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甘肅省 > 慶陽市旅游

慶陽市文物古跡介紹

紅一軍團駐地舊址
  紅一軍團駐地舊址位于慶陽市正寧縣,由政治部駐地舊址,司令部駐地舊址,警備連、工農連、通訊隊駐地舊址,第一師師部駐地舊址等4處舊址組成。政治部駐地舊址位于宮河鎮(zhèn)王錄村,占地面積480平方米,建筑面積45平方米,現(xiàn)存窯洞5孔;司令部駐地舊址位于宮河鎮(zhèn)宮河村,地坑院落,占地面積320平方米,現(xiàn)存窯洞4孔;警備連、工農連、通訊隊駐地舊址位于司令部駐地舊址東260米處,占地面積1300平方米,現(xiàn)存窯洞6孔、民國時期房屋13間;第一師師部駐地舊址位于永和鎮(zhèn)羅川村,占地面積420平方米,現(xiàn)存窯洞3孔、房屋4間。1937年2月,紅一軍團為策應“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實現(xiàn)國共二次合作、聯(lián)合抗日,由陜北進駐正寧、寧縣一帶。紅一軍團團部駐宮河鎮(zhèn)宮河村,代理軍團長左權、政委聶榮臻、參謀長孫毅及政治部駐宮河王錄村,政治……[詳細]
湘樂磚塔
  湘樂磚塔位于甘肅省慶陽市寧縣湘樂鎮(zhèn)北臺地上,北靠宇村原,西南距寧縣城35公里,建造于北宋時期。湘樂古城址建于何時,無考。目前城垣殘存,磚塔聳立于古城內的西北角。磚塔,平面呈六角形,樓閣式,高七層,頂部殘,通體高約22米。第一層塔身很高,無臺基和基坐,越向上越收小,每面寬3.76米,門向南,單磚券頂,門高2.22米,寬1.18米,進深2.06米。內辟六角形塔室,每面寬1.42米。第一層門北面開券門,施龕室,門寬0.70米,寬1.65米,進深0.80米,龕高2米,寬1.04米。各層塔檐每面出雙抄華拱,每面斗拱五朵,上承替木。在第二層和第三層施平坐,平坐下斗拱與檐下相同,平坐上施欄桿,欄板為直欞式,上施斗子蜀柱,做八角形柱,柱頭施明顯的卷剎。塔身各層每間隔一面設真門或刻版門與直欞窗,真門為圭角形門……[詳細]
西峰寶塔寺
  西峰寶塔寺,位于彭原鎮(zhèn),距城6公里,始建于東漢永平10年(公元67年),距今已有1900多年歷史,曾名為浮圖寺、正覺寺,到唐天寶14年(公元755年),修建寶塔改名為寶塔寺。寶塔寺在唐朝的鼎盛時期曾有僧人近200人,一躍而成為慶陽府的一個凈土道場和佛教圣地,法席鼎盛,聲名遠揚。被譽為慶陽府的八景之一。后因天災-,塔倒殿毀。20世紀90年代,在平涼崆峒山0禪寺方丈、釋秒林大和尚的主持下,臨近眾居士及社會各界鼎力施助,重新修復寶塔寺,占地10畝,建成天王殿3間,僧房10間、廂房6間,完成了水、電、路等設施建設。1995年迎回緬甸釋迦如來玉佛一尊,2004年先后迎回觀音、普賢、文殊三大菩薩銅像各1尊,彩陶地藏菩薩、觀音菩薩各1尊,常駐僧人4名,早晚誦經,佛號聲聲。1999年被省宗教局批準為正式的佛……[詳細]
保全寺—張家溝門石窟
