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 > 蘇州市旅游

蘇州市文物古跡介紹

瞿景淳墓
  瞿景淳墓位于虞山西麓趙家浜,墓枕山而建,面對尚湖,獨居虞山兩峰之間。原規(guī)模壯觀,氣勢宏大,設(shè)翁仲、獸、亭、坊等石刻,亭內(nèi)置御祭碑,后皆毀。1986年及2001年兩次大修,漸復(fù)舊觀,F(xiàn)占地約1600平方米,墓冢直徑4米,高1.5米,圍以羅城,外設(shè)拜臺。墓道長達90余米,兩側(cè)置近年移立明代所刻石獸、翁仲等,冢后豎碑鐫文“明贈尚書瞿文懿之墓”。瞿景淳(1507-1569)字師道,號昆湖。常熟藕渠人。幼聰慧,8歲能文。明嘉靖時會試第一(會元),殿試第二(榜眼),授翰林院編修。為人清廉剛直。曾奉敕往鳳陽封鄭王子朱載堉為世子,拒受重禮。倭寇犯江南,他從江南赴京見大學(xué)士嚴嵩,揭發(fā)總督胡宗憲坐擁重兵,御倭不力,民不安枕。后歷官至吏部右侍郎。隆慶元年(1567年)召為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xué)士,總!队罉反蟮洹,……[詳細]
222、千燈李宅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千燈李宅
  2005年5月,千燈鎮(zhèn)南大街李宅辟為千燈館。這是中國首家古燈博物館,館內(nèi)藏有從新石器時代到民國時期歷朝歷代古燈1133盞,均是北京人殷小林的私人藏品,全擺放在柜子與架子上,一眼掃過去,琳瑯滿目,美輪美奐。千燈館(李宅)千燈館目前也是中國最大規(guī)模的“古燈館”,這里展示的油燈屬于那種已經(jīng)離我們遠去,而且越來越遠的事物,但它承載著極其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每一盞燈幾乎都能講出一大堆歷史故事,詮釋著人類從蒙昧無知步入到現(xiàn)代文明的漫長跋涉的艱辛歷程。燈館內(nèi)展出最早的燈是一盞原始天然石燈,距今七千多年,在一塊盤子圓狀的石塊上有眼珠樣的小洞,放些豆油,點燃燈芯,火苗如豆。最重的燈是漢代石猴頂燈,在一塊30多厘米立方的石頭上,四周下面雕琢著猴頭像,頂上鑿嵌放油的凹槽,可同時點燃四角燈芯。最有意思的燈是清代鐵鉤青釉……[詳細]
塘橋徐家灣遺址
  徐家灣遺址位于塘橋鎮(zhèn)花園村境內(nèi)徐家灣。遺址原為一高地,總面積2萬余平方米。1985年5月和8月,蘇州博物館和沙洲縣文化館聯(lián)合發(fā)掘,發(fā)掘面積425平方米,發(fā)現(xiàn)墓葬13座、灰坑18處、房基3座以及水井、水溝、灶臺等。出土文物280余件,其中墓葬出土文物166件,探方出土文物103件,采集文物20余件。出土的器物有錛、斧、鉞、刀、鑿、耘田器、石球、箭鏃、紡輪等石器,有璜、玦、管、耳墜等玉器,有豆、罐、鼎、壺、杯等陶器,還有彩繪石球(石彈)、彩繪石鏃各一件,并發(fā)現(xiàn)紅燒土、獸骨、稻谷等。出土的14顆稻谷經(jīng)浙江農(nóng)業(yè)大學(xué)游修齡教授化驗分析,其中秈稻5顆、粳稻9顆。這種秈粳型稻谷并存的現(xiàn)象,同崧澤、羅家角等遺址相似。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地質(zhì)礦產(chǎn)部南京地質(zhì)礦產(chǎn)研究所地層古生物研究室分別進行碳14測定和孢……[詳細]
224、之園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之園
