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廣東省 > 廣州市旅游

廣州市文物古跡介紹

廣州中山大學天文臺舊址
  民國廣州中山大學天文臺舊址天文臺文物點有新舊兩處。舊天文臺位于廣州市今越秀中路125號內。新天文臺在石牌華南理工大學內。1926年,時在越秀路的中山大學設數學天文系。次年2月,在越秀路校內建筑天文臺,1929年6月落成。主要儀器有法國制天文標準時鐘,15厘米口徑子午儀、20厘米反射望遠鏡,德國制赤道儀各1個,氣象儀器多種。這座天文臺除供天文教學和研究外,還承擔一部分全國天文觀測工作。由于當時世界著名天文臺多在北緯40度以上,而這座天文臺位于北緯20多度,可以從不同角度觀測天象,因而在天文科學與教學上,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天文臺地面部分為一座長方形二層樓房,坐北向南,正面有數十級階梯。樓房東側為相連的六角塔形三層樓房,地下部分為一地窖。1935年秋,中山大學數學天文系遷石牌新校舍,再建新天文臺于……[詳細]
麻鷹崗建初元年墓
  麻鷹崗建初元年墓 位于動物園麻鷹崗。1956年發(fā)掘。這是一座圓錐形突頂磚室墓。深約5米。墓門西向,外接斜坡形墓道。墓室雙隅砌筑,平面呈“中”字形,內分甬道、前室和棺室三部分,全長9米。前室方形,長、寬各2.8米、高3.26米,頂部呈圓錐形。室的左側附一耳室,后面連接棺室,棺室長4.78米,券頂,后壁有龕。在棺室后端拱頂的正中有一磚刻“建初元年七月十四日甲寅治磚”13字,隸體。這墓早被盜擾,但仍留有較多遺物。出土有城堡、灶、壺、侍俑、案、鼎、三足釜、小盒、魁、瓶、熏爐等陶器和五銖銅錢;棺室內棺具人架無存,后龕內置一陶屋,位置未動;中部靠兩側有珠飾3粒和銅帶鉤、銅削、鐵削、金耳珰、玉眼蓋、玉鼻塞、玉柱形器各一件,位置凌亂;前端有石黛硯一件,應為棺內遺物。這墓應是合葬墓。陶城堡長40厘米、橫寬41……[詳細]
國民黨一大舊址
  位于文明路215號的鐘樓禮堂。原為國立廣東高等師范學校禮堂,面積300多平方米。這里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誕生地,也是魯迅1927年在中山大學任教時進行革命活動的重要場所。鐘樓的首層有一個平時不引人注意的小禮堂,面積300多平方米。就是在這個小禮堂里,曾發(fā)生過國共關系史上重大的歷史事件。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孫中山在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幫助下,在這里主持召開了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改組了國民黨,重新部署國民革命事業(yè)。1988年舊址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期間,因鐘樓的廣場毗鄰中國共產黨廣東區(qū)委、中華全國總工會、省港-委員會、廣東婦女解放協(xié)會和農-動講習所,所以成為革命-的重要活動場所。廖仲愷、何香凝、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林伯渠、陳延年、鄧中夏、蘇兆征、……[詳細]
宋廷楨夫婦墓
  宋廷楨夫婦墓 位于花都市赤坭鎮(zhèn)三和莊村后,土名飛鵝落地。始葬于道光十七年(1837年),現(xiàn)墓為光緒三十年其子孫將宋與3位夫人骨殖合葬之墓。墓地范圍大,從后土到山腳石華表全長56米。墓塋分四級,最上為后土,往下三級漸次擴寬。后土為土丘,上豎篆文后土之神石碑。第二級中間豎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圣旨全文的刻石,作展開三頁的書卷式,有座。第三級即本墓圈,青磚砌筑的交椅形,正中嵌麻石墓碑。碑文楷書,正中:“皇清敕授文林郎賜進士出身四川富順縣知縣廷楨宋府君妣李太孺人庶妣劉孺人庶妣李孺人”,右山手嵌1方墓志石(已移置洪秀全紀念館保存)。再下第四級為土臺,兩邊有麻石旗桿夾一對(左邊的已毀),上刻宋廷楨的功名名銜。土臺外尚有石華表一對(其一已失)。這墓規(guī)模較大,形制特別,在廣東現(xiàn)存清墓中較少見。宋廷楨,花……[詳細]
