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安豐鄉(xiāng) | 隸屬:安陽縣 |
區(qū)劃代碼:410522210 | 代碼前6位:410522 |
行政區(qū)域:河南省 | 地理分區(qū):華中地區(qū) |
行政級別:鄉(xiāng) | 車牌代碼:豫E |
長途區(qū)號:0372 | 郵政編碼:455000 |
轄區(qū)面積:約79平方公里 | 人口數(shù)量:5.6萬人 |
人口密度:709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qū):42個行政村 |
代碼 | 城鄉(xiāng)分類 | 簡介 | |
郭家屯村 | ~200 | 村莊 | 傳明初有郭姓人家從山西洪洞遷此屯田定居,后繁衍成村,故稱郭家屯。清乾隆年《安陽縣志》載有郭家屯,歷民國,村名未變![詳細] |
大夫村 | ~201 | 村莊 | 北宋《相臺志》、清康熙年《安陽縣志》f載有大夫村。據(jù)有百姓因敬仰西門豹,在西門大夫廟旁居住,后人口逐漸增多,形成村莊,名曰大夫村,沿用至今![詳細] |
太平店村 | ~202 | 村莊 | 清乾隆年《安陽縣志》載有太平店村名。相早年此村與木廠屯一個村,村中有一大型木料場,后因火災把村子燒為東西兩段,西段稱木廠屯,東段為“火燒斷”,村內(nèi)有一…[詳細] |
木廠屯村 | ~203 | 村莊 | 東晉十六國時期,此地曾作為皇家存放木材的場地,后人在此居住建村,故稱木廠屯。隋朝《文化安豐·隋故驃騎將軍宋循墓志》記載有木場村。康熙年、清乾隆年《安陽…[詳細] |
南豐村 | ~204 | 村莊 | 《通鑑》:“太史令王亮、蘇坦言于(北)魏主(拓跋)嗣(409-423年在位)曰:按讖(chen)書,魏當都鄴,可得豐樂!贝说貣|北距古鄴城10多里,豐…[詳細] |
北豐村 | ~205 | 村莊 | 《通鑑》:“太史令王亮、蘇坦言于(北)魏主(拓跋)嗣(409-423年在位)曰:按讖(chen)書,魏當都鄴,可得豐樂!贝说貣|北距古鄴城10多里,豐…[詳細] |
吉莊村 | ~206 | 村莊 | 傳明初有吉姓人家從山西洪洞遷此定居,故稱吉家莊。清康熙年、乾隆年和民國《安陽縣志》均稱吉家莊。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時,改稱吉莊。…[詳細] |
施家河村 | ~207 | 村莊 | 清康熙年《安陽縣志》載有施家河。相傳早年漳河到此流速比較平緩,常有尸體在這里擱淺,曾稱“晾尸臺”。明初移民在此建村感到名稱不雅,改稱施家河,沿用至今![詳細] |
趙村村 | ~208 | 村莊 | 相早年此地是漳河灘,后一趙姓人家來此開店,叫趙家店,后演變?yōu)橼w村。北宋《相臺志》載有趙村。清康熙年、乾隆年《安陽縣志》、民國《續(xù)安陽縣志》均稱趙村,沿…[詳細] |
固岸村 | ~209 | 村莊 | 此村在唐代稱“故縣”。見《文化安豐·大周故處士荀君墓志》:“以周長安二年(658年)遷窆于故縣村西二里。”又,《鄴下冢墓遺文·辛庭墓志》:“以大歷元年…[詳細] |
西馬莊村 | ~210 | 村莊 | 相明初,馬姓人家從洪洞遷居此地,改名馬莊。康熙年、清乾隆年《安陽縣志》均稱馬家莊。民國《續(xù)安陽縣志》載有北馬莊,也稱馬家莊。因重名,更名為西馬莊![詳細] |
崔莊村 | ~211 | 村莊 | 1985年《安陽縣標準地名手冊》載有崔莊。相明初有崔姓人家從山西洪洞遷居于此,故名崔莊。清乾隆年《安陽縣志》載有崔家莊,因與南面的崔家莊重名,民國《續(xù)…[詳細] |