  之園位于常熟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內(nèi),俗稱“翁家花園”,系清光緒間江西、浙江布政使,邑人翁曾桂于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建成。園內(nèi)曲水回流如“之”字形,故名。園原占地20余畝,由水面、住宅、園林三部分組成。池水與城壕相通,環(huán)水筑園,以水中小島及四面廳為中心,列建松茅亭、船廳、六角亭、曲廊、假山、挹爽軒、半溪亭、花房、依綠草堂、垂虹橋、木香棚、漾碧橋、荷池等。住宅在東北隅,有內(nèi)外之分,外宅有門廳、大廳、書房、花廳、洋書房、轎廳等,內(nèi)宅有平房、樓房共三組,為臥室,設(shè)回廊,通池中之閣。其磚刻門樓上鐫“城市山林”額,兩側(cè)鐫聯(lián):“廿年締構(gòu),一水澄清”。園中“之福堂”、“之園”、“挹爽軒”、“半溪亭”諸題額均為園主叔父、兩朝帝師翁同龢?biāo)鶗。抗日?zhàn)爭中,大部景觀被日軍縱火燒毀,僅存回廊、大廳、六角亭、水榭等處![詳細]
225、圣恩寺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圣恩寺
  導(dǎo) 游 坐落于光福鄧尉山(玄墓山)南麓,始建于宋寶佑年間,為佛教南宗發(fā)祥地,清康熙、乾隆到光福探梅多次駐足于此。  介 紹 現(xiàn)寺中尚存石坊、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jīng)閣、齋堂等古建筑,現(xiàn)存結(jié)構(gòu)比較完整、規(guī)模較宏偉的一處佛教寺院。 現(xiàn)寺內(nèi)住持傳至融宗大師,已有五十余代。寺內(nèi)塑有四大天王、釋迦牟尼等金身佛像,還保存反映該寺歷史的明、清碑刻各兩塊! 交 通 從火車站坐64路(4元)大約花1個小時15分鐘到達光福,或從吳中汽車站乘43、63路到光福,12-18分鐘一班,票價5元。鎮(zhèn)上交通工具為機動三輪車,起步價5元。江蘇蘇州……[詳細]
226、陶氏宅園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陶氏宅園
  陶氏宅園位于盛家浜4、6、8號,盛家浜東出游馬坡巷,西出剪金橋巷,中段南側(cè)支巷稱小粉弄,巷長158米。古稱成家浜巷,原有西通第一直河的斷頭河浜,西端跨有成家橋。民國初年曾由“道養(yǎng)市民公社”主持整修河浜駁岸,增加石護欄。上世紀(jì)20年代末填浜廢橋拓巷。4號原系民國上海郵務(wù)工會理事長王震百宅院,王震百曾于1949年參與國共通郵談判,宅占地1.07畝,建筑面積358平方米,院內(nèi)有樹齡200年的廣玉蘭一棵和黃揚樹。6號為張姓律師宅院。8號為東吳綢廠業(yè)主陶伯淵宅園。民國8年(1919年),由上久坎和大成恒兩家紗緞莊投資籌建的東吳綢廠在閭邱坊巷創(chuàng)辦,創(chuàng)始人陶耕蓀和管受之,主要產(chǎn)品是東吳葛、塔夫綢、東吳綃等,是蘇州絲織業(yè)熟織物品種最多的工廠。1937年,日軍轟炸蘇州前夕,陶耕蓀舉家逃至洞庭東山,后有人誤傳口……[詳細]
沈家弄沈宅