  保全寺—張家溝門石窟位于合水縣太白鄉(xiāng)平定川西岸。保全寺石窟開鑿于長約40、高8米的崖壁上,坐西向東,共有窟龕25個,石雕造像153尊,以釋迦、多寶二佛并坐及彌勒菩薩較多,并脅侍菩薩。佛像一般方頤豐面,著通肩大衣,結跏趺坐,半披肩大衣,淺陰刻平行衣紋,軀體粗獷健碩,體現(xiàn)太和改制以前的風格。3、4、5、6號龕較大,為平面呈方形或馬蹄形的穹窿頂龕,最大為4號窟,平面呈方形,高、寬、深各3米,正壁造釋迦、多寶二佛并坐及彌勒菩薩,南北兩壁各造二佛、門口侍立二菩薩,其余為圓拱形淺龕。張家溝門石窟分布在長約12、高3米的紅砂巖崖壁上,共有窟龕8個,平面為呈半圓形的圓拱形淺龕。石雕造像31身,每龕雕一佛二菩薩像。2、3號龕之間巖面陰刻“太和十五年太歲在未癸巳 朔三月十五日佛弟程弘慶供養(yǎng)佛時造石坎(龕)佛……[詳細]
三岔毛澤東同志長征駐地舊址
  三岔毛澤東同志長征駐地舊址位于慶陽市鎮(zhèn)原縣三岔鎮(zhèn)高灣村,占地面積1200多平方米,現(xiàn)存天主教堂建筑1座,窯洞5孔。天主教堂始建于清代,土木結構,面闊三間,長10.4米,進深1間,寬6.4米,硬山頂建筑。1935年10月9日晚,紅軍第一方面軍先遣部隊經馬渠唐家塬、塔兒洼、寺莊灣,連夜趕到三岔鎮(zhèn)。10日主力部隊跟進,行至唐家塬、塔兒洼一帶時,與國民黨第三十五師騎兵部隊發(fā)生戰(zhàn)斗,紅軍斃傷敵300多人。當晚,陜甘支隊在三岔鎮(zhèn)宿營,毛澤東住天主教堂,周恩來、彭德懷等住教堂旁的窯洞,張聞天、王稼祥、博古等住一里外的窯洞。此時,陜甘革命根據(jù)地領導人已得知黨中央率陜甘支隊即將到來的消息,劉志丹等人派騎兵給毛澤東送來了迎接中央紅軍北上的信件。10月11日上午,毛澤東、彭德懷在三岔給葉劍英、鄧發(fā)、彭雪楓、李富春……[詳細]
雙塔寺造像塔
  雙塔寺造像塔原位于華池縣林鎮(zhèn)鄉(xiāng)張岔村雙塔溝與張岔河交匯處的半山腰,2001年9月遷建于柔遠鎮(zhèn)東山森林公園。建于金正隆至大定年間(1156~1189年)。 雙塔為十三級密檐式石造像塔,一號塔高13.1米,二號塔高11.88米。一號塔身瘦長,結構嚴謹,由塔座、塔身、塔檐組成。通體浮雕,有雕像3500余尊。第一層為8面體,每面寬40厘米,第二層以上為10面體,各層有塔檐,檐角雕有蔓花。各層塔身置于圓形仰蓮盆中。塔身各層面滿雕佛像,排列密集,造像內容多為佛說法圖和供養(yǎng)人。二號塔建造方法與一號塔同,平面呈八角形,塔座為方形,四面各浮雕一佛二菩薩。第一層塔身每面45厘米,一至六層有雕像615尊,七層以上均為素面。原址有塔院,2000年5月至7月間進行了搶救性發(fā)掘,出土了石碑、經幢、陶石建筑構件等文物37……[詳細]
南梁陜甘邊區(qū)革命政府舊址
  南梁陜甘邊區(qū)革命政府舊址位于華池縣林鎮(zhèn)鄉(xiāng)四合臺村寨子灣自然村,是陜甘邊區(qū)蘇維埃政府和革命軍事委員會駐地。政府舊址占地1935平方米,軍委舊址占地672平方米。1933年11月,陜甘邊區(qū)黨政軍在合水包家寨召開聯(lián)席會議,決定創(chuàng)建以南梁為中心的陜甘邊區(qū)革命根據(jù)地。1934年2月,在四合臺召開群眾大會,成立陜甘邊區(qū)革命委員會。1934年7月至8月,在閆洼子召開紅26軍42師和陜北游擊隊的聯(lián)席會議。1934年11月7日,陜甘邊區(qū)第一次代表大會在荔園堡召開,選舉產生陜甘邊蘇維埃政府和軍委,習仲勛任政府主席,劉志丹任軍委主席。1935年4月,陜甘邊區(qū)革命政府撤出南梁地區(qū)。舊址包括南梁陜甘邊區(qū)革命政府舊址、閆洼子會議舊址、42烈士殉難處、列寧小學舊址、陜甘邊區(qū)革命委員會舊址、陜甘邊區(qū)軍委舊址和警衛(wèi)連舊址。南……[詳細]
