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芒中佛寺位于普洱市孟連縣城以東娜允鎮(zhèn)景吭村芒中小組,建于清光緒八年(1882年),系傣族南傳上座部佛教寺宇,由大殿、僧房、引廊、佛塔等組成。占地面3050.41平方米,建筑面積678.73平方米,四周有石砌圍墻。芒中佛寺,傣語稱為“洼拉所坦”,以佛殿為中心呈縱向式分布,坐西朝東,佛殿前為走廊,西北側為僧舍,東北側為佛塔……[詳細] |
![]() | 文山州博物館北面臨盤龍河,人工湖及州市政中心,四面綠樹環(huán)抱,風景優(yōu)美迷人。建筑以三七文化為設計理念,三疊體量,象征文山各民族文化的和諧共存;七面石墻,展示著文山悠久的歷史文化和民族文化。建筑體型為三大特色地域文化符號:傳統(tǒng)建筑、銅鼓、梯田。從下至上逐漸收分的建筑造型,象征了少數民族地區(qū)的人民積極向上、挺拔不屈的堅韌精神……[詳細] |
![]() | 文筆塔是文山標識性建筑之一,最初建于康熙年間,叫拱翼學宮,曾有“雁塔秋風”之說,也是文山舊八景之一。1998年3月底文筆塔重建而成,2022年9月重新修繕。文筆塔的登山道全長457米,共有999級臺階,分為三段,呈“之”字型,暗含傳統(tǒng)的“三陽開泰”吉祥之意,登上這999級臺階,象征著祝福人們吉祥安康的生活。文筆塔高49……[詳細] |
![]() | 文山市五子祠,始建于明萬歷十四年(1586年)。據文山史志和史料記載,“五子祠”所在之地本是明代龍土司家的宗祠,現存過廳、大殿和兩廂房,總占地面積1426平方米,建筑群內單體建筑的結構和風貌保存還較完好。隨著城市建設力度的加強,此類建筑隨之越來越少,院內的古柏、羅漢松更是難得,加之該建筑地處市中心,有著較高的保護和利用……[詳細] |
![]() | 玉溪九龍池古建筑群位于云南省玉溪市紅塔區(qū)西北10千米的奇黎山麓的玉溪九龍池公園內,始建于元代,擴建于明清。1984年成立玉溪九龍池公園,園內以清澈旺盛的源泉、雄峻的山崖、依山而建的古建筑群、參天的古樹而著名。經歷代增修,留下由九龍宮、大觀樓、文星閣、觀音殿、三圣殿、聽泉樓、古戲臺、五司廟、雅集軒等9處單體建筑組成的古建……[詳細] |
![]() | 李彪為彌渡大莊營人,生于清嘉慶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在榮獲“內閣中書街”后第四年,也即公元1896年逝世于故鄉(xiāng),享年76歲,先生逝世后,彌渡通判孫純武為其撰寫了《墓志銘》,遺體安葬于大莊街后山坡上,其東北距縣城10余公里。雖經一場浩劫,先生墓冢尚存,墓碑、墓�;就暾�1983年,李彪墓經彌渡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第……[詳細] |
![]() | 師范墓葬于彌渡壩下川東山蔡家地與干海子之間,名叫一碗水的地方,原墓由翰林學士谷西阿題碑文,舉人張登瀛作傳。可惜在“文革”期間皆被徹底毀壞,墓碑全無。1991年,經師范后裔去臺同胞師��先生出資1萬余元,重新修復了師范墓。墓高、寬各4米,整座墓坐西朝東,聳立于青松叢林之中。1983年,經彌渡縣……[詳細] |
![]() | 黃礦廠明代銀礦采礦冶煉遺址位于彌城東約5公里的東山嶺谷之中,其北至天橋山以南,東達大山,新街子山一帶,南至廠街箐以南的峽石洞,西至東谷以西的太極山乃至烏龍?zhí)兑粠�。由北至西南長約4公里,東北至西長約3公里。東北和西南走向的兩山脈形成谷地,采礦冶煉區(qū)域分布在兩山脈間,全礦區(qū)共分古礦洞不下五六十個,冶煉場地不少于四大區(qū)域,于……[詳細] |
![]() | 營盤山新石器遺址,位于寅街鎮(zhèn)白云寺后營盤山(又名諸葛寨山)與苴力交界的地方。坐西面東,背風向陽,山西麓傍苴力鎮(zhèn)青石灣村,距彌城約17公里。在1985年4月的文物復查中首次發(fā)現,遺址范圍很廣,營盤山周圍山坡均有新石器時代遺物發(fā)觀,遺址中心區(qū)域營盤山土壤呈黑、紅、黃、橙、棕諸色,山坡表層遍布陶器碎片。遺址中心區(qū)域南北長30……[詳細] |
![]() | 李文學起義遺址位于彌城南100余公里,牛街鄉(xiāng)馬鞍村委會瓦盧村后的天生營頂峰,距牛街鄉(xiāng)政府駐地密滴20公里。1965年1月20日,經云南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省級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咸豐六年四月七日(公元1856年5月10日),彝族農民李文學在天生營誓師起義,起義軍推舉李文學為“夷家兵馬大元帥”。歷經艱苦奮戰(zhàn),起義軍控制……[詳細] |
