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五里村[2]

五里村[2]

  此地位于獅子橋至打斗埡一帶5里路的盡頭,故名五里村。民國時期,隸屬南川縣腰子鄉(xiāng)第四、五保。1951年,定名五里村。1955年,劃歸重慶市南桐礦區(qū)。1956年,并入萬盛鄉(xiāng)。1958年,為萬盛公社五里耕區(qū)。1962年,改為五里大隊。1967年,更名五星大隊。1969年,恢復原名五里大隊。1983年,改大隊為村,隸屬萬盛鄉(xiāng)。1992年11月,撤鄉(xiāng)建鎮(zhèn),隸屬萬東鎮(zhèn)。2004年6月,村組建制調整,將原來的五……。
  因此坡上行五華里,故名五里村。1956年建五一高級社。1958年為五一大隊。1981年地名普查時,因縣內重名,遂更名為五里大隊。1984年更名為五里村,設立五里村村民委員會,屬箭竹鄉(xiāng)。2001年隨箭竹鄉(xiāng)合并到龍?zhí)镟l(xiāng),五里村屬龍?zhí)镟l(xiāng)。五里村……。
  因境內有一五里坡,得名五里村。民國時為豐收鄉(xiāng)9保,1951年以境內五里坡命名五里村,1953年劃屬義和鄉(xiāng),1956年并屬豐收鄉(xiāng),1958年為豐收公社五里大隊,1984年設立五里村村民委員會,屬豐收鄉(xiāng)。2006年撤銷豐收鄉(xiāng),隨之并入官壩鎮(zhèn)。五里村……。
  五里村系武夷山市新豐街道行政村,位于武夷山市市區(qū)南部,在秀麗的武夷山風景區(qū)北面崇陽溪畔,東與綜合農場交界,西與樟樹村交界,北連城南村,南鄰武夷街道。村落面積2.5平方公里,現(xiàn)全村人口1178人,269戶,有5個自然村,9個村民小組。五里村人均耕地不足0.3畝,主要以種植蔬菜為主,建大棚種植反季節(jié)蔬菜、推廣無公害優(yōu)質蔬菜種植;推廣無公害茶葉種植200畝、板栗每年產量60多噸、花卉盤景種植10畝、發(fā)展……。
  五里村地處武平縣城北郊,村距武平縣城2.5公里。地理位置優(yōu)越,具有光榮歷史的石徑嶺、“南海國”遺址座落我村,五里山川秀麗,土地肥沃,氣候宜人,文化深厚,物產豐富,交通便捷,309線穿村而過。山林面積1萬1千余畝,其中生態(tài)林8340余畝,耕地面積2679畝,常住人口3100余人,常住戶836戶,黨員79……。
  距城區(qū)約五里路程,故而得名五里村。民國初期,沿襲清制,武威縣的行政管理區(qū)按水系劃分為六個渠,即黃渠(黃羊河水系)、大渠(雜木河上游)、雜渠(雜木河下游)、金渠(金塔河水系)、懷渠(西營河上游)、永渠(西營河下游)。民國24年(1935),將六個行政管理區(qū)劃分為2個鎮(zhèn)、12個鄉(xiāng),屬大柳鄉(xiāng)第八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屬紅崖區(qū)新關鄉(xiāng);1956年撤區(qū)并鄉(xiāng)屬高壩鄉(xiāng);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屬高壩公社管轄,稱……。
  因村委會駐原五里村(后五里村和南邊地村合并組成五南村,原五里村成了歷史地名),故名。清雍正年間為南三都十三村坊之一;清光緒年間為南三都十八村坊之一;1947年屬北渭(南三)區(qū)第九保。1950年稱五里鄉(xiāng),屬吳川九區(qū)(南三區(qū))。1953年南三劃為雷東縣四區(qū),屬雷東縣四區(qū)(南三區(qū))。1957年屬雷東縣巴東鄉(xiāng)。1958年改稱五里大隊,屬南三公社。1961年五里大隊分為嶺尾大隊和五里大隊,屬南三區(qū)巴東公社。……。
  1958年設五里大隊;1984年改稱五里鄉(xiāng);1988年改稱五里村委會;1991年改稱五里管理區(qū);1998年改稱五里村民委員會至今。五里村……。
  清代嘉慶年間,村內建座“擁慧亭”,此亭距縣城五里遠,故名。新中國成立初為紀念革命烈士曾命名為鐵崖村。1955至1987年先后命名為五里高級社,五里大隊,五里鄉(xiāng),五里管理區(qū)。1999年改稱五里村委會。興寧市福興街道辦事處五里村位于福興中部。五里村轄53個村民小組,在冊戶數(shù)1080戶,人口3980人;全村總面積3.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770畝。五里村年平均氣溫為21.4℃,年降雨量約為1227.3毫……。
