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貴州省旅游

貴州省旅游景點介紹

  貴陽北天主教堂(今和平路)是貴陽市現(xiàn)存歷史最長、中西建筑風格混合的天主教教堂。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天主教傳入貴陽。道光三十年(1850年)天主教貴州教區(qū)第一任主教白斯德望(Albrand,1805年-1853年)修建了貴陽第一所長17米,寬11米的正式天主教堂。同治十三年(1874)貴州主教李萬美將原教堂拆除重建,光緒元年(1875年)因火災使即將完成的教堂付之一炬,后再行重建,于次年完工,即今上北堂之大教堂。主建筑大教堂(現(xiàn)存)長50米,寬18米,檐高10米,建筑面積850平方米。隨著100多年的城市變遷,大門朝向改在相反的和平路一面,教堂整體面積也縮小了二分之一�,F(xiàn)占地約8000平方米,所剩下的歷史建筑10來座。目前,貴陽北天主教堂仍是全省天主教的中心和最大的教堂�!�[詳細]
貴陽清真寺
  貴陽清真寺位于貴陽市合群路團結巷,始建于清雍正二年(1724)。歷來為貴陽地區(qū)信奉伊斯蘭教的教徒進行宗教活動、宗教教育、議事的場所。20世紀60年代,清真寺幾乎毀完,1981年開始恢復,1984年完成,現(xiàn)有建筑面積118平方米。1983年該處被公布為貴陽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鐫刻于貴陽市花溪區(qū)小碧鄉(xiāng)大地村東300米青山崖壁上的“是春谷”摩崖,堪稱貴州摩崖上乘之作。因其具有重要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且規(guī)模宏大,經(jīng)貴州省人民政府批準,于1985年11月2日公布為貴州省文物保護單位。“是春谷”摩崖,俗稱寫字巖。系謝庭熏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營造,歷時五年告竣,至今完好。謝庭薰(1728年~1798年),字自南,一字蘭谷,號韶莊,別號捧日生,貴筑縣大地(今花溪區(qū)小碧鄉(xiāng)大地村)人。乾隆十八年(1753年)舉人。歷任貴州畢節(jié)縣教諭,獨山州學正,永寧州學正,并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任江蘇松江府婁縣知縣。關心地方教育和文化,有政聲。曾將已刻和未刻的周漁璜詩合并刻印為一集。曾編纂《獨山州志》、續(xù)《永寧州志》、《婁縣縣志》等。其中《獨山州志》為乾隆三十四年(1769……[詳細]
324、觀風臺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觀風臺遺址在貴陽市觀水路南側小山上,緊臨南明河,與甲秀樓相望。1983年9月列為貴陽市文物保護單位,是貴陽市名勝古跡之一。觀風臺,又名觀象臺,始建于明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由當時貴州巡撫畢三才建,以鎮(zhèn)水口。自創(chuàng)建以來,近四百年間涌現(xiàn)了不少文人學士登臨詠贊之佳作,但要追溯其建臺的起因經(jīng)過,落成時間及因何得名的緣由,還要從巡撫畢三才所作《觀風臺碑記》中去探尋。觀風臺在會城外東南一里,萬歷三十二年巡按御史畢三才建,自為記。記曰:“昔稱人物志,多系乎風土。夫五方之英,成于天地,孕于山川,資為國用。地靈人杰,祥發(fā)符徵,機固不偶然也。黔當萬山中,為西南荒服,稱不庭不貢之區(qū)。乃高皇帝開辟疆宇,列圣翱翔道化。迨我皇上御寓三十二年,車書禮樂,廓為大同,一時戶口殷繁,豪杰彪起,聲名文物,幾埒上國,夫非山靈……[詳細]
