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河南省 > 平頂山市 > 郟縣旅游

郟縣文物古跡介紹

1、郟縣文廟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郟縣文廟
  郟縣文廟又稱文宣王廟、孔廟和夫子堂,位于河南省郟縣城內東南隅,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既是郟縣的學宮,是典型的左學右廟建制,又是郟縣古代官方、孔氏家族、社會各界祭拜孔子的專祀廟宇。孔子后裔的一支,唐代遷到郟縣,被稱為郟縣派。郟縣派是四十三代中興祖以前的孔氏大家族十大支派之一,后來又有十大支派的魯山派、寧陵派部分族人遷至郟縣,成為地方望族。五代后周年間,孔姓族人在時任縣令郭忠恕的全力支持下,捐資創(chuàng)建孔氏家廟--孔廟,于后周世宗顯德元年(954)竣工。北宋末年部分建筑和設施毀于戰(zhàn)火。金泰和六年(1206)縣令奉旨在孔廟舊址修建官方文廟。明清兩代曾大修和增建,確定其今天的宏大規(guī)模,F存的大成殿、戟門、名宦祠、鄉(xiāng)賢祠、兩廡等,均為清代木構建筑。該建筑占地5萬平方米。它具有三個明顯的特點:創(chuàng)建年代久遠……[詳細]
三蘇祠和墓
  三蘇祠和墓位于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蘇洵、蘇軾、蘇轍,同列“唐宋八大家”,世稱“三蘇”。特別是號稱全能大家的蘇軾,道德文章堪稱天下一絕,留下許多傳世之作。北宋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七月,蘇軾病座下常州。次年,蘇轍遵其“即死,葬我嵩山下,子為我鉻”的遺愿,葬蘇軾于小峨嵋。11年后,蘇轍于政和二年(1112年)葬于許昌。其后,蘇軾子孫相繼安葬在這里。到元代至正十二年(1352年),郟縣尹楊允置蘇洵衣冠“瘞諸兩公冢之間”。自此始稱“三蘇墳”。三蘇墳由三蘇陵園、廣慶寺、三蘇祠組成。三蘇陵園,總面積14800平方米,坐北向南。步入神道,古柏相映。甬道兩側有石柱、石馬、石羊、石虎、石狗、石人相對排列,儀仗嚴整。陵園門兩側蹲一對石雕雄獅。進入紅漆大門,迎面是一座高5米、寬3米的紅石牌坊,橫眉鐫刻“青山玉……[詳細]
郟縣山陜會館
  郟縣山陜會館位于西關大街,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又名山陜廟,也有人稱其為關帝廟。會館坐北朝南,大門兩旁站立一對高大石獅。迎門是一座照壁,館內有前后殿、戲樓、鐘鼓樓等建筑。進門是三間面北戲樓,戲樓建于會館的山門之上,臺下為出入會館的通道,歇山式臺頂,這里可容納3000多人同場看戲,是會館最熱鬧的地方,大大小小的戲班都來這里演出,每年春節(jié)、端午、中秋三節(jié)更要演戲娛神。全國很多地方的戲班都在這里演出過,對于眾多-商人來說,也許千里行商的鄉(xiāng)愁,只能在聆聽家鄉(xiāng)戲中得到安慰。戲樓檐下是精美的木雕,花卉、禽鳥、人物等造型生動,工藝精湛。前檐下枋木均采用透花木雕,富有地方色彩的斗獅圖,或舞或斗,惟妙惟肖,檐牙起翹,螭龍含珠,金鱗閃閃,屈曲盤旋于藍天綠檐之中。戲樓兩側是鐘鼓樓,高4米,雙層飛檐,凌……[詳細]
李渡口村傳統(tǒng)民居
  李渡口村傳統(tǒng)民居位于平頂山市郟縣冢頭鎮(zhèn)西北,是十三個村筑起來的寨,李渡口現存歷史建筑四合院(局部)20座,有建筑60余間,主要位于中心街兩側,中心街東西長約230米,街道兩側排列著眾多大小商號建筑(大多已毀),部分保存完好,現多作為民宅使用。寨內明清建筑連片成群,建筑格局以四合院為主,以兩進和三進院落形式居多,前有門樓,中有過廳,后有堂樓,有東西配房(樓)。紅石基礎,磚木結構,五脊六獸,上棚小灰瓦覆頂。古樓、古房、古窗,保存完好。沿街兩側為一層商業(yè)建筑,或是底層是商鋪的二層建筑,這些建筑結構嚴謹,氣勢恢宏,石刻、木刻、磚刻工藝精巧,具有較高的建筑史學價值和藝術價值,集中反映出明清時期豫北民居的建筑風格和工藝水平,具有很高的歷史研究價值。2016年,被省政府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李渡口……[詳細]