  沈家弄沈宅位于蘇州市吳中區(qū)甪直鎮(zhèn)東市下塘街沈家弄3號,是水鄉(xiāng)古鎮(zhèn)中比較罕見的花園洋房。沈家弄沈宅目前占地面積為249平方米,有大廳1棟、花園洋房1棟、香臺1個。該宅建于民國初期,原有兩路四進,坐北朝南,規(guī)模較大。1954年,曾為甪直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該宅后期多處翻建和重修,至今僅存東、西二路,東路有大廳、西路有花園洋房。大廳面闊三間9.75米,進深8.7米,內(nèi)四界,前單步后雙步,扁作抬梁式。兩次間上有閣樓,次間前有走廊,后有廂房,西廂上有閣樓;▓@洋房面闊三間10.7米,進深9.2米,清水磚砌置,門框、窗框線條清晰,紋飾大方,做工精細。洋房后有一座穿堂,前有走廊,特別顯示了水鄉(xiāng)古鎮(zhèn)建筑特色的就是廊下建有一個小小的石拱橋,從廊的兩端拾級而上,站在穿堂正門處,也就相當(dāng)于站到了石拱橋的橋面上,別出心……[詳細]
文徵明墓
  文徵明墓文徵明墓,1982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文徵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征明。四十二歲起以字行,更字征仲。因先世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曾官翰林待詔。在詩文上,與祝允明、唐寅、徐真卿并稱“吳中四才子”。在繪畫上,師法沈周,典雅秀麗,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吳門四家”,在書法上與祝允明、王寵并譽為“吳中三家”。文徵明墓位于蘇州市相城區(qū)元和鎮(zhèn)文陵村,掩隱在一片郁郁蔥蔥的香樟、柏樹林中。墓前有一呈半月形的照池,猶如墨池,故墓地像一塊端硯。墓地還有象征“印”的土丘、象征“墨”的石柱、象征“筆”的墓道、象征“硯”的青方石。墓道兩邊還分列著四尊石獸。墓前石坪居中處豎立著一塊寫有“明公文徵明之墓”的高大墓碑,黑底紅字在陽光下格外醒目。墓碑后即是由青石墓圍護衛(wèi)的文氏墓冢,……[詳細]
陽山鳳凰寺
  鳳凰寺位于大陽山東鳳凰峰,《滸墅關(guān)志》載:“鳳凰峰下有鳳凰臺!兵P凰寺雄踞臺上,臺如鳳凰之冠,兩側(cè)山峰如鳳凰展翅向東張開。其地勢猶如鳳凰之形,故得名鳳凰臺。鳳凰寺是高新區(qū)唯一的一座女眾道場,也就是通稱所說的尼姑庵。鳳凰寺初建年代可追溯到明代,岳岱《陽山志》記述:“半山寺,在山之東。宣德間,僧信所建。山半聳一巒,寺?lián)䦷n上,一名源隱,今已廢!笨缄柹街畺|地形,惟鳳凰臺之勢符合“山半聳一巒”之說。山半其余他處均無聳起之巒,更不要說在巒上建寺。故基本可確定,今之鳳凰臺就是明代的半山寺。鳳凰臺在民國期間有南北兩處寺廟,北為鳳凰寺,南為天云寺。一九六六年遭文革劫難,兩寺均被拆毀。直到2004年,在地方政府和各方信眾的大力支持下,這座500年的古寺重新獲得生機。重修后的鳳凰寺分為山上和山下兩個部分。山上有……[詳細]
230、拂水雙橋
拂水雙橋
  拂水晴巖上的長壽橋和香花橋,稱拂水雙橋。長壽橋在藏海寺山門前,架于兩崖間,承拂水澗之泉流。明嘉靖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xué)士邑人嚴訥,在建真武院(即報國寺)同時建此橋。光緒癸巳年(1893年),藏海寺主道機重修此橋。后為保障游客安全,加置鐵欄。此橋為單孔平橋,東西走向,墩基為青石,橋面由三條花崗石并列架成,凈跨4米,面寬1.5米,高4.9米,全長15米,橋面石條南側(cè)鐫“長壽橋”額,旁鐫小字“明嚴文靖公建,光緒癸巳重建”,現(xiàn)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香花橋,與長壽橋呈丁字形相鄰,建于光緒辛卯年(1891年),為藏海寺主道機募建。橋為單孔拱型,花崗石筑,拱圈用縱聯(lián)分節(jié)并列式砌置。南北走向,面寬3.25米,矢高1.6米,兩邊設(shè)16級踏步,全長8.5米。東向橋柱鐫刻楹聯(lián)為“弓影騰空流通萬壑,花名獨表香透重門”,……[詳細]