325、擺郎風水塔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擺郎風水塔,位于距貴陽市區(qū)十公里的南明區(qū)朝陽鄉(xiāng)擺郎村的擺郎壩子上。1997年,貴陽市人民政府將擺郎風水塔列為貴陽市文物保護單位。風水塔的始建,因未發(fā)現(xiàn)碑記,尚難確定確切的年代。清道光《貴陽府志》中載,“回龍寺……,一在擺郎堰,寺前有風水塔,七級。”《貴陽府志》成書于咸豐元年(1851年)從以上的記載中得出,風水塔距今至少有一百五十多年的歷史。據(jù)當?shù)氐拈L者說:“昔日的塔檐下曾系有鐸鈴,每當風起時,吹動鐸鈴,清脆的鈴音便與近在咫尺的回龍古寺內鐘聲相應和,今天塔上的鐸鈴早已不存在,寺內的古鐘也早已損毀,只余下一座破敗的戲臺,讓后人見了,可能會聯(lián)想到一些當年的熱鬧景象吧!民國28年(1939年),貴陽私立達德中學,因避免日機的轟炸,遷往擺郎,回龍寺是該校學生的宿舍,距風水塔僅百余公尺,有著革命傳統(tǒng)的……[詳細]
劉統(tǒng)之先生祠
  劉統(tǒng)之先生祠,位于貴陽市白沙巷52號。始建于民國6年(1917年),原來是貴州省財政廳長張協(xié)陸的私人宅院。民國8年(1919年),被貴州督軍劉顯世收購,改為祠堂,祭祀父親劉統(tǒng)之。劉統(tǒng)之(1840年—1910年),名劉官禮,字統(tǒng)之,貴州興義人。咸豐時棄學從戎,參加團練。同治初年因鎮(zhèn)壓白旗軍起義有功,被任命為興義府安義鎮(zhèn)各軍統(tǒng)領,升在籍知府,后加道員銜,留云南用。光緒末,因在家鄉(xiāng)率團抗擊廣西會黨起義軍,收復興義,升云南后補道,統(tǒng)領興義滇黔靖邊營。晚年擴建書院,辦新式學堂,興實業(yè),對地方有建樹。此宅原占地4500余平方米,主體建筑為木結構,現(xiàn)存前后院,占地面積約2000平方米。所有廳堂房舍都是穿斗式硬山頂建筑,兩山及后檐為磚砌空斗墻,前檐為木裝修,屋面蓋小青瓦。大門拱形,一二進正房面闊五間,明間都……[詳細]
  民國英式別墅,在今貴陽市南明東路18號院內。2003年9月22日,貴陽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它是我市上世紀民國三、四十年代時期建造在南明堂的諸多別墅之一。該別墅由陶馥記營造廠廠主陶桂林設計建造。別墅為花園式洋房,磚木結構,青磚紅瓦;兩層樓,四壁開窗;外墻面清水勾縫,內墻面刷白;共有正房10間,全鋪梓木地板;飯廳、客廳地面則梓木拼花,客廳內設有壁爐。二樓門廳處有10余平方米的陽臺,整個建筑面積為376.6平方米。房屋設計別致,結構牢固,通風采光良好。它是我市民國時期建造的諸多別墅中,較為有特色的一幢。隨著時代的變遷,原南明堂別墅群已先后拆除,唯有這座英式別墅完整的保存下來。它既見證貴陽城市的發(fā)展變化,又佐證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貴陽豪宅的建設狀況�!�[詳細]
328、雅關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雅關,俗名小關,原名鴉關、老鴉關,位于貴陽城北貴山左后側,為古代貴陽通往四川的驛道必經(jīng)之地,是貴陽北面的門戶。明(弘治)《貴州圖經(jīng)新志》云:“鴉關在治城北五里、群山環(huán)疊、中唯一徑可守�!毖抨P不知始于何時,但明初已有,素有“北門鎖鑰”之稱�,F(xiàn)存雅關關門為石砌拱券洞門,上建城樓,兩側各有一段城墻與山崖相連。門洞進深7.2米、高4.9米、寬3.75米,門內外均嵌有“北門鎖鑰”楷書題刻,落款為貴州布政使黎培敬和貴州按察使林肇元,時間是同治辛未[即同治十年(1871年)]夏吉日。雅關在明朝為貴陽“早春八景”之一,名“鴉關使節(jié)”。貴州儒學教授芒文縝有詩云:“皇華信使晨朝天,持酒餞別雅關前。紫荑芝草生滿地,鳥銜至此多經(jīng)年。問君入奏緣底事,機密事未易人先。天顏有喜降恩澤,指日關下迎歸鞭�!鼻宄P內原有居民數(shù)……[詳細]
