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 > 蘇州市 > 姑蘇區(qū)旅游

姑蘇區(qū)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蘇州可園又名近山林、樂園,是一處始建于五代十國時期的古典園林建筑。位于蘇州城南三元坊(人民路708號),與滄浪亭僅一巷之隔。園門朝南,與滄浪亭隔水相望。1963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蓤@現(xiàn)存面積5000平方米,水池居中,建筑疏朗,檻曲廊回,水木明瑟,庭宇清曠。數(shù)十年來曾幾度維修。蘇州作為古典園林建筑的代表性地區(qū)具有濃厚的古典氣息。五代末年,此處是吳越國廣陵王錢元璙近戚中吳軍節(jié)度使孫承佑別墅一隅,后漸廢。北宋時系滄浪亭的一部分,南宋時韓世忠居滄浪亭時,辟其址為宅院,增修擴建,成為“韓園”宅邸。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巡撫沈德潛在此重筑園林,名為“近山林”。再取“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之……[詳細]
  靈巖山寺是我國著名的佛教凈土宗道場之一。同時,也是國內(nèi)外馳名的明勝古跡和風(fēng)景游覽勝地。地處太湖之濱,毗鄰木瀆鎮(zhèn),距蘇州市西南方十五公里,山高海拔二百二十公尺。居高臨下,湖光山色,蔚為壯觀。因為以前多其四石,猶如靈芝壯,故山名靈巖;南列峭壁如城,又名石城山;又因山勢右轉(zhuǎn)似象回顧狀,故又名象山。靈巖山,本是春秋時代吳王夫差館娃宮的舊址,也是越國獻西施的地方,F(xiàn)金尚存無王遺跡和古跡有:吳王井、梳妝臺、玩花池、玩月池、響X廊、琴臺、西施洞、智積井、長壽亭、方亭等。清圣祖康熙和清高宗乾隆二帝南巡時,在山頂筑有行宮,清咸豐十年焚于兵火。東晉司空陸玩曾居此山,因聞佛法,舍宅為寺,從此,便成為靈巖道場之開端![詳細]
  文山寺位于姑蘇城西北的文丞相弄內(nèi),是蘇州市唯一的一座尼眾叢林(俗稱尼姑庵)。它雖然沒有像西園寺、寒山寺、靈巖山寺那樣令人矚目,但歷史悠久已越八百載。蘇州文山寺背枕桃花塢,面臨中市,現(xiàn)占地面積2206.19平方米,建筑面積2889.69平方米,為南宋古寺,迄今已有八百余年的歷史。文山寺原址為文山寺、潮音庵、云林庵三寺共處,期間屢經(jīng)興廢,歷經(jīng)滄桑。文山寺與歷史人物文天祥有關(guān)。1958年后,文山寺改為比丘尼道場,文革期間,文山寺亦未能幸免,為多家廠房占用。1988年10月落實黨的宗教政策后,在市、區(qū)等政府有關(guān)部門的支持幫助下,文山寺古廟得以歸還、重修,1990正式經(jīng)批準開放,成為蘇州古城區(qū)唯一一座尼……[詳細]
  鶴園位于蘇州市韓家巷。清光緒年間道員洪鷺汀始筑,因俞樾書有“攜鶴草堂”匾而取名“鶴園”。園中池水似鑒,修廊如虹,風(fēng)亭月館掩映于山石之間。園未竣,洪離蘇,一度借為農(nóng)務(wù)局。后歸吳江龐屈廬,其孫龐蘅裳復(fù)加修建,一時成為文人雅集酬唱之地,詞人朱祖謀曾寓居于此。園中有朱氏手植的宣南紫丁香一株,花時清香滿園,沁人心脾。鄧邦述篆題“漚尹詞人手植紫丁香”刻于花壇。龐蘅裳閑居園中,諧“鶴園”音自號“鶴緣”,又署其廳曰“棲鶴”。鶴園總面積3134平方米,小巧緊湊,簡潔幽雅。東宅西園并列,宅三進。園內(nèi)水池居中,小橋凌波,竹石花木環(huán)池而布,右亭左館隔池相望。北部為主廳“攜鶴草堂”,結(jié)構(gòu)精巧,前廊東西門楣有龐蘅裳自題“……[詳細]
