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旅游

江蘇省名人故居景點介紹

西流灣8號民國建筑(周佛海公館)
  南京周佛海公館車水馬龍的南京中山北路中段東側(cè),斜伸著一條幽深的小巷,巷內(nèi)不遠處的民房后面,兩幢松柏掩映的西式洋樓夾雜在附近鱗次櫛比的高樓當中,顯得很是古樸,這便是過去的西流灣8號(今西流灣8號、9號的后面,正門開在中山北路150號國營東方漂染總廠內(nèi))周佛海公館。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fā)后,-各派軍閥、政治集團打著“共紓國難”的旗號,展開了一場新的分權戰(zhàn)。擠過蔣介石智囊團,號稱“文膽”的周佛海因擁蔣有功,在蔣汪重組的南京合作政府中,地位陡升,不僅擔任了江蘇省政府委員兼教育廳長,還戴上了一頂-中央民眾訓練部部長的桂冠。這時,-達官貴人紛紛在京都南京刮起了一陣置地建公館之風,周佛海不甘落后,偕夫人楊淑慧東尋西找,最后覓中了西流灣。周公館于1932年4月初開始動工營造,11月底公館竣工,12月……[詳細]
22、李宗仁公館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李宗仁公館
  李宗仁公館南京李宗仁公館坐北朝南,占地面積4473平方米。位于鼓樓區(qū)傅厚崗30號(原68號)。該宅院原系國民政府軍委會辦公廳副主任、首都-廳廳長姚琮(1891-1977年)于1934年7月建造。該處現(xiàn)為江蘇省省級機關第一幼兒園。院內(nèi),松樟楝桐,扶疏掩映,水池假山,賞心悅目。計有門房一幢,樓房一幢,平房二幢。公館主樓為西式帶0的三層樓房,磚混結構,并建有地下室。木地板,鋼門窗。一樓內(nèi)廊,氣勢不凡;二樓陽臺,軒敞明亮。青平瓦屋面,青磚清水外墻。兩幢平房建于樓后,有走廊與之相連。整個住宅四幢22間,總建筑面積227.1平方米。1937年8月9日,中央和紅軍代表應邀到南京參加國防會議,兩人就住在姚琮公館�?箲�(zhàn)期間,公館被日寇占用。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后,姚琮回到南京,接收該公館。次年,姚琮將該公館租……[詳細]
錦溪柿園(陸曙輪故居)
  柿園是近代著名畫家、圍棋國手陸曙輪先生故居,位于錦溪鎮(zhèn)古鎮(zhèn)區(qū)德求堂內(nèi),因園內(nèi)有兩株柿樹而得名。柿園兩字為現(xiàn)代著名書法家、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主席沈鵬先生所題,柿園主體建筑“片石山房”始建于清同治年間,緣于主人藏有石濤,《片石山房》古印一枚,又覓得古湖石一片,遂作書齋名。柿園現(xiàn)在是已故陸曙輪先生和他的次子陸家衡先生的書畫藝術陳列館。陸曙輪(1900年——1980年)名紀,字序倫、曙輪,號陸叔子、殘道人、柿園老人,昆山錦溪人,生性淡泊,有隱士風,善工詩、書、畫并擅圍棋,30年代曾作為中國圍棋國家隊隊員迎戰(zhàn)日本棋手。繪畫師從近代著名畫家陳伽庵,又為陸廉夫再傳弟子,曾執(zhí)教于蘇州淪浪美術�?茖W校,所作山水畫有元人氣息,作品《秋山蕭寺圖》等曾入選1937年全國美術展。陸家衡,陸曙輪老先生次子,字持平,現(xiàn)為中國……[詳細]
南京楊廷寶故居
