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林寺,位于常州市武進區(qū)春秋淹城遺址西約1公里處。始建于南朝梁武帝時(公元527年),557年北周孝閔帝重建,更名“法華寺”,宋崇寧兵毀,明重建,復名“寶林寺”
鼎盛時有殿宇千間,蔚為壯觀。至1949年,仍有殿宇百余間。1958年被拆,僅存3間寺屋用作倉庫。1995年12月,寶林禪寺重新開放,重建了天王殿、大雄寶殿、羅漢殿、萬佛殿、講經(jīng)堂、齋堂等共計9000平方米,新塑了莊嚴妙相,各具特色的佛像。公元527年,南北朝時期梁武帝舍業(yè)無為祖師創(chuàng)建寶林寺,歷盡興衰,但寶林寺作為觀世音菩薩的根本道場已名聞寰宇,周遍法界。
北宋崇寧年間(1102—1106年)毀于兵燹,南宋重修,復名寶林寺。元末又毀于戰(zhàn)亂,明朝經(jīng)洪武、永樂、正德年間的三次大修擴建,鼎盛時殿宇達1408間,名譽中吳,留下了“隔岸時聞馨,穿林始見僧!焙汀八码[東林石徑斜,鐘聲杳杳隔煙霞。紅塵不到云深處,敲落青松幾樹花!钡让蕾。
清同治年間,淮軍與太平軍決戰(zhàn)于常州,寶林寺遭殃而所剩無幾,光緒年間(1875—1908)修復十之一二。上世紀日寇侵華,淪陷期間,屢遭破壞,百余棵參天古樹多遭砍伐。至1949年僅存殿宇三十余間。1958年起,寺院寺基改作桑田,最后僅存二間一廂為生產(chǎn)隊倉庫,于是比丘匿跡,法燈泯滅。
公元1995年,(上)慧(下)聞大和尚應黨委政府和四眾弟子之請,駐錫寶林寺觀世音菩薩道場。自此寶林寺進入了新的法運中興時期。公元2007年,適逢國運宏昌,政通人和,由寶林寺觀音菩薩腳踩西太湖傳說之緣啟。
古老而又年輕的寶林禪寺一派水鄉(xiāng)景色,寶林河一泓清水環(huán)繞寺周,人們通過寶林、福德、大慈、大悲、智慧五座白玉石橋才能進入十方圓融。
院內(nèi)綠樹粉墻殿宇林立,構成一幅美輪美奐的佛國畫卷。中軸線上雄踞著照壁、牌樓、正山門、天王殿、鐘樓、鼓樓、伽藍殿、祖師殿。其中大雄寶殿地高二十余米、面闊九間四十米、南北進深三十米,金碧輝煌、巍然壯觀,一派靈山風貌;觀音閣基五畝開外,高近百米,宛似一株含苞待放的凈蓮。
外閣由108朵蓮花瓣狀的佛龕層疊而成,每龕安坐一尊金佛羅漢,慈悲肅穆、蔚為大觀。閣內(nèi)正中供奉一尊三十九米高的三面十方觀音,周圍伴有9999尊微型觀音。妙莊祥和,晝夜佛光灑落,妙音輕揚。塔內(nèi)還設有樓梯和電梯,供游人香客饒塔一周,瞻仰觀音慈容。大雄寶殿和觀音閣呈現(xiàn)出釋迦牟尼靈山盛世和觀音菩薩的慈悲精神。東軸線上的東山門、知客堂、行愿館、梵音閣、長廊、寶林講堂和佛學院,處處彰顯出佛陀和觀音大士對眾生的大愿情結。
西軸線上的西山門、梁帝軒、財神殿、文昌殿、金佛殿、方丈樓和藏經(jīng)閣,處處飄逸出“無上般若”的大智大慧和人間佛教的不二妙理。寶林宗教文化園的建筑群融佛法、文化、藝術、科技于一體,在中國寺院建筑史上試創(chuàng)新的版本。
千年古剎,寶林禪寺,煥然一新,四眾云集,將成為禪修觀光、朝覲參拜、佛法研究、文化瞻禮、修身養(yǎng)心直至福國裕民的佛教圣地,為弘揚中華佛教文化作出應有的貢獻。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