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廣東省 > 惠州市旅游

惠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介紹

  葉挺故居: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市愛國主義和黨史教育基地。葉挺故居是其祖父葉沛林所建,有100多年的歷史。新中國成立后,一直得到人民政府的保護,于1978年被列為惠陽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0年7月1日經(jīng)維修后正式開館。1989年6月26日,省政府批準葉挺故居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為了加快葉挺故居的保護、開發(fā)和利用,2001年9月惠陽成立了葉挺故居修繕領導小組,啟動了修繕、擴大綠化葉挺故居工程,并積極籌措資金,大力抓好故居修繕工作和配套道路建設:修通了秋長鎮(zhèn)至周田會水樓村的將軍路,建成了占地2000平方米的葉挺故居廣場,在廣場中央豎立了1座葉挺銅像;房屋、讀書亭等按“修舊如舊”的原則重新修復……[詳細]
  大亞灣地處惠州市東南隅的澳頭鎮(zhèn),集惠州海景之大成,風景變化多端、優(yōu)美婉轉(zhuǎn)。屬典型的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其海岸線純凈潔白而又不失大氣磅礴,島嶼與山嶺大都呈現(xiàn)出奇形怪狀、無法一概而論的鮮明特征。游人每每被大亞灣的純美吸引得不能自已,在體驗原汁原味的漁家風情的同時,沿著52公里長的海岸線閑庭信步般地徜徉,心無旁騖地靜觀日出日落,便是悠哉至極的海濱享受。受地理位置影響,大亞灣水下地形平坦,常年風平浪靜,是天然的避風良港。主要景點有:大亞灣游樂場、清泉寺、辣甲島、巖前萬年庵、螺嶺、小桂灣、鐵爐峰、老虎洲等。大亞灣內(nèi)盛產(chǎn)高級海產(chǎn)品,其中有飲譽港澳地區(qū)和東南亞各國的“水桂尤魚”、“三門龍蝦”。大亞灣地處惠州市……[詳細]
  鄧演達紀念園位于廣東省惠州市惠城區(qū)的三棟鎮(zhèn)鹿頸村,總用地52.6公頃,其中建設用地21.8公頃,核心區(qū)用地12.9公頃。鄧演達紀念園由中共惠州市委、市政府和惠城區(qū)委、區(qū)政府共同建造。工程總投資約6000萬元,分兩期建設�,F(xiàn)一期基本建設完成。第一期的主要項目包括鄧演達陳列館、農(nóng)工廣場、黃埔廣場、立志壁、牌坊、故居、兩亭(薩波塞亭、愚園坊亭)、雙橋(武昌橋、保定橋)等鄧演達生前革命經(jīng)歷中的重要場景。整個園區(qū)為一心、一軸、三區(qū)的布局結構。一心,指鄧演達故居、鄧演達陳列館和演達學校為中心的鄧演達紀念園核心區(qū)。建有陳列館、勵志壁、雙橋等,其中鄧演達陳列館用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建筑面積730平方米,設……[詳細]
  東江人民革命烈士紀念碑,是惠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位于廣東省惠州市豐山公園內(nèi)。紀念碑建于1984年12月,一說是為了紀念在東江地區(qū)的犧牲的革命烈士而建,另一說是為了祭奠陣亡的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成員而建,并在1990年7月列入惠州市文物保護單位。此碑占地1.5萬平方米,高16.7米,碑身寬1.8米,底座寬6.4米,碑前有六尊人物雕像,碑后有一面浮雕墻。東江人民革命烈士紀念碑占地1.5萬平方米,高16.7米,碑身寬1.8米,底座寬6.4米;碑的正面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聶榮臻題寫的碑名,另外三面有紅棉、青松和翠柏的圖案。碑座有銅鑄的楷書碑文,講述東江地區(qū)人民從-戰(zhàn)爭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期間對……[詳細]