拜庭許大夫家廟
  拜庭許大夫家廟位于越秀區(qū)高第街許地41號后座。從商業(yè)氣息濃厚的北京路轉入高地街,再沿幽深蜿蜒的小巷拐入許地,老街的氣息立即撲面而來。院里屋角勾翹,朱瓦層層,古色古香。相傳許氏家族為炎帝后裔,許家祠所以冠名“拜庭”,則源于拜庭是許家興旺騰達的大功臣。生于清代的拜庭家境困窘,13歲即到鹽店做童工。一次,聰明勤懇的拜庭與另兩家鹽商同時出海購鹽,歸途忽遇暴風,獨得拜庭一人指揮正確得以返航,所在鹽店因無競爭對手大賺了一筆。事后,拜庭航海有術、經營有方的口碑便流傳開來,各大鹽商競相出高價聘請拜庭,但他以道義為重仍為原店服務。店主有感于拜庭忠厚,遂分股予拜庭。拜庭愈加盡心盡力,終成廣州一大鹽商。后拜庭長子率族人在高第街修祠堂,建大宅,即今日的許地。許家出過許多風云人物,如粵軍總司令許崇智,著名教育家、中山……[詳細]
明心書院舊址
  明心書院,位于荔灣區(qū)明心路5號桃李小學內。始建于1912年,但它的起源可追溯到1889年。那一年,廣州博濟醫(yī)院美籍華人醫(yī)師馮西,在醫(yī)院內收養(yǎng)了盲幼女四人,并把她們送入醫(yī)院附設的女塾讀書。三年后,由于盲女人數越來越多,馮西就在仁濟街租賃房舍設立盲人女塾,收錄社會失明女孩入學。當時女塾聘請了巴陵會盲嬰院的賴瑪女士任教員,教授盲女們盲文、音樂、編織等。據史料記載,當年女塾校址曾遭火災,加上學校規(guī)模亟需擴大,所以,1912年,馮西在芳村明心里(現(xiàn)在的明心路一帶)征地建筑校舍,將女塾改名為明心書院,這便有了廣州第一所盲人學校。主要現(xiàn)存一棟主教學樓,屬磚木混合結構,共三層,外形總體為西方哥特式建筑風格。由于年代久遠,并且輾轉多次轉變用途,已很難找到當年盲校的痕跡。這棟彌足珍貴的文物很長時間一直深藏閨中沒……[詳細]
清真先賢古墓
  清真先賢古墓位于解放北路蘭圃西側。元代以來,中國境內的穆斯林被稱為“回回”,因而這里亦叫回回墳。明清中國學者稱伊斯蘭教義為“至清至真”,因而伊斯蘭教又被稱為“清真教”,其墓地理所當然地稱之為清真先賢古墓了。清真先賢古墓是以賽義德·艾比·宛葛素為首的40多位阿拉伯著名伊斯蘭教傳教士的墓地。相傳宛葛素于唐貞觀初年到廣州傳教并建清真寺供僑民禮拜。他歸真后,教徒為其營葬于此。墓建于貞觀三年(629年),至今已逾1300多年,是一座名正言順的古墓。相傳早期伊斯蘭教著名傳教士阿布·宛葛素在廣州逝世后,為教徒營葬于此,是廣州著名的一座伊斯蘭教古跡。慕園門額-“清真先賢古墓”。園內為庭院式建筑,廣植花木。西面有堂3間,前面為敞口廳,北面為禮拜殿。墓室筑成拱頂,形如懸鐘,內成洞形,人在其內誦經或講話,有回聲相……[詳細]
馮云山故居遺址
  馮云山故居遺址 位于廣州市花都新華鎮(zhèn)禾落地村。馮云山祖居原是“九廳十八井”的大屋。1851年金田起義后,被清軍燒毀,現(xiàn)僅存部分墻基,深、闊均十五、六米。故居門前原有九茹塘,用三合土砌成塘基,面積約兩畝地,現(xiàn)已不存。前面不遠的小河原有一水潭,叫石角潭,潭水清澈,乃當年洪秀全創(chuàng)立“拜上帝會”時與李敬芳、馮云山等洗禮之處。20世紀60年代中期已被填平,改作水田。現(xiàn)只有一條山溪。 馮云山(1822 ━1852年),出生于此處。早年當過幾年塾師,1843年與洪秀全等共創(chuàng)“拜上帝會”,進行革命活動。次年與洪秀全到廣西貴縣,后入紫荊山區(qū)進行革命宣傳活動,組織當地貧苦農民及燒炭工人參加“拜上帝會”,并吸收楊秀清、蕭朝貴等為骨干。1851年金田起義爆發(fā),被任命為前導副軍師,領后軍主將。同年12月在永安州被封為……[詳細]
增城報德祠