安干寺石窟
  安干寺石窟位于太白鎮(zhèn)平定川內距川口25公里龍王廟溝小河南岸,坐南向北, 由外廊和內窟組成,共有造像559尊,紀年銘文一方。外廊高3米,長8米,深3米,有方形廊柱2根,南壁正中辟長方形窟門。內窟高4,5米,寬4.8米,深4.6米,中有方形拱臺1個,邊長3.1米、高1米。外廊三壁與廊柱四面、內窟四壁均造佛、菩薩、羅漢像,排列整齊,群像密集。因長期風化,多數(shù)面目漫漶不清。窟門東框面上刻楷書題記一方:“華池寨主漢藩本門人馬巡檢李大夫先於阜昌口年自發(fā)虔心請到延長縣青石匠王志瑛口夫為淵撫琪李打造石空(窟)佛像一堂內有菩薩南壁羅漢未了口李大夫男李世雄等請到僧德忍良朋住(主)持本院僧事請到王志瑛女孫馮佑等打造菩薩羅漢于并愿各人父母來生佛界見存者增添福壽大金大定十八年八月初三日住(土)持僧德忍良朋子謂敦武校尉……[詳細]
蓮花寺石窟
  蓮花寺石窟位于平定川口葫蘆河北岸,石窟開鑿在向南延伸的一段紅砂石崖面上,為一摩崖大龕,長19米,高6.4米。大龕內依山勢而開小龕,崖面雕佛像,龕室相連,追像密集,布局巧妙,工藝高超,令人折服。石窟內現(xiàn)存唐、宋時代所開龕18個,其中1號龕為自然形龕。據(jù)銘文記載,此龕同巨幅五百羅漢雕像均為惠文一家所做的功德,刻于宋紹圣二年(公元1095年), 內容為“三教諸佛”。龕內并列三佛及兩肋侍。佛結跏跌坐居于正中,佛兩側各有一漢裝袍人物雙手執(zhí)笏,亦結跏跌坐,應是孔子和老子。這種儒、釋、道同居一堂的造像,反映了當時社會三教同流的傾向。蓮花寺石窟保存了初唐到宋中葉的石刻造像,要使每身造像各具神態(tài),又要布局統(tǒng)一,互相照應型能力,是難以完成的,特別是利用崖面自然布局稱我國石窟雕造史中的難得佳作。在起伏不平的崖面上……[詳細]
環(huán)縣故城
  位于環(huán)縣縣城的老城始建于唐朝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元末明初重建,清代時進行過加固維修,F(xiàn)存南北城墻南北長約1130米,東西寬約480米,周長約3000米,面積約46萬平方米。1993年9月,環(huán)縣明代古城遺址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古城城墻由夯土筑成,城墻底寬約12米,頂寬約3米,殘高8米,夯土層厚16-18厘米。歷經近500年的風雨侵蝕后,部分城墻依然保存相對完整,還有一些城墻由于自然風化和人為破壞,出現(xiàn)多處坍塌,導致安全隱患重重。古城城墻兩側20米范圍內居住著300多戶居民,50米范圍內居住著600多戶居民及兩所學校,這給古城保護帶來了極大的困難。由于文物保護資金有限,當?shù)匚奈锉Wo部門在環(huán)縣古城保護上每年投入的資金僅有五六百元。環(huán)縣古城的保護,目前當?shù)卣呀浻幸粋初步計劃,計劃在5……[詳細]
興隆山古建筑群
