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川縣位于滇西北橫斷山脈中段,“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遺產保護區(qū)南端,東鄰鶴慶,南接洱源,西界云龍、蘭坪,北靠玉龍,是大理州的北大門,地跨東經99°33′~100°03′,北緯26°12′~26°42′?h域面積2250平方千米?h城所在地金華鎮(zhèn)海拔2200米,縣境內最低海拔1973米,最高海拔4295.3米,年平均氣溫13.1℃,年均降雨量572.7毫米,霜期57天,氣溫年較差小,日較差大,長冬無嚴寒,短夏無酷暑,屬雨熱同季、干涼同時的低緯度高海拔獨特氣候。
劍川縣轄5鎮(zhèn)3鄉(xiāng),88個村民委員會,5個社區(qū),391個自然村。境內有白、漢、彝、回、納西等世居民族,2017年末全縣總人口18.4萬人,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96.2%,其中白族人口占90.6%,為全國白族人口比例最高的縣份,被譽為“白族之鄉(xiāng)”。
劍川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有目前發(fā)現中國最大的水濱“干欄式”建筑聚落海門口遺址,其年代從新石器時代晚期直至青銅時代,是云貴高原“青銅文化”和“稻耕文化”的重要發(fā)源地。在2000多年前的秦漢之際,劍川就已成為南方絲綢之路“蜀身毒道”和“茶馬古道”的重要交通要沖,與中原、東南亞地區(qū)和中、西亞地區(qū)有商貿文化往來。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中,劍川逐步形成了崇文尚教的社會風氣,教育鼎盛,文風大開,被譽為“文獻名邦”,蘊育了趙藩、周鐘岳、張伯簡、張子齋等一大批名人。劍川于元代(1271年)建縣,1949年4月2日,中共滇西北工委在劍川成功發(fā)動武裝起義,10月在劍川設立滇西北行政專員公署,12月底改設為麗江行政專員公署,劍川縣屬麗江專區(qū)。1956年8月,劍川劃歸大理州。
劍川山川秀美,景觀眾多。是電影《五朵金花》中阿鵬的故鄉(xiāng),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映成輝。境內有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鐘山石窟和重點風景名勝區(qū)石寶山;2012年,石寶山-沙溪古鎮(zhèn)景區(qū)被評為國家級4A級旅游景區(qū),千獅山(滿賢林)景區(qū)被評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qū);“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遺產八大片區(qū)之一的老君山;2002年世界101個瀕危建筑遺產保護名錄之一的沙溪寺登街;第三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zhèn)沙溪鎮(zhèn);600多年歷史的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劍川古城;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沙溪興教寺、劍川古城西門街古建筑群;民族風情濃郁、久負盛名,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石寶山歌會;譽為“高原明珠”的省級風景名勝區(qū)劍湖。劍川木雕藝術聞名遐邇,被文化部命名為“民族木雕藝術之鄉(xiāng)”。石雕工藝精湛絕倫,“梅園石雕”被省政府列入全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布扎、刺繡是劍川民間獨特的傳統(tǒng)工藝。
劍川資源豐富,優(yōu)勢明顯。劍川地處金沙江、瀾滄江、怒江成礦帶區(qū)域,有銅、鐵、錳、鉛、鋅、砂金、煤、花崗石等礦藏資源,毗鄰蘭坪鉛鋅礦,極具開發(fā)潛力。松茸、蕓豆、泡核桃、烤煙、地參、藥材等為可開發(fā)的特色生物資源,珍稀動植物資源豐富,生物多樣性明顯。國道214線穿境而過,縣鄉(xiāng)公路四通八達。境內河流眾多,水能資源蘊藏量24.62萬千瓦,連接四地州和川滇兩省的滇西北電網在劍川交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