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徐霞客故居位于徐霞客鎮(zhèn)南陽岐村,始建于明代,占地1160平方米,建筑面積500平方米,現(xiàn)有房屋三進兩側廂�;◤d布展介紹徐霞客的生平事略及其對巖溶地貌、水道地理的研究成果;正廳名“崇禮堂”;天井有徐霞客手植羅漢松一株。故居東南有始建于明代的勝水橋,相傳徐霞客每次乘船出游,徐母都會在此送行。故居西南的晴山堂建于明萬歷四十八年(1620),壁間嵌砌石刻76塊,其中有倪瓚、宋濂、董其昌、文征明、祝允明、黃道周等大家手跡。晴山堂后園有徐霞客墓。晴山堂在馬鎮(zhèn)南腸歧村。初建于明天啟元年(1621)。崇幀十七年(1644)毀于兵燹。石刻幸存,后移于徐氏宗祠壁間。1978年,在村南璜溪河畔重建晴山堂。堂坐西朝東……[詳細] |
![]() | 張大烈,又名張澄江。1911 年出生于長涇鎮(zhèn)望族。初中畢業(yè)后,考入上海美術�?茖W校西洋畫系。1929年留法深造。入國立巴黎高等美術學校,學習雕塑藝術。1931年,張大烈在旅法革命家何香凝的啟迪下,關心祖國的命運。何香凝回國前,親繪梅花、猛虎各1幅相贈。1936年10月張大烈學成,攜妻子司愛倫(波蘭人)轉道蘇聯(lián)回到長涇,致力于家鄉(xiāng)的教育事業(yè)。1937冬江陰淪陷,長涇初中校舍被毀,張捐賣田產(chǎn),搶修校舍,使學校得以復課。1939年,出任長涇中學校長。偽政權以發(fā)放教育補助費為誘餌,要他開設日語課,遭其拒絕。1940年6月,“江抗”東路指揮部司令譚震林率部開辟澄錫虞抗日根據(jù)地,邀他為抗日救國出力。張表示……[詳細] |
![]() | 蘇光華故居位于周莊鎮(zhèn)東街。為民國建筑,是蘇光華幼年居所,保留完好有五進三開間。蘇光華幼年名瑞寶,1937年編入中國空軍轟炸部隊十四隊參加“淞滬會戰(zhàn)”。1938年駕駛飛機遠征日本,在日本本土散發(fā)傳單,這是中國空軍遠征日本本土的戰(zhàn)斗英雄�!�[詳細] |
![]() | 吳文藻冰心故居位于江蘇省江陰市夏港街道萬安東路南首,鎮(zhèn)澄路北側100米處,東臨昭德小學舊址。始建于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原有房屋三進兩側廂,門朝北。房屋為磚木結構,第一進建有墻門、門墻用老式水磨磚砌,柱腳都有石鼓墩墊柱,每進房為三開間七步。由于年久失修,二進、三進現(xiàn)已拆除。吳文藻,江陰夏港人,中國著名社會學家和中國民族學家。冰心,中國現(xiàn)代著名的女作家、兒童文學家。吳文藻早年從清華學堂畢業(yè),參加過五四運動,后在哥倫比亞大學研究社會學,獲博士學位,曾得到大學最優(yōu)秀外國留學生獎狀,后來成為中國社會學奠基人之一和中國民族學奠基人,中國著名的吳文藻文化人類學獎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冰心原名謝婉瑩……[詳細] |
![]() | 周少梅故居位于江蘇省江陰市顧山鎮(zhèn)人民路北端,顧山中心小學斜對面,面積450平方米,三開間二進,第一進建于民國,第二進建于清代。2007年顧山鎮(zhèn)修復,室內(nèi)陳列周少梅銅像、遺物、歷史資料、民樂、二胡發(fā)展史。周少梅(1885-1938),民樂大師,世居顧山,歷代書香,自幼便隨父、兄學習二胡、琵琶等樂器,演奏技藝十分精湛,成為江南絲竹的名家。21歲(1906年)起,在30多年的藝術生涯中,他先后在江陰、常熟、無錫、常州、蘇州等地近20所師范、中學里任音樂教員或國樂指導員,是我國最早的國樂教師之一,培養(yǎng)了不少有成就的學生。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他以非凡的膽識,率先將二胡的形制進行了改革,將前人局限在二胡上……[詳細] |