  興隆山古建筑群位于環(huán)縣四合原鄉(xiāng)四合原村東北四合塬以東6千米處,現(xiàn)存14座建筑,始建于明,清康熙、道光年間曾兩次修復和擴建,總建筑面積569.8平方米。 該建筑群分為三個區(qū)域:一是東南峰外圍建筑區(qū)域,現(xiàn)存有牛、馬王廟,城隍廟;二是中峰東南坡上分布的建筑群,它們不規(guī)則地分布在許多小平臺上,由下而上依次有前門樓、碑坊、中門樓、三進門樓、關帝廟等建筑;最高處為中峰峰頂主建筑群,以無量祖師大殿、獻殿和山門為中軸線,旁有佛殿、菩薩殿、鐘樓、鼓樓,共同構成了對稱規(guī)整布局,F(xiàn)存建筑布局疏密有致,巧妙地利用了自然地貌,呈不規(guī)則分布。廟宇樓閣以磚木結構和純磚結構為主,單體建筑大部分為歇山頂,每座建筑檐下都有三至五層磚雕,手法多樣,造像逼真,部分建筑內有精美壁畫。1935年10月間,中央紅軍長征曾在此宿營。 興隆……[詳細]
正寧秦直道遺址
  橫有秦長城,豎有秦直道,與萬里長城一樣工程浩大,撼人心魄的秦直道遺址,是我國境內保存下來為數(shù)極少的古代交通要道遺址之一。被譽為“人類歷史上最早的高速公路”。與秦長城、兵馬俑并稱于世。兩千多年前,由秦始皇下令派蒙恬將軍率30多萬大軍用兩年半的時間修建而成(公元前212年——210年)。秦直道北起九原郡,南抵秦都咸陽,全長700公里,路面平均寬度約4米,由于道路大體南北相直,如劍直劈,寬廣直通,故稱“直道”!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陽,塹山堙谷,直通之”。兩千多年后的秦直道雖然久經風霜、滄海桑田,但遺址依然清晰可見,直道在慶陽市境內約三百里,正寧境內由蔡頭灣至艾蒿店長約八十里。秦直道加快了秦、漢等朝中央政府與北方各地的聯(lián)系速度,保證了政令暢通,直道連……[詳細]
33、塔兒莊塔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塔兒莊塔
  塔兒莊磚塔,位于慶陽市寧縣盤克鎮(zhèn)羅山府林場,座落在子午嶺西麓,東與陜西省富平縣接壤,西南距盤克鎮(zhèn)六十公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年代:五代(907--960);形制、特點:方形三級樓閣式磚塔,高約11米;現(xiàn)狀:2013國保磚塔始建于五代時期(907--960),系全磚結構,平面正方形,樓閣式,共三層,頂部殘損。通體高約十一米,底邊長0七三米。塔表層磨磚對縫,十分規(guī)整。塔身直接出自地面,無臺基和基座,越向上越收小。第一層南面設單磚卷頂門,門高二點二米,寬零點九六米,塔室為正方形,正面神灶尚存,室頂直空,內壁三面有彩繪壁畫,還有兩幅清代咸豐五年曾維修過的重修記事文字。各層設有木樓板,內壁一層為重修,第二、三層檐部施斗拱二朵,檐上方椽鋪以瓦櫳,均施平坐、欄桿,四周欄桿所砌磚面刻有各種花卉牡丹、菊花……[詳細]
秦直道遺址慶陽段