  報德祠位于增城區(qū)小樓鎮(zhèn)臘布村,在招賢山、臥虎山及澄溪水的名山勝水之間。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臘布村村民奉朱元璋圣旨建造的奉祀該村武將賴麒卿為國立功的祠堂。該祠堂和先前已在此修建的倉沮圣廟(元代修建)以及景星樓(洪武甲子年增建)整體呈橫向排列且互為一體,形成了一座獨特的以廟、塔、祠,佛、儒、道三教合一,和諧相處的小型古建筑群。建筑整座古祠沒用上一根鐵釘“報德祠的門檻比別的地方高,祠堂大門之后開了一道中門。一般的祠堂在大門之后只有一道屏風或者白墻,但報德祠因為是皇帝所賜,所以可以開一道中門。報德祠雖然規(guī)模不大,但是規(guī)格很高!弊鳛榕D布本地人,楊先彬道長介紹起來十分自豪。站在報德祠高高的門檻前,楊道長將報德祠的歷史向記者娓娓道來!叭缃駡蟮蚂羰怯蓚}沮圣廟、景星樓三合一的一個建筑群,而倉沮圣廟……[詳細]
110、懷圣寺光塔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懷圣寺光塔
  廣州是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發(fā)祥地,隨著海上貿易的發(fā)展,佛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等世界三大宗教相繼傳人廣州。而中國沿海伊斯蘭教四大古寺,除杭州真教寺、揚州仙鶴寺、泉州潔凈寺之外,還有廣州的懷圣寺。廣州懷圣寺又名獅子寺,俗稱光塔寺。該寺位于光塔路,相傳是唐貞觀年間(627—649年)阿拉伯人阿布·宛葛素建造,是伊斯蘭教傳人中國后最早興建的清真寺。據南海百詠續(xù)篇》載:“懷圣寺為回教之祖,名貴圣穆罕默德,寺號懷圣,懷念貴圣也”。光塔路一帶是唐代廣州著名的“蕃坊”。當時曾有成千上萬的阿拉伯商人和穆斯林信徒聚居那里。懷圣寺就是阿拉伯伊斯蘭教徒為紀念其教祖“至圣”穆罕默德而興建的,故名“懷圣”。懷圣寺坐北朝南,占地3800平方米。主軸線依次為三道門、望月樓、禮拜殿和藏經閣。二門上用中文書寫“懷圣寺”,三門上……[詳細]
番禺蔡氏大宗祠
  蔡氏大宗祠位于東環(huán)街蔡邊一村陽平坊大街8號。蔡氏大宗祠始建于中華民國十二年(1923),廣三路,深三進。祠堂裝飾豐富精彩,木雕、磚雕、石雕工藝精湛。中堂懸掛“光裕堂”木匾,是蔡元培先生所書。該祠堂規(guī)模較大,對研究番禺祠堂文化具有較高的藝術和歷史價值。2010年11月8日,番禺區(qū)人民政府辦公室公布蔡氏大宗祠為第一批番禺區(qū)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112、彭加木故居
彭加木故居
  彭加木故居位于廣州市白云區(qū)松洲街槎龍村天樞二街12號,房屋建筑面積長約12米、寬16米;東臨窄巷,北面與鄰居住屋相連,西、南面與村道相接,墻體東、北面基本是直線,西、南面呈弧線型。彭加木故居現(xiàn)住兩戶人:一戶門口朝東臨巷,另一戶門朝西臨街(天樞二街12號)。從原貌考證,彭加木故居坐南向北,頭門應是北門,青磚墻,硬山頂,“人”字山墻,花崗巖石門框,石門額刻有“秀谷”二字(被灰土填平),陶瓦剪邊,木雕封檐板,墀頭磚雕人物。頭門進入是廊、天井,天井東面是廂房,南面是后花廳(現(xiàn)在用磚墻將天井與后花廳隔開);花廳“品”字形排列三個門,東門進入兩層高的小洋樓,西門是廂房,中門與小樓墻壁相接,通廚房入后花園,后花園有門與街相通。彭加木故居古色古香,保留著古時鐘,花窗嵌墻采光,天井、廊房、廂房相連。建筑風格中……[詳細]
113、孔尚書祠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孔尚書祠
