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月寺:原名觀音堂,位于陸豐市金廂鎮(zhèn)觀音嶺頂。始建于明萬歷八年(1580),原是一間小廟。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擴建,改稱“觀音禪堂”,清咸豐十一年(1861)建造山門,易名“水月宮”。水月寺的建筑布局由山門、前殿、正殿、左右禪房等組成,占地面積300多平方米。
新中國成立前,水月寺屬碣石元山寺分院之一,由元山寺派僧人管理,今寺旁尚保存清末水月寺僧人的墓塔3座。新中國成立初期,水月寺被改作他用,僧人離棄,停止宗教活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貫徹落實宗教政策,于1983年11月8日,定為陸豐縣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在海內外佛教信眾的支持下,籌資修建。1995年,又在水月寺左側擴建大雄寶殿、天王殿、地藏殿(2層)、觀音殿(2層)、僧房、齋堂、接待樓(2層)等建筑物,現有土地面積1865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積2890平方米;主要建筑物大雄寶殿面寬五間,重檐歇山式,宏偉壯觀,重塑的三圣佛像妙相莊嚴,均采用優(yōu)質銅鑄造,具有一定的佛教造像藝術價值。2003年,政府宗教工作部門準予水月寺登記為宗教活動場所。全寺僧眾堅持愛國愛教,遵紀守法,正常開展宗教活動。成立了寺務會,制定各項規(guī)章制度,實行民主管理,現負責人翁鑫,常住僧人3名,佛教信眾150多人。水月宮為面闊三間二進加左右?guī)科矫娌季,通面?6米,通進深17.5米,建筑占地面積455平方米。計有山門、拜亭、正殿、禪房等硬山頂建筑,抬梁式梁架結構。山門正脊瓷嵌雙龍戲珠,戲劇人物,梁架構件雕刻有花草獅子等裝飾物。山門檐柱石刻3對楹聯。
天然的海濱游覽勝地——觀音嶺位于廣東陸豐市南部的碣石灣瀕岸,金廂鎮(zhèn)與碣石鎮(zhèn)交界之間逶迤的山嶺上。前面海灣廣,后面山勢蜿蜒,這里氣候涼爽,風景宜人,觀音嶺錢凹平臺上有祀奉觀音菩薩的水月宮,古稱觀音禪堂喝水月禪寺。在宋代是一間五吉小廟,內供石刻平面佛像一塊。清道光辛丑陽月(公元一八四年)擴建為硬山頂歇式的傳統建筑寺院,咸豐辛酉二月(公元一八六一年)進行修葺。
水月宮于一九八三年經上級批準為陸豐縣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得于海內外港澳同胞和國內各地群眾大力支持,于一九九年五月復建水月禪寺。水月禪寺擇址觀音嶺東側,占地達二萬平方米,左傍青龍觀濤石,右依白虎蓮花山之樹木蔥蔥,正中山泉淙淙,乃龍鳳呈祥,文武映輝之寶地。登高南眺,面臨南海碣石灣,東至玄武山元山寺,西至金廂虎尾山,四面云水聚匯,八方靈氣集結,其間配建大雄寶殿、天王殿、地藏閣、觀音閣、鐘樓鼓、藏經閣、素菜館,是為一方集殿堂亭閣、山林于一體成線風景區(qū)。
觀音嶺山下,有綿延不斷的細軟沙灘,清澈的海水浴場,著名的鎮(zhèn)海石、龍石、龍牙石、雙疊石等,海面聳立和尚石、烏礁、企鵝石等,奇巖怪石千姿百態(tài),沙灘上有一錐形巨石,鐫下許多題刻:其中“鎮(zhèn)海石”三個大字是明代萬歷十年(一五八二年)欽差兵巡道鄭岳和參將成立儒同立:“揚威水止”是萬歷庚子年三山胡國卿題刻:“永鎮(zhèn)安瀾”、“觀濤”、“真趣”是清代光緒年間礙石使者鄧萬林題字石刻。在一處高達十余米的臨海斷崖上,有摩崖石刻“龍石”二字,別具一格。著名版畫家、書法家賴少其為紀念中國領導人周恩來于革命時期搶渡香港,賦詩揮毫鐫刻在龍石上詩云“洲渚夜如釜,遙天一砥柱,搶渡碣石灣,猛如下山虎”。這是海濱岬角天涯的自然風光,是旅游黃金海岸。
水月禪寺開放以來,得到海外華僑、港澳臺同胞和國內廣大民眾的熱心支持。虔誠捐助,文物古跡修復日臻完善,配套設施和規(guī)劃日新月異,前來觀光旅游者絡繹不絕。
十二崗村:十二崗村委會位于金廂鎮(zhèn)府東面,金碣公路邊,面積約5.2平方公里,下轄3個自然村,總人口3106人,,十二崗村委會距離市區(qū)23公里,離鎮(zhèn)府所在地8公里,只有一條過境公路,地緣優(yōu)勢較好。地處丘陵山崗地帶,屬純農村,村集體經濟較差! 十二崗村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