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源市 黃河小浪底 |
地名:長泉新村 | 隸屬:軹城鎮(zhèn) |
區(qū)劃代碼:419001102262 | 代碼前6位:419001 |
行政區(qū)域:河南省 | 地理分區(qū):華中地區(qū)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代碼:豫U |
長途區(qū)號:0391 | 郵政編碼:454600 |
城鄉(xiāng)分類:城鄉(xiāng)結合區(qū) | 分類代碼:112 |
地名由來:
長泉村名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是村東南有一泉,常年不竭,故得名“長泉”;二是村南沿黃河岸邊有十多泉眼,河水上漲時,泉被淹沒,河水下落時,泉水并涌,遠看形似一條“長泉”。故而得名長泉。唐武德二年,置長泉縣,屬懷州,四年縣廢,并入大基縣。長泉村原為下冶鎮(zhèn)所轄,1996年因黃河小浪底水庫修建移民搬遷至平原地區(qū),現(xiàn)為軹城鎮(zhèn)所轄。
基本介紹:
長泉新村位居濟源市區(qū)西南8公里的平原地區(qū)。東鄰大驛村,西接承留鎮(zhèn)南姚村,南到金馬焦化廠,北至承留鎮(zhèn)甘河村。8個居民組,519戶,2010口人,土地面積706畝。1997年12月,因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建設,隸屬下冶鎮(zhèn)的長泉村搬遷軹城鎮(zhèn),更名長泉新村。
長泉新村原居住地在黃河岸邊。相傳春秋戰(zhàn)國時,有東周使者北渡入晉。船行時,黃河巨浪滔天;抵岸后,潮落水平。此時,對面深溝內數(shù)十處噴泉并涌,泉水匯聚一道清溪嘩嘩流淌,使者欣然命之為“長泉”。唐武德二年(619年),長泉置縣,隸屬懷州府。四年(621年)縣廢,并入大基縣。元末明初,戰(zhàn)爭迭起,長泉荒無人煙。明洪武元年(1368年),洛陽新安縣石井窨頭村陳登、陳雷兄弟移居長泉,立業(yè)興家。數(shù)十年后,陳廣、陳芳兄弟和陳儉相繼遷入。清代初期,隨著李、王等家族的落戶,長泉村修建起學堂、祠堂、廟宇,逐漸形成集耕種、航運、經(jīng)商貿易為一體的繁華村落。
長泉古渡是黃河南北重要航道之一,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明崇禎六年(1633年)冬,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羅汝才等于此渡河南下,進入豫西。1947年8月,陳(賡)謝(富治)大軍強渡黃河,長泉為主要渡口之一。23日,長泉村所有民兵、船工積極參戰(zhàn),護送部隊過河,接運傷員回村(長泉村設野戰(zhàn)醫(yī)院等兵站服務)。連續(xù)七天七夜,輸送第四縱隊、太岳野戰(zhàn)民兵部隊、太岳民工擔架隊、隨軍南下地方部隊、民工運糧隊等數(shù)萬人挺進豫西。10月,太岳軍區(qū)、濟源縣委及政府在長泉村召開表彰大會,授“黃河堡壘”錦旗一面,以示嘉獎。
長泉新村規(guī)劃合理,樓房整齊劃一。村中大街兩條,寬15米,長500余米,安裝路燈160多盞;路旁樹木成行,四季常青,實現(xiàn)了綠化、亮化。小學新建,三層教學樓美觀大方,教學設施先進齊全。2008年10月,家家戶戶飲用上安全衛(wèi)生的自來水。2012年農網(wǎng)改造,土地全部流轉,農作物種植結構調整。2013年建垃圾中轉站、游園小廣場,完善衛(wèi)生所醫(yī)療設備。2016年天然氣架通,覆蓋率達95%。長泉人樂有文化廣場,學有閱覽室,醫(yī)有衛(wèi)生所,生活怡然自樂。
長泉新村與槐灘村、張嶺新村、交兌新村、曹廟村、良安新村、許峰村、新峽村、趙莊村、新安村、洪溝村、西灘新村、戰(zhàn)天洞村、金橋村、齊莊村相鄰。
歷史沿革:
1949年屬濟源縣五區(qū)。
1955年屬濟源縣下冶中心鄉(xiāng)。
1958年屬下冶人民公社,名為長泉生產(chǎn)大隊。
1983年改公社為鄉(xiāng),屬下冶鄉(xiāng),名為長泉村民委員會。
1996年因小浪底水庫建設,搬遷至軹城鎮(zhèn),更名為長泉新村村民委員會。
周邊相關:
長泉新村附近有銀河峽、濟源王屋山風景區(qū)、五龍口、濟源黃河三峽、濟源伊利乳業(yè)工業(yè)旅游景區(qū)、濟源南山兒童公園等旅游景點,有濟源冬凌草、濟源核桃、天壇硯、寺郎腰大蔥、濟源盤硯、濟源玉皇李等特產(chǎn),有愚公移山傳說、邵原神話群、燈彩(汴京燈籠張)、愚公移山傳說、邵原神話群等民俗文化。
區(qū)劃:河南省·濟源市·軹城鎮(zhèn)·長泉新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