,次間為檻窗,明間后金柱間設五扇屏門,門后東側為樓梯可至二樓。二樓南側有美人靠,東、西、北三面為西式風格,廊柱為清水磚柱,柱間為連續(xù)券。屋面鋪設小青瓦。廂廊為四間單層硬山頂建筑…… [詳細] |
 | 水碓坑村位于溫州甌海區(qū)澤雅鎮(zhèn),村內建筑風格多為江南清代民居形式,其合理的建筑布局和古樸自然的建筑群是研究明清時期江南地區(qū)村落文化的實物例證。村內還保存多所水碓、紙槽、腌塘等古老的造紙技術,尤其是明代造紙遺址四連極具研究價值,這里是中國造紙術的“活化石,古代造紙術實物遺存的代表。史料載,澤雅先民大部遷自福建南屏,為避亂而…… [詳細] |
 | 圣壽禪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年代:明、清公布時間:1997年8月29日位于仙巖鎮(zhèn)仙南村積翠峰下。原名仙巖寺,始建于唐貞觀年間(627-649),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敕賜“圣壽禪寺”額,故名,一時成為東甌主要道場�,F(xiàn)存建筑為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和乾隆以后所建。占地面積約2萬平方米,坐北朝南。中軸線自南向北…… [詳細] |
 | 三垟周氏舊宅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代:近代 公布時間:2005年3月16日大地主周衡平建,坐北朝南,平面呈不規(guī)則方形,總占地面積約2000平方米。建筑依次為門臺、前廳及主樓。門臺及前廳均為晚清時建,門臺磚砌,單間懸山頂;前廳面闊九間,屋面硬山式,兩端用觀音兜山墻。主樓磚混結構,二層樓房,建于20世紀30年代,面積達…… [詳細] |
 | 紫霄道觀位于浙江省溫州市著名景區(qū)雪山北麓,是溫州市道教協(xié)會駐地。冬天積雪久而不化,故有“臥雪”之稱。紫霄道觀始建于元朝泰定元年(1324)。由紫陽派第17代大師柯符宗主持創(chuàng)建,后逐步擴建三進、二軒、一閣。至紫陽派第40代大師謝夷玉改傳龍門派十五代大師賈本清住持,后傳至第二十三代嗣師施宗明。…… [詳細] |
闂佺ǹ绻堥崝灞矫瑰Δ鍛嵍闁哄瀵ч崐鎶芥煙閸忚偐鐭岄柛宀嬫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