![]() | 柳寶詒故居位于周莊鎮(zhèn),為兩層磚木結構樓房,位于周莊集鎮(zhèn)東街,為清代光緒年間江陰名醫(yī)柳寶詒居住、行醫(yī)、著書之地。其在此寫下了《惜余醫(yī)話》、《溫熱逢源》、《瘧疾逢源》、《柳寶詒醫(yī)案》等10余部醫(yī)學著作�!�[詳細] |
![]() | 趙宗藻舊居位于周莊鎮(zhèn)東街,是中國著名版畫家、中國美院副院長趙宗藻童年生活的老宅,為民國時期建筑,單開間二進平房。該舊居具有典型的民國建筑風格。2011年12月修復對外開放,展品陳列豐富�!�[詳細] |
![]() | 曹穎甫故居位于市區(qū)司馬街20號。該故居為清初仿明建筑,原為五進,1990年移建,存中廳及兩側廂。中廳面闊三間,進深七架,前為船篷式,后有軒;兩側廂各面闊一間,進深三架。曹穎甫(1868~1937),諱家達,又字尹孚,號鵬南,晚署拙巢老人,江蘇省江陰市澄江鎮(zhèn)司馬街人,祖籍江陰市周莊鎮(zhèn)。為近代著名經(jīng)方家、愛國中醫(yī)大師、中醫(yī)教育學家。中年曾入南菁書院研求經(jīng)訓之學,年過五十而至滬教學、行醫(yī),因常以經(jīng)方大劑起沉疴、愈廢疾,而有曹一帖之稱。著書授徒,多有成果,著述有《傷寒發(fā)微》、《金匱發(fā)微》、《經(jīng)方實驗錄》(學生姜佐景編纂)、《曹穎甫先生醫(yī)案》(學生王慎軒抄錄整理)、《丁甘仁先生作古紀念錄》、《梅花詩集》……[詳細] |
![]() | 朱杏南故居位于臨港街道夏港中街。朱杏南多次參與領導江陰農(nóng)民-,曾任蘇州縣委書記,1931年被-殺害。故居為二層樓房,現(xiàn)存的正屋面闊三間,進深七架;二側廂進深三架。朱杏南(1899-1931),江陰夏港人。五四運動后,朱杏南與旅外青年吳文藻等人組織夏港同志會,先后興辦閱書報社、補習學校,普及文化知識,傳播進步思想。不久,又創(chuàng)辦東袁村小學,捐資擴建夏港小學新校舍,為夏港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貢獻。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后任中共江陰縣委委員,參與組織領導了江陰農(nóng)民暴-動-,為江陰農(nóng)暴領袖之一。1930年9月9日晚,朱杏南在蘇州寓所召開秘密會議時不幸被捕。次年5月19日,就義于南京雨花臺。朱杏南故居……[詳細] |
![]() | 劉氏故居位于澄江街道西橫街,是江陰“劉氏三杰”——“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先驅(qū)者、文學家、語言學家劉半農(nóng);民族音樂家、現(xiàn)代二胡學派奠基人劉天華;民族音樂大師、作曲家、教育家劉北茂三兄弟青少年時代的生活處所。該建筑由劉氏兄弟曾祖建于清末,距今已有150余年。故居為典型的江南晚清民居,硬山式磚木結構,由三開間兩進兩側廂,三個院落和三個天井組成,至今仍保留著紅天竺、水井、石鼓墩、曬醬臺等遺跡。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第五批2002年10月劉氏兄弟故居清末江陰市西橫街49號2013年5月,國務院(國發(fā)[2013]13號)公布劉氏兄弟故居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闁稿繐鍘栫花顒勫箣閹存粍绮� 闁艰鲸姊婚柈鎾棘閻熸壆纭€ 闁稿繐绉烽惌妤佺珶閻楀牊顫� 缂傚啯鍨归悵顖炲触閸粎绋� 闁瑰瓨鍨奸々锔界瑹濞戞锟� |
闁艰鲸姊婚柈鎾箣閹存粍绮﹂柨娑虫嫹 QQ闁挎冻鎷�2642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