231、潘世恩故居
潘世恩故居
  潘世恩故居即臨頓新居、留馀堂,在臨頓路鈕家巷3號,舊稱“太傅第”。故居坐北朝南,原有三路六進,現(xiàn)存三路四進,占地2135平方米。主落居中,軸線分明,依次為門廳、轎廳、大廳、內(nèi)廳。大廳“留余堂”,曾是潘世恩當(dāng)年接待貴賓和舉行婚喪禮儀活動的場所,保存尚好。主落原有三座雕飾甚精的磚雕門樓,均為康熙年款,可惜毀于1966年“文革”劫難。1963年,潘世恩故居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6月升級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西落第二進為鴛鴦廳。1983年整修時,曾在廳內(nèi)發(fā)現(xiàn)兩方被后人所加“吊頂”遮住的頗為珍貴的匾額。一為同治四年馮桂芬所題“瑛榆仙館”篆字橫匾;一為道光皇帝書賜潘世恩的“!弊趾诘妆P龍金書方匾。西落第三進即“紗帽廳”,曾為太平天國英王陳玉成居留處。廳面闊三間,平面宛如一頂“烏紗帽”,明間……[詳細]
城隍廟工字殿
  城隍廟工字殿江蘇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調(diào)整公布城隍廟工字殿明洪武三年(1370)蘇州市景德路包括“蘇郡城河三橫四直圖說”碑,清嘉慶二年(1797)立位于景德路94號,1956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包括《三橫四直圖》碑)。蘇州城隍廟宋元時在子城西南隅,元末毀于兵火。明洪武三年(1370年),就古雍熙寺基(傳為三國東吳周瑜宅址)新建蘇州府城隍廟,即景德路今址。歷經(jīng)明弘治、嘉靖、清順治、康熙、乾隆年間多次重修。咸豐十年(1860年)儀門毀,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修。俯城隍廟之東西兩翼于明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分別創(chuàng)建長洲縣城隍廟、吳縣城隍廟,左右對稱,合成一大建筑群。兩縣廟亦多此重修,最后一次重修于同治六年。1958年以后,城隍廟被用作工廠,府廟若干配殿、附房以及……[詳細]
唐寅園(唐伯虎文化園)
  唐寅園(唐伯虎文化園),即“唐寅墓園”,位于蘇州市區(qū)西南,解放西路和西環(huán)路口。整個墓園環(huán)境優(yōu)美,國內(nèi)庭院規(guī)整,建筑樸實,景物清幽。唐寅園一進門便是“江南四大才子”的照壁,進去后有“才子洗扇”景、“金蟾”、狀元門,以及一幅唐伯虎自創(chuàng)的字懸于門前,之后是唐伯虎的“桃花庵”碑文,下有唐伯虎根據(jù)“桃花源記”自建桃花庵。唐寅,字伯虎,是大家熟知的“江南四大才子”之首,是明代著名書畫家、文學(xué)家。唐寅擅長山水,又工畫人物,尤其是仕女,筆法秀潤縝密,瀟灑飄逸,為后人推崇。園內(nèi)有清水磨磚貼面雙闕式大門,刻有“唐寅墓園”四字,向北過東西門廳、石駁方池和花崗石二柱沖天式牌坊,即為桃花仙館、夢墨堂、六如堂等組成的唐寅紀(jì)念陳列室,最后為墓區(qū)。地址:蘇州市滄浪區(qū)解放西路146號類型:陵園/墓地游玩時間: 建議1小時電話……[詳細]
橫塘驛站
