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嗣同祠建于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為二棟一亭的舊式祠宇建筑。占地面積535平方米,坐北朝南,磚木結構。封火墻,硬山頂,面闊三間,進深三間。中軸線上依次為前門(牌樓式)、庭院、前廳、過亭、后廳等建筑。前門墻面凸出四磚柱。明間設券門,兩扇大門拼釘幾何圖案竹片,上部女兒墻由兩端向中收縮成三角形西式狀,下部現左右鑲嵌祁陽石標志、說明牌兩塊,祠門額上嵌“譚烈士專祠”漢白玉石碑,陰刻楷書金飾。
經庭院拾三級臺階進入中廳,前檐飾卷棚,幾何圖案掛落與格門,廳內立花崗石方柱6根,上部抬梁式構架,前部飾卷棚設月梁,滿置樓栿樓板,正上方懸掛梁啟超先生題寫的“民國先覺”牌匾,匾下原(1983年)掛譚嗣同油畫遺像,1998年,置放譚嗣同銅質頭像一尊。前廳與過亭由16頁格扇間斷,過亭由四根花崗石方柱支撐整個建筑,左右各設天井,亭頂正中設六邊形藻井,下飾卷棚,上置梁枋一根,書“譚遺遠堂自建,民國二年秋月”建祠題記。藻井下左、右、前三方制安玻璃窗頁采光,地面鋪青方磚(殘損嚴重),天井底部全部鋪扁卵石。拾二級臺階入后廳,后廳由四根木柱支撐上部招梁式木構架,前部兩木柱與過亭石柱以月梁連接。后廳前階檐設格扇門14頁,上安裝玻璃與掛落等,廳內后部木枋與磚墻連接,上滿置樓栿樓板。廳正中處置放“譚嗣同烈士牌位”的神龕,雕龍刻花,制作十分精細,文革時遭毀,祠內原有唐才常、康有為書贈挽聯及譚嗣同遺像,同時被損毀遺失,1983年修繕時,廳內僅復原了兩幅木質挽聯與遺像。前廳、后廳進行了全面修繕。1984年,對門樓又進行了維修。
解放后,譚祠一直由瀏陽縣人民政府管理。50年代,祠宇曾作人委會機關食堂與廚房。文革時,神龕、木質挽聯盡遭損毀;“民國先覺”牌匾,因作廚房砧板所用,未遭厄運。
1983年,值譚嗣同殉難85周年之際,由省政府撥?2萬元對前廳、過亭、后廳進行了全面修繕,基本恢復了原貌。瀏陽縣政協與縣文化局在此聯合舉辦了譚嗣同生平事跡展覽,并對外開放。
1983年10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984年湖南省人民政府撥?顚ε茦沁M行了修繕。
1985年瀏陽縣文物管理所組建成立。同年省文化廳將譚祠辟為“譚嗣同紀念館”,縣文物管理所安排人員在此進行管理。譚嗣同紀念館從此正式長期對外開放。
1995年1月25日,湖南省委宣傳部將譚嗣同祠公布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998年6—9月瀏陽市文物管理所(1991年瀏陽撤縣改市),實施對譚嗣同紀念館的油漆翻新工程及陳列改版布展工作。并在前廳置放了由譚氏家族出資,我省著名雕塑家錢海源先生親手制作譚嗣同頭部(銅質)塑像。
譚嗣同祠整體建筑保存較好,屬清末民初的典型祠宇式建筑,抬梁式木構架,封火山墻、墻墀上的泥塑制作細膩精巧,祠宇內的木雕、格扇掛落、月梁、藻井、磚窗、卷棚、油漆、彩畫、石作等均制作精細具有較高的建筑藝術觀賞價值和科學價值。
譚祠自修建以來,前來瞻仰憑吊的文人志士及國內外友人紛至沓來。特別是1983年由省政府撥?钸M行修繕后,祠內陳列了譚嗣同生平事跡展覽,由文管所配備專職講解員以來,廣大的青少年、學生、團隊以及社會各界人士絡繹不絕前來參觀學習,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譚嗣同的救亡圖存、維新變法、追求真理,敢為人先,英勇獻身的愛國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因此,譚嗣同思想形成的研究價值及其生平事跡的教育價值是十分重大的,也是永恒的。具有重大的教育意義。
信息來源:湖南文物概覽
戊戌六君子之一 譚嗣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si,第四聲)字復生,號壯飛,又號華相眾生、東海褰冥氏、廖天一閣主等。漢族,湖南瀏陽人,清末湖北巡撫譚繼洵之子,出生于北京宣武城南孏眠胡同邸第,母親徐五緣。善文章,好任俠,長于劍術。著名維新派人物。北京半截胡同41號是他在朝為官時的故居,也是在這里被清政府逮捕.1898年參加戊戌變法,…… 譚嗣同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