北李莊村 | ~212 | 村莊 | 傳明初有李姓人家從山西洪洞遷居此地,因位于其他村莊之北,故名北李莊。清乾隆年《安陽縣志》、民國《續(xù)安陽縣志》均稱李家莊。1985年《安陽縣標準地名手冊…[詳細] |
后凈渠村 | ~213 | 村莊 | 引漳河水灌田,渠水流到此地逐漸澄清,故名凈渠。北宋《相臺志》載有凈居。其涵義似來源于佛教語“凈覺”,覺、渠二者諧音。清乾隆年《安陽縣志》載有凈曲村、后…[詳細] |
前凈渠村 | ~214 | 村莊 | 引漳河水灌田,渠水流到此地逐漸澄清,故名凈渠。北宋《相臺志》為“凈居”,其涵義似來源于佛教語“凈覺”,覺、渠二者諧音。清乾隆年《安陽縣志》載有凈曲村、…[詳細] |
東稻田村 | ~215 | 村莊 | 三國曹魏時期,此地產(chǎn)稻以供王宮食用,后人在此居住建村,故名稻田。北宋《相臺志》載有稻田。清乾隆年《安陽縣志》載有稻田、西稻田。民國《續(xù)安陽縣志》載有分…[詳細] |
前稻田村 | ~216 | 村莊 | 三國曹魏時期,此地產(chǎn)稻以供王宮食用,后人在此居住建村,故名稻田。北宋《相臺志》載有稻田。清乾隆年《安陽縣志》載有稻田、西稻田。民國《續(xù)安陽縣志》載有分…[詳細] |
大劉莊村 | ~217 | 村莊 | 明初有劉姓人家從山西洪洞遷此定居,故稱劉家莊,后稱大劉莊。清乾隆年《安陽縣志》載有劉家莊。民國《續(xù)安陽縣志》載有大劉莊、小劉莊。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合作化…[詳細] |
洪河村 | ~218 | 村莊 | 據(jù)西崗有數(shù)條大溝,每逢雨季洪峰順溝而下,沖毀田地村莊,于是古人就在十二墱下修了一條南北走向的大排水溝,名曰橫渠,也稱橫河,引洪水北流入漳河。明初有幾戶…[詳細] |
北張家莊村 | ~219 | 鄉(xiāng)中心區(qū) | 明初有張姓人家從山西洪洞遷此定居,后繁衍成村,故稱張家莊。清乾隆年《安陽縣志》載有張家莊村名,因重名,1981年根據(jù)安陽地區(qū)行署〔1981〕55號文批…[詳細] |
張顯屯村 | ~220 | 村莊 | 清乾隆年《安陽縣志》載有張顯屯。相北宋末民族英雄岳飛的部將張顯,抗金時曾在此屯兵駐扎,后人為紀念張顯故得名張顯屯![詳細] |
邵家屯村 | ~221 | 鄉(xiāng)中心區(qū) | 傳明初有幾戶邵姓人家從山西洪洞遷此屯田定居,后繁衍成村,故稱邵家屯。清乾隆年《安陽縣志》載有邵家屯,歷民國,村名未變![詳細] |
東高穴村 | ~222 | 村莊 | 據(jù)有人在曹操高陵附近蓋房居住,后人口增多,形成村落,因“高穴”是“高陵”的俗稱,故命名高穴。北宋《相臺志》載有東高穴、西高穴。清乾隆年《安陽縣志》、民…[詳細] |
西高穴村 | ~223 | 村莊 | 傳有人在曹操高陵附近蓋房居住,后人口增多,形成村落,故命名高穴(高穴為高陵的俗稱)。北宋《相臺志》載有東高穴、西高穴,清乾隆年《安陽縣志》、民國《續(xù)安…[詳細] |
后稻田村 | ~224 | 村莊 | 三國曹魏時期,此地產(chǎn)稻以供王宮食用。后人在此居住建村,故名稻田。北宋《相臺志》載有稻田。清乾隆年《安陽縣志》載有稻田、西稻田。民國《續(xù)安陽縣志》載有分…[詳細] |
漁洋村 | ~225 | 村莊 | 傳三國時期,魏國建都鄴城,此地北至漳河,東望鄴城,曾為養(yǎng)魚牧羊之處,后人在此居住建村,故名魚羊。北宋《相臺志》載有魚羊,清乾隆年《安陽縣志》改為漁洋村…[詳細] |
劉家屯村 | ~226 | 村莊 | 傳明初有劉姓人家從山西洪洞遷此屯田定居,繁衍成村,故名。清乾隆年《安陽縣志》名劉家莊,民國《續(xù)安陽縣志》載有劉家屯。…[詳細] |
