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橋因橫跨于葛溪支流里仁溪上,故又名里仁橋,諧稱里人橋。然而,里仁橋,不如洞橋通俗,地方土著都喜歡稱洞橋,故而出名。久而久之,橋亦成了集鎮(zhèn)的標(biāo)志。據(jù)傳,洞橋的建造,與石羊先生及他的后裔有關(guān)。
石羊先生徐明德好學(xué),常到萬市購買書籍。一天,大雨過后,他又去萬市買書,走到離石羊村三里路的里仁塢口,被里仁溪的大水擋住去路,正無奈之際,他看到溪旁邊有只抲魚用的腰子桶,于是就叫對面一位也想過溪的人幫忙,用繩子拴住木桶兩端的耳環(huán),溪的兩邊各打下木樁,繩子繞著木樁兩端打結(jié)。然后,人坐進木桶,自己拉繩渡過溪去。此法被大家接納,于是,這個木桶代橋的地方就叫作“桶橋”。
劉伯溫深知徐明德是個人才,曾多次登門相邀其出山協(xié)助朱元璋平定天下,均被石羊先生拒絕。朱元璋得了天下,成了國師的劉拍溫又多次攜重禮聘他出山,石羊先生仍不愿去,每次都將劉伯溫送來的禮錢堆于土窖,不覺愈堆愈多。
后來,石羊先生的子孫漸漸繁衍,由石羊塢往現(xiàn)今的洞橋頭以西發(fā)展,但因有里仁溪相隔,每年春水暴漲,木桶重心不穩(wěn),常有傾覆,有次竟淹死了人。大家覺得回石羊山祭祖掃墓頗是不便,經(jīng)族里商議,決定打開祖先石羊先生的地窖,用這筆錢造橋。當(dāng)徐氏子孫打開地窖后發(fā)現(xiàn),錢已銹蝕成塊,能用的已很少。于是,動員上下三村的鄉(xiāng)親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建造一座橋。至于那筆銅錢,因為是劉國師所贈,占有天子之氣,就把它化作銅水,澆鑄在橋墩的石頭洞中,以示鎮(zhèn)橋辟邪之用。由此,人們就把這座橋取名為“銅橋”。橋建于明朝萬歷二十四年(1596年)。
不久,清兵入關(guān),天下大亂,南明朝廷的潰敗之兵逃跑,一路搶掠,路過這里,得知橋底有銅,就挖掘橋墩取銅。橋遭毀壞,很快坍塌。后恢復(fù)太平,里仁塢的人們提議重新建橋,銅橋已名不符實,而新建橋的橋孔又酷似門洞,就改稱為洞橋。
洞橋因年久失修,幾近倒塌。1993年,由群眾發(fā)起,鄉(xiāng)村支持,進行修復(fù),次年竣工。
洞橋為一洞石橋,南北兩頭拾級而上。橋身兩側(cè),設(shè)有坐獅石柱和石板護欄。護欄內(nèi)側(cè),置有長方形石條,供人憩息,夏時乘風(fēng)納涼,冬來享日取暖。為百姓坐最佳地,亦為過往行人必經(jīng)之處。
橋之北端,名洞橋頭,取自橋頭之意,因此地有洞橋小碼頭之意。通橋之后,居住的人多了起來,成了集鎮(zhèn)。狹窄的青石板街道,中心有丁字街。兩邊開設(shè)各式店鋪。昔時,比較著名的老店,有“養(yǎng)元堂”藥鋪,“老春和堂”大藥店等,藥材地道,貨真價實;“大有商號”、“大有京站”等商號,遠(yuǎn)聘名師制作優(yōu)質(zhì)糕點,物品齊全,遠(yuǎn)近聞名,連臨安、分水等縣的商家也來批貨;酒店、飲食店、宿夜店、茶店,生意興隆,盛極一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