  橫塘驛站位于胥江和大運河交界處。是蘇州通往石湖、太湖等地的水路要隘。蘇州橫塘驛站原是一座水陸驛站,為古代傳遞官府文書以及往來官吏中途歇宿之所,F(xiàn)僅存一亭,為清代建筑,其它館、樓、廡、臺已不復(fù)見。驛亭為原驛站大門,西南臨水,呈平面方形,南北各辟一門,東西各開一窗,四角四根石柱,南門前左右柱上刻有一副對聯(lián):“客到烹茶旅舍權(quán)當(dāng)東道,燈懸待月郵亭遠映胥江”,邊題:“同治十三年六月”。為蘇州古驛中僅存的一個。蘇州橫塘驛站目前除亭子外,樓、廡、臺等已不復(fù)見,這座亭子是原驛站的大門,建于清代,面南背北,臨水而筑。驛亭呈長方形,四角有石柱四根,南北各有木柱兩根。六架梁,九脊板瓦頂。四周筑磚墻,南北各辟一門,東西各辟一窗。南面左右石柱上刻有“客到烹茶旅舍權(quán)當(dāng)東道,燈懸待月郵亭云映胥江”。邊題“同治十三年六月”……[詳細]
235、巫公祠
巫公祠
  巫公祠位于雅集亭之右,舊時祀商相巫咸及其子巫賢。據(jù)邑志載,宋慶元間邑人在虞山之青龍崗掘土得一古碑,-“商相巫咸!蔽鍌古字,縣令孫應(yīng)時遂建其祠于言子祠之夾室。明嘉靖八年(1529年),知縣胡鳳請于巡撫、都御史陳祥,提學(xué)章袞,始正式檄文建殿及饗堂各四楹于虞山致道觀西側(cè),立石門,表曰:“商賢相巫公祠”,并置司春秋致祭。國子監(jiān)祭酒、邑人陳寰撰記。明季,被練兵官占為公署。清順治十年(1653年),王夢鼎、邵燈等將祠改建于昭明太子讀書臺之左側(cè),錢謙益撰記,旋廢。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知縣楊振藻以賓湯門外東莊廢廟改祠,遷巫咸木主祀之,后亦廢。乾隆九年(1744年),儲糧道覺羅雅爾哈善重建于游文書院旁,并撰記,同祀巫咸巫賢父子。陶貞一亦撰記。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移祀于游文書院之西廳。咸豐十年……[詳細]
236、富安橋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富安橋
  •周莊古鎮(zhèn)最古老的橋,橋樓的一樓與二樓并不相通,構(gòu)造獨特。景點介紹這是周莊古鎮(zhèn)最古老的橋,始建于1355年,由沈萬三之弟沈貫(俗稱沈萬四)出資重建后成了石拱橋,同時改名為富安橋。橋頭四座二層橋樓臨水而立,有趣的是一樓與二樓并不相通,必須通過石橋邊的階梯才可到達二樓。富安橋上有五塊罕見的武康石,同時有不少吉祥浮雕。站在橋上,可以欣賞優(yōu)美的水巷風(fēng)光,并拍照留念。據(jù)說在富安橋上走三遍會事業(yè)有成,有興趣的話可以上網(wǎng)了解下-總理與富安橋的逸事。特別提示因為富安橋比較有特色,來這里的人非常多,建議避開節(jié)假日等游覽高峰期,否則拍張單人照都困難。地址:蘇州市昆山市周莊鎮(zhèn)中市街東端(周莊古鎮(zhèn)景區(qū)內(nèi),近沈廳)類型:古跡橋歷史建筑游玩時間: 建議20分鐘電話: 周莊古鎮(zhèn)電話:4008282900;05……[詳細]
同里龐氏宗祠
  同里龐氏宗祠位于吳江區(qū)同里鎮(zhèn),年代為1924年。龐氏宗祠在同里鎮(zhèn)珍珠塔景區(qū)內(nèi),原大門在船舫浜,后門臨街面河。龐氏先世由吳江龐山分支大光鄉(xiāng),清初始卜居同里。族人龐慶麟系同治十三年(1874)進士,曾任戶部主事。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自任上倦退,斥資興建龐氏宗祠。民國十九年(1930),龐元潤將宗祠從同里下鄉(xiāng)移遷于此。解放前夕,地下黨領(lǐng)導(dǎo)的農(nóng)民自衛(wèi)工作隊,曾駐扎在龐氏宗祠內(nèi),作據(jù)點監(jiān)視同里的地方反動武裝,直至同里區(qū)人民政府成立,該支農(nóng)民自衛(wèi)武裝奉命編組為區(qū)大隊,才從龐氏宗祠撤離。解放后,宗祠改糧庫屯谷之處。2003年后,成為珍珠塔景點的一部分。祠堂前后四進,依次是墻門、穿堂、享堂、寢堂,共四十余間,建筑面積871.64平方米,占地2357平方米,是同里鎮(zhèn)最大的祠堂。享堂面寬12.23米,進……[詳細]