太仆遺址
  太仆遺址位于郟縣城西北太仆寨。面積約6萬平方米,包括太仆寨全部及其四鄰。 遺址灰層內含豐富,有新石器時代的仰韶和龍山文化以至商周文化,1963年公布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出土的陶器有:鼎、罐、甗、陶紡輪。陶質為:紅陶、灰陶、夾砂陶、蛋殼陶。石器有石鑿、石鐮、石斧。紋飾有繩紋、網紋。另外還出土有獸骨、鹿角、蚌殼等。出土的器物還有銅鼎、罍、方壺、鏃、車馬飾、玉壁等190余件。器物造型精美,且多有銘文。經考古學家唐蘭鑒定為西周末期鄭器。遺址的東北部灰層中,還殘存著兩處石灰層。石灰層厚2~10厘米不等,長10余米。它為研究我國使用石灰的時間提供了依據。 重點保護范圍:以2號公路與廣闊渠北沿交匯處為起點,向北200米,向南20米,向東680米;東端有120米長的一段,南北寬為250米。 ……[詳細]
郟縣信義醫(yī)院舊址
  信義醫(yī)院舊址時代:1935年地址:郟縣西大街縣人民醫(yī)院內許昌市中心醫(yī)院的前身是中華基督教信義豫中總會于1912年創(chuàng)辦的“許昌信義醫(yī)院”,已有百年建院歷史。許昌信義醫(yī)院原名福因堂醫(yī)院,1912年始建于臨汝,是中華基督教信義會豫中總會在河南較早建立的一所教會醫(yī)院。1913年,其遷至許昌現址。1921年,美級瑞典人孔雅德任院長時更名為許昌信義醫(yī)院。1948年,許昌第二次解放后由人民解放軍接管,1951年由人民政府接辦,后更名為許昌專區(qū)人民醫(yī)院(簡稱許昌專醫(yī)院)。1959年,原許昌信義醫(yī)院部分建筑畫歸許昌通用機械有限公司。教會醫(yī)院出現在鴉片戰(zhàn)爭后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特殊歷史時期,實際上是為傳教活動服務的。在醫(yī)學方面,許昌信義醫(yī)院曾起到積極的作用。它使西方醫(yī)學傳入許昌,并不斷發(fā)展?谷諔(zhàn)爭時期,該院曾極……[詳細]
7、冢頭大王廟
冢頭大王廟
  冢頭大王廟位于平頂山市郟縣冢頭鎮(zhèn)南寨門外,清代建筑,座北面南,現存東、西大殿并排各三間,東、西大殿屋面相連,東大殿檐下兩根柱子,柱子之間有橫枋,梁頭設有斗拱,屋內前后有四根立柱,檁與牽桿之間均有一組木雕,上棚灰瓦,五脊六獸;西大殿與同東大殿相同,大殿梁、檁、橫枋上都有彩繪,兩殿之間有通往后院的一米寬便道。大殿前是抱廈,東西各三間,主體完好,上棚被翻修,門窗被改建,曾經做學校。抱廈前有東廂房六間,西廂房三間,磚混結構,小灰瓦覆頂。迎面有戲樓兩層三間,座南面北,保存完好。西大殿西側還有民國建筑三間。東廂房室內墻壁上有三塊清代石碑,其中一塊是重修大殿及廟門碑記,落款是大清乾隆拾玖年歲次甲戌季秋立石。該廟大殿氣勢宏偉,內有多幅壁畫,東、西大殿相連,建筑布局獨特,有很高的文物保護和觀賞價值。2016年……[詳細]
郟縣獅王寺
  獅王寺東臨藍河,北靠三峰山南麓。2006年,獅王寺被省政府公布為河南省第四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傳當時的壽圣寺聞名遐邇,其輝煌達到何種地步現已難考證。據載,壽圣寺南北長97米,東西寬65米,占地面積6300多平方米。唐代由于安史之亂、藩鎮(zhèn)割據等原因,壽圣寺屢屢遭劫,毀于兵燹。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康熙帝玄燁出巡路經壽圣寺西側的官道,是時,已是夕陽觸山,而且眾人饑渴難耐,見偌大一座寺院,便敲門入寺,求住持給予方便,并借宿寺中。之初,康熙并沒有亮明自己的身份。住持見來人氣宇軒昂,睿智超人,便熱情接待,并命寺僧為客人洗塵敬茶,爾后安排齋飯款待康熙。晚飯后,住持便與康熙飲茶談話。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大至國計,小至民生,海闊天空,二人無所不談。很多時候是康熙有問,住持有答。住持還向康熙介紹了壽……[詳細]