  方宅,是蘇州控制保護性古建筑,編號130。此宅建于清嘉慶年間,原宅主為朱姓,后售與米行主方姓。建筑面積2402平方米。中路4進,第二進為大廳,面闊3間11.9米,進深7檁8.4米,扁作梁架。大梁、棹木、山霧云等雕刻精細。第三、四進為樓廳。東路4進,第二進為船廳,后2進為樓。西路僅存1樓,宅后有小園。1959年后拆半亭,假山遷耦園,1983年被列為蘇州市控制保護古建筑,現(xiàn)存桂花廳(船屋)及零星湖石。方宅解放后入住了近30戶人家,街坊改造后,方宅連同街對面的董氏義莊,被香港絲路集團投資六千余萬元包裝成一家準四星的賓館對外開放。改造后的賓館命名“平江客棧——苑橋別館”,因融于小橋流水的優(yōu)秀歷史街區(qū),……[詳細]
  坐落在古城蘇州人民路(舊名馬龍街)穿心街三號。北鄰著名的怡園,東有雙塔,南有滄浪亭,處于鬧市僻靜處,頗有鬧中取靜,靜中取禪的意境。報國寺內(nèi)現(xiàn)設(shè)有蘇州佛教博物館、蘇州弘化社、蘇州佛博弘化藝術(shù)院、蘇州弘化社義診所等佛教文化、慈善機構(gòu)。報國寺始建于宋代咸淳年間,原在文廟西,名“報國禪院”。 元代至元二十二年由湖道肅政廉訪使捐贈重建,普照任住持,一時禪風(fēng)甚盛。明初禪院錄開元寺,景泰天順年間僧志學(xué)請於朝廷改院為寺,遂成叢林。成化年間住侍成釗大擴規(guī)模,殿宇、客寮、齋堂、庫房等計有數(shù)百間,占地四十七畝,成為巨剎。嘉靖萬歷年間東南擾亂,佛法逐衰,報國寺亦漸頹廢。萬歷末僧慧如苦行重興,茂林繼之,以慈悲心接物利人……[詳細]
  惠蔭園位于南顯子巷內(nèi),1963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菔a園大門對面照墻書4個一米見方大字“惠蔭書苑”。西側(cè)門廊墻壁嵌有‘古惠蔭全園圖’磚刻。殘存面積約7畝;菔a園初為明代嘉靖年間歸湛初宅園。后屬胡汝淳,名“洽隱山房”。園中有“小林屋”水假山,為疊山名家、畫家周時臣仿太湖洞庭西山林屋洞設(shè)計。清順治六年(1649年),韓馨得此廢園,修為棲隱之地,名為“洽隱園”,云壑幽深,竹樹滄涼,“小林屋”洞若天開。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園毀于火,惟存水假山。乾隆十六年(1751年)修復(fù),蔣蟠漪篆書“小林屋”洞額。韓是升《小林屋記》云:“洞故仿包山林屋,石床、神鉦、玉柱金庭,無不畢具。歷二百年,苔蘚若封……[詳細]
  在平江路懸橋巷里,曾經(jīng)有過一座規(guī)模不小、風(fēng)景秀麗的園林——寶樹園。寶樹園始建于明代,是歸湛初所建,與惠蔭園同屬一個主人,而今寶樹園早已蕩然無存,在它的位置上,現(xiàn)在是一條僻靜的小巷,叫做顧家花園。顧家花園4號和7號,是極其普通的蘇州民宅,與這條小巷里的其他門戶沒有絲毫特別之處。就是在這所普通的民居里,一代知名學(xué)者顧頡剛先生度過了他的童年和青少年。顧頡剛先生的先祖原來是唯亭鎮(zhèn)上的耕讀人家,在明朝萬歷年間遷居到蘇州城里,“從此我家是城里人了,雖然家庭經(jīng)濟來源仍仰賴田賦,然生活方式卻由富農(nóng)而轉(zhuǎn)為市民,這是我家第一次大轉(zhuǎn)變!边@是顧頡剛先生自己對顧家歷史的陳述。顧氏先人曾經(jīng)在城里先后造過七處園林第宅,規(guī)……[詳細]
