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 : 河南省 > 洛陽市 > 伊川縣 > 鳴皋鎮(zhèn)

河南省洛陽市伊川縣鳴皋鎮(zhèn)

[移動版]
地名:鳴皋鎮(zhèn)隸屬伊川縣
區(qū)劃代碼:410329101代碼前6位:410329
行政區(qū)域:河南省 地理分區(qū):華中地區(qū)
行政級別:鎮(zhèn)車牌代碼:豫C
長途區(qū)號:0379 郵政編碼:471000
轄區(qū)面積:約94平方公里人口數(shù)量:約5.56萬人
人口密度:約591人/平方公里
下轄地區(qū):39個行政村
代碼城鄉(xiāng)分類簡介
鳴皋村~200鎮(zhèn)中心區(qū)
據(jù)始建于東漢,因處于九皋山下,依《詩經(jīng)》“鶴鳴九皋,聲聞于天”而得名�!�[詳細]
中溪村~201村莊
很早以前有中費、西費、東費三個自然村,后三村合并取名中費。村民為洗滌方便,把村西溝中泉水引入村內(nèi)穿街而過,村民便改中費為中溪。…[詳細]
元東村~202村莊
元東村的城鄉(xiāng)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小元東村~203村莊
原名上園,后遭水災遷居現(xiàn)址,取名新元東。因與元東村對比,地小人少,遂又更名小元東�!�[詳細]
坡根村~204村莊
據(jù)傳原系大元東村人,大約在清同治九年(1870)伊河水泛濫,15戶73人遷居此地,因村址緊靠西坡,群眾稱呼坡根�!�[詳細]
新寨村~205鎮(zhèn)鄉(xiāng)結(jié)合區(qū)
于1540年從西寧府遷于此地,取名為鎮(zhèn)平寨,后演變?yōu)樾抡��!?a href=/henan/yichuanxian_wugaozhen_xinzhaicun.html class=blue>[詳細]
曾灣村~206鎮(zhèn)鄉(xiāng)結(jié)合區(qū)
據(jù)最早定居的是曾姓人氏,取名曾灣。1949年屬鳴皋區(qū)。1958年同渡口、蔣園三村合建一個曾灣大隊,屬鳴皋人民公社。1984年改設曾灣村民委員會,屬鳴皋…[詳細]
渡口村~207鎮(zhèn)鄉(xiāng)結(jié)合區(qū)
相早在周代時,此處即為伊河上重要渡口。后來,百姓聚集形成村落,定村名為渡口。渡口村古時為伊河西岸主要的百姓、貨物往來通道�!�[詳細]
干河村~208鎮(zhèn)鄉(xiāng)結(jié)合區(qū)
干河村原名都家,傳聞西漢末年,王莽與劉秀激戰(zhàn)中原。一日劉秀敗逃今干河一帶,見大河浩浩蕩蕩,追兵已近,危急萬分。劉秀坐騎痛飲河水不止,劉秀大怒道:誤我大…[詳細]
蔣元村~209村莊
據(jù)說,原是鳴皋村一家姓蔣的花園,后來隨著時代變遷發(fā)展成村落。取名蔣園,后演變?yōu)槭Y元�!�[詳細]
邢莊村~210村莊
據(jù)1550年,姓邢的一家在此定居,日后成村,取名邢莊。…[詳細]
周園村~211村莊
周園村的城鄉(xiāng)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雷溝村~212村莊
居民原住在宜陽縣雷溝村,因村民多為雷姓而得名。1967年鳴皋鎮(zhèn)修建雷溝水庫,全村搬遷至此,仍沿用原有村名雷溝。…[詳細]
韓凹村~213村莊
距今六百余年的明朝,姓韓人氏從山西洪洞遷此定居取名韓洼�!�[詳細]
郭村村~214村莊
據(jù)傳在公元1480年間,此地有戶姓郭的在此燒窯為生,取名為郭窯頭,后人為取吉言,更名為郭瑤頭,后演變?yōu)楣��!?a href=/henan/yichuanxian_wugaozhen_guocuncun.html class=blue>[詳細]
孟村村~215村莊
古時有一戶孟姓人家在此以燒石灰窯為生,取名孟窯頭。后人為取吉言,改為孟瑤頭,1967年更名為孟村。…[詳細]
