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洲橋位于蘭溪市梅江鎮(zhèn)塔山腳村,跨梅溪。
塔山村昔為金衢通往嚴州的咽喉,因苦于梅溪阻隔,村民群起建造了通洲橋。通洲橋原為木橋,建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清嘉慶五年(1800年)毀于洪水,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易木為石。六墩五孔,圓弧形石拱廊橋。橋身全長84.8米,橋面寬4米,拱券矢高8米,凈跨9米。拱券為縱聯(lián)砌筑。橋面鋪條石,兩側(cè)設(shè)條石護欄。橋上建廊屋21間,兩端為重檐歇山頂門樓,飛檐翹角,中懸通洲橋匾。橋墩向上游做成分水尖,對分剎洪水起到很好的作用。青山環(huán)抱,阡陌縱橫,溪流蜿蜒,橋端蒼郁的古樟與廊橋交相輝映
,“下臨百尺之長波,上建廿椽之水榭”,給山水增添了無限畫意。
此橋與武義的熟溪橋、永康的西津橋均為樓閣長廊式木橋,頗具歷史、科學和藝術(shù)價值。橋頭有一座小山,名曰“掛鐘尖”。山頂建筑有一座玲瓏剔透的“文昌閣”。橋閣交相輝映,構(gòu)成一幅別具風格的畫面。
當代文學巨匠曹聚仁和他的結(jié)發(fā)妻子、教育家王春翠的初戀故事就發(fā)生于此。美國作家羅伯特有一篇《廊橋遺夢》的小說,一時風靡世界,而此處廊橋上的曹王戀情卻演繹了一個更為凄美感人的東方“廊橋遺夢”。故人已逝,而廊橋依舊,F(xiàn)在通洲橋已成了蘭溪人的旅游勝地,背靠掛鐘尖,面向竹葉潭,習習春風,潺潺流水,成為年輕人談情說愛的“香格里拉”,是一些年輕人永不退色的浪漫記憶。
2019年10月7日,蘭溪通洲橋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曹聚仁(1900—1972),字挺岫,號聽濤,筆名袁大郎、陳思、彭觀清、丁舟等 ,1900年7月7日出生于浙江浦江(今蘭溪),1915年考入杭州浙江第一師范學校,五四運動中任學生自治會主席,主編《浙江新潮》。 1921年到上海創(chuàng)辦滄笙公學,并在愛國女中任教,同時為《民國日報》副刊《覺悟》撰稿。1922年,他筆錄了章太炎的國學演講,后整理成《國學…… 曹聚仁詳細信息++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