  蘇州嘉應(yīng)會館始建于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建成于嘉慶十八年,距今已經(jīng)200歷史。系廣東嘉應(yīng)州(今梅州市)所屬程鄉(xiāng)(今梅江區(qū)、梅縣)、興寧、平遠、長樂(今五華縣)、鎮(zhèn)平(今蕉嶺縣)五縣商賈集資建造,由當(dāng)年旅居上海、蘇州的鄒敬邦、羅潤琴等人牽頭,參與集資的有600多人。建好后,除用于議事及方便往來寄宿外,還辦有留醫(yī)所、義冢等善舉。每逢良辰佳節(jié),眾商則在此聚會歡慶,演戲酬神,飲宴作樂,以聯(lián)絡(luò)同鄉(xiāng)情誼,同時作為客家賢學(xué)上京考試的據(jù)點。當(dāng)時,人員往來頻繁,活動不斷,直至解放。1954年根據(jù)政策,會館移交蘇州市政府,便停止了活動。嘉應(yīng)會館占地1000多平方米。會館內(nèi)主要建筑為頭門、戲臺和大殿。頭門面闊……[詳細]
  圓通美術(shù)館坐落于網(wǎng)師園一墻之東。籍載圓通寺建于南宋淳熙年間(1174—1189),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重建,民國二十一年(1932——1936)張善孖、張大千、葉恭綽等曾寓居寺中行禮佛參禪。2007年有社會力量出資重修圓通寺,原址上創(chuàng)辦蘇州圓通美術(shù)館、蘇州市史前玉器研究會、博物館。館藏文物包括瓷器、高古玉、油畫等。本館主要是以展示史前華夏文明為主(介紹東北6500年前的紅山文化、西北4000年前的齊家文化、太湖流域5000年的良渚文化)。宣傳、交流、研究、鑒定為導(dǎo)向,真實地可觸摸到史前文明的實物——古玉器。古玉是體現(xiàn)史前文明最高層次的文化載體,它反映了遠古時期的禮儀、信仰乃至審美觀念,可……[詳細]
  萬壽宮位于蘇州民治路,1963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萬壽宮自1951年起辟為群眾文化活動場所,一度改稱人民文化宮,牌樓上刻有郭沫若先生當(dāng)年題寫的人民文化宮五字。1966年起,萬壽宮長年失修。1986年修繕后辟為青年宮。1991年全面修葺,改由老干部活動中心和老年大學(xué)使用。從前蘇州有三宮九觀二十四坊之說,萬壽宮即三宮之一。萬壽宮原為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江蘇巡撫吳存禮創(chuàng)建,原有玉帶河環(huán)繞。宮內(nèi)供奉皇帝萬歲牌(生位),每逢皇帝生日,即所謂萬壽節(jié),全城官員聚集在此舉行朝賀大典;若遇帝王駕崩,則在此設(shè)靈致祭,服喪志哀。平時則作為恭迎詔書的處所。咸豐十年(1860年)毀于戰(zhàn)火,同治九年(1……[詳細]
  汪氏誦芬義莊位于平江路254號,又名汪家祠堂!巴羰险b芬義莊”為蘇州市104號控制保護建筑,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建,沿平江河建有牌樓及墻門,臨河有石級碼頭,為義莊水上出入的主要門戶。長期以來,它被沿河搭建的民居遮蓋破壞。2004年春,在平江歷史街區(qū)保護與整治中,當(dāng)拆除違章搭建的一處民居時,發(fā)現(xiàn)該民居的房梁隔層是一座遺存的腐朽的木構(gòu)件牌坊。在蘇州水鄉(xiāng),過去主要交通工具是船。大戶人家沿河設(shè)有水墻門。經(jīng)考證,這座水墻門牌樓原為三開間四柱,中間屋面高,兩旁有左右對稱的墻門便房,外有專用碼頭。保護修復(fù)方案遵照古建筑和遺址保護的有關(guān)法規(guī)和準則,真實地保存歷史遺留所有構(gòu)件,做到“整舊如故,以存其真”……[詳細]