329、花溪西舍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享有“貴州高原之花”美稱的花溪,史稱“花仡佬”。其名源于自古繁衍生息在這里的古老民族“花仡佬”,他們是仡佬族古代先民的一支。仡佬族與古代居住在貴州的僚人有密切的淵源關系,換句話說,仡佬族就是由古僚人發(fā)展演變而來。而古僚人則是西漢時期夜郎古國的主體民族之一。久而久之,民族名稱形成了地名,因此流經(jīng)其地的南明河上游河段也稱“花仡佬河”,就連河流上架設的橋梁,也稱“花仡佬橋”。由于地處省會貴陽市南郊,且為“八番之路所經(jīng)”之要津,“花仡佬橋”又名“濟番橋”,河也因名“濟番河”。到元、明時期,包括“花仡佬”在內,仡佬族居住的大部分地區(qū)為他族土司所統(tǒng)治。明代又在仡佬族世居地上建立了衛(wèi)、所、屯、堡等軍事機構(“花仡佬”就設有花仡佬堡,又稱橋頭堡)。明末以后實行改土歸流,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將撤消的……[詳細]
  百花湖是貴陽市近郊著名的旅游度假勝地,距離市區(qū)22公里。在百花湖畔茶飯寨營盤山上,至今還保留著一處古營盤城堡。這里原名屯,可能是明初設立的屯堡。該營盤坡城堡建于清咸豐元年(1851年),系當?shù)卮迕駷楸鼙鵀�、保地方而修建的。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因城墻低矮,復加修整。城堡平面布局呈圓形封閉狀,有東、西二門。原城堡內建有房屋、炮臺,現(xiàn)房屋、炮臺已毀,僅存基石;東、西二門及城垣尚好,垣高5米,下寬3米,頂寬1米。城堡內有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維修碑記一通。據(jù)(民國)《貴州通志·前事志》載:清咸豐、同治年間,史學界習慣上稱為“貴州發(fā)生各族農(nóng)民起義”。以漢族為主體的號軍起義,是咸同貴州各族農(nóng)民起義中聲勢最大的一支,因用頭巾為號,故稱號軍。各支號軍以纏頭巾顏色不同而區(qū)別,有紅號軍……[詳細]
  杜蓉烈士墓位于貴陽市西郊九公里野鴨鄉(xiāng)茶園村的一座林場上,四周青山環(huán)繞,松柏挺立,默默地守衛(wèi)著烈士的忠魂。1997年11月杜蓉烈士墓經(jīng)貴陽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杜蓉出生于民國11年(1922年)的重陽節(jié),貴州省貴陽市人,家境清貧,其父杜秦初,小學教師。母親周懷媛,家庭婦女。有五個兄弟姐妹,她居中。杜蓉在復旦小學畢業(yè)后,考入省立貴陽市女子中學,在這里,她開始接觸進步司學,接受革命思想,鉆研革命理論。她在國文教師王詩農(nóng)的影響下,經(jīng)常閱讀進步書刊。民國28年(1939年)2月4日,日軍轟炸貴陽,市中心成為一片瓦礫,女中遷至花溪,教學和生活條件都非常艱苦,但杜蓉在學習上孜孜以求,生活上勤儉樸素,一身干干凈凈的學生裝,烏黑的短發(fā)上別著兩枚黑夾針,俊秀的圓臉上常掛著微笑。杜蓉待人熱情誠摯,處事……[詳細]
332、貴陽珍珠泉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珍珠泉,又名珠泉、灑泉、龍泉,為天然泉,位于貴陽市西郊野鴨鄉(xiāng)龍泉村東側100米處龍泉村大寨(原名仡佬寨)南側,龍泉村因該泉而得名。1987年5月17日,珍珠泉被列為貴陽市文物保護單位。明代稱該泉為“酒泉”。清(康熙)《貴州通志》說:“珍珠泉在貴筑縣西三十里,泉冽,池中分六、七道而出,疊如貫珠之不絕”。民國《貴州名勝古跡概說》記載:“白龍洞附近有珠泉,分六、七道而出,累累如貫珠”。泉塘分為兩處,相距50米。大塘占地379.88平方米,小塘占地69.54平方米,總面積為450平方米。塘邊綠蔭似傘,樹木扶疏,泉塘內藻荇交錯,水草叢生,塘底噴出天女散花般滾動上升的水珠,晶瑩閃爍,恰似串串珍珠,此起彼落,永不間斷,故名珍珠泉。珍珠泉是喀斯特巖溶地區(qū)的一種自然現(xiàn)象,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離珍珠泉不遠的白龍……[詳細]