張店村傳統(tǒng)民居
  張店村傳統(tǒng)民居位于平頂山市郟縣李口鎮(zhèn)張店村(張良故里),張良故里原屬韓國城父邑(今寶豐縣李莊鄉(xiāng))。秦滅韓置潁川郡,漢繼秦改城父為父城并置縣。張良故里在父城東南十里。袁宏《后漢書》載:朱寵初任潁川太守,以正月歲首宴群吏,問功曹史鄭凱曰:“聞貴郡山川多產奇士,前賢往哲,可得聞乎?”凱對曰:“……留侯張良,奇謀輔世,玄筭人徽,濟生民之命,恢帝王之略,功成而不居,爵厚而不受,出于父城!迸嗣裰兴巾斏健睹麆俟袍E詩》選注中寫道:“張良故里在父城東南十里,南依巴蜀山脈,北朝汝河河曲,左鳳山,右紫云,山拱水護,物產豐富。張良去世后,子孫之一支回歸故里,繁衍生息,歷代不絕,唐之后名張店至今。清同治《郟縣志》載:“漢留侯廟,在小豐保。張子房,韓人,而郟縣東南近邑也。其擊秦滅楚,為韓報仇,有忠孝大節(jié),為之立廟……[詳細]
10、薄姬冢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薄姬冢
  薄姬冢也即薄姬墓,在冢頭鎮(zhèn)北隅穿鎮(zhèn)而過的藍河之濱。墓高約11米,占地1080平方米。1957年被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據《郟縣志》記載:“漢薄后,郟人。”她原是秦時魏王豹的家眷,公元前204年,紀信生擒魏王豹后,薄姬進入劉邦王宮,做了一名織女,后又擢升為宮娥,進而得到劉邦的寵愛,生子劉恒,即后來的漢文帝。劉恒即位后,薄姬成為皇太后![詳細]
11、姑嫂寺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姑嫂寺
  姑嫂寺位于平頂山市郟縣茨芭鄉(xiāng)姑嫂寺村中東部,南北長78米,東西寬63米,。傳說建于公元前206年左右,由姑嫂廟(西廟)和姑嫂寺(東寺)組成,可查重建大修有明萬歷二十七年、清順治四年、康熙十九年、雍正十二年、光緒十三年等,西廟面積300平方米,面南,有大殿、卷棚、奶奶殿等;東寺面積4914平方米,有觀音殿、園覺殿、天王殿、山門殿、僧房等。古建精美華麗,斗拱、梁架、飾物眾多,面南,具有歷史、科學、藝術價值,是教化人民和諧、豐富文化知識的好場所。2008年,被省政府公布為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12、臨灃寨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臨灃寨
  臨灃寨原名水田村,位于河南省平頂山郟縣堂街鎮(zhèn)境內。據《水經注•河水》記載:“柏水經城(寶豐)北復南,豐溪自香山東北流入郟境,至水田村。一由村南而北,一由村北而東,環(huán)村一周,復東北至石橋入汝”,因村在二水之間,故稱“水田村”。因紅石而得名的臨灃寨,是全國罕見的保存完好的古寨,臨灃寨又名紅石寨、朱洼寨,是國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它有雄偉的紅石寨城墻、潺潺的護寨河以及保存完好的古宅。有“中原第一紅石古寨”之稱。臨灃寨位于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堂街鎮(zhèn),該鎮(zhèn)地質資源豐富。處域東高西低,包括平、沙、山、崗、洼五種地形。曾列入《名山記》的紫云山一峰秀出,紫云環(huán)繞,山林疊翠,山泉叮咚,“紫云晴雪”被列為郟縣八大景之首。臨灃寨被專家譽為中原第一紅石古寨,始建于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詳細]
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知青村舊居