謝村村~216村莊
據(jù)傳1480年,有一謝姓人氏,在此燒石灰謀生,居住窯內(nèi),后形成村子,取名謝窯頭,后演變?yōu)橹x村。…[詳細]
賈村村~217村莊
據(jù)公元1480年,一戶姓賈的人在此燒石灰,長期居住,形成村落。因村中最早居民姓賈,住在窯洞,故名賈窯頭。后演變?yōu)橘Z村�!�[詳細]
中章屯村~218村莊
據(jù)傳三國時期有馬良部下有一將領(lǐng)姓章,在此屯兵三處,均稱章屯。章屯由西向東分為上、中、下三個自然村,位于中間得名中章屯�!�[詳細]
下章屯村~219村莊
據(jù)傳三國時期有馬良部下有一將領(lǐng)姓章,在此屯兵三處,均稱章屯。章屯從地形上由西向東分為上、中、下,位于東邊稱下章屯。…[詳細]
馬良寨村~220村莊
相傳神筆馬良在此建寨,后逐漸形成村落,得名馬良寨。…[詳細]
孫村村~221村莊
據(jù)明末清初,有孫、劉、韓三家居住于此,后因?qū)O姓人丁興旺,取名孫村�!�[詳細]
張村村~222村莊
據(jù)張氏家譜記載:明洪武二年,山西洪洞縣張進如,張志道一家遷入此地居住,取名張村。因負責張村轄區(qū)內(nèi)的所有村民事務,故名張村村民委員會。…[詳細]
武莊村~223村莊
遠在明代期間,有周、武、王三姓共居,取名周莊,武氏家族從山西洪洞縣遷往宜陽段村,后因水災其中一部分從宜陽段村遷入此地定居,隨著周姓家族的遷出,武姓家族…[詳細]
徐陽村~224村莊
因徐姓人氏最先居住,位于順陽河北面,故名徐陽�!�[詳細]
沿村村~225村莊
據(jù)明崇禎年間,劉、李兩姓人家沿順陽河邊落居,逐漸形成村落,取名沿村�!�[詳細]
楊村村~226村莊
據(jù)傳明洪武年間,楊姓人氏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居住,形成村子取名楊村�!�[詳細]
董王坡村~227村莊
相明洪武二年,由山西洪洞縣遷來董、王兩姓到此地定居,逐漸形成村落,因地處丘陵坡地,故稱董王坡�!�[詳細]
西平村~228村莊
因與萬溝村相比較平坦,又居萬溝之西,故取名西坪,后演變?yōu)槲髌健!?a href=/henan/yichuanxian_wugaozhen_xipingcun.html class=blue>[詳細]
萬溝村~229村莊
據(jù)早年由萬坡村姓萬的一家遷居此地,沿溝居住,逐漸形成村落,取名萬溝�!�[詳細]
楊圪當村~230村莊
楊圪當村的城鄉(xiāng)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東寨村~231村莊
明末清初葉姓人家居住于此而得名葉寨。以火神廟為界分為兩個村莊,本村位于火神廟東面,故名東葉寨�!�[詳細]
西寨村~232村莊
明末,由姓葉的人在此定居,形成村莊名為葉寨,后分為兩個寨,本村位于西,故名西葉寨。…[詳細]
舊寨村~233村莊
據(jù)此地原為蔣姓人家的避暑之地,后有人定居,戰(zhàn)亂年代因保住了一寨人,被稱為“救寨”,后改為“永安寨”,今演變?yōu)榕f寨�!�[詳細]
王莊村~234村莊
據(jù)傳最早在此定居的姓王,后人口逐步增多形成村莊,取名王莊。…[詳細]
海山村~235村莊
傳說大禹以前,龍門山與九皋山之間為大海,此處地高,露出水面。大禹開龍門,滄海變桑田,百姓遷居。每遇伊河暴漲,百姓逃至高處避難,后形成村莊,取名海山。由…[詳細]
季溝村~236村莊
據(jù)大清雍正三年,有一姓季的由開封杞水縣遷此定居溝內(nèi),名季家溝,后簡化為季溝�!�[詳細]
大桑坡村~237村莊
因此地桑樹甚多,故名桑坡,與村南小桑坡相比較大,取名大桑坡。…[詳細]
小桑坡村~238村莊
據(jù)在未定居時,樹木成林,其中尤以桑樹最多,故取名為桑坡。因和村北的大桑坡相比,人少莊小,故名小桑坡�!�[詳細]