333、李端棻墓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李端棻墓位于貴陽市烏當區(qū)永樂鄉(xiāng)水塘村大關口松山半阜上,1987年經(jīng)貴陽市人民政府公布為貴陽市文物保護單位。貴陽市噴水池郵局后面有條由北向南的舊河道,名貫城河。河的東岸有條不寬的小巷,叫長春巷,清朝著名的維新大臣李端棻就出生在這巷內。李端棻(1833年—1907年),字苾園,貴州貴筑(今貴陽)人,幼年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由叔父李朝儀教養(yǎng)成人。20歲補博士弟子員,29歲中進士,入翰林,選庶吉士,授編修,擢內閣學士,為大學士倭仁、尚書羅敦衍所器重。因文學而受清同治、光緒兩朝知遇,歷任山西、廣東、山東等省鄉(xiāng)試主考官,全國會試副總裁。光緒十五年(1889年)他主考廣東鄉(xiāng)試時,十分賞識年僅十七歲的梁啟超,將堂妹李惠仙許配給梁,與梁結成親密的郎舅關系,并與戊戌維新運動結下了不解之緣。后遷任刑部侍郎、工部……[詳細]
  戴安瀾將軍衣冠墓位于貴陽市花溪公園內,原系土堆墓,坐東向西,占地100平方米,墓高150厘米,寬250厘米,立有墓碑,保存完好。戴安瀾,字衍功,號海鷗,清光緒三年(1904年)生于安徽省無為縣牛埠鎮(zhèn)。中學時期投筆從戎,后為黃埔軍校第三期學員。民國22年(1933年)任團長,在古北口戰(zhàn)役中重創(chuàng)日軍�!捌咂呤伦儭焙螅靼矠懮秊閲裾姷谄呤寐瞄L,在平漢一線抗擊日軍。在臺兒莊戰(zhàn)役中,用火攻陶墩,計取朱莊。民國27年(1938年),戴安瀾升為八十九師副師長,不久又升為二百師中將師長。民國31年(1942年),為了抗擊日軍,他奉命率部出國遠征,同年3月進人緬甸,駐軍東瓜。5月17日他親臨前線指揮,不幸被流彈所傷,5月26日下午5時因傷口惡化犧牲于緬甸毛邦,年僅38歲。對戴安瀾將軍的犧牲,舉國民眾……[詳細]
335、吳中蕃墓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吳中蕃(1618年-1696年),字滋大,一字大身,貴陽人。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舉人。桂王時出任遵義知縣,擢升重慶知府,尋調普安,撫恤荒殘,政聲大起,擢吏部文選司郎中。明亡,棄官逃入山中。清順治時,經(jīng)略洪承疇力薦,召為云南知府,力辭不就。康熙間,吳三桂反,入?yún)侨鹉桓�,后知不可與謀,拂衣而歸。后吳世藩繼立,脅迫其出山。不得已,他只好裝瘋,將原內閣學士方以智贈送給他,并視為珍寶一直放在懷中的硯臺摔碎,得以幸免。等平定吳三桂后,才將碎硯進行補綴,為此還寫下了《斷硯草》。吳中藩于康熙中兩度應邀編纂《貴州通志》,所敘《大事記》“甚合史法”。他一生雖著述甚豐,卻唯存孔尚任和顧彩為他寫序的《敝帚集》10卷,莫友芝稱其“質厚氣蒼,自然瑰異”。據(jù)《吳公中藩家傳》記載,他卒于公元1696年“正月初六日子……[詳細]
336、燕樓營盤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燕樓營盤
  位于貴陽市花溪區(qū)南21公里燕樓鄉(xiāng)北隅,地處燕樓壩子正中,青巖至燕樓公路旁七公里處。其西1公里為燕樓場壩,西北500米為燕樓中學,南1公里處為金山洞。燕樓營盤始建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同治五年(1866年)建成,歷時3年之久,為燕樓附近周氏等姓農(nóng)民所建,因營盤所在山形似一頭公牛,故俗稱公牛屯。此山為東西走向,東低西高,東山頭海拔1250米,西山頭海拔為1350米,整個山坡以南天竹、茅草為主要植被,營盤依山就勢建在山頂,由巨石砌成,南面筑有兩道城墻,十分堅固。今部分城墻已毀,營盤內房屋及其他建筑全無,僅存146間屋基及其他遺址和建營盤時的3通石碑,記載了營盤修建的時間:一為“天地生成”四字。字經(jīng)50余厘米,右側刻有“同治八年”,左下方刻有“公立”二字,字徑5厘米;二為“中和營”,字徑39厘……[詳細]
