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 : 河南省 > 濟源市 > 軹城鎮(zhèn) > 周樓村

河南省濟源市軹城鎮(zhèn)周樓村

[移動版]
濟源市 黃河小浪底
地名:周樓村隸屬軹城鎮(zhèn)
區(qū)劃代碼:419001102205代碼前6位:419001
行政區(qū)域:河南省 地理分區(qū):華中地區(qū)
行政級別:村車牌代碼:豫U
長途區(qū)號:0391 郵政編碼:454600
城鄉(xiāng)分類:村莊分類代碼:220

地名由來:

傳明洪武年間,周姓始祖迫于統(tǒng)治者的壓力,背井離鄉(xiāng),從山西省洪洞縣遷居濟源市梨林鎮(zhèn)牛社村,因地勢較低,常被水淹,就在村南十里許的嶺上建村。當時村中老者因思念故土,追宗憶祖,故在村中一高圪塔上建了一座能眺望家鄉(xiāng)的舟式高樓。因“舟”、“周”同音,村民便以周姓和樓取村名為周樓。

基本介紹:

周樓村距軹城鎮(zhèn)政府駐地8公里,屬東南半丘嶺區(qū)。東、南與孟州市趙和鄉(xiāng)相鄰,西和新峽村接壤,北連梨林鎮(zhèn)西蔣村。村地勢呈梯形,人居住高處的低洼地,形如舟船。村東北有錨地,狀如船錨。故有周樓不蓋樓之說。過去三間土房,若要建樓,需在屋兩頭,中間則空。百年習俗,至今沿襲。周樓村,原名周家樓,因周姓立戶時曾依嶺建土樓一座。公社化后,更名周樓大隊。

周樓村由周樓和老龍溝兩個自然村組成,分5個居民組,有209戶,830人,耕地1746畝。明洪武年間,周姓始祖從山西移民濟源,落腳承留杜村。后來,一支轉徙于梨林的熬社村。明末清初,水災連年。周姓便搬遷此地,至今留下“三遷周樓”佳話。其余霍、王、趙等姓住老龍溝,隸屬周樓村。

老龍溝聞名濟源,老龍溝人趙夢庚名傳千秋。1905年,趙夢庚由省扶院資送日本留學,入宏文學院普通科學習,期間接受孫中山的革命思想,加入“同盟會”,任初立民國的宣傳部長。1912年,袁世凱復辟帝制,趙夢庚欲東渡日本,圖謀再舉反袁義旗,被袁世凱派特務刺殺于上海。趙夢庚犧牲后,國民黨元老隨柩來濟,書挽聯(lián)致祭。1927年,馮玉祥主豫時,將趙夢庚列入開封革命先烈祠。

1971年,周樓人發(fā)揚愚公精神,用兩股齒挖土,鐵鍬裝土,平車拉土,大干3年,修成三個長180米、寬80米、深10米左右的大型蓄水池,縣委領導形象地比喻為“長藤結瓜”,解決了下游澆地南問題。1980年,周樓人周林淮引導村人玉米制種,使村民擺脫經(jīng)濟困境。后村民改為白菜和菜花制種,經(jīng)濟收入仍居軹城前列。1999年,村購置聯(lián)合收割機5部,天津產(chǎn)60車4部,上海產(chǎn)50車1部,并配齊車庫和農機具。國家出臺購機補貼后,周樓村發(fā)展了大型聯(lián)合收割機7部,100馬力以上拖拉機3部,50—100馬力拖拉機10臺,30—50馬力拖拉機15臺。農業(yè)機械化不僅解決了村民的勞動力,還外出周邊鄉(xiāng)村耕種收割,增加經(jīng)濟收入。

周樓村規(guī)劃始于20世紀90年代末,修通村內3條水泥路和東路通外的柏油路,改變了臟、亂、差的居住環(huán)境。投資50萬元,硬化了2個蓄水池,投資30萬元修建兩層樓的學校和村委辦公地。2011年以后,修了通往省道的水泥路,修了通往孟州西莊的道路,修了通往張金村的水泥路。打深水井4眼,并配上水泵,解決了村民飲水安全問題。周樓村樂有游園地,學有文化大院,健身有體育小廣場,村民生活幸福安康。

周樓村與東添漿村、河岔村、桐花溝村、南冢村、西添漿村、西軹城村、東軹城村、中王村、趙村村、綺里村、南郭莊村、南河口村、西留養(yǎng)村、東留養(yǎng)村相鄰。

歷史沿革:

1949年屬濟源縣二區(qū)。

1955年屬濟源縣添漿中心鄉(xiāng)。

1958年屬軹城人民公社,名為周樓生產(chǎn)大隊。

1983年改公社為鄉(xiāng),屬軹城鄉(xiāng),名為周樓村民委員會。

1990年撤鄉(xiāng)建鎮(zhèn),屬軹城鎮(zhèn),仍為周樓村民委員會。

周邊相關:

周樓村附近有銀河峽、濟源王屋山風景區(qū)、五龍口、濟源黃河三峽、濟源伊利乳業(yè)工業(yè)旅游景區(qū)、濟源南山兒童公園等旅游景點,有濟源冬凌草、濟源核桃、天壇硯、寺郎腰大蔥、濟源盤硯、濟源玉皇李等特產(chǎn),有愚公移山傳說、邵原神話群、燈彩(汴京燈籠張)、愚公移山傳說、邵原神話群等民俗文化。


軹城鎮(zhèn)行政區(qū)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