地名由來:

古名鶴鳴鎮(zhèn),因村南隔伊河有九皋山,《詩經(jīng)》載“鶴鳴九皋,聲聞于天”,故稱為鳴皋。

基本介紹:

鳴皋鎮(zhèn)位于伊川縣城南部,距縣城20公里,因詩經(jīng)“鶴鳴九皋,聲聞于天”而得名。該鎮(zhèn)東與酒后、葛寨、白元隔伊河相望,西和宜陽縣白楊鄉(xiāng)接壤,北同平等、高山鄉(xiāng)毗鄰,南與嵩縣田湖鎮(zhèn)相接,有伊川縣“南大門”之稱。地理位置十分優(yōu)越,交通發(fā)達 。洛盧路與鳴白、鳴酒公路呈“十”字形交叉而過,全鎮(zhèn)轄39個行政村,總面積94平方公里,耕地4768公頃。

榮譽排行:

2023年9月,鳴皋鎮(zhèn)被確定為河南省第一批鄉(xiāng)村建設示范鄉(xiāng)鎮(zhèn)

2022年3月,鳴皋鎮(zhèn)被命名為2021年度河南省衛(wèi)生鄉(xiāng)鎮(zhèn)。

2015年8月,河南省政府選擇鳴皋鎮(zhèn)河南省第一批重點示范鎮(zhèn)。

2014年7月,鳴皋鎮(zhèn)被國家住房城鄉(xiāng)建設部等七部委確定為全國重點鎮(zhèn)。

文化旅游:

伊川書院

伊川書院位于鳴皋鎮(zhèn),始建于北宋元豐年間,距今有918年。北宋元豐五年,理學家和程頤(字伊川)因與王安石新政不合引退歸洛。時居北宋相位,與程頤政見一的文博贈與程伊川鳴皋鎮(zhèn)舊園一址,良田千頃,以

鳴皋南岳廟

鳴皋南岳廟類別:古建筑時代:明、清地址:伊川縣鳴皋鎮(zhèn)鳴皋村公布時間:2008/6/1公布批次:第五批南岳古剎始建于北魏,已有1400多年;始建于北宋的二程書院,程門立雪的故事就發(fā)生在所在地的

元宣武將軍克烈公墓

元宣武將軍克烈公墓類別:古墓葬時代:元地址:伊川縣鳴皋鎮(zhèn)鳴皋村北

徐陽墓地

徐陽墓地位于洛陽市西南伊川縣鳴皋鎮(zhèn)徐陽村。墓地發(fā)現(xiàn)的車馬坑在其東北角或北部放置有大量馬牛羊頭蹄,這種習俗在中原地區(qū)此前尚未發(fā)現(xiàn),墓地無論從時間、地域、規(guī)模、習俗等都可以與春秋時期活躍在這一區(qū)

歷史沿革:

清代民初,屬嵩縣。

1927年屬平等縣。

1932年建伊川縣時,為鳴皋區(qū)。

1951年屬第二區(qū)(包括現(xiàn)平等鄉(xiāng)、高山鎮(zhèn))。

1958年鳴皋、平等、坡頭合并為高峰人民公社。

1959年從中分出宋店人民公社,改稱鳴皋人民公社。

1984年社改鄉(xiāng)為鳴皋鄉(xiāng)。

1996年撤鄉(xiāng)設鎮(zhèn),改為鳴皋鎮(zhèn)至今。


以下地名與鳴皋鎮(zhèn)面積相當:



缁棷CP婢讹拷13001937閸欙拷 缁倕鍙曠純鎴濈暔婢讹拷 44010602000422閸欙拷

閸忓厖绨幋鎴滄粦 閼辨梻閮撮弬鐟扮础 閸忓秷鐭楁竟鐗堟 缂冩垹鐝崥鍫滅稊 閹存垼顩︽笟娑毲�
閼辨梻閮撮幋鎴滄粦閿涳拷 QQ閿涳拷264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