337、任可澄墓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任可澄墓位于貴陽市花溪以西4.5公里的磊花公路左側大秧田,坐西南向東北,占地50余平方米,墓前石碑高150厘米、寬75厘米,正中陰刻“任公志清之墓”。1989年9月,墓被盜,修復后批準將墓遷建,現(xiàn)為石墓,墓高2.5米,直徑3米,封土南北長4米,占地50平方米,墓前立有白綿石墓碑一通,并設仿石供桌及石凳。任可澄(1878年—1945年),字志清,號匏齋,貴州普定人,他出生于世代書香宦官之家,是清末民初頗有聲望的人士,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舉人,時貴州推行新政,興辦學堂,任志清與唐爾鏞、華之鴻先后創(chuàng)辦師范傳習所、憲群法政學堂,通省公立中學、優(yōu)級師范選科等校,自任主講。宣統(tǒng)元年(1909年)組織--預備會,任會長。辛亥(1911年)貴州光復后,任大漢貴州軍政府樞密院副院長。民國4年(1915年……[詳細]
338、周漁璜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周漁璜墓位于貴陽市花溪區(qū)黔陶鄉(xiāng)新寨坡腳,坐東向西。封土南北長4米,東西寬3.5米,高2米,墓前有碑一通。周起渭病逝后歸葬于黔陶鄉(xiāng)騎龍村南1公里松坡。土封石圍,高2.5米,直徑4.50米,坐東向西,墓碑一通,圓首,高2.5米,寬0.75米。額題“佑啟后人”4字,碑文楷書陰刻“皇清誥授通儀大夫,日講起居注官、詹事府詹事并翰林院侍讀學士加一級周公起謂之墓”。該墓1985年11月2日,經(jīng)貴州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為貴州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民國24年(1935年)4月,紅一方面軍長征期間,經(jīng)過四渡赤水、婁山關大捷等戰(zhàn)役后,揮師南下,兵臨貴陽,直逼昆明。4月8日,軍委決定野戰(zhàn)軍迅速占領貴陽以南的青巖及其以北花仡佬(今花溪)要點,以便掩護大軍通過定番(今惠水)及其以南地區(qū),尋求機動。4月9日,三軍團一個團在倪兒關向貴陽進攻,扼制滇軍向我軍側擊,掩護紅軍主力經(jīng)龍里、高坡向青巖開進。4月10日,軍委電令一、三、五軍團火速占領和控制青巖、定番。是日,一、三軍團按軍委命令迅速攻占了青巖、定番,五軍團司令部進駐青巖。紅軍經(jīng)過高坡時,在現(xiàn)高坡鄉(xiāng)大街北段民宅墻上用墨橫向隸書“-弟兄團結起來,殺死狗貪官,與紅軍聯(lián)合,一同到北方去打日本帝國主義去”“反對國民黨的--政策﹗”等標語,充分表明了我黨領導的紅軍將士北上抗日的決心。標語字跡清晰,保存完好,……[詳細]
  長坡嶺古驛道,在貴陽市白云區(qū)長坡嶺森林公園內。始建于元代,明初大加修整,沿途建立衛(wèi)所,保證驛道暢通。驛道用大小不等的青石塊鋪砌而成,大的石塊有一米多寬,厚20—40公分;小的石塊寬20—40公分,厚10—20公分。驛道寬1.5米,現(xiàn)存長約三公里路段至今保存完好。驛道表面石塊雖踩磨得發(fā)亮,但看起來仍十分牢固,可想當時足以勝任繁重的人背馬馱,擔負交通運輸任務。驛道藏身于茂密的林海深處,蜿蜒曲折,錯落有致,沿驛道藤蔓雜生、花香四溢。它原為貴陽入川的古驛道,在當時具有特殊意義,關系著調兵遣將、行軍作戰(zhàn)、糧秣運輸、情報通達、布宣號令、官員迎送、地方朝覲、物資交流、商旅往來、人口流動等軍事、政治、交通、郵傳、接待、商業(yè)的多種功能。這條驛道和省內其它驛道貫通,使貴陽成為一個交通樞紐中心,文化交流隨之日益擴……[詳細]

绮CP澶�13001937鍙� 绮ゅ叕缃戝畨澶� 44010602000422鍙�

鍏充簬鎴戜滑 鑱旂郴鏂瑰紡 鍏嶈矗澹版槑 缃戠珯鍚堜綔 鎴戣渚涚ǹ
鑱旂郴鎴戜滑锛� QQ锛�264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