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批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唐山工程技術學院圖書館建成于1976年7月,尚未使用。建筑面積4,049平方米,分為閱覽樓和藏書庫兩部分。地基為砂質粘土。閱覽樓為3層,長70米,寬12米,高13.5米,為杯型柱基預制裝配結構,書庫為4層,長25米,寬12米,高9.3米,為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柱基。該館地處發(fā)震構造帶西北4公里,在1976年大地震的11度烈度區(qū)內(nèi)。閱覽樓西部震塌,東部震裂;書庫向東、北方向剪切移動約1米,底層全部破碎,2至4層仍為一整體�!�
[詳細] 位于菩提島中央的潮音寺為清末僧人法本所建。潮音寺全院建有佛殿三層,前殿三間為“金剛殿”,飛檐拱壁,金碧輝煌。第二層“天王殿”三間居中,設計獨特,全殿呈亭子壯,又名“轉角寺”。殿內(nèi)天王正位,旁列十八羅漢,造型各異,彩繪精細,栩栩如生。第三層為后殿五楹,殿門居中。進殿后堂內(nèi)涂繪,雕梁畫棟,流光溢彩,圍墻雕有千身羅漢,千姿百態(tài),各具風韻。后殿兩旁,各建有僧房八間,東西配殿六間,經(jīng)堂、客舍、廚房、浴室無所不備。來到這里就是對歷史和自然的一種追索,以一種平靜流水般的心態(tài)默望著這座一百多年前建造的寺宇,嘗試著從歷史和自然中尋找動力和靈感,人、歷史、自然就這樣有機地交融在了一起。景點位置唐山市樂亭縣菩提島內(nèi)…
[詳細] 雙橋遺址位于嘉興市秀洲區(qū)王江涇鎮(zhèn)雙橋村,面積約11000平方米,1953年發(fā)現(xiàn),整個雙橋周圍及原蘇嘉公路兩側均有文化層分布。1973年進行了局部發(fā)掘,發(fā)現(xiàn)兩個文化層,出土魚鰭型足鼎、雙鼻壺、圈足盤、高腳杯、折腹盆等陶器、有段石錛、扁平穿孔石斧等石器及少量骨器,年代從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一直延伸到春秋戰(zhàn)國�,F(xiàn)遺址地上建有教學樓,中心位置為操場,地面未采集到陶片。該遺址范圍較大,延續(xù)時間長,出土文物種類豐富,具有較高的歷史和科學價值。1981年公布為嘉興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上爐遼墓位于遷安市沙河驛鎮(zhèn)上爐村西北皇姑峪,東經(jīng)118度37分,北緯39度58分,北靠黑石砬山,東西均有低山,南端為溝谷梯面耕地,成圈背椅形,墓群即位于其中。上爐遼墓發(fā)現(xiàn)三座古墓。1964年在上爐村娘娘崗南坡發(fā)現(xiàn)一墓。有墓志記載曰:遼韓相墓。省文物部門唐明云撰寫《河北遷安上爐村遼韓相墓》一文,發(fā)表在1973年第5期《考古》雜志上。出土的器物有鐵馬蹬、托盞、注子、雞冠壺、盤、碗等十一件,還有兩個紅色沙巖石棺。1977年發(fā)現(xiàn)第二座墓,唐山市文化局和縣文化館聯(lián)合清理發(fā)掘,墓為正六邊形,仿木結構單室磚墓,每邊長1.8米,高3.40米,轉角上部砌出磚斗拱,均為單抄四鋪作,檐枋以上層層內(nèi)收成碹頂。墓門朝南…