  五里排,因其距荔浦縣城5華里,故名。1941年稱南華村、南慶村,屬鎮(zhèn)南鄉(xiāng)。1952年4月南華、南慶2村合設華慶鄉(xiāng),屬荔浦縣第五區(qū),11月改南華鄉(xiāng),屬荔浦縣第七區(qū)。1953年南華鄉(xiāng)撤銷,今五里村轄地劃歸荔浦縣第七區(qū)金洋鄉(xiāng)。1954年屬荔城鎮(zhèn)城郊鄉(xiāng)。1958年屬荔城公社城郊大隊。1961年析置五里、木魚2大隊,屬沙街公社。1962年與古城大隊并為五里公社,屬城關區(qū)。1968年改五里大隊,并析出新城大隊……。
  五里村 五里村位于雙坪鄉(xiāng)西南部,距鄉(xiāng)政府所在地約15公里,其中耕地面積3040畝。全村轄8個村民組共3075人。有天然林1637畝、草坡2000余畝。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種植業(yè)、畜牧業(yè)以及養(yǎng)殖業(yè)。境內鉛礦、鋅礦儲量豐富。人口總數(shù):3075人,農業(yè)人口:3071人,非農業(yè)人口:4人 --行政區(qū)面積:15.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040.0畝--主要民族成分:漢族。發(fā)展口號:發(fā)展經濟必須招商引資。所轄村……。
  1、自然條件:五里村座落在離210公路4公里的高山壩子之中,耕地面積1215畝,宜林果山地200畝。2、人口狀況:總人口4380人,總戶數(shù)540戶,漢族(待識別)占60%以上。3、文化結構:高小文化2000人,初中文化120人,高中以上80人。4、收入來源:村民主要經濟來源于傳統(tǒng)種植、養(yǎng)殖等。5、基礎設施現(xiàn)狀:已通路、通水、通電、有移動電話訊號,部分村民自購衛(wèi)星小天線收看電視節(jié)目。6、公共廁所和垃……。
  五里村位于坡貢鎮(zhèn)政府東北面,地處坡貢鎮(zhèn)中心地帶,交通比較便利,距坡貢鎮(zhèn)政府所在地僅有2.5公里,是坡貢鎮(zhèn)面積和人口最小的行政村,轄一個自然村寨,三個村民組,現(xiàn)有戶數(shù)186戶,總人口763人,農業(yè)人口744人,非農業(yè)人口19人,勞動力366人,主要居住有黎和漢族。五里村耕地面積620畝,其中,水田380畝,旱地240畝,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坡貢河貫穿全村,水資源豐富,荒山荒坡比較多,在全鎮(zhèn)……。
  五里村,全村五個組.732戶.2484人現(xiàn)有勞動力1312人,從業(yè)人員967人。常用耕地面積144.51公頃,其中水田87.77公頃,糧食總產量1936.64噸,其中夏糧236噸、秋糧1613噸、水果產量9噸、藥材產量61噸、農業(yè)產值881萬元,林業(yè)產值157萬元,牧業(yè)產值260萬元,漁業(yè)產值19萬元,非農業(yè)產值1801萬元。所轄村:中埂上組,大水井組,官倉壩組,仁中田組,柑子坪組……。
  五里村位于縣西北面,村委會距離縣城2公里。北界麻萬鎮(zhèn)者棉村,東鄰城西村,南接井橋村,西連羊風鄉(xiāng)。黔桂鐵路、都新高速公路穿越。全村共17個村民小組,分別是:浪海、肖家園、麻供、麻江、上院、中院、栗木山、姚望、大門、小門、盧家寨、大杉、哈榮、新鄉(xiāng)、麻雙、立新、橋頭。2010年3月統(tǒng)計,共664戶,3076人。五里村主要以漢族為主,有1638人;少數(shù)民族中,布依族人口最多,共1227人;其他少數(shù)民族分別……。
粤ICP备13001937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0422号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网站合作 我要供稿
联系我们: QQ:264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