238、閶門吊橋
閶門吊橋
  閶門吊橋位于閶胥路東端,跨外城河,是溝通城內(nèi)外交通的橋梁之一。宋《平江圖》名虹橋,俗稱吊橋,明成化六年(1470),曾改名永濟橋,初為木結(jié)構(gòu),后被沖毀,有鄉(xiāng)人鄭文貴自愿捐資重建石橋,橋于元代泰定元年(1324)十月建成,耗資十五萬貫。 明洪武初改建為石墩木梁橋。正德七年(1512)、萬歷十八年(1590)、崇禎十一年(1638)、清順治二年(1645)、康熙三年(1664)多次毀而重建。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重修。 清同治《蘇州府治》引虞集《記略》曰:虹橋在閶門西,跨官河,通驛道,為咽喉要處,水至橋下匯為回淵,折而東行,勢用剽悍。橋舊植以木,歲久腐擾……。 民國二十三年(1934)翻建為鋼筋水泥橋面,石排柱式,東西橋臺仍為明清原構(gòu)。上世紀(jì)70年代拓寬兩側(cè)。如今,經(jīng)……[詳細]
239、尚志堂吳宅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尚志堂吳宅
  尚志堂吳宅位于城區(qū)西北街,坐北朝南,三路四進。東為正路,現(xiàn)第二進為大廳,面闊三間13米,進深九檁13米。扁作大梁,雕有包袱錦“百蝠流云”。兩山墻細磚貼面。廳前石板鋪地,塞口墻檐下飾清水磚斗三升牌科和拋枋,南有雙面磚雕門樓。廳北為一小園,花木茂盛。第三進為三開間帶兩廂樓廳,樓下軒有包袱錦雕刻。第三、四進樓廳間也有庭園,有亭、廊等建筑。第四進為堂樓。西路現(xiàn)存樓四進和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門樓三座,磚雕甚精。原有敕賜石碑四塊,1973年收存于蘇州博物館。解放初,尚志堂已散為民居。1954年,尚志堂中路歸檀香扇廠作為廠房使用,東西兩路仍為民居。1989年1月30日,檀香扇廠夜間遭到縱火,樓廳建筑被付之一炬。2002年8月,檀香扇廠進行改制調(diào)整,利用中路建筑籌建“蘇州工藝美術(shù)博物館”。2003年1……[詳細]
石壁永慧禪寺
  江蘇永慧禪寺,又名石壁寺,因寺廟背靠一塊百仞石壁而得名,現(xiàn)屬凈土宗所轄,位于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qū)光福鎮(zhèn)。寺中主持,均從靈巖山佛學(xué)院中來。據(jù)說原先卻是臨濟宗的道場,山上現(xiàn)存有數(shù)處臨濟宗大師的墓址。臨濟宗是禪宗五宗二派之一,對待前來參學(xué)的人采用棒打、聲喝等方法,有著直截痛快,雷厲風(fēng)行的風(fēng)格,因此有“臨濟將軍”之稱,憨山大概也是臨濟宗的禪僧。寺踞山巔,掩映在森森古木之中,主建筑“大雄殿”匾額為趙樸初手書。寺后石壁多摩崖石刻,著名的有朱德的老師李根源、李的老師孫光庭、晚清封疆大吏陳夔龍、海派大畫家吳湖帆諸人的題詩,皆言志、紀(jì)游、懷古之作。最奇的是石壁上生長著一棵罕見的奇樹——石楠,樹齡三百余年,它的根屈曲盤旋,宛若螭龍一般,吸附在石壁之上,人稱“睡龍”,其實不妨徑稱“蟠螭”——蟠曲的螭龍,才與蟠螭山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