![]() | 金殿窩是1982年7月經本縣業(yè)余文史工作者考察發(fā)現的古城遺址,位于彌渡紅巖鎮(zhèn)北約2公里的新發(fā)村(原名大鋪地)后,跨河而上的“鋪山”上,依定西嶺下,順山而上,仰對懸香崖、先鋒營(頭營盤)、白王寨、三營盤,構成一條南北軸線,西南白崖城,其間有雞鳴村桃園火葬墓地,東北傍小王寺、馬軍廠,總面積不下10余萬平方米,“金殿窩”是當……[詳細] |
![]() | 阿納恐龍化石地點,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同時發(fā)現早、中、晚侏羅紀恐龍化石的地方。位于楚雄州祿豐縣恐龍山鎮(zhèn)阿納村委會,為一沉積類型的小盆地。1981年發(fā)現、1997年開始發(fā)掘,在盆地中分布有侏羅紀地層,分屬早、中、晚3個時期,均發(fā)現有恐龍化石。其中早期地層中為原蜥腳類恐龍,屬祿豐蜥龍動物群;中、晚期地層出土了……[詳細] |
![]() | 灰壩巖畫位于楚雄市永仁縣永興鄉(xiāng)灰壩村委會北1千米,南距紅星水庫800米,地勢南高北低,白馬河自南向北流入金沙江。巖畫在白馬河中游北岸的一青灰色石英巖表面,巖面上有人工粉糊的朱紅色粘附物。從遺留的斑駁痕跡看,原來應該是一幅巨型巖畫,按遺留痕跡測量長17、寬3米,幅面很大,屬新石器時期的遺存。由于在長久的日光暴曬和風雨浸蝕……[詳細] |
![]() | 先鋒營烈士陵園位于楚雄州永仁縣城東先鋒營山坡上,陵園1968年動工,1970年建成,總占地面積為26668平方米,其中烈士墓占地1437.7平方米。園中有紀念塔一座,為方柱錐形塔,四面刻有“為國犧牲永垂不朽”、“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等毛主席語錄;此外還有烈士名錄禮贊碑、八角亭、噴水池、牌坊等。先鋒營烈……[詳細] |
![]() | 方山靜德寺遺址位于楚雄州永仁縣永定鎮(zhèn)方山風景區(qū)立象峰之巔,始建于元朝延祐三年(1316),咸豐十一年(1861年5月)被毀,同治元年由(1862年)邑人捐資重修。其后又經多次廢毀重修,現靜德寺為1993年重建。寺初建時共有三重佛堂,九個天井,大小房屋36幢126間,佛像108尊,住寺僧眾多達800余人。靜德寺原來的遺跡……[詳細] |
![]() | 清真寺位于楚雄州永仁縣永定鎮(zhèn)環(huán)城西路13號,距永定河200米處,建于清光緒十二年(1886)。建筑坐西向東,占地面積577.69平方米,分前、中、后三院。正殿為單檐歇山頂,抬梁式木構架,磚木結構,面闊3間12.64米,進深13.3米,殿面上方掛有“于穆不已”、“伊教萬古”、“真光普照”三塊牌坊,回民在殿內及堂前做禮拜�!�[詳細] |
![]() | 黌學館位于楚雄州永仁縣永定鎮(zhèn)文匯路15號,始建于明代萬歷年間(1616),原為“祭孔興學、仿古社學”而建,多次毀廢復建。清康熙年間董安幫捐資修復,清乾隆年間陳詮再次修建,清同治年間譚翌邦又復修大成殿。現黌學館經2012年修復后,占地面積4285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積2295平方米,包括大成殿、大成門、南廡、北廡、南耳房、……[詳細] |
![]() | 楊家山石棺墓群位于楚雄州永仁縣維的鄉(xiāng)桃苴村委會恩就村民小組背后楊家,南距大把關村600米,所處位置平坦開闊,有部份石棺裸露出地表。墓群占地360平方米,石棺墓呈不規(guī)則片狀分布,往往幾座墓集中在一起�;緲嬛椒ḿ床捎卯數靥烊坏姆謱由皫r石板,五面鑲嵌再加蓋板。推測墓群同以往發(fā)現的永仁菜園子新石器時代石棺墓相似。楊家山石棺……[詳細] |
![]() | 中和傳統(tǒng)民居建筑群,含中和老街、夏氏故居、夏家大院,位于楚雄州永仁縣中和鎮(zhèn)中和村委會中和老街,2012年被公布為云南省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中和老街中和老街建于清光緒十九年(1893),建街始祖為夏匡周,古街形成主要是源于大姚石羊鹽業(yè)發(fā)展,中和古街是鹽運驛道的中轉站。老街占地面積23976平方米,現存街面為20……[詳細] |
![]() | 回龍橋位于楚雄州永仁縣城南郊,小旱壩村東南面300米,始建于清代乾隆九年(1744年)。橋為三孔石拱橋,長34.5米,寬6.5米,孔徑8米,拱劵縱聯砌筑,橋面原來用條石作護欄,現護欄已無。橋墩寬3.9米,基部為梭形分水尖。該橋為南絲綢古驛道上的石拱橋之一,1940年抗戰(zhàn)期間作為滇緬公路輔助線的西祥公路使用,直到1956……[詳細] |
鍏充簬鎴戜滑 鑱旂郴鏂瑰紡 鍏嶈矗澹版槑 缃戠珯鍚堜綔 鎴戣渚涚ǹ |
鑱旂郴鎴戜滑锛� QQ锛�2642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