  況公祠位于道前街西美巷。清道光六年(1826年)建況公祠(原址為五顯廟,況鐘曾于丁憂期間在此讀書會客),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重建,1933年重修,祠內(nèi)有享堂、戲臺等建筑。況公祠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滄浪區(qū)投資了300萬元對況公祠進行了整體修繕,并作為文化活動中心對外開放。況公祠是紀念況鐘的專祠,1963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況公祠祠門東向,磚細門樓上有況公祠橫額。入內(nèi),硬山式享堂坐北朝南,扁作梁架,有前翻軒,面闊三間13米,進深11米。堂南有戲臺相對,前臺5米見方,高出地面約08米,三面敞開,頂作歇山式,南與三間后臺相連,前后臺總平面作凸字形。享堂西有院落兩重,內(nèi)有樓兩進……[詳細]
  平江路懸橋巷27、29號桂蔭堂,為清代蘇州狀元洪鈞故居。桂蔭堂,為洪鈞出仕后所建。整座第宅坐北朝南,占地總面積約3000平方米。是一處蘇州古城目前保存較好的清末蘇州狀元故居,對研究清代建筑和蘇州人文歷史都有較高的保護價值。現(xiàn)洪鈞故居部分建筑改建成平江名人館,展出數(shù)十位在歷史街區(qū)出生或生活過的名人事跡和相關(guān)物品,開設(shè)了中國科舉制度展和“金榜題名”互動區(qū)域,現(xiàn)代人既可以了解歷史,也可以寄寓美好的愿望。整個第宅可分三路:西路是主軸線,共有七進,前有照壁,依次為門廳、轎廳、花廳、大廳、堂樓、上房、下房。第四進大廳“桂蔭堂”已拆除,花廳前庭院內(nèi)的亭子、旱船、假山、桂花樹也已不存。堂樓與上房連以廂樓和旱橋……[詳細]
  北半園即陸氏半園,占地1130平方米,位于白塔東路60號。該園為清乾隆年間沈其奕所筑,清咸豐年間道臺、安徽人陸解眉建,取名“半園”,又因在倉米巷史氏半園之北,俗稱“北半園”。1982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1992向公眾開放。清咸豐年間道臺、安徽人陸解眉建,取名“半園”(因在倉米巷史氏半園之北,今俗稱“北半園”)1949年解放后,曾先后由木器盆桶社、織帶廠、東吳絲織廠、第三紡織機械廠使用。園在住宅東部,水池居中,筑以黃石駁岸,環(huán)以船廳、水榭、曲廊、半亭,建筑多以半為特色。園東北部的二層半重檐樓閣,為蘇州園林所僅見。園中植有白皮松、黃楊、紫藤等花木。該園布局以狹長水池為中心,筑以黃石、太湖石……[詳細]
  漁莊又名“覺庵”,是近代書法家余覺于民國二十三年在漁家村建造的一座別墅。別墅簡樸雅致,開門見湖,與上方山遙遙相對,近水遠山,風(fēng)景絕佳。1965年漁莊歸政府所有正式改名“漁莊”,并全面修復(fù)。漁莊前原有四面臨水的湖心亭一座,系乾隆二十二年總督尹繼善修建。漁莊的廊、亭、廳、院雖構(gòu)筑簡樸,但這座古宅面山臨水,有道是“遠浦藏舟一水飛洮帶城郭,近山人戶數(shù)舉流翠濕衣裳”。推門而出,近處碧波蕩漾,有白鵝戲水,遠處上方、七子諸山群峰競秀,看不盡湖光山色惹人醉。漁莊的主廳“福壽堂”因當(dāng)年清末慈禧賜書“!薄ⅰ皦邸倍妹,典雅寬敞,內(nèi)有一塊“懿旨嘉獎”的匾額。后廳為“天鏡飛來廳”,“天鏡”指宋范成大“天鏡閣”,遺址……[詳細]
