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 : 青海省 > 海東市 > 互助縣 > 五十鎮(zhèn)

青海省海東市互助縣五十鎮(zhèn)

[移動版]
地名:五十鎮(zhèn)隸屬互助縣
區(qū)劃代碼:632126106代碼前6位:632126
行政區(qū)域:青海省 地理分區(qū):西北地區(qū)
行政級別:鎮(zhèn)車牌代碼:青
長途區(qū)號:0972 郵政編碼:810000
轄區(qū)面積:約167.3平方公里人口數(shù)量:1.8萬人
人口密度:108人/平方公里
下轄地區(qū):1個社區(qū)、19個行政村
代碼城鄉(xiāng)分類簡介
五十社區(qū)~001鎮(zhèn)中心區(qū)
距離互助縣威遠鎮(zhèn)、平安區(qū)平安鎮(zhèn)均為五十華里而得名![詳細]
桑士哥村~200鎮(zhèn)鄉(xiāng)結(jié)合區(qū)
明朝前該地始居土族農(nóng)戶,因村北山根處佑寧寺喇嘛墳葬地,藏語習稱“桑士哥”,故得村名![詳細]
班彥村~201村莊
“班彥”是當?shù)胤窖裕鉃槊利惛火埖募亦l(xiāng),故名![詳細]
保家村~202村莊
此地保家最早遷居此地,以姓氏得名保家村![詳細]
北莊村~203村莊
據(jù)查,元末明初(公元1166年)蒙古駐軍居住于本地守土,故居住自稱蒙古爾人,察罕蒙古,當?shù)胤窖苑Q香哇,故名![詳細]
荷包村~204村莊
民國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從本縣紅崖子溝林家莊村遷居幾戶始居此地,因地形似虎的脖子得名虎脖。后因虎脖不雅而改為荷包至今![詳細]
奎浪村~205村莊
“奎浪”是藏語,“出人才”的意思,據(jù)傳在明朝年間此地出了一位讀書人,故得名![詳細]
拉洞村~206村莊
“拉”指麝,“洞”指山嶺,意為麝經(jīng)常出沒的山嶺,故名![詳細]
拉日村~207村莊
“拉日”,藏語意為帳房,故名。解放初期屬互助縣五十公社荷包大隊,1972年從荷包大隊分開,命名為拉日村,下設6個社,4個自然村,分別為藏壽、拉日灘、巴…[詳細]
柳家村~208村莊
魯土司家族成員居住,故命村民魯家莊,是當?shù)胤窖贼敿业闹C音,因家族搬遷,后改為柳家村,故名。…[詳細]
三莊村~209村莊
是由三個自然村組成的所以叫做三莊村,故名![詳細]
上灘村~210村莊
指居住在“昝家噶哇”周邊的村落,故名。解放建政時稱上甘灘村,1958年公社化改為上甘灘大隊,1983年政社分設時改為上甘灘村村民委員會并沿用至今。…[詳細]
下灘村~211村莊
意為居住昝家噶哇周邊的村落,因本村位于下邊,故名![詳細]
寺灘村~212村莊
寺灘,“寺”指佑寧寺,“灘”指灘地,故名![詳細]
土觀村~213村莊
明朝時期,在修建佑寧寺時,三世達賴喇嘛封十個部落頭領及三禾昂索(包括土觀昂索)為士官,并在一世土觀活佛誕生于此地,檀石官,即首領的意思,故名![詳細]
五十村~214村莊
距離互助縣威遠鎮(zhèn)、平安區(qū)平安鎮(zhèn)均為五十華里而得名![詳細]
卓科村~215村莊
“卓科”土語,是“趙家莊廓”的變音,姓趙的最早開始居住此地,但外村的土族和藏族群眾根據(jù)漢語音譯為“卓科”,故名![詳細]
樺林村~216村莊
據(jù)查,元末明初,山川都長滿樺樹林地,故得名![詳細]
巴洪村~217村莊
巴洪是一位從西藏飛來的天然佛像的姓氏,巴洪是哇洪的譯音轉(zhuǎn)寫,故名![詳細]
扎巴村~218村莊
民國初期建村時有八戶雜姓人家居住,故命名村名雜巴村,后改村名為扎巴村![詳細]

地名由來:

五十鎮(zhèn)因此地距平安鎮(zhèn)、威遠鎮(zhèn)均約五十華里而得名。

基本介紹:

五十鎮(zhèn)位于縣境東南部,距縣府駐地25千米。人口1.8萬,以土族為主,占總?cè)丝诘?7%。面積167.3平方千米。轄桑士哥、五十、包家、樺林、北莊、土官、班彥、荷包、三莊、拉日、巴洪、卓科、柳家、下甘灘、上甘灘、奎浪、扎巴莊、寺灘、拉洞19個村委會。1951年設立五十鄉(xiāng),1957年并入巴洪鄉(xiāng),1958年并入紅崖子溝公社,1961年分設五十公社,1983年改設五十鄉(xiāng)。

歷史沿革:

1951年,設立五十鄉(xiāng)。

1957年,并入巴洪鄉(xiāng)。

1958年,并入紅子溝公社。

1961年,分設五十公社。

1983年,改設五十鄉(xiāng)。

2006年8月,撤銷五十鄉(xiāng)設立五十鎮(zhèn)。


以下地名與五十鎮(zhèn)面積相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