  平海古城建于明洪武18年(公元1385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被譽為嶺南文化的一塊“活化石”。平海距惠東縣城53公里,地處惠東縣最南端,面臨南海,東靠-,西倚大亞灣,歷來是海防重鎮(zhèn)和惠州南部海運進出口的咽喉。元末明初,盜寇猖獗,明洪武年間,平海建造城池,抵御外侵。清康熙至嘉慶年間,在平海城前沿相繼筑有大星山炮臺,盤沿港炮臺,墩頭港炮臺、東繒頭炮臺和吉頭炮臺、筑成一道道壁壘森嚴的海防線。平海古城至今仍較完整地保留著四座城門樓、部分城墻、完整的十字古街、大部分古民居以及一批古寺廟、古文化遺址和大量的歷史文物。地址:廣東惠州市惠東縣平海鎮(zhèn)類型:古跡古鎮(zhèn)古村游玩時間:建議1-2小時交通在惠東客……[詳細]
  惠州市中山紀念堂位于惠州市惠城區(qū)中山公園。2007年重新修繕。1978年7月被公布為惠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辛亥革命前,孫中山派員到惠州,先后組織發(fā)動反清的三洲田起義和七女湖起義。20世紀20年代多次率聯(lián)軍討伐盤踞廣東的陳炯明叛軍,先后6次親赴惠州前線指揮戰(zhàn)斗。為紀念孫中山,1928年惠州第一公園改為“中山公園”。1937年在公園內(nèi)建中山紀念堂。中山公園南面成十字交叉的兩條街道(路)名,分別改為中山東、西路,中山南、北路。2007年重新修繕。1978年7月被公布為惠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葜菔菍O中山從事革命活動的重要基地之一。辛亥革命前夕,孫中山為了推翻清王朝統(tǒng)治,曾兩次派員到惠州組織發(fā)動了三洲田起義……[詳細]
  惠州市博羅縣東江縱隊紀念館,座落在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qū)羅浮山朱明洞景區(qū)內(nèi)。三面環(huán)山,前面是秀麗的白蓮湖,右側不遠處為東江縱隊司令部舊址-沖虛古觀。四面環(huán)境優(yōu)雅,景色宜人�!皷|江縱隊紀念館”館名,為原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葉選平題寫。紀念館建筑面積為3300平方米,館內(nèi)設4個展示廳及工作服務區(qū),4個展廳分別為“序幕廳”、“陳列廳”、“英烈廳”、“映視廳”,服務區(qū)為兩條長60多米,寬3米的參觀走廊和休息走廊。序幕廳(223㎡)的正面,是一幅大型彩色噴繪圖,它以東江為背景,磅礴的氣勢展示了東江縱隊的精神風貌。序幕廳兩側墻上,鑲有兩首歌曲《義勇軍進行曲》和《東江縱隊之歌》,表達了當年全民族抗戰(zhàn)的堅強意志。序幕……[詳細]
  高潭蘇維埃政府舊址位于惠東縣高潭鎮(zhèn)黃洲村黃坑,原為高潭羅氏宗祠。上三間下三間兩頭橫屋的磚瓦結構。祠內(nèi)8條石柱頂兩架梁把上三間連成一體,建筑面積200平方米。位于惠東縣高潭鎮(zhèn)黃洲村黃坑,原為高潭羅氏宗祠。上三間下三間兩頭橫屋的磚瓦結構。祠內(nèi)8條石柱頂兩架梁把上三間連成一體,建筑面積200平方米。1927年,南昌起義部隊余部南下進入東江地區(qū)后,于10月12日到達中洞,后改編為中國工農(nóng)革命軍第二師(后稱紅二師)。與此同時,中共東江特委也在中洞進行組織機構調(diào)整,設立黨政軍領導機關。隨后,中共東江特委領導東江人民和工農(nóng)武裝舉行第三次武裝起義,先后推翻了國民黨海陸豐等縣反動政權。為鞏固取得的革命成果,高潭……[詳細]
  時代:民國惠州留丹亭,位于惠州市市區(qū)西湖點翠洲。民國2年()為紀念辛亥惠州“馬安之役”犧牲的陳經(jīng)等15名烈士而建。亭名“留丹”,取文天祥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之意。1916年改亭為閣,1927年閣壞,改為中山亭,1935年重筑亭,仍名“留丹”,又名“烈士亭”。1959年,又改亭為閣,面積380平方米,平面呈“工”字形,閣頂以莊重大方的歇山造與坡度平緩的卷棚式相結合,閣內(nèi)游廊環(huán)通,白石欄、黃桂落、紅墻碧瓦,整座建筑掩映于扶疏綠葉之中。正門木匾“留丹亭”三字為廖承志手書。門前木刻楹聯(lián):“殿角生微涼,呼吸湖光飲山綠;天地有正氣,留取丹心照汗青�!甭�(lián)語乃東莞學者陳荊鴻集蘇東坡、文天祥……[詳細]