靳家屯村 | ~227 | 村莊 | 傳明初有靳姓等人家從山西洪洞遷此屯田定居,后繁衍成村,故名。清乾隆年《安陽縣志》載有靳家屯,歷民國,村名未變![詳細] |
翟莊村 | ~228 | 村莊 | 翟莊村的城鄉(xiāng)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蔡村村 | ~229 | 村莊 | 傳東漢文學家蔡邕因彈劾宦官被流放,途經(jīng)此村住宿,村民仰慕其才華,遂改村名為蔡村。北齊時(公元550-577年)就有蔡村!洱R京邑西市令楊君墓志》:“武…[詳細] |
付家洞村 | ~230 | 村莊 | 傳明初傅姓人家從山西洪洞遷此打土窯居住故名。清乾隆年《安陽縣志》、民國《續(xù)安陽縣志》均稱傅家洞,1985年《縣標準地名手冊》寫作付家洞![詳細] |
韋家洞村 | ~231 | 村莊 | 傳明初有韋姓三弟兄從山西洪洞遷此打土窯洞居住故名。清乾隆年《安陽縣志》載有韋家洞,歷民國,村名未變![詳細] |
谷家咀村 | ~232 | 村莊 | 傳明初有幾戶谷姓人家從山西洪洞遷至趙家窯南頭定居,取名為“谷家寨”,后人口增多,一部分人從谷家寨遷至此處,因地勢形如虎頭,村莊位于虎嘴之下,故名谷家嘴…[詳細] |
趙家窯村 | ~233 | 村莊 | 傳明初從山西洪洞遷來宋、趙二戶人家在此打土窯居住,先稱“宋家窯”,后宋氏絕戶,改為“趙家窯”。此村由趙家窯、后小寨、谷家寨三部分組成。清乾隆年《安陽縣…[詳細] |
李家坡村 | ~234 | 村莊 | 明代趙簡王死后在此建墳墓,派文武八大臣看守,大臣分別姓高、白、謝、戴、耿、戚、田、李。李二為其中一員武將,后在此建村,取名李家坡。又,相傳明初有幾戶李…[詳細] |
韓家寨村 | ~235 | 村莊 | 傳明初有幾戶韓姓人家從山西洪洞遷此居住,為防盜賊,筑土寨圍村,故名。清乾隆年《安陽縣志》載有韓家寨,歷民國,村名未變![詳細] |
東天助村 | ~236 | 村莊 | 據(jù)《續(xù)安陽縣志·古跡表》“報馬樹,在縣西北,樹不甚高,亦不開花,若遇某年花發(fā),此村,必有科名發(fā)現(xiàn)”,故名天助。北宋《相臺志》載有“天助”清乾隆年《安陽…[詳細] |
下天助村 | ~237 | 村莊 | 據(jù)《續(xù)安陽縣志·古跡表》“報馬樹,在縣西北,樹不甚高,亦不開花,若遇某年花發(fā),此村,必有科名發(fā)現(xiàn)”,故名天助。清乾隆年《安陽縣志》載有上天助、下天助,…[詳細] |
上天助村 | ~238 | 村莊 | 據(jù)《續(xù)安陽縣志·古跡表》“報馬樹,在縣西北,樹不甚高,亦不開花,若遇某年花發(fā),此村,必有科名發(fā)現(xiàn)”,故名天助。北宋《相臺志》載有“天助”,清乾隆年《安…[詳細] |
張家凹村 | ~239 | 村莊 | 傳明初有張姓弟兄三人從山西洪洞遷居此地定居,因周圍皆山嶺崗坡,村莊居低洼處,故名。清康熙年、乾隆年《安陽縣志》均稱張家凹,民國《續(xù)安陽縣志》改為張家洼…[詳細] |
林縣莊村 | ~240 | 村莊 | 明清時,此地曾有一林縣(今為林州市)人在此開設(shè)客棧,林縣商客來安陽做生意都要到此住宿,后許多人在此居住,逐漸形成村落,故名林縣莊。1985年《縣標準地…[詳細] |
英烈村 | ~241 | 村莊 | 相某朝皇帝曾路過此地,百姓萬分感激,始稱為萬感。北宋《相臺志》載有萬感。清乾隆年《安陽縣志》為“萬關(guān)”。民國《續(xù)安陽縣志》為萬感。1949年1月17日…[詳細] |
地名由來:
原名邵家屯人民公社,1958年,該公社棉花取得大豐收,受國務院表彰,取“安陽棉花豐收”之意,更名安豐人民公社。
榮譽排行:
2023年9月,安豐鄉(xiāng)被確定為2023年度河南省”平安農(nóng)機”示范鄉(xiāng)(鎮(zhèn))。
2022年12月,安豐鄉(xiāng)入選2022年河南省省級農(nóng)業(yè)產(chǎn)業(yè)強鎮(zhèn)創(chuàng)建名單。
2022年2月,安豐鄉(xiāng)被評選為安陽市2021年度市級文明村鎮(zhèn)。
基本介紹:
安陽縣安豐鄉(xiāng)地處河南省最北端, 107國道、京廣鐵路、郭峰公路、漳南干渠、南水北調(diào)中線穿境而過,距市區(qū)15公里,地理位置優(yōu)越、交通便利、水源豐富,全鄉(xiāng)行政區(qū)域面積7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639公頃,轄42個行政村, 56234人, 2004年全鄉(xiāng)國民經(jīng)濟生產(chǎn)總值18012萬元,農(nóng)業(yè)總產(chǎn)值達到2.12億元,人均純收入達2900元。
近年來,安豐鄉(xiāng)黨委、政府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lǐng)導下,按照“-”的要求,以經(jīng)濟建設(shè)為中心,以基礎(chǔ)建設(shè)為重點,帶領(lǐng)全鄉(xiāng)廣大干部群眾,沿著“強農(nóng)業(yè)、興建設(shè)、廣招商、壯畜牧”的發(fā)展方向,努力拼搏、開拓進取、與時俱進,各項事業(yè)取得顯著成績。
種植業(yè)結(jié)構(gòu)調(diào)整力
文化旅游:
曹操高陵位于河南安陽安豐鄉(xiāng)、曹操王都鄴城(在今邯鄲臨漳縣)西12公里處。據(jù)《三國志》等史料記載,公元220年曹操卒于洛陽,靈柩運到鄴城,葬在鄴城的西門豹祠以西丘陵中。高陵墓平面為甲字形,坐西
河南安陽固岸東魏北齊墓地位于河南省安陽縣安豐鄉(xiāng)固岸村和施家河村東部的高臺地上,漳河南岸,總干渠里程728公里處,海拔87—93米。發(fā)掘面積25000余平方米。已經(jīng)清理出和正在清理的墓葬333
漁洋古村落位于安陽縣西北22公里處,歸安豐鄉(xiāng)管轄,現(xiàn)全村共有3300多口人。西倚太行山,北臨漳河水,盡得“倚峰臨水”之地利。200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一支考古隊進入該村進行考古調(diào)查
西門豹祠,又稱大夫祠,位于河南安陽市安陽縣安豐鄉(xiāng)北豐村。西門豹祠屬于古鄴城遺址的一部分,現(xiàn)由于西門豹治鄴有方,深受人民愛戴,后人修祠建廟,以為祭祀。西門豹祠堂,今俗稱西門豹廟。歷史上曾稱為西
英烈村原名萬感村,位于安陽縣安豐鄉(xiāng),黃烈樓原名三節(jié)樓,下為3間磚券洞,二樓以隔扇開間,三樓為通間。1949年1月17日夜,磁縣保安團等部千余人突然包圍了萬感村,聯(lián)防民兵與敵展開殊死的戰(zhàn)斗。最
歷史沿革:
安豐一帶地處安陽縣西部偏北,清末屬西北鄉(xiāng)。
1927年屬安陽縣一區(qū),也稱北區(qū)。
1937年改稱安陽縣十區(qū)。
日偽時期為彰德縣十區(qū)。
解放初,這一帶歸鄴縣二區(qū)、四區(qū)管轄。
1954年,安、鄴兩縣合并后,改為邵家屯區(qū)。
1958年建立安豐鄉(xiāng),鄉(xiāng)政府駐邵家屯。
是年,建立安豐人民公社。
1984年,恢復安豐鄉(xiāng),沿用至今。
區(qū)劃:河南省·安陽市·安陽縣·安豐鄉(xiā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