  南京楊廷寶故居 南京楊廷寶故居位于玄武區(qū)成賢街104號,是楊廷寶先生在1946年10月自行設計建造而成。 故居宅院占地面積約一干平方米。為永久紀念楊廷寶先生在中國近代建筑史上的突出貢獻,1992年,南京市人民政府將楊廷寶故居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楊廷寶是我國近代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為國家培養(yǎng)了一大批建筑人才,堪稱近代建筑史上的一代宗師。 院內(nèi)嘉木成片,植有松樹、椿樹、枇杷樹等,高大蒼翠,濃蔭如蓋。還辟有數(shù)墑菜畦,綠葉油油,生機勃勃。墑頭有一石欄水井。北院墻有一小型花房和一叢修篁,竹影扶疏,頗具詩韻。院門鐵制對開,臨街朝西。院內(nèi)西南角有兩間小屋,原為門房,現(xiàn)空置。循十余米冬青夾道的水泥路折北,即至建于院東北的故居建筑。故居主樓坐北朝南,為西式三開間二層樓房,磚混結構,木門窗,內(nèi)樓梯,紅色平……[詳細]
25、呂思勉故居
呂思勉故居
  呂思勉故居,位于常州市區(qū)化龍巷十子街新生里8-10號。呂思勉(1884-1957年),字誠之,常州人,現(xiàn)代著名史學家。故居為硬山造清代建筑,坐北朝南,共四進21間,頭進為門屋,臨十子街,二進為大廳三間,后有翻軒。三進為客堂,堂前天井,蒔以花木,東西有臥室各一間。清光緒十年二月初一呂思勉出生于西首臥室,幼年即生活、讀書于此。四進為樓房上下各三間,天井東首另有廂房一間通東臥室,存呂思勉所藏圖書、字畫及生活用品20余箱。紅木橫匾“呂思勉故居”由周谷城書寫。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他的祖上是江蘇常州一個“世代仕宦”的書香之家,世上曾有“四世科甲”、“五子登科”。 高祖、曾祖、祖父、先父均讀書至仕,使呂思勉自幼受到家庭濃厚書香氣氛的熏陶。呂思勉從小入塾,十二歲時,因家貧無力延師,由其父母授以史部著作,十五……[詳細]
26、甘熙宅第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甘熙宅第
  甘熙故居始建于清嘉慶年間,俗稱“九十九間半”,與明孝陵、明城墻并稱為南京市明清三大景觀,具有極高的歷史、科學和旅游價值,是南京現(xiàn)有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私人民宅。在南京地區(qū)規(guī)模較大的多進穿堂式民居,都俗稱為“九十九間半”,究其原因,九是最大的陽數(shù)又是吉數(shù),過九到十就到了頭,而到頭就意味著走下坡,所以中國自古就有“九五之尊”的說法。中國最大的宮廷建筑是故宮,號稱“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最大的官府建筑為孔府,號稱“九百九十九間半”,而民居則最多不過“九十九間半”了,這半間既表示沒達百間的謙虛,又有僅半步就到目標的得意。甘熙故居其實總共有房間三百余間。行政位置:南京市白下區(qū)南捕廳15、17、19號和大板巷42號地理位置:東經(jīng)118°46′41″北緯32°01′42″歷史文化沿革:甘熙故居由三組五進……[詳細]
熊成基故居及生平史料陳列館
