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安徽省 > 黃山市 > 徽州區(qū)旅游

羅東舒祠

[移動版] [查看地圖]
羅東舒祠
羅東舒祠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徽州現(xiàn)存的眾多古祠堂中,“羅東舒祠”是最著名者之一。它坐落于現(xiàn)在的黃山市徽州區(qū)呈坎村,全稱“貞靖羅東舒先生祠”。它規(guī)模宏大,營造精細,其建筑融“古、雅、美、偉”于一體,是徽州古建筑的典范之作,被譽為“江南第一名祠”。

四進院落建筑層層升高

“羅東舒祠”是羅氏族人為供奉其先祖羅東舒先生而建造的。羅東舒,是宋末元初的著名學者。據(jù)羅氏族人介紹,羅東舒幼年時期就聰穎過人,成年后,淡泊名利,隱居鄉(xiāng)間,以耕作讀書為樂。他積德行善,以仁義之心待人,贏得了“黃魯直之才”和“歐陽永叔之賢“的美譽,當時的學者也都尊敬地稱他為東舒先生。對這樣一位備受人們愛戴的先祖,羅氏族人更是敬重有加。據(jù)說對他的祭祀仿照曲阜孔廟的禮儀,這在徽州祠堂中是不多見的。

“羅東舒祠”坐西朝東,包括照壁、欞星門、前天井、左右兩座碑亭、儀門、兩廡、拜臺、廳堂、后天井、后寢以及南側(cè)的女祠和北側(cè)的廚房、雜院等部分組成,共四進四院,依軸線對稱分布,占地面積達3300平方米,可謂規(guī)模宏大,位居江南第一。

照壁在祠堂的最前面,是一面呈彎弓弧形的磚墻,它的后面是欞星門。欞星門由6柱5間的石牌樓組成,每根石柱的頂部都雕有怪獸“朝天吼”,雄偉壯觀,氣勢威嚴。欞星門與南北兩面留有洞門(這兩扇洞門是村民們進出村莊的必經(jīng)之路)的圍墻構(gòu)成了“東舒祠”的第一進院落。

欞星門的后面是由7個開間構(gòu)成的儀門,正門左右次間各置邊門,兩旁有抱鼓石一對。正門上方高懸“貞靖羅東舒先生祠”的匾額,是著名古建專家羅哲文先生的手跡。平時正門是關(guān)閉不開的,只有在祭祖或舉行重大慶典活動時才打開。梢間和盡間為統(tǒng)間,名曰“廳事”,“以備聚餐待馂之所”。儀門也是族人進出東舒祠的第二道門,它與欞星門之間就構(gòu)成了“東舒祠”的第二道院落。

儀門后面是一個由兩廡和享堂合圍而成的面積達400多平方米的四合院,這就是“東舒祠”第三進院落。庭院中有寬闊的甬道、花圃,兩邊是南北兩廡。一面披水流入庭院,這就是徽州人“肥水不外流”,聚財思想的具體表現(xiàn)。庭院靠享堂一方是花崗巖石板鋪砌的拜臺,是祭拜祖先時擺放豬羊和香燭等供品的。

拜臺的后面就是氣勢宏偉的享堂了,享堂正面有22扇高大的木格子門,梁架重疊,接縫緊密。正中照壁上方,垂掛有明代著名書法大師董其昌手書的“彝倫攸敘”巨型匾額。享堂寬敞宏大,可容納千人。羅氏族人不僅在這里祭先拜祖、商討議事、舉行慶典、執(zhí)行族規(guī),還定時展示祭祀器具、祖先容像、族譜、圣旨、官誥、御賜珍品以及接待地方-,宴請嘉賓貴客等。

緊靠享堂南山墻,建有“女祠”,名曰“則內(nèi)”,也就是內(nèi)側(cè)之意,是用來安放羅氏家族女性祖先牌位的地方。它坐東朝西,沒有正門,面積不及男祠的十分之一,高度也只有主體建筑的三分之一。由此可以看出羅氏家族在對女性尊重的同時,也表現(xiàn)出了男尊女卑的倫理思想。