  孔尚書祠位于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qū)石碁鎮(zhèn)大龍村大龍路20號。據族譜載,該祠始建于明末清初,清光緒九年(1883)和1995年均有重修。坐北向南,三間兩進,總面闊10.8米,總進深22.4米,占地面積241.92平方米。兩進均為硬山頂,人字封火山墻,灰塑博古脊,青磚墻,花崗巖墻基。頭門前建花崗巖臺基,花崗巖石門框,石額陰文楷書刻“孔尚書祠”,上款“光緒癸未夏日吉旦”,下款“黃景真拜書”。頭門前石梁架上飾石獅和異形斗栱,梁架、封檐板遍刻花紋圖案,工藝精巧。前后廊的墻楣上1883年的繪畫至今仍然清晰,尤以大門后上方的雙龍戲珠最為生動傳神。頭門后為天井,鋪砌花崗巖條石,兩側為廊。后堂明間后側設有安放祖先牌位的神龕,神龕臺基用硬木雕刻?咨袝羰强鬃尤舜鷮O、唐代廣州剌史、嶺南節(jié)度使孔戣的專祠,孔戣官至……[詳細]
廣州解放紀念像
  廣州解放紀念像在海珠廣場中央。為紀念廣州解放,于1959年塑造,作者是尹積昌。該解放紀念像由于歷史原因被拆除,F(xiàn)廣州解放紀念像于1979年重建,1980年建成。作者潘鶴、梁明誠。紀念像為花崗巖石雕鑿,方形基座,基座高3.6米、邊長4.3米、像高11.5米。坐北朝南,主體是一解放軍戰(zhàn)士,肩背小米袋,左挎駁殼槍,腰圍子彈帶,右手持步槍,左手抱花束,昂首挺胸。像與方座連成一體,猶如一塊巨石雕成的一方印章,鈐在廣州大地上。像座正面鐫刻著解放后首任廣州市長葉劍英的題字:“一九四九年十月十四日廣州解放紀念”。像座四角分別刻“一切權力屬于人民”印章。1963年3月廣州市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中共中央華南分局秘密聯(lián)絡點中原行舊址
  中共中央華南分局秘密聯(lián)絡點中原行舊址位于越秀區(qū)沿江西路153號。解放戰(zhàn)爭時期,此處為中共中央華南分局的秘密聯(lián)絡點、地下廣州市委的所在地,中共地下黨在此以名為“中原行”的船務公司為掩護,執(zhí)行秘密潛伏任務,從這里送出大量情報,最終迎來廣州勝利解放。這里是廣州僅存的中共中央華南分局時期歷史見證建筑。2015年,中共中央華南分局秘密聯(lián)絡點中原行舊址被公布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從中原行舊址建筑東邊線外緣外延5米,南從南側長堤大馬路北邊線外延5米,北從中原行舊址建筑外緣外延3.4米,局部至中法韜美醫(yī)院舊址北側l兩層建筑南邊線一線,西與中法韜美醫(yī)院舊址保護范圍線相連,從中法韜美醫(yī)院舊址外緣外延5米,局部至相鄰七層綜合門診大樓東墻線。建設控制地帶:東從保護范圍外緣外延至解放南路現(xiàn)狀路西邊線,北從……[詳細]
116、廣州城墻遺址
廣州城墻遺址
  城墻遺址位于廣州市中山五路。年代為東漢至南朝。1996~1998年兩次發(fā)掘,面積300平方米。揭露出一段長16米,呈南北走向,始建于東漢,而于晉、南朝擴建沿用的城墻。東漢城墻為夯土墻垣,修筑于山崗上,基部保存較好,經后代修削,現(xiàn)存面寬5米,殘高1.85米,夯筑19層,每層之間鋪墊草莖。夯層0土大量漢瓦和陶罐殘片。東晉時以東漢墻體為芯擴寬并夯筑加固,用磚包邊,以向上收分的形式砌筑。殘存墻體上寬7.6米,底寬8.8米,殘高1.4米。夯層0有青釉瓷碗、罐等殘片。在外墻基礎部分的磚發(fā)現(xiàn)印有銘文“泰元十一年……”,證實為東晉武帝時所修筑。南朝時城墻在晉城墻兩邊填土擴寬,墻壁也包邊砌筑,寬21 米,殘高1.5米。在西側發(fā)現(xiàn)一處馬面結構,南北長9.1米,北邊寬7.3米,南邊寬8.1米,構筑形式與墻體相同![詳細]
117、車歪炮臺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車歪炮臺