  走進東關街韋家井6號,這里是熊成基故居。前后共三進建筑,總建筑面積370多平方米,為兩個連體的“四合院”,青磚小瓦,木結構,典型的揚派建筑風格。熊成基故居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辛亥革命先驅(qū)熊成基是從揚州古城走出去的熱血青年。1887年秋,他就出生在韋家井一戸世宦家庭。熊成基幼年時讀過私塾,崇敬歷史上的民族英雄岳飛、史可法,立志報效祖國,遂報考進入安徽武備練軍學堂,后停辦回揚州應征入伍,入南洋炮兵學堂學習。早年熊成基曾參加了安徽岳王會、江浙光復會等革命團體,進行反清活動。熊成基從炮兵速成學堂肄業(yè)后,分配在新軍任炮兵排長,后調(diào)任安徽新軍炮營隊官,不久,經(jīng)人介紹暗中加入了同盟會,立志推翻清政府,在炮兵中積極宣傳革命。1907年在徐錫麟安慶起義失敗后,岳王會決定再次發(fā)動起義,熊成基被……[詳細]
鄭板橋故居
  鄭板橋故居,位于江蘇省興化市東城外鄭家巷7-8號。坐北朝南,前后兩進,有正屋坐南朝北房3間,另有門樓、小書齋、廚房各一間。故居內(nèi)陳列鄭板橋生活用具及鄭板橋書畫復制品,研究鄭板橋的資料等等,堂屋條臺上立有一古銅色鄭板橋全身塑像。1983年全面修繕。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該館基本陳列為“鄭板橋生平及藝術成就”。陳列“昭陽鄭氏家譜”、板橋老人的遺物、7種版本的《鄭板橋集》、板橋墨跡的復制品和照片以及有關的研究論著、資料和劇本、金石、傳說故事等。鄭板橋紀念館是中國歷史人物紀念館。1983年11月為紀念清代書畫家、文學家鄭板橋而建立。位于江蘇省興化市城區(qū)。該館藏品1181件,其中鄭板橋書畫墨跡33幅,金農(nóng)、閔貞、鄭鑾、劉熙載等人的書畫348件,當代名人為紀念鄭板橋、施耐庵而作的書畫833件。該館基本陳列……[詳細]
南京馬歇爾舊居
  阿爾弗雷德·馬歇爾(1842-1924)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英國及至世界最著名的經(jīng)濟學家。1982年,馬歇爾出生于英國倫敦區(qū)一個樸實的中產(chǎn)階級家庭,從小接受他那極為嚴厲的、期望他兒子能成為一個牧師的父親的教育。但他背叛了他父親的意愿,去劍橋大學圣約翰學院學習數(shù)學并獲得學士學位,并被選為圣約翰學院教學研究員。1877年由于他和瑪麗.佩利——一個他過去的學生結婚,-辭職,因為當時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的研究員們要像牧師那樣獨身。隨后,他先后擔任布里斯托爾大學校長,牛津大學、劍橋大學講師和教授(那時,獨身要求已取消)。他參加過英政府組織的政策咨詢活動,還曾是1890-1994年皇家勞工委員會頗有影響的成員。1880年,他擔任英國協(xié)會第六小組的主席,正式領導了創(chuàng)建英國(后改為皇家)經(jīng)濟學會的運動。1……[詳細]
30、陳六舟故居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陳六舟故居
  陳六舟故居陳六舟故居共兩處,一在糙米巷6號、8號、10號,一在東關街羊巷23號。陳六舟官至安徽巡撫。糙米巷,舊時稱曹李巷。此宅歷史上全部屬陳仲云家族的產(chǎn)業(yè),陳氏先后四代為揚州很有影響的官宦世家、書香門第。從道光壬午(1822)至光緒癸未(1883),陳家先后出了三位進士,父子二人賜傳臚,其后兩人為舉人、秀才。陳氏家族從陳仲云在道光壬午(1822),其子陳六舟在同治壬戌(1862),侄陳咸慶在光緒癸未(1883)先后參與殿試會考時,三人都賜進士。而陳仲云、陳六舟父子二人先后在殿試會考時又獲得二甲第一名,賜稱傳臚。歷史上揚州人稱陳家為“一門三進土,父子二傳臚”。陳氏住宅從地理位置,遺存房屋的現(xiàn)狀、體量、造型、構架特色都能印證是屬于清中期或更早的建筑。陳氏老住宅6號、8號磨磚門樓今尚存,形式相似,……[詳細]