  長洲縣學(xué)大成殿,在干將東路平江實驗學(xué)校內(nèi),1998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長洲縣學(xué)創(chuàng)立于南宋咸淳元年(1265),即廣化寺改建,元明幾經(jīng)修建,即所謂舊學(xué),明嘉靖二十年(1541)遷現(xiàn)址,以福寧成壽寺改建,即所謂新學(xué),清雍正三年(1725)后為長洲元和二縣學(xué),現(xiàn)存大成殿為光緒八年(1882)重建,重檐歇山頂,面闊七間32米,進深六檁17米,扁作梁架,四同有外檐桁間牌科,前設(shè)月臺,近年已加以維修。長元縣學(xué)不僅有“左廟右學(xué)”兩路自成體系、功能不一的各種建筑,而且學(xué)內(nèi)北部和東部還有多處綠地和小園林。據(jù)記載,道山亭之北,東為菜圃,西為桃李園;東南有土山松林、雜花數(shù)十株的春宴園;其東栽竹數(shù)百竿,名小淇……[詳細]
  定慧寺位于蘇州市鳳凰街定慧寺巷內(nèi)。寺院始建於唐咸通二年(861),代有興廢,時有王大臣善信各為護法,使香煙不絕。其間,猶以蘇東坡與颙禪師及守欽禪師常以詩文往還、禪理互啟傳為佳話,并有多處史跡遺留。為蘇州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殆至一九五八年始為蘇州市第七塑料廠占用。一九九七年時,蘇州市政府實施定慧寺巷改造,由滄浪房產(chǎn)集團負責(zé)人史建華先生首倡保護史跡、恢復(fù)古剎定慧寺。經(jīng)多方奔走努力,在各級領(lǐng)導(dǎo)和相關(guān)部門的支持下,終獲政府批準并宗教局與佛教協(xié)會研究決定,作為西園戒幢律寺下院開放。於是,西園戒幢律寺為修整定慧寺動遷改造廠房共耗資七百余萬元,重葺圍墻、修復(fù)大殿、重建山門殿、天王殿,依次改造原廠房為玉佛殿,講……[詳細]
  泰伯廟位于蘇州市閶門內(nèi)下塘街250號桃花塢歷史街區(qū)之中,為紀念古公父(周太王)長子泰伯而建,歷史可追溯至東漢,為江南地區(qū)第一座奉祀?yún)堑亻_發(fā)始祖泰伯的廟宇,F(xiàn)尚存至德橋、至德坊、大殿三間、東西兩廡各三間等為清代建筑。廟中有康熙、光緒及民國時重修記碑石可考?滴跛氖哪晔プ嫒驶实郏纯滴酰┠涎矔r,欽賜給蘇州泰伯廟御筆親書的“至德無名”四字。隨后,乾隆在乾隆十六年二月南巡時在蘇州泰伯廟御筆親書“三讓高蹤”,乾隆歷次下江南遣大臣祭蘇州泰伯廟?梢娞K州泰伯廟之地位。1982年,泰伯廟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至德橋俗稱泰伯廟橋,梁式,橋墩仍為石砌,橋面已有改動。過橋迎面聳立四柱三間沖天式石坊,柱端雕卷云……[詳細]
  唐寅祠原名唐解元祠,位于閶門內(nèi)桃花塢廖家巷前新街10號準提庵(又名七子庵),明萬歷十年(1582年)僧旭小在此構(gòu)禪房數(shù)楹,天啟六年(1626年)楊大瀠創(chuàng)精舍于此,供奉準提佛像,名為準提庵。清康熙時,江蘇巡撫宋犖重修。嘉慶五年(1800年)吳縣知縣唐仲冕又修,并拓庵東別室為唐解元祠,祀唐寅、祝允明、文徵明三君像,署其室曰“桃花仙館”。同治年間復(fù)修,1923年再修。準提庵坐北朝南,現(xiàn)占地約2000平方米。山門面闊五間,進深七界,硬山造。梢間向北構(gòu)東西兩廊各六間兩架,貫通大殿,中為廣庭。大殿面闊五間計18.2米,進深13界計14米,高10.2米,單檐硬山頂,左右梢間雙層。山墻作觀音兜,兩側(cè)延伸為波浪……[詳細]