  時代:秦秦始皇修直道(前212~前210年),起咸陽,達九原(今內蒙包頭),延連700余千米,其中甘肅段是要害地段。直道南自陜西旬邑入甘肅正寧,北自華池出省境入陜西吳起,境內全長約300千米。秦直道沿子午嶺北行,翻山越嶺,馳川奔坡,蜿蜒盤繞,塹山填谷,修造道橋,飭建城障,夯筑烽燧,形成軍事性很強的交通線。直道跨越正寧、寧縣、合水、華池4縣的30個鄉(xiāng)鎮(zhèn)50余村莊,F(xiàn)存道路遺址,最窄者4~5米,最寬者6~10米。沿道路兩旁的險要之地,仍保存有城障、關隘、烽燧遺址。其中華池段保存較好。直道所經之地,現(xiàn)今大都是山區(qū)林地。部分地段仍在使用,大部分荒廢。秦直道是重要的線形文化遺產,對中國古代軍事、經濟、文化、民族融合等研究具有重大的歷史和研究價值。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詳細]
35、公劉殿
公劉殿
  公劉殿位于西峰區(qū)溫泉鄉(xiāng)境內。景區(qū)周圍松柏環(huán)繞、古木參天。北邊有公劉大殿,塑有公劉父親鞠陶、祖父不、公劉妻子、姐妹塑像,西邊大殿塑有公劉揮淚斬白龍馬之像,南邊有土鐘樓和戎臺牌樓,東邊是當年管理者的住處,院內兩側立有群眾緬懷公劉的石碑。其中一座碑是清代遺物,碑文內容見《金石記》,詳實的記述了公劉對慶陽農耕文化的功績,并記述了公劉的兒子慶節(jié)南移的內容,祭祀日為農歷三月十八。《慶陽縣志》載:“公劉廟,俗稱老公殿,在縣城西南80里高家崤,清乾隆年間重修”。明清兩代稱溫泉鄉(xiāng)為周都里。時至今日,陜西長武、旬邑等地還有大量群眾前往公劉殿拜祭0。公劉殿遺址充分反映慶陽人民對周先祖的深切懷念。2002年首屆中國•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節(jié)期間,中國民俗學會命名公劉殿為“華夏公劉第一廟”![詳細]
橋兒溝積善橋
  橋兒溝積善橋位于慶陽市華池縣林鎮(zhèn)鄉(xiāng)東華池村楊蘭溝自然村,明代所建。橋長20米,寬3.6米,高8米,占地516平方米。該橋采用紅砂巖條石砌貼,黃土橋面,拱券式橋洞,橋洞高6.7米,寬3.3米,橋墩兩頭以石峽為依托,基礎堅固,橋底外側鑿有圓形石窩,深0.15米,直徑0.3米,橋外側有寬50厘米,高5米的石砌護墩。橋旁殘留圓額石碑一通,上 書-“積善橋”,碑為明天啟七年(1627)重修碑記。該橋建筑歷史悠久,為甘肅境內少有的石拱橋,其建筑風格體現(xiàn)了古代工匠的獨特工藝,是研究明代橋梁的實物依據(jù)。2012年被慶陽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11月8日,入選甘肅省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至橋身東側以東20米,南至橋南側臺基以南15米,西至橋身西側以西20米,北至橋北側臺基以北……[詳細]
南佐遺址
  南佐遺址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甘肅省西峰市西南6公里的后官寨鄉(xiāng)南佐村,是新石器時代(約公元前4000年-前2000年)的遺址。南佐遺址現(xiàn)存9處大型夯土臺基,北部1處大型建筑一號基址已發(fā)掘。一號基址為地面建筑基址,長方形,長33.5、寬18.8米。三面有夯筑木骨墻。房址中央有東西向隔墻,將房址分為兩部分,墻體開三個寬1.6米的門道,通連前后,形成前堂后室結構。后室近隔墻有大灶,墻上抹草拌泥,并經燒烤。房址地面為白灰面。房外有散水臺,臺外還有排水溝,臺、溝均經燒烤。在一號房基周圍分布著若干小型房址。南佐遺址發(fā)現(xiàn)的大型建筑基址,結構宏偉,與秦安大地灣大型建筑基址相近,表明它是涇、渭地區(qū)又一處高等級的中心遺址,對研究中國仰韶文化的社會形態(tài)具有重要歷史價值。地址:甘肅省慶陽市西峰區(qū)后官寨鄉(xiāng)南佐行……[詳細]
太白起義舊址
  太白起義舊址位于慶陽市合水縣,由李緒增酒坊、黃家砭戰(zhàn)斗舊址組成。李緒增酒坊位于太白鎮(zhèn)東南的后山半腰臺地,占地面積1101平方米,現(xiàn)存靠崖式土窯洞5孔。黃家砭戰(zhàn)斗舊址位于太白鎮(zhèn)太白村東關,占地面積1512平方米,現(xiàn)存靠崖式土窯洞3孔。1930年10月1日,劉志丹、楊樹榮(原名姜兆瑩)等以商借糧草為名,在與敵“聯(lián)歡”交談中乘其不備,將二十四營營長黃毓麟、副營長王鳳珠擊斃,繳獲該營第一連全部-彈藥,并擊潰第二連。劉志丹召集群眾大會,歷數(shù)黃毓麟、王鳳珠及第二十四營之罪惡。會后,部隊在向林錦廟轉移途中,又俘獲該營第三連連長馬建有,將三連槍支和馬匹全部繳獲。史稱“太白起義”(亦稱“太白收槍”或“太白奪槍”)。太白起義打響了我黨在隴東反抗國民黨反動軍閥的第一槍,宣告了南梁游擊隊的誕生![詳細]
39、李家莊石窟
李家莊石窟
  李家莊石窟位于太白鎮(zhèn)平定川內距川口1公里處,屬太白鎮(zhèn)蓮花寺行政村李家莊自然村.石窟由北魏的馬勺場石窟、北宋的窯莊背石窟,金代大定十六年佛龕和明萬歷二十六年佛洞組成,共有窟龕7個、造像68尊,紀年銘文2方。馬勺場共4個龕、12尊造像、共造像風格與張家溝門石窟的造像風格基本相似,具有北魏太和年間石窟造像特征。窯莊背石窟為一大窟,平面正方形,高1.75米,邊長1.82米, 四壁造像55尊,其中舒相觀音坐像和地藏菩薩立像具有較高的藝術觀賞性,和諧優(yōu)美。李家莊石窟大定十六年佛龕唯釋迦坐像1尊,莊嚴神秘。其南側開鑿的明萬歷二十六年佛洞,高3.94米,寬3.09米,深3.42米,窟內彩繪泥像已毀,窟頂建造的飛龍、白象、奔鹿、蓮花等圖案和就地雕造的石供桌及其浮雕圖案,精細而完整![詳細]
河連灣陜甘寧省蘇維埃政府舊址
  河連灣陜甘寧省政府舊址河連灣陜甘寧省政府舊址位于洪德鄉(xiāng)河連灣村,距縣城25公里,1936年7月至1937年4月0陜甘寧省委、省政府駐地。1936年11月18日晚,-、彭德懷、肖勁光、賴傳珠、陳賡在這里研究制定了山城堡戰(zhàn)役作戰(zhàn)方案。陜甘寧省委、省政府下轄赤安、華池、環(huán)縣、曲子、定邊、固北、豫旺、豫海等18個縣,時任省委書記李富春、省政府主席馬錫五帶領這里的群眾,打土豪、分田地,剿匪反霸,發(fā)展生產,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1963年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縣政府修建“陜甘寧省委、陜甘寧省政府舊址”青石紀念碑一座。2002年以來,先后投資75萬元,新建了革命文物展廳,李富春、馬錫五故居、紀念碑等景點和仿古門面。形成了初具規(guī)模的紅色旅游景點。2019年10月7日,河連灣陜甘寧省蘇維……[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