郭紹虞故居
  郭家世居蘇州,由于家境貧寒,一直租房居住,而且經(jīng)常被迫搬遷。1927年,郭紹虞在燕京大學任教授后,生活較為安定,也略有積蓄,遂在蘇州購下大新橋巷一處建于晚清的普通民居,以奉養(yǎng)父母安度晚年,并請當時在家鄉(xiāng)任教的兄長郭際唐一家陪伴父母同住,自己則常在假期回蘇州看望雙親。該處故居即今大新橋巷13號。據(jù)郭紹虞子女回憶:大門外沿河曾有一高大照墻,兩旁是下到河埠的石階。穿過門房,經(jīng)由彈石鋪就的天井通往轎廳,天井兩旁砌有白色矮墻。轎廳后的天井也是彈石鋪砌,西側(cè)靠墻有一花壇,種有薔薇、梔子等花木,也有些太湖石。東側(cè)是走廊,廊的外側(cè)有矮墻。過天井是花廳,廳后有一拱門,上有郭魯卿手書篆體“大富貴亦壽考”六個大字。進入拱門,右側(cè)為方廳,廳內(nèi)方磚鋪地,房頂很高,夏季極陰涼。墻的上部有氣窗,窗上鑲有各種顏色的花玻璃,……[詳細]
蘇州玉涵堂(吳一鵬故居)
  玉涵堂位于蘇州閶門外的廣濟路上。它為明代吏部尚書吳一鵬的故居,歷史悠久,是蘇州最大的古建筑群。該古建筑分為三路五進,匯集了中國的各種房間的形態(tài),廳、堂、樓、閣、齋等等。玉涵堂為吳一鵬故居的主廳。玉涵堂的建筑特色明顯,它的雕梁畫棟,無一不顯示出了明代的文化和藝術特色。1982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12月,玉涵堂被公布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該古建歷經(jīng)數(shù)百年后,一直處于無人管理的清冷狀態(tài)。部分危險構架曾被拆除,在古宅的茶廳倒閉后,整座建筑群更是傷痕累累,危機四伏。蘇州市把修復玉涵堂作為政府2003年的實事工程,在修復與部分重建的規(guī)模工程量來說,是解放后蘇州歷史上少見的。修葺后的吳一鵬故居建筑群落為四路五進。除主廳玉涵堂為明代遺構,其余都是清代及民國年間的建筑。東路建筑為桃花塢木刻年……[詳細]
程先甲故居
  程先甲故居程先甲故居坐落于中華門西大百花巷11號,該故居房屋縱深七進,其中軸線與街巷呈垂直狀,一眼望去,展現(xiàn)出一道古樸雅致的晚清民居建筑的風景線。此屋原系光緒年間一個名門黃姓大宅。宣統(tǒng)年間,由程先甲購置為私人邸宅。當年第一進為門廳,兩側(cè)為大轎停放和轎夫休息處。第二進為大廳,窗格下鐫以“二十四孝圖”,至今仍能依稀可辨。西側(cè)置有一小書房兼作會客之用。第三進為程先甲居住的正房。現(xiàn)為其幼子程德謨老夫婦及其后裔居住。第四進是藏書樓,即他生平所酷愛的書齋——“千一齋”。蘊涵“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之意。第五進也是樓屋,為程氏家人住房。第六進為廚房,院落中掘有一口水井,至今還在。第七進為仆人居住之地。如今,七進房屋雖已住滿了城南居民,但從房屋的框架結構,庭院中殘存、散落的石鼓、條石,居民……[詳細]
南京史量才故居