享堂的后面是“東舒祠”的第四進院落。它是由享堂、后寢大殿、南北圍墻合圍而成的。這里天井狹窄而高深,與第三進院落的寬敞明亮形成了強烈反差,給人一種凝重森嚴的感覺。后寢大殿是安放男性0牌位的地方,也是整座“東舒祠”最神圣、最精美的地方。殿前有三排寬闊的青石臺階甬道通向大殿,沿廊有10根巨型石柱,殿內(nèi)有木柱46根,前沿的26塊黑色大理石欄板淺浮雕有姿態(tài)各異的避邪等鳥獸圖案,雕工細膩,圓雕的獅子神態(tài)生動,活靈活現(xiàn)。寢殿中的斗拱、雀替、梁頭、叉手等木質(zhì)構(gòu)件,或為云浪花朵;或狀如花瓶;或形同花叢,圖案精美,典雅秀麗。尤其是透雕的“鰲魚吐水”雀替更是玲瓏剔透,精彩絕倫。梁架上布滿了極具個性的民間包袱式彩繪圖案,色彩明快迷人,構(gòu)圖大方典雅,被譽為“國內(nèi)罕見的民間彩繪珍品”。

著名的“寶綸閣”就雄踞在后寢大殿之上,是在明萬歷壬子年(1617年)擴建時另外加上的,所以其木構(gòu)架全部直接安裝在寢殿檁條之上。至今,人們?nèi)阅軓膬蓪又g的草架隔層,看到兩個不同歷史階段的建筑是如何連接到一起的。

將近百年的坎坷建筑歷程

后寢既然是安放男性祖先牌位的神圣殿堂,為什么要在其上加蓋一層樓閣呢?《祖東舒翁祠堂記》碑刻不僅為我們揭開了謎底,而且它也明確記載了整座祠堂從初建到完工近百年的坎坷歷程。“東舒祠”于明代嘉靖初年首創(chuàng),到了嘉靖十九年(1542年),后寢大殿快要完工時,遇到了意想不到的事情,工程-停了下來,過了70年以后,才又開始重建,并在后寢之上加蓋了一層樓閣。

那么,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事情,能導致修建祠堂這樣的大事停了下來呢?據(jù)羅氏35世孫羅來平推測,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后寢9個開間的彩繪用了超規(guī)格的黃色,另一個是把“鰲魚吐水”雀替上的魚頭雕成了龍頭的形狀,這都是朝廷所不允許的。還有一種說法是,資金短缺,直到70年后,隆慶進士、大理寺卿、羅氏22世祖羅應鶴榮歸故里,續(xù)建祠堂的工作才由他擔當了下來。由于后寢的高度不及享堂,與整個東舒祠的宏大氣派相比極不協(xié)調(diào),羅應鶴在后寢大殿的頂上加蓋了一層4.7米的樓閣,同時外加兩個樓梯間,使后寢的開間也由原來的9個擴大到11個。

從“寢因前人草創(chuàng),益之以閣,用-代恩綸”這段話可以看出,羅應鶴之所以要蓋此閣的原因,是為了珍藏與皇恩有關(guān)的圣旨、御賜、官誥、皇榜等東西,故取名為“寶綸閣”,以體現(xiàn)“君在上,民在下”的建筑理念。實際上,當初建造樓閣只是為了建筑上的需要,也就是為了使后寢的高度超過享堂,以使整個祠堂建筑保持一種一進高過一進的視覺感。

上世紀60年代,文物部門在對“東舒祠”作鑒定時,看到后寢大殿到處都是五彩繽紛的彩繪和精美的木雕,極具文物價值,就把后寢大殿單獨上報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工作人員在登記時,認為“寶綸閣”的名稱指的是包括大殿和樓閣上下兩層的整個建筑,于是省保名單的目錄上就陰差陽錯地出現(xiàn)了“寶綸閣”。直到1996年,國務(wù)院在公布第四批國保單位時才給“羅東舒祠”正了名分。

延伸閱讀:

·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老屋閣及綠繞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