  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知青村舊居位于郟縣廣闊天地鄉(xiāng)吳堂村、邱莊村、楊莊村。年代為1968—1982年。1955年,郟縣大李莊鄉(xiāng)農業(yè)合作化規(guī)劃試點的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得到許昌地委的高度重視。8月中旬,在郟縣縣委指示下,組織起草了《郟縣大李莊鄉(xiāng)進行合作化規(guī)劃的經驗》,刊登在許昌地委農村工作部主辦的《互助合作》第15期上。1955年下半年,毛澤東主持編撰《怎么辦農業(yè)合作社》一書時,對郟縣大李莊經驗給予充分肯定,并寫下了按語:“……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為的”。12月,主席批示連同《在一個鄉(xiāng)里進行合作化規(guī)劃的經驗》一文被編入《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一書中,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推廣。從主席批示發(fā)表到1968年,全國有229.96萬城鎮(zhèn)未能升學的中學畢業(yè)生上山下鄉(xiāng),形成上山下鄉(xiāng)的第一次高潮……[詳細]
中共河南區(qū)第六地委六專署六軍分區(qū)舊址
  中共河南區(qū)第六地委六專署六軍分區(qū)舊址(中共豫西抗日根據地曹溝革命舊址),1945年,位于平頂山市郟縣安良鎮(zhèn)北部邊緣,與鈞瓷之都--神垕鎮(zhèn)毗鄰,是中原地區(qū)一個獨具特色的紅色教育基地,居伏牛山群峰環(huán)繞之中。這里,野花林果遍地,多有窯洞石屋,環(huán)境幽僻,自然風光秀美,民風醇厚樸實,更有白云寨、靈泉寺和鳳翅山洞點綴左右。山靈水秀自古有之,早在三國時期,曹操就在此屯兵牧馬。千年之后,王樹聲、戴季英、皮定均、徐子榮、張才千、劉昌毅等一代偉人,曾居守這里,決勝千里,抗擊日寇,譜寫了壯烈的八路軍豫西抗日斗爭史。中共河南區(qū)第六地委六專署六軍分區(qū)舊址(中共豫西抗日根據地曹溝革命舊址)占地53畝,原有三個院落,三十三間房屋,二十一孔窯洞,三座炮樓,一處暗堡,呈東北西南向分布,院內房舍大部分為清末土石、磚木結構。南院……[詳細]
劉樓觀音寺
  劉樓觀音寺位于平頂山市郟縣長橋鎮(zhèn)六樓村,清代建筑,坐北面南,F有明公祠三間,前檐明柱兩根,紅石柱礎,青磚灰瓦,五脊六獸,脊飾龍云花卉圖案;關爺殿三間,磚石結構;魯祖殿三間,磚石結構,山墻為紅石砌成;火神殿一間,磚石結構,紅石“錢”形窗,前墻左窗下鑲鐘逵火帝廟施財碑記一塊,康熙三十七年。佛爺殿三間,面闊三間,進深七檀,室內兩根明柱,三梁起架,黃綠琉璃瓦覆頂,五脊六獸,脊飾蓮花圖案;佛爺殿后是觀音殿一間。該寺建于清代,歷經民國使用至今。建筑對研究清代古建風格及雕刻藝術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2016年,被省政府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竇堂孝子坊
  竇堂孝子坊位于平頂山市郟縣長橋鎮(zhèn)竇堂村,清代建筑,橫跨于該村東西大街之上,坊為紅石建造,寬8.35米,厚2.8米,占地面積23.4平方米,梁下有兩塊青石匾額,上塊書“孝子坊”三個大字,款為“乾隆拾柒年建”,下塊書“皇清欽旌孝子太學生馮贊,坊兩側自下而上為四對雄獅,橫梁透雕二龍戲珠及人物圖案。該坊是清郟人馮贊所建,歷經民國使用至今。建筑對研究清代古建風格及石刻藝術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2016年,被省政府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