  南京史量才故居史量才原名史家修,1880年生于湖熟鎮(zhèn)楊板橋村,原《申報》總經(jīng)理,著名新聞事業(yè)家,社會活動家。墻上有2000年3月原江寧縣人民政府所立的一塊牌匾,“史量才故居”五字。故居內(nèi)陳列有史量才的生平事跡及政界要人為史量才所題的字。南京史量才故居是一座一層的磚瓦房史家世代務農(nóng),唯有他的父親出外在松江縣泗涇鎮(zhèn)經(jīng)營藥店,他隨母留在家鄉(xiāng)。8歲喪母后隨伯父生活,15歲時才同父親在泗涇居住。史量才從小刻苦攻讀,1899年應童子試考中秀才1901年考入杭州蠶學館,畢業(yè)后任教。1904年他在上海創(chuàng)辦了蠶桑學堂,受到上海商學各界重視,1905年參加上海學界組織的-研究會,與黃炎培等發(fā)起并組織成立江蘇學務總會。1907年參加江浙兩省紳商拒借外資保護路權運動,被舉為江蘇鐵路公司董事。1912年被委任主持滬關……[詳細]
顧頡剛故居
  在平江路懸橋巷里,曾經(jīng)有過一座規(guī)模不小、風景秀麗的園林——寶樹園。寶樹園始建于明代,是歸湛初所建,與惠蔭園同屬一個主人,而今寶樹園早已蕩然無存,在它的位置上,現(xiàn)在是一條僻靜的小巷,叫做顧家花園。顧家花園4號和7號,是極其普通的蘇州民宅,與這條小巷里的其他門戶沒有絲毫特別之處。就是在這所普通的民居里,一代知名學者顧頡剛先生度過了他的童年和青少年。顧頡剛先生的先祖原來是唯亭鎮(zhèn)上的耕讀人家,在明朝萬歷年間遷居到蘇州城里,“從此我家是城里人了,雖然家庭經(jīng)濟來源仍仰賴田賦,然生活方式卻由富農(nóng)而轉(zhuǎn)為市民,這是我家第一次大轉(zhuǎn)變�!边@是顧頡剛先生自己對顧家歷史的陳述。顧氏先人曾經(jīng)在城里先后造過七處園林第宅,規(guī)模都不算很小。起初屬于歸氏的寶樹園,也成了顧家的產(chǎn)業(yè),由于年代久遠,其中的轉(zhuǎn)手和易主,究竟發(fā)生了怎樣……[詳細]
木瀆沈壽故居
  沈壽故居位于木瀆鎮(zhèn)山塘街中段,沈壽是清末有名的“刺繡皇后”,曾在木瀆山塘街外婆家度過她的童年生活,并在那里跟著胞姐沈鶴一穿針度線,學習刺繡,開始她的藝術生涯。沈壽故居原本是明代李氏小隱園。乾隆初年,由弘飲山房主人徐士元購得,并進行擴建改造,遂成前宅后園布局。到了清末,徐家日漸衰落,又將東園賣給了陳家。陳家有個外甥女沈云芝,就是后來大名鼎鼎的“刺繡皇后”沈壽。木瀆鎮(zhèn)利用修復后的弘飲山房東園辦起了“沈壽紀念館”,既增加了山塘街的旅游項目,也是對蘇州傳統(tǒng)刺繡技藝的發(fā)揚光大。沈壽故居大門與弘飲山房比肩而立,門頭掛有一塊由華人德先生題寫的“沈壽故居”匾額。走進故居沈壽紀念館,大廳正中立有一尊沈壽的漢白玉半身像,但見但眉清目秀,溫文爾雅,胸前別著圓形勛章。身后屏風上掛著一塊“懿旨嘉獎”橫匾,上有題跋:欽……[詳細]
歷相成故居
  歷相成故居在無錫市學前街。故居分三部分:中部為出使期間建造的“欽賜第”,前后共6進,依次為門造、轎廳、正廳、房廳,面闊均9間,兩側(cè)各有一條備弄。后進為樓房,方形轉(zhuǎn)樓,面闊11間,加兩側(cè)廂為13間。最后為花園,園西北角有藏書樓。東部有花、戲臺、庸間等。西部已毀,此居建筑時代較晚,但從規(guī)模上來看,在江蘇少見。歷相成故居,宅第布局原有左、中、右三條軸線。中軸線上的主要建筑有六進,第一進是門廳,面闊9間,進深6架。明間為“六扇式”大門。大門外有高大的“八”字形照壁一座,正中鑲嵌磚刻“鴻禧”二字;大門內(nèi)原有“七星門”一座,門額之上懸鏤花金邊、藍底金字“欽使第”豎匾一方。第二進至第四進,依次為轎廳、正廳和房廳,面闊均為9間,進深7至10架不等。各進的中間3間為主廳,東西各3間為旁廳。主、旁廳之間的庭柱及……[詳細]