[詳細] 朗石臺遺址位于灤縣榛子鎮(zhèn)。為新石器時代—戰(zhàn)國古遺址。2001年2月7日公布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后遷義遺址位于灤縣響堂鎮(zhèn)東法寶村南小丘上,占地約1.44萬平方米。該遺址發(fā)現(xiàn)于1990年3月,文化層據(jù)地表約 0.3米,厚約0.7米,文化內(nèi)涵豐富, 采集到大量較有價值的陶片、石器和骨器。1999年10月,省、市、縣聯(lián)合組成考古隊對該遺址進行了專題考古發(fā)掘。一期工程共揭露面積150平方米。文化層厚達2米以上,清理出土坑豎穴墓9座,房址1座,灰坑40 余處,出土青銅鼎、簋及金飾品、磨光陶器等珍貴文物200余件。從地層看,上層有商文化, 下層為龍山文化。后遷義遺址的考古發(fā)掘,揭示了北商文化特別是灤河流域商文化發(fā)展的深層內(nèi)涵,為研究中原商文化與北方商文化發(fā)展交融提供了重要佐證。…
[詳細] 在灤縣老站村東北,有一座歷經(jīng)滄桑、銹跡斑斑的老鐵橋。它就是由“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設計監(jiān)修的灤河大鐵橋,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座鐵路大橋。1881年,開平礦務局雇用英國技師金達筑成了中國第一條自建鐵路――唐胥鐵路。10年后,北洋大臣李鴻章**禮聘這位英國專家,負責古冶至山海關的鐵路工程。灤河大橋作為其中的重要工程,曾相繼被英、日、德工程師包工承建,但因灤河水大流急淤沙過厚,均告失敗。當時32歲的詹天佑臨危受命,在研究了外國工程師用過的各種施工方法,對河床地質條件做了縝密的考察后,他決定重新選址,開中國鐵路史上的先河,筑墩施工采用“壓氣沉箱法”,從而順利奠定了橋基。灤河大鐵橋使用了45年而安然無恙,…
[詳細] 賀家山遺址位于遷西縣城東30公里處的羅屯鎮(zhèn)長嶺峰村北,遺址分布于賀家山頂部及北坡,地表為黃砂石土質。這里南望灤河,東側及北側有清河及螞蟻河流過,遺址南北長90米,東西寬70米。1988年,羅屯鐵廠挖排水溝時,發(fā)現(xiàn)此遺址。經(jīng)實地堪查,發(fā)現(xiàn)許多陶器殘片,其中鬲足、口沿及腹部殘片居多。從文化層斷面上看,此處遺址文化層深0.3米,厚1.2米,文化層中所含遺物以陶鬲殘片為主,鬲足為實心,夾砂紅褐質,口沿為圓唇直口,腹部飾滿繩紋,除此之外,還發(fā)現(xiàn)陶罐底部殘片兩塊,及一塊陶仿輪形陶器殘片,陶質和陶色與鬲相同。遺址年代應屬商代中早期。該遺址豐富了唐山地區(qū)商文化的研究資料,在考古上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詳細] 大嶺寨明長城磚窯群位于遷西縣大嶺寨村,為明代古遺址。2001年2月7日公布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窯群中心界樁為基點,向東擴520米,西擴800米,北擴1240米,南擴700米。建設控制地帶:以中心界樁為重點,向東擴800米,西擴960米,北擴1400米,南擴880米�!�
[詳細] 大嶺寨明長城灰窯群位于遷西縣大嶺寨村南房子。為明代古遺址。2001年2月7日公布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保護標志(段連山責任田中心)為基點,向東、西擴30米,南擴110米,北擴60米。建設控制地帶:以保護范圍外緣為基線,向東、西擴10米,南、北擴20米�!�
[詳細]
闂傚倸鍊烽懗鑸电仚缂備浇顕ч悧鎾崇暦濠靛牅娌柣顓у亞閹虫捁鐏冮梺鍛婁緱閸樿棄鐣靛澶嬧拺闁告繂瀚峰Σ褰掓倵缁楁稑娲ょ壕褰掓煙閹澘袚闁绘挻鐟╅弻娑滅疀濮橆兛姹楅梺娲诲幖閻倿寮诲☉妯兼殕閻庯綆鍋勯锟�
重點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