  東坡園位于惠州西湖孤山,范圍包括惠州西湖“孤山蘇跡”景區(qū)及其周邊用地,總用地面積約為3.2萬平方米。東坡園融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色為一體,采用中國園林的傳統(tǒng)造景手法,步移景異,小中見大。蘇東坡是中國歷史上遺世曠代的奇士,一生的功業(yè)政德,錦繡文章,嘉言懿行,逸聞軼事,留下了很多佳話美談。蘇東坡寓惠三年期間,留下了大量的歷史文物和文學詩篇,并留下很多他為惠州人民解憂除難的動人故事。“一自坡公謫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充分反映了蘇東坡在惠州歷史上的重要地位。相宜居景區(qū)是一處典型的嶺南民居院落。主題為東坡時代的茶、酒文化展示和惠州民俗展示,以及旅游紀念品和書畫的展賣。“相宜居”取自于“若把西湖比西子,濃狀……[詳細]
  東征陣亡烈士紀念碑位于廣東省惠州市城區(qū)橋西北門渡口所左側的五眼橋。為紀念東征軍在攻克惠州城戰(zhàn)斗中犧牲的241名官兵而建。紀念碑高約5米,由碑座和碑身兩部分組成,周圍以炮彈模型作圍欄,炮彈間用鐵鏈相連。碑身為花崗巖石,長條方形,正面陰刻“黃埔軍官學校東征陣亡烈士紀念碑”楷書大字系林振雄題;碑座四周嵌四塊石碑,前后兩塊為大理石,前面刻黃埔軍官學校校長蔣中正親筆手書“精神不朽”,后面刻黃埔軍官學校教育長林振雄題字“氣壯西湖”。左右兩塊墨石均刻有此役犧牲的烈士英名,其中有中將劉堯宸等。該碑解放初被毀,1992年10月,惠州市人民政府在五眼橋東側依原碑模式復建此碑,以彰先烈之精神。東征陣亡烈士紀念碑19……[詳細]
  東江游擊隊羅浮山犧牲烈士紀念碑、紀念亭位于博羅縣長寧圩西后背山坡上。碑、亭園占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紀念碑座呈四方形,碑身呈錐式。高6.8米,碑的正面鑲刻中國共產(chǎn)黨廣東東江游擊隊羅浮山犧牲烈士紀念碑22個字。紀念亭位于紀念碑的正前方五六米處。占地面積約20平方米,亭高約5米,底部呈八邊形,頂部分兩級,如寶塔狀聳起,呈八角形。由8根直徑約40厘米的水泥紅柱作支撐。四周檐口用綠琉璃瓦纘邊。1958年,博羅縣人民委員會將分葬各處的在羅浮山犧牲的東江游擊隊烈士遺骸集中安葬在長寧圩西后背山坡上,并立碑、亭紀念。2001年,長寧鎮(zhèn)政府對碑、亭園進行修繕�,F(xiàn)成為長寧鎮(zhèn)中心小學、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詳細]
  中洞位于惠東縣高潭老蘇區(qū)東北面,海豐、陸豐、惠陽、紫金四縣交界處。土地革命戰(zhàn)爭初期,是海陸惠紫革命根據(jù)地的重要后方基地。1922年深秋,農(nóng)民運動領袖彭湃到高潭發(fā)動農(nóng)民運動。1925年高潭在國民革命軍第一次東征時成立特別支部,翌年在中洞成立了2個支部。1927年四一二事變后,中共東江特委組織發(fā)動了東江第一次武裝起義。起義后,彭湃決定把中洞建設成為后方基地,海陸惠紫四縣工農(nóng)武裝先后進入中洞。隨后,中共東江特委、東江革命委員會也先后進入中洞,領導指揮東江秋收起義并取得勝利。10月,南昌起義部隊轉(zhuǎn)戰(zhàn)東江,十一軍二十四師余部進入中洞,改編為中國工農(nóng)革命軍第二師(后稱紅二師)。這標志著中洞后方基地的正式形……[詳細]

缂侇噮妫稢P濠㈣鎷�13001937闁告瑱鎷� 缂侇喓鍊曢崣鏇犵磾閹存繄鏆斿璁规嫹 44010602000422闁告瑱鎷�

闁稿繐鍘栫花顒勫箣閹存粍绮� 闁艰鲸姊婚柈鎾棘閻熸壆纭€ 闁稿繐绉烽惌妤佺珶閻楀牊顫� 缂傚啯鍨归悵顖炲触閸粎绋� 闁瑰瓨鍨奸々锔界瑹濞戞锟�
闁艰鲸姊婚柈鎾箣閹存粍绮﹂柨娑虫嫹 QQ闁挎冻鎷�264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