沈柏寒舊居(沈宅)
  沈宅是甪直古鎮(zhèn)保存完好的豪華宅第,同盟會會員、甪直教育家沈柏寒先生的故居。地處甫里八景之一的“西匯曉市”之間,建筑布局有亦仕、亦商,前店、后宅,左坊、右鋪的特色。沈宅原建筑面積為3500余平方米,現(xiàn)修復開放的為其西部,約1000平方米。沈氏原為富豪,房產(chǎn)廣布,清末民初以來,俚語“沈半鎮(zhèn)”就廣為流傳。沈柏寒,甪直人,光緒年間重建甫里書院的沈?qū)挿蚓褪撬淖娓�,他七歲喪父,由母親撫養(yǎng)長大,因沈柏寒是沈家長子,其祖父特別疼愛他,從小就得到名師的指點,打下了舊學根底,21歲時東渡日本,入早稻田大學教育系攻讀,在日本,他學到了新知識,接受了新思想,并且開拓了視野,23歲,沈宅大家庭內(nèi)部發(fā)生了嚴重糾紛,沈柏寒只得輟學回家,回到家鄉(xiāng),他痛感古鎮(zhèn)風氣的閉塞,認為必須啟迪民智,于是確立了教育救國的思想,把甫里書……[詳細]
周培源故居
  周培源故居位于宜興市芳橋鎮(zhèn)后村,周培源故居坐北朝南,建于清末至民國初年,現(xiàn)有建筑三進,占地750多平方米。1987年周培源將故居捐獻給宜興市政府。1996年11月宜興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故居第一進面闊四間14米,進深六架8米,前后有卷棚。第二進四間二層樓,面闊14.3米,進深七架7.5米,南側(cè)有走廊一架。其樓下原為故居的廳堂,樓上為周培源和家人的臥室。二、三進之間有天井,天井內(nèi)有水井一口,東西兩側(cè)為二層廂房,西側(cè)廂為樓梯間,可通達二、三進的二樓。第三進為轉(zhuǎn)樓,正面四間二層,進深六架6.4米,東西側(cè)各為三間二層樓,與主樓連成凹字形院落布局,院頂原用玻璃筒瓦覆蓋,冬天非常溫暖。后散失,1986年維修時改用平面玻璃。進入大門便是門庭,東側(cè)是廚房間,西側(cè)是雜物間,門庭屏風上懸掛了一幅足……[詳細]
40、馮道立故居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馮道立故居
  馮道立故居,位于東臺市時埝鎮(zhèn)北堂巷2號。這是一幢清乾隆年間建造的民居。磚木結構,大門朝南,正廳為三開間,格扇門窗,古樸典雅,占地面積624平方米,建筑面積19.9平方米,為馮氏出生地和長期生活之處。1993年、1995年東臺市人民政府兩次撥�?钚迯汀qT道立,字務堂,號西園,生于清乾隆四十七年 (公元1782年),卒于清咸豐十年 (公元1860年),終年78歲。時埝這地方,地勢特低。洪水驟至。田廬盡沒,人民深受水患之害。因此,馮道立在青年時代,便絕意仕途,發(fā)憤專攻水利,立志為桑梓造福。他虛心學習前人的水利專著,同時又講究實際,多次雇船至長江、淮河、廢黃河、白馬湖、高寶湖、洪澤湖以及范公堤東廣大海濱地區(qū)進行實地勘察,訪問當?shù)氐霓r(nóng)夫、漁民,查閱有關水利、水文資料,描繪下數(shù)以百計的水利圖。有一次,他……[詳細]

粤ICP备13001937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0422号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网站合作 我要供稿
联系我们: QQ:264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