  車歪炮臺 原名大黃滘炮臺。位于廣州市南石頭附近珠江中流的龜崗島上,距白鵝潭水路約10里。島的面積不大,地勢險要,水道南通香山(今中山),東南通黃埔,為商船、軍艦從珠江南航道進入廣州的必經之地。船從虎門到島前,必須轉舵通過,船體側露于炮臺前,故此俗稱車(舵車)歪炮臺。 炮臺建于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十二月,由兩廣總督阮元會同巡撫陳若霖奏準添建。安裝大炮22門。炮池向東南,為灰沙三合土結構,現(xiàn)有護墻遺址長約40米,炮池多已毀壞。島中有藥局一座,是存放彈藥的倉庫,保存尚好。 咸豐六年(1856年),英國借口“亞羅”號事件,發(fā)動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次年初,英法軍艦進犯珠江,遭到廣州軍民頑強抵抗。敵軍退守車歪炮臺待援。1922年7月10日,孫中山率“永豐”等艦通破車歪炮臺,遭陳烱明叛軍頑抗,“永豐”艦……[詳細]
118、廬江書院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廬江書院
  廬江書院位于西湖路流水井,又名何家祠。始建于清嘉慶十三年(1808),道光、光緒年間曾重修。布局很有特點,中軸線上自南向北依次為:倒座、照壁、正祠,兩側為東、西試舍,東南有何家祠道門樓,東北有魁星樓。書院占地共1722平方米,是越秀區(qū)內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清代書院,F(xiàn)為居民住宅。書院的門樓為鍋耳風火山墻、磁筒瓦面、綠琉璃瓦剪邊,高兩層,門上鑲石額“何家祠道”。照壁現(xiàn)存石座,壁身已毀。正祠深三進,硬山頂,灰塑博古瓦脊,亦磁筒瓦面,綠琉璃瓦剪邊,漆金木雕花檐板。梁架為臺梁與穿斗式相結合。頭面面闊三間、進深二間,磨磚對縫,墀斗有磚雕,花崗石額上刻“廬江書院”,石額上方有“必得其壽”壁畫。第二進面闊進深各三間,前后出卷廊,前廊為博古木雕承檁,廳堂上有金錢形通花圖案木拱披。第三進前東、西兩廊內共有古碑1……[詳細]
大虎炮臺遺址
  大虎炮臺遺址位于廣東省廣州市南沙區(qū)黃閣鎮(zhèn)小虎村大虎山(大虎山島東邊偏北),屬虎門炮臺。占地面積約600平方米。在大虎山島東邊偏北,坐西南向東北,炮臺始建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由兩廣總督阮元倡建。1841年2月27日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虎門海戰(zhàn)時,被英國侵略軍占領破壞。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重建,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再次被毀,后遭廢棄。據文獻記載,該炮臺配大小生鐵炮32位,防臺把總1員,防兵50名。臺上神堂5間,官房3間,兵房29間,軍火局房3間,臺面炮洞垛口均粗石砌就。當時人稱頌其為“大海綿長通絕域,虎門高聳接層霄”,是虎門的第三道防線。現(xiàn)所見的炮臺遺存主要是炮臺基礎和建筑材料三合土塊,分布于岸邊水中和山溝里約600平方米的范圍內。炮臺遺址見證了中國人民抗擊帝國主義列強入侵的歷史,在中華民族……[詳細]
坑背村古建筑群
  坑背村古建筑群位于中新鎮(zhèn)坑背村(廣汕公路旁),建于明未清初,通面寬152.43米,通深53.96米,面積8225.12平方米。建筑群前面還有長方形的打谷場及圍墻,占地2416.57平方米。整體建筑分為10列5排,面向東北方向。各獨立房屋形制基本相同,為硬山頂,碌灰筒瓦,鍋耳封火山墻,施彩繪,面闊均三間,寬度為10.49米。排、列之間有縱橫青云巷。稍有不同的地方約有三處:一處是最右列為書房、花園前后各半的布局,書房面寬14.02米,深26.48米,約成小型四合院落;花園面積相同,布局嚴謹,名“別有開”花園。二是在其余九列的中間一列正中,建有“式谷毛氏祠”,作為整個建筑群的核心大祠堂。該祠深三進,通寬10.98米,通深30.07米。頭門面闊三間10.98米,深三間7.93米,硬山頂,鍋耳封火山墻……[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