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泗古稱北界村,北宋熙寧六年(1073)設,屬昌國縣蓬萊鄉(xiāng)。
宋寶慶《四明志》卷二十:“蓬萊鄉(xiāng),在縣東北海中二百五十里。
總五都,管里一,村三。
岱岸里。
岱山村、朐山村、北界村!币缘靥幉龂h之北部,主島泗礁山島古稱北界山得名。
由之派生了北界坊、北界巡檢司等地名。
宋寶慶《四明志》卷二十在“酒”目下有北界坊名稱記載。
宋開慶《四明續(xù)志》卷四:“北界(酒)坊,月納一千一百五十三貫七百七十六文!逼淙毒剖杖脒h大于當時稱為砂岸稅的漁業(yè)稅收入。
元大德《昌國州圖志》卷五:“巡檢司五處……北界,在蓬萊鄉(xiāng)之第五都弓兵三十名!泵骱槲涫拍辏1386)因海禁,居民遷至內(nèi)陸,翌年北界村廢。
明洪武、清順治年間,嵊泗經(jīng)歷3次海禁。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展復,二十九年(1690)江浙兩省在嵊泗分汛劃界,從此進入兩省分治局面。
清光緒《崇明縣志》卷七:“康熙二十八年(二十九年)以浙盜猖獗申巡洋例,總兵梁鼐委左營游擊丁際昌等與浙江定海鎮(zhèn)左營游擊葉紀等分定洋汛,以洋山、馬跡山為界,馬跡山腳以南之洋島屬浙江,大羊山腳以北之洋島屬江南,自西至東,洋面山島俱以兩山為準,立碑于小羊山!笨滴跷迨辏1711)第四次強遷嵊泗居民于內(nèi)陸。
乾隆年間逐漸再次展復,嵊泗仍為江浙兩省分治。
乾隆五十八年(1793),江浙兩省官員勘定盡山界的史實及界線走向,并于小洋山立“勘定盡山界碑”。
因此,明清及民國各類志書無嵊泗政區(qū)名稱記載,僅在“山川”“汛地”等條目下記載部分海島名稱。
1947年9月建立嵊泗設治局。
1949年10月置